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屏山紅三軍團司令部舊址地址:石城縣屏山鎮屏山村事件發生年代:1934年屏山紅三軍團司令部舊址位于屏山鎮屏山村鏡面排組。建于清道光年間,為天井式客家民居建筑。座西朝東,磚土木結構,懸山頂,面寬69.4米,進深22米,占地面積1526.8平方米,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1934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紅三軍團受命駐守中央蘇區北部石城,與進犯中央蘇區的敵軍進行過英勇頑強的戰斗,史稱“石城阻擊戰”。為遲滯敵軍向中央蘇區中心地域的進犯,保障中央機關和主力紅軍的安全集結與戰略轉移,贏得時間,紅三軍團遵照中革軍委的命令,在石城以北約五十華里的縱深地域內,設置了三道防線,展開了石城阻擊戰。整個戰斗十分慘烈,紅……[詳細] |
![]() | 祖武克繩門樓及張氏宗祠位于會昌縣周田鎮大坑村下新屋組。祖武克繩門樓于清嘉慶年間由張蘊典所建。該門樓坐北朝南,紅色條石砌成,6柱5門5樓,通高7米,面闊6.4米,進深2.9米。門樓上石浮雕精美,門額陽刻有“祖武克繩”四個行楷大字。整個門樓保存完整,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具有明確年代的清代門樓,可以作為這一時期的參照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厲害!會昌新增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你家鄉嗎?張氏宗祠由張鎮公祠和張鉉公祠組成,兩祠并排而建。張鎮公祠于明嘉靖年間由張鎮所建,坐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封火墻,青磚鋪地。分上下兩廳,中開天井,中廳懸掛毛伯溫題贈的“詒谷堂”匾。石柱8根,木柱4根。張鉉公祠由張……[詳細] |
![]() | 時代:清代類型:古建筑地址: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京臺村委會京臺自然村內簡介:京臺“曦廬”民宅位于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京臺村委會京臺自然村內,始建于清乾隆五十(1785)年,完工于道光三(1823)年,跨越了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由二代三人花了三十八年的時間創建而成。屋主人劉章達字顯廷,例授州同,誥贈奉直大夫(州同是知州的佐官)。劉章達之長子劉華松例授布政司理加二級,其次子劉華杰例授儒林郎為從六品文散官階。劉章達于清乾隆年間在吳城辦官寶爐,到嘉慶年間時其長子劉華松協助辦官寶爐,劉章達父子靠經營官寶爐發了財,在家鄉建置了這些房產。京臺“曦廬”占地面積67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是遠近聞名的富商豪宅……[詳細] |
![]() | 時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大塅鎮滸村村委時家段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晚期,坐北朝南,磚木瓦結構,占地面積為2220平方米。磚木瓦面寬60米進深22米穿斗結構,斜坡面陰陽合瓦屋頂,地面用材地磚,前、中、后三進,四口天井,14開間,梁柱門窗系各種花鳥人物木雕圖案,整個建筑呈皇宮殿式,假九重。由48根巨大的花崗巖石柱支撐,分義路、禮門、中大門,前殿瓊樓仙羅蓋,中殿高懸各朝皇賜褒典,兩根蟠龍石柱是由整塊花崗巖石雕刻而成,全長4.3米,圍徑1.63米,一對栩栩如生的蒼龍游戲于石柱云霞之中,如此精美的雕刻藝術作品和整體建筑,為銅鼓古城建筑工藝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該宗祠具有很高的歷史和客……[詳細] |
![]() | 萬安崇文塔,位于百加鄉塘上地贛江之畔。崇文塔,塔身結構緊密,堅如磐石,造型美觀,宏偉雄壯。塔為九級八面,由下而上逐層內收,塔高32米,底坐直徑10.2米。塔門有如意斗拱,內設旋梯,可達五層。塔面每層交錯有空心斗窗,墻壁內砌有螺旋式階梯,塔山朝南有如意斗窗,塔頂冠以雙層圓球形葫蘆頂在第九級下面墻壁上還鑲有一塊碑石,文曰:“崇文塔明成化年建。”整座塔由青磚糯米漿澆粘砌成,結構嚴密,經500多年風雪侵蝕和遭多次雷擊,依然巍然屹立。古塔為白壁九層建筑,雄偉巍峨,氣勢磅礴。塔身坐北朝南,底層直徑10.02米,頂層直徑6.88米,塔圍長34.4米,占地面積344.69平方米。為磚木樓閣式,九級八面,通高3……[詳細] |
