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惠山寺金蓮橋
  金蓮橋,在無錫市西郊錫惠公園內。位于南朝古剎惠山寺建筑群的中軸線、金剛殿(舊址)與御碑亭之間的金蓮池上。宋建,歷代重修。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名稱為“惠山寺金蓮橋”。金蓮橋為三孔石梁橋,橋身東西向架于池上。石橋兩端為石砌橋臺,中間為兩座石砌橋墩,以承接橋身石梁。每孔由六塊石梁組排而成,中間四塊為橋面石,以通行人;兩側各為一塊華版石,上承石欄桿,外側雕刻宋代典型的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童子)”圖案。橋身南側中孔花版石的邊沿正中鐫有“懋德堂李府”五字。東西橋臺的橫帽石梁兩端各雕成一個怪魚首,共四個。中間兩橋墩的橫帽石梁兩端各雕成一個螭首(讀癡,若龍而黃),亦四個。兩側石欄桿由蓮花望柱和透空石欄板相間組成。橋欄兩端各有一個抱鼓石(共四個)。中孔稍高,平而長,東西……[詳細]
無錫植福寺
  植福禪寺位于位于無錫市東南方錫山區蕩口薛思娘橋橋邊,距無錫市中心15公里,植福禪寺始建于公元1869年。興盛時期,占地10余畝,建筑面積200多平方米。曾是無錫一座著名的護法伽藍道場。素有“植福庵”之稱。時過境遷,文革中植福庵土地被占,僅剩一個破舊小院落。三間石棉瓦大殿及一個戲樓和一口藻井。改革開放,宗教政策落實,植福禪得以重建。新建的植福寺,占地二十畝多,總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筑風格,古今兼融,南北相揉。既有北方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那種飛椽翹角、亭臺樓閣式的小巧玲瓏。植福禪大殿系硬山頂平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9.51米,進深7.87米,系硬山頂殿堂建筑,雖經多次整修,但梁、柱、檁、枋及斗拱等木石結構大都為始建時的原物,四根檐柱和兩根金柱為花崗巖石柱。大梁、月梁用料粗壯,雕刻花紋精細……[詳細]
管干貞故居
  管干貞故居位于常州市延陵西路前北岸。1995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管干貞故居原是管干貞六世祖明崇禎元年(1628)探花管紹寧的“探花第”。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故居南臨顧塘河、北瀕白云古渡、西鄰蘇軾藤花舊館和呂宮狀元府、東銜趙翼及楊廷鑒宅。大門設在整個宅第的東南面,門檐高聳,兩側磚門柱守望,石框大門外有兩級石階及坡石。據史料記載,故居在清代有南北縱向八進,偏宅數進。民國初年,北面三進中的兩進平房一進樓房被焚于一旦,但仍存有中軸線主宅五進與后廳西側偏宅三進。管紹寧字幼承,一字謐如,號誠齋,明崇禎元年(1628)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崇禎年間,管紹寧先是升任少詹事,后任南京國子監司業。崇禎帝吊死煤山后,福王在南都監國。管紹寧以少詹事拜禮部尚書。一時,所有監國及登基儀禮,均出其手。……[詳細]
盛澤中和橋
  中和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王家莊街,跨市河。始建年代未詳。清道光四年(1824)重建。東西走向,單孔梁式結構,全用花崗石砌筑路。中寬2.65米,堍寬3.05米,長18.50米,高3.70米,跨度5.50米。兩橋臺各有一拱形匯水孔,上有眉額,南為“波月”、“媚川”;北為“悒秀”、“梯云”。兩側橋聯分別為:“北勝跨虹融水德,中和位育貫文風”;“金波遙映紅梨渡,玉帶長垂綠曉莊”,橋側刻有“重建中和橋”字樣。橋柱刻有“不許灌橋”等警示文字。除文字外,橋心石刻有輪回圖案,橋耳刻有八仙圖案,橋梁石兩側刻有卷草紋飾,美觀典雅,獨具匠心。北側對聯為:“金波遙映紅梨渡;玉帶長垂綠曉莊。”此聯上聯中的“紅梨渡”,在盛澤鎮區西北的橋北蕩畔,相傳明代巨富沈萬三曾植萬株紅梨樹于此地而故名,“紅梨”也成為盛澤的別稱……[詳細]
渡江勝利紀念碑
  渡江勝利紀念碑坐落在長江南岸,挹江門外,熱河路廣場中心。1979年為紀念南京解放30周年而立。除平臺和欄桿外,分碑座和碑身兩部分。碑呈帆船形,花崗石刻制,由絳紫色船體和白色雙帆組成,高23.4米,長17米,寬12米。碑身為兩片弧形帆狀,上部嵌一枚直徑2. 5米的渡江紀念章,白色雙帆正中懸掛一枚直徑2.5米,重約400公斤的銅質渡江紀念章. 碑頂背面有凸字1949.4.21,即渡江的日期。碑座為紫絳色船體,為船形臺基,船帆作“八”字形,和船底“一”字形詩碑構成“八一”兩個大字,碑迎江一面貼砌金山花崗石,鐫刻毛澤東手書詩詞《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背江一面有-親筆題詞“渡江勝利紀念碑”七個錦銅鑄成的大字,鑲貼在27塊四川紅花崗石上。東西兩側浮雕軍民勝利渡江的場面。整座紀念碑是一艘乘風破浪的帆……[詳細]
