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西省萬年縣湖云鄉下柴埠村清乾隆年間的興旺橋位于萬年縣湖云鄉劉夏村委會下柴埠村玉津河上,古時系是東至樂平,北至波陽,西達余干的必經之路。據橋頭碑載,清乾隆七年(1742)募資,十七年動工興建,后停。至四十七年(1782)冬重建峻工。橋長48米,寬6米,跨度16米,橋高25米,系單孔拱橋,紅梅崗石砌造,橋下可行小船。橋面鋪有青石板,兩旁有1米寬,半米高的石砌欄桿。橋兩側刻有“下柴埠,清乾隆七年創建,至四十七年峻工,造師洪盛祥。”橋東側刻有“興旺橋”三字。原橋旁建有寺廟,塔,均在1958年拆毀。古橋歷經200余年,保存完好,今仍可通汽車,可見其牢固程度和古代造橋技術的精湛。遠觀興旺橋古色古香,別有……[詳細] |
![]() | 太陽寮山摩崖題刻巖畫,是高安文物普查工作隊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寮山山頂發現,《江西日報》在一九八三年五月曾作過報道。寮山,是高安的歷史名山,位于高安太陽鎮西北的寮山村委會黃家村,背接灰埠、相城,南接太陽鎮,距高安約38公里,海拔224.1米,山麓至山頂約2公里,寮山素有“寮峰挹秀”之稱,山頂原有二將軍廟,在文革時期被毀。山巔兩塊巨石,陡聳如峭,崖面刻有宋、明時士宦,高僧游寮山的題記和雜記,并刻劃馬、虎、貓、狗、怪獸及羅漢像等巖畫。現存北崗廟、僧房、齋廚、寮山洞等遺跡。宋兵部尚書劉應龍曾游寮山,明敖銑、劉文光,鄒元標等前后詠游,均有記石刻。1983年5月,寮山摩崖題刻巖畫由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詳細] |
![]() | 羅塘談判舊址位于尋烏縣羅珊鄉原鄉政府院內。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準備長征前夕,根據朱德、周恩來指示,中央派何長工、潘漢年從會昌來到羅塘與廣東軍閥陳濟棠部代表楊幼敏等進行秘密談判,談判獲得成功,并達成5項協議。羅塘談判的成功,為中央紅軍長征初期順利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第二、三道--線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我黨我軍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是我黨統戰工作的光輝典范。舊址建于1914年,原為天主教牧師住房,座北朝南,河石、三合土夯筑成石灰墻體兩層瓦面小洋樓,面寬14.6米,進深11.5米,高8米,基本保持原貌。2006年12月18日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詳細] |
![]() | 吉水燕坊古村位于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的燕坊古村,是一個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名村,現存明清建筑160余處,包括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等建筑。古村房屋規劃有序,各巷道均為青石板、紅石板或鵝卵石鋪成,屋內描金繪鳳,精雕細刻,字畫滿堂。燕坊村的古建筑與許多古民居一樣有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等建筑,是典型的廬陵民居建筑特色。在燕坊村目前存在的百余棟民居里,可分為單體建筑和組群建筑,單體建筑有大夫第、州司馬第等,組群建筑有“二十棟大院”、“資政第”、“麟鳳院”等建筑。燕坊古村四周有1000余棵古樟樹及柑桔園、茶樹園若干,整個村落掩映在綠樹叢林之中,風景十分宜人。燕坊古村200……[詳細] |
![]() | 江灣是一方風水寶地,這里鐘靈毓秀,人杰地靈,這里山水環繞,風光旖旎、物產豐富、綠茶、雪梨久負盛名。文風鼎盛、群賢輩出,孕育出明代戶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經學家、音韻學家江永,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村人著述88種,任七品以上仕宦有25人,是婺源書鄉代表,村中至今保存完好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江灣村位于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古稱“云灣”,居民多為江姓(據說由蕭姓避難更改而來),歷史上曾出過江永、江謙等名人,是江澤民的祖籍地。2004年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2008年評為“中國綠色村莊”。江灣村內尚保存有成片的古建筑,江灣村民居(含:由禮堂、敦倫堂、善馀……[詳細] |
