![]() | 上寶祠堂群位于縣城東北面約四十公里的馬安鄉上寶村。為寶溪鐘氏宗祠,由十八座緊密相連的大小宗祠組成,現保存好有鐘氏宗祠、東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處。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緒、民國等歷代均進行過維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規模最大,為三井五廳,其它分宗祠均為一井二廳,并以主祠為中心左右分布,總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分“專祀型”祠堂和“居祀型”祠堂。祠堂群中除德宣公祠坐北朝南外,其余祠堂均座西朝東。祠堂均為磚木結,穿斗抬梁構架,硬山頂,馬頭墻,清水墻面。前廳大部分設有裝飾富麗的藻井。有的大門為牌樓式上飾各種人物、花草紋磚雕和灰雕;有的大門為檐廊式。具有典型的贛南……[詳細] |
![]() | 中共江西省委舊址位于興國縣城紅軍大道(牛坑塘)。1931~1932年中共江西省委設此辦公,期間領導全省人民在擴大紅軍、支援前線、發展生產、支援革命戰爭、保衛和建設蘇區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績,為鞏固擴大根據地和改善群眾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省委對興國工作的指導尤為關注,指導興國縣在蘇區各項工作中創造第一等工作,成為著名的蘇區模范縣。1932年省委書記李富春在《江西興國擴大紅軍的記錄》一文中,總結和推廣了興國擴大紅軍的先進經驗,并組織會昌、于都等十個縣的參觀團赴興國參觀。舊址占地415平方米,座北向南,磚木結構,硬山頂,二層樓房,上下共有住房20間。1983年8月被列為興國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詳細] |
![]() | 樟樹市義成鎮太和村城湖組城湖古橋入選古建筑類文物,為該鎮第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湖古橋是石梁泥狀結構,橋體長35米、寬1.8米,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后期,至今有320多年歷史,為村民出行的必經之路。城湖古橋系山砂、石灰、糯米、紅壤土、青石板、實木混筑而成,橋長51.8米、寬3米、高9.6米,有橋洞7個、橋墩8座。該橋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后期,至今有320多年歷史,為村民出行的必經之路,古橋對岸為城湖村民的祖塋墓冢地,現有清代古墓約200座樟樹市博物館已劃定了城湖古橋方圓200米的保護范圍,嚴禁在此區域建筑施工、傾倒廢棄物、燃燒物品或者爆破、鉆探、挖掘等作業。而距離城湖古橋180米處、建于清朝道光……[詳細] |
![]() | 時代:三國·吳類型:古墓葬地址:南昌縣小蘭工業園區(贛發公司院內)簡介:該墓位于原小蘭鄉小蘭村西2華里之西崗山、現為小蘭工業園區的贛發公司院內,占地面積177.8平方米,墓室面積55.43平方米。墓為磚石藻井、攢尖頂式,平面呈十字形,有東西耳室,西耳室后另有一全封閉小耳室,鋪地磚為人字形排列。整座墓葬保存基本完好。1978年底,小蘭鄉開山造田時因推土機推開墓頂而發現此墓。該墓早年曾經被盜,清理時在東西耳室發現多塊青瓷殘片,后在完全封閉的小耳室內清理出青瓷四系罐、青瓷盤口壺等23件完整的文物,據分析應是當時的一位高級軍事將領的墓葬,但具體人物無從可考。小蘭三國東吳墓為研究三國時期的貴族墓葬的形制……[詳細] |
![]() | 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舊址,位于于都縣貢江鎮解放居委會建國路27號昭忠祠,清代末年建筑。舊址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青磚灰瓦,硬山頂,二井三廳,門面為八字牌坊式。面闊3間9.4米,進深36.4米,高7米,占地面積342.16平方米。1929年4月上旬,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來到于都,幫助建立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其辦公地點設于此,隨著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的建立,于都縣東、南、西、北鄉相繼成立了區、鄉紅色政權,領導廣大貧苦工農打土豪、分田地,為中央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該舊址為研究中央蘇區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1982年公布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2……[詳細] |