王錫闡紀念館(王錫闡墓及祠)
  王錫闡紀念館(王錫闡墓及祠)座落在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西圩(今震澤中學旁),這里樹木翠郁蔥蘢,環境肅穆幽靜。清乾隆《震澤縣志》記載:“處士王錫闡在十都鎮西圩。”墓修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即王錫闡逝世后第二年。顧炎武贈詩有“白云滿江天,高士今何處”之句,故墓碑題刻為“高士王曉庵先生之墓”。道光七年(1827),里人重修時改立“王曉庵先生之墓”碑,為陽文楷書,碑高108厘米,寬36厘米,厚13厘米,花崗石材質。道光十四年春,在江蘇巡撫林則徐的贊助下,重修陵墓,增建墓門,其上門額題曰“南服英賢”,又繚以周垣,封土高1.3米,墓徑4.8米,繞墓四周植樹數十株。墓前植陽刻楷書“王曉庵先生之墓”石碑。清道光十七年(1837),里人又在墓東倡建王賢祠(今稱王錫闡祠),系硬山式構筑,面闊三間,坐北朝南……[詳細]
徐州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位于徐州云龍山東麓,依山而建,坐西朝東。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并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道光五年(1825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分別進行重修擴建。文革期間,山西會館遭到嚴重破壞,1995年,依據有關史料記載對山西會館重新進行修繕,并重塑關帝像。現山西會館占地485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為前后兩進對稱建筑格局的院落,由前山門、戲樓、中配房、后大殿、偏殿等主體建筑組成。大殿的內墻上鑲嵌有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五次重修擴建的記事碑5方。山西會館原為山西人所建的相山神祠,供奉關帝圣君與火、財、福諸神,故有“四圣會館”之稱。“乾隆七年(1742年),山西同鄉集資擴建,遂改為山西會館。后不再祭祀祠內的水火二神,而獨尊……[詳細]
孔望山古城遺址
  孔望山古城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孔望山居委會孔望山、鳳凰山。古城沿山脊而建,東西長64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約29萬平方米。1980、2000-2004年多次考古調查發現,古城設東、西二門,西門保存明顯。古城的北城垣沿孔望山山脊修建而成,北城垣墻體基本完整,現存寬度2米左右,高度1-3米不等;南城垣沿鳳凰山山脊而建;其北面現保存較好,其中,古城西南角和鳳凰山山脊部分比較完整,現存寬度5-8米、高度約4米;東城垣、西城垣則建在兩山之間的空地上。以西城垣的保存狀況最好,現存寬度10米左右、高度均在5米以上;東城垣除在孔望山東南山坡、山腳留有一段以及在山南果園內保存兩個土堆外,其余地表部分已無存。古城垣的構筑方法有三種:西城垣和南城垣西段直接在較平緩的基巖上夯筑而成,城外設有城壕;南城垣中段……[詳細]
唐荊川墓
  唐荊川墓,在常州市西南郊區永紅鄉唐家村西,距市區1.5公里。唐荊川,名順之,字應德,以字行。明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入翰林院,調兵部主事。與王慎中,歸有光稱“嘉靖三大家”,加宋濂、方孝孺、王守仁,又稱“有明六大家”,著有《荊川先生詩文集》等。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侵擾我東南沿海,唐以兵部郎中督海師抵御,奮勇殺敵,屢建奇功,被擢為右僉都御史代鳳陽巡撫,后帶病去泰州赴任,卒于途中。唐荊川墓原占地12畝,1934年集資修葺。抗日戰爭時,常州淪陷,日寇因唐為抗倭名將,讀書處樓屋及墓碑樹木等悉數焚毀。“文革-”中,唐墓又遭毀壞。1980年4月墓地基本修復,現有墓地9畝,東西長120米,南北寬45米,朝西入口處為“一瀉橋”,過橋為神道坊,原木質飛檐已缺,坊額陰刻楷書:“先賢唐荊川先生墓道……[詳細]
焦山炮臺遺址
  焦山炮臺遺址位于焦山東北角,從南步入,首先看到的是門樓一座,上有橫匾,刻有“焦山炮臺”四字。門樓西側有彈藥庫一座,外為黃泥石灰材料,內層為水泥砂石材料。門樓內有平地約3000平方米。平地東面是炮臺基地,它長約80米,寬在55米左右,呈扇形,有暗堡式炮位8個,塊石基礎,黃泥石灰質地。該炮臺嚴重失修,1978年以來,國家多次撥款整修,現4號,5號炮堡已修復,重修了六間一披營房。對焦山炮臺建造年限問題,學術界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另一種認為是同治13年(1874年)。如果是第一種,該炮臺則是參加抗英的,如果是第二種,則不是,那就是另外的炮臺。……[詳細]