![]() | 廬山毛澤東舊居位于九江市廬山市廬山風景名勝區蘆林1號。位于廬山蘆林湖畔,建于1961年,人稱蘆林一號別墅。別墅主體建筑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1961年中共中央廬山工作會議和1970年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同志在此生活、工作。舊居于1984年改作廬山博物館館舍。其中毛澤東同志在廬山工作、生活的臥室,依然原物原樣保存,供人參觀,教育大眾。1993年,廬山人民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在蘆林湖北端修建了毛澤東詩碑園。廬山毛澤東舊居和毛澤東詩碑園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是廬山重要的旅游、接待人文景點。保護范圍:以文物建筑本體為界,東至山腳,……[詳細] |
![]() | 慈化寺歷史悠久,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賜為“天下第一禪林”。慈化寺由開山祖師普庵于公元1166年在慈化鎮南泉山創建,是江右佛教大道場之一。規模最大時占地6萬余平方米,有殿堂10座,東西24寮,總2000余間。因歷代戰火破壞,先后多次重建。站在寺前向上望,山門正中刻有“海闊天空”四個雄渾大字。門前兩座石塔,直插云霄,氣勢不凡。慈化寺左邊建有觀音閣,里面供奉著觀音,每天無數的善男信女前來求子祈福。2013年,寺內萬佛樓新修完工。慈化寺每逢農歷九月十九舉辦觀音閣廟會,會期五天。周邊以及福建、湖北、江蘇、安徽等地香客來朝,焚香禮拜,貿易交流,熱鬧非凡。慈化寺晨鐘暮鼓悠揚,梵音佛唱飄蕩,香客川流不息,發揮著教……[詳細] |
![]() | 古樟毛澤東舊居地點:石城縣琴江鎮古樟村事情發生年代:1929年3月舊居為熊氏民居,牌樓大門,磚土木結構,坐北朝南,懸山頂,分前后廳,面闊11.75米,進深21.15米,廂房、橫屋共14間,前有庭院,占地面積378.3平方米。1929年3月7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從廣昌向贛南閩西進軍途中,首次來石城,居住于此。紅四軍進入石城當天,在古樟村召開了勞苦群眾大會,號召勞苦大眾團結起來,進行武裝斗爭,建立紅色政權,擴大紅色根據地,粉碎敵人圍剿。為石城紅色政權的建立起到重要積極作用。舊居是一代偉人革命實踐的歷史見證物。它的保存,對于研究毛澤東的革命實踐活動和石城人民革命史有著重要意義。2018年3……[詳細] |
![]() | 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暨毛澤東同志舊居位于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貢江鎮解放居委會建國路12號,原為管氏民宅,民國初年建筑。舊址磚木結構,坐東朝西,四合院兩層樓,面闊22米,進深14.6米,高6.5米,占地面積為321.2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首次進占于都,紅四軍政治部駐在這里,前委書記毛澤東住在右廳廂房。紅四軍駐于都時,幫助創建了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紅四軍政治部駐于都期間,于4月17日發布了134條紅軍宣傳標語,同時還簽發了湘贛邊界特委指示信。該舊址是毛澤東在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早期革命活動的紀念地,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1982年9月24日公布……[詳細] |
![]() | 涌山洞遺址位于樂平市北33公里的涌山鎮涌山山腰部巖洞內。洞內高9米,寬15米,長約200米。 1962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進行考察發現,洞口附近堆積物分四層,在第三層0土了多種動物化石和石英質石制品,其中一件人工痕跡清楚,伴出的動物化石有豪豬、黑鼠、劍齒象、犀牛、水牛、羊、水鹿等。 經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專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鑒定,涌山洞遺址發現的化石屬華南中更新時期的動物化石。涌山洞遺址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10萬年。動物化石原件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該遺址為江西省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1964年《人民日報》第四……[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