![]() | 寧都起義部隊秋溪整編舊址位于橫江鎮秋溪村背屋,2006年11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址由賴氏家廟明煙堂和孔良公祠秩序堂兩座賴氏祠堂組成。明煙堂由賴氏源重公建于宋至和年間,坐南朝北,磚木結構,占地面積335.36平方米,由前后兩進廳組成。孔良公祠(秩序堂)建于明中期,坐南朝北,磚木結構,占地面積406.5平方米,兩座建筑物前后相連,左右為鄰,中間有11.5米寬空地分開。兩座建筑物均為硬山頂,因為賴氏祠堂族人多次募資修繕,目前保存尚好,基本保持了歷史原貌。1931年12月14日,原國民黨二十六路軍在我黨的正確引導和該軍將領趙博生(中共黨員)、董振堂、季振同、黃中岳的率領下,……[詳細] |
![]() | 尚睦鄧家圍垅屋是贛西僅存的客家圍屋,氣勢宏偉、固若金湯,宛如一座城堡。坐落在分宜縣湖澤鎮尚睦村的鄧家圍屋,又稱三立堂、鄧純雅公祠、鄧家大屋、鄧家老屋,是一處融合了客家土樓與江南傳統建筑風格的客家聚族圍屋建筑,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贛西地區面積最大的圍屋。尚睦鄧家圍垅屋的起源要從一個家族的遷徙與興盛說起。據《鄧氏族譜》記載:清乾隆年間,鄧氏先人鄧廷煥攜子鄧勛從廣東嘉慶州(今梅州)遷居于分宜白田村,并在袁河兩岸做油生意發家致富。鄧廷煥過世后,鄧勛攜三子鄧成章、鄧錦皋、鄧錦彪從白田遷居尚睦,繼續做油生意。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鄧勛第三子鄧錦彪以三兄弟的名義建造鄧家大屋,因鄧錦皋早年去世,鄧成章此時……[詳細] |
![]() | 黃坳毛澤東同志舊居坐落在茨坪南面17公里處的黃坳鄉黃坳村。舊居原為一座廟宇,名“地母宮”。舊居座北朝南,為土木結構的泥土屋,面積410平方米。毛澤東同志途經黃坳時常在這房屋吊樓上的左間居住。1928年2月,毛澤東同志帶領工農革命軍戰士來到黃坳,深入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在此期間,毛澤東出席了黃坳區工農兵政府成立大會,會上,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說:“打土豪就好比砍大樹,砍倒了大樹就有柴燒,打倒了土豪,窮人就有飯吃有衣穿。”號召群眾組織起來,拿起槍桿,開展打土豪籌款子的游擊暴-動。 1928年初,遂川縣工農兵政府、中共遂川縣委、縣赤衛大隊也曾從縣城遷來此屋辦公。 1928年5月,朱德、……[詳細] |
![]() | 臺莊會議舊址——修水臺莊張氏宗祠位于東港鄉臺莊村。1928年10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黨代表滕代遠以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員的身份,在修水臺莊張氏宗祠主持召開平江、瀏陽、修水、銅鼓縣委和紅五軍黨委領導人聯席會議,正式恢復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滕代遠、彭德懷、李宗白、邱訓民、王首道5人為特委常委,滕代遠任書記。會上認真總結了平江起義以來的工作,提出反對盲動主義是當前黨和紅軍的一項重要任務。會議決定從各縣抽調一批干部和赤衛隊員編入紅軍。將紅五軍和修平銅瀏赤衛隊混合編成10個大隊和一個軍部直屬大隊,由彭德懷、滕代遠、鄧萍、李燦、賀國中5人組成的紅五軍軍委,率領5個大隊撤離邊區,相機南下井岡山,與紅四軍會……[詳細] |
![]() | 胡氏宗祠立于洽灣村頭,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從外到內,建造裝修共計16年,耗資數千金。橫寬35米,縱深50米,占地面積1750余平方米,共256柱落地。全祠磚木結構,為三廂進宮殿式,上廳為“胡氏家廟”,供奉歷代祖宗靈位。中廳寬大雄偉,為議事大廳,上面右邊安有五塊進士匾,左邊掛有男女壽匾八塊,其中百歲匾兩塊,東西兩邊有“忠孝廉節”四個醒目大字,東邊中心刻有胡氏家訓十二條,西邊中心標有胡氏傳代字派。左右房為藏祭器、書籍之用。每個柱頭都有名人名家書寫的對聯。下廳前的大天井,方方正正,各栽一株丹桂,樹齡四百余年,至今枝葉茂盛,每年兩次花開,附近十里能聞其香。宗祠右有仁壽宮、關帝殿相連,左有季仁祠、信祠相依……[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