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
  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老街”東端。原系吳氏宗祠,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據《高淳縣志》記載,吳家祠堂建于明朝末年,面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共三進,第一進是戲樓,樓上觀樂臺(戲臺),樓下是通道,臺前是露天劇場,可容納千余觀眾。第二進叫享堂,現作為展廳,陳列的歷代磚、石雕刻,技術精湛,價值很高。第三進是祭殿,現在作為展覽廳使用。1938年6月中旬,新四軍先遣支隊和一支隊先后進入蘇南茅山地區,引起日軍的密切注視。日軍調兵遣將向新四軍剛開辟的茅山根據地掃蕩,為粉碎敵人掃蕩,一支隊特命司政機關分散轉移。8月,一支隊政治部在劉炎主任率領下轉移到高淳縣城淳溪鎮一帶。1938年8月,為開通茅山抗日根據地和皖南新四軍軍部的通道。一支隊政治部決定由宣傳科長戈白章、張春生、侯日千、華仁義等四……[詳細]
唐荊川宅
  唐荊川宅唐荊川原名順之,明代杰出的文學家、心學學者、抗倭英雄,常州文脈的杰出繼承和發揚者。唐荊川宅松健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群坐北朝南,分為東、西兩路,總建筑面積約1679平方米:東路設三個院落,西路現為四進,具有較高歷史價值。2014年,松健堂實施了整體修繕,修繕內容包括:屋面修補、院落建筑恢復,保存歷史痕跡,解除存在的安全隱患、恢復原有形制,目前修繕已基本完成。唐荊川宅分布于常州市青果巷,是建于明代萬歷年以前,有八桂、貞和、易書、筠星、四并、復始、松健、禮和等八堂,號稱“唐氏八宅”。現存貞和、八桂、筠星、松健、禮和等五宅,1982年3月25日,唐荊川宅被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貞和堂位于青果巷86號,八桂堂位于82-84號,筠星堂位于92-94號,松健堂位于12弄8號,禮和堂……[詳細]
粵軍陣亡將士墓
  粵軍陣亡將士墓該墓在南京水西門外莫愁湖公園內西側湖畔。1912年1月,張勛在袁世凱授意下,從徐州南下,妄圖推翻孫中山先生的臨時政府。孫中山派出姚雨平、柏文蔚指揮粵軍北伐,首捷固鎮,再攻宿城,攻占徐州。粵軍北伐告勝,不僅保衛了辛亥革命政權,而且促使了宣統皇帝的退位,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3月,為紀念粵軍北伐陣亡將士,姚雨平將烈士遺骸運回南京安葬。抗日戰爭中墓毀,1948年重修時,將分散安葬的6l位烈士墓冢,連同同在北伐戰爭前制造-而犧牲的前-營營長合葬成一個大墓。1966年夏墓又遭破壞,1979年再行重修。墓冢為花崗石砌成,上呈半球形,底邊仿須彌座式,直徑4米,高約2.6米。墓后建有長達30米的弧形屏墻。墓前有石砌碑塔,平頂,上大下小,雕有圖案畫,塔身無裝飾,須彌底座,寬2.41……[詳細]
石戶城遺址
  石戶城遺址依山筑城,南面以山為屏障,另三面筑有城墻。東西城墻則順著山陰向北延伸,北城墻筑于山前的平原上。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600米,殘高城墻約1.5米,北城墻寬約40米,東、西城墻寬約30米,均夯土筑成。城墻外繞護城河,現在還能看出城濠的大體輪廓,濠寬寬約8-10米。辟三門,北門、東門、西門,今已不存。在城內發現楚國的“蟻鼻錢”和銅箭鏃以及漢代筒瓦、板瓦、瓦當等殘片。說明石戶城至少建于戰國時期。在城垣夯土上發現東漢墓葬。故推斷城址下限應為西漢。據推在戰國后期的公元前284年,楚國曾奪取過彭城,這里有可能就是楚國的屬邑。從城內殘存的漢代繩紋瓦和大板瓦來看,這座城市在漢代是十分興盛的。對于石戶城的被毀,有兩種說法,一說于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當時,群……[詳細]
戒幢律寺
  戒幢律寺位于蘇州閶門外虎丘路西園弄18號。別名戒幢律寺,俗稱西園。創建于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寺內五百羅漢堂為中國四大羅漢堂之一,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安徽九華山西園寺位于神光嶺南半山腰,全國重點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另有日本姓氏西園寺。……[詳細]
如皋文廟大成殿