![]() | 古柏烈士故居(司馬第)位于尋烏縣晨光鎮沁園春村,建于清道光年間。座西北朝東南,面闊三間,二進三廳二廂房一圍攏,磚木結構,抬梁式懸山頂,整棟建筑呈正方形,面寬進深均為90米。圍屋外墻體用河卵石壘砌或用三合土夯筑,門樓門額題有“司馬第”三個大字,上、中、下廳用12根對稱木柱支撐,中廳天花置一八角形藻井,廳堂內雕梁畫棟,工藝精美。圍屋右側建有一座用河石、三合土夯筑而成,高16米,邊長15米共五層的正方形炮樓。1906年1月,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農紅軍的優秀指揮員古柏烈士出生于此。整座故居規模宏大,結構合理,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革命文物價值。2004年7月29日,尋烏縣人民政……[詳細] |
![]() | 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鎮上陽居委會,系楊氏宗祠,并排五祠(即:朝奉、時省、時泰、孟舟和中憲第),全系磚木結構,座東北向西南,硬山頂,兩廳一井或三廳兩井。朝奉祠建于明朝萬歷戍申年,時省祠建于清乾隆戍辰年間,時泰祠建于1830年,孟舟祠建于1921年,中憲第祠建于1785年,五祠總面積為3056.73平方米。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于1932年夏在這里成立,肖勁光、何長工、劉伯承、葉劍英先后任校長。內設校務處、政治處、訓練處(亦稱訓育處)、總務處等機構,毛澤東、葉劍英、劉伯承等領導人親自為學員講課。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自開辦后至1933秋,共招生六期,為紅軍部隊培養各級軍政干部6000多名。……[詳細] |
![]() | 胡氏家廟位居村中心,坐北向南,外磚內木,面積約600余平方米,建于康熙辛酉年(公元1682年)。在第一二次反圍剿斗爭中,這里曾經作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的地址。據記載,紅一方面軍總部于1930年12月28日至1931年8月11日至14日先后兩次進駐旸霽。1930年12月28日在旸霽成立紅一方面軍總指揮部,部署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并于12月30日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對敵軍主力張輝瓚部發起總攻,一直激戰到晚上。這次戰斗紅軍大獲全勝,殲滅了敵十八師師部及五十二旅、五十三旅兩個旅,活捉了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俘獲了官兵9000人,繳獲了很多武器。此后紅軍乘勝追擊,與12月30日到1931年1月3日又發……[詳細] |
![]() | 五龍巖摩崖石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縣城西約4公里,位于琴江鎮西外村,西華山南麓。長150米,最寬處約3米。巖中石刻多處。宋陳孝榮題刻:行書陰刻“清勝五龍巖”五字,繁體。“清勝”二字在上,長120厘米,寬57厘米。“五龍巖”三字在下,長180厘米,寬57厘米。左下陰刻豎行楷書“嘉定己卯結夏日邑人陳孝榮書”數繁體字。陳孝榮系陳敏第七子,官武經大夫,殿前司催鋒軍統制。宋趙東之七律《停騎》詩刻;詩后有文曰:“嘉熙戊戌上已,邑令三山趙東之來訪靈跡,偶得句,因筆于石。”元李克家詩刻:詩共兩首,即五言詩《昔人題詩》,七律《一枝綠竹》。詩前有引言曰:“天歷二年己巳冬十月,朝觀五龍巖。昔賢留題,追和二首,豐城李……[詳細] |
![]() | 朗山書院位于吉水縣。2018年3月,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書院是棟磚木結構的建筑,青磚磨縫,硬山頂,朝天式防火墻,一門兩進,三開間,穿斗式木構架。進深34.5米,面寬15米,面積517.5平方米。正面為廡廊式結構,門楣正上橫墨楷書“朗山書院”四字。前廳頂上方有一彩繪覆斗式藻井,飾花鳥蟲草,人物山水等圖案,繪畫工藝精湛,人物栩栩如生。兩側有騎樓,上下兩層,且用木板隔成若干間書房。中間設天井,將頭進與二進用隔扇隔開;后進廳堂正上方也有一覆斗式藻井,飾描金鳳穿牡丹、蝙蝠、竹梅圖案,四角鑲刻花飾,工藝精湛;寶壁后為階梯式神龕,為栗頭村曾氏家族存放祖宗牌位所用。整座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