  如皋文廟舊址位于江蘇省如皋市東南隅,目前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南立面有披檐,形成類似重檐效果,斷為明代古建,1982年公布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狀大成殿總體構架保存完整,尤其梁架上的彩畫清晰可辨,僅題材就有家具,如桌、椅、瓶幾;織物,如包袱錦、錦緞;動物,如行龍、仙鶴等,圖案精美、姿態生動,屬南方清代蘇式彩畫之列,又有本地域特色。結合大成殿現狀,認為其為清初建筑,或采用部分明代構件而成。因之,具有明末清初古建特色。如皋文廟大成殿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建筑遺產,具有較大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詳細]
余家當鋪
  余家當鋪原名立三堂,位于昆山市千燈鎮古鎮社區典當里。余愛山在明萬歷年間(1619年)從安徽的休寧縣到千燈吳家橋經商,通過父子兩代創業,積蓄后成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設店鋪、當鋪,往里延伸為住宅等。“余氏典當”是由余愛山的第二代傳人余尚德于清順治年間在千燈鎮上營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東落西,雙排兩行,建時沿河自東(過街)向西共有7進,現存五進。整個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廳、五小廳、六幢樓、雙備弄,前后左右構成“亞”字形“走馬樓”,大小房屋120多間,千燈人稱它“迷樓”。典當三面有高墻,可確保財產安全;后面是“更樓”,可為全鎮防盜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余家當鋪集明清時期徽派、蘇派建筑藝術風格于一體,目前江蘇省內保存最完整的、規模最大的典當行,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歷史沿革:200……[詳細]
福昌飯店舊址
  福昌飯店系民國時期南京市最高飯店。福昌飯店是南京市著名的“老字號”飯店。1932年,由浙江著名富商丁福成兄弟出資,并與德國洋行合資在南京市新街口籌建,寓“福澤四海,昌隆四方”之意,故命名為“福昌飯店”。1935年建成后正式開業迎賓,后轟動南京。1945年以后,該建筑一度又作為國民黨軍隊的高級軍官俱樂部使用。1952年,南京市政府接管了該建筑,并由市交際處負責管理。1966年,該建筑一度又改名為“勝利飯店”;1993年,該店恢復舊名,并由著名書法家尉天池書撰店名,現代著名人士如黃炎培、華羅庚、溥儀、溥杰、杜聿明及盧森堡等,先后在此入住,對該店評價甚高。目前,該店由南京中心大酒店管理使用,并以經營“民國菜”而聞名遠近。2006年,該建筑被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福昌飯店(FormerFuch……[詳細]
原國立中央博物院舊址
  現為南京博物院,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興建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1933年4月,在國民黨元老、著名學者蔡元培的倡議下,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辦公地點設在北極閣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在人才和經費上對博物院支援良多。院舍工程進行一年多后,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敵機對南京頻繁轟炸,一日數驚,建筑工程不得不于8月底停下來。抗戰期間,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連同所屬的文物,遷往四川、云南等地,幾經遷徙,于抗戰勝利后,又回到南京。日寇占據南京期間,在博物院設有防空總機構,對已完成的部分大加改造,并破壞多處,損失嚴重。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3月,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被正式命名為“南京博物院”。50年代初,人民政府又撥款對博物院的建筑作整修、增建,至此,博物院的第一期建筑工程才算最后完成了。南京博……[詳細]
翁氏丙舍
  瓶隱廬(翁氏丙舍)屬于翁同龢墓附屬建筑。在西門外虞山鵓鴿峰麓謝家浜,本是翁氏先人墓廬,翁同龢晚年因力主光緒親政變法被慈禧削職歸里后隱居于此,直至病逝。丙舍,指墓廬,翁氏丙舍為清同治年間翁同龢及其次兄翁同爵所建,背虞山面尚湖,內有屋舍、庭園、假山、池塘、茅亭、樹木、頗具山水園林格局。初創簡陋,后漸擴充。丙舍翁氏另稱為“瓶廬”、“瓶隱廬”,據傳取守口如瓶不談政事或如隱瓶中深居不出之意。原正門由山前塘入,門楣上有翁氏題額“翁氏丙舍”。沿塘路有坐北側屋三間,靠東之廂房用來接待賓客,陳設簡雅。南面有正屋五間,內置幾椅,供其父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朝服像。靠東為翁氏起居室,題額“紫芝白龜之室”,室外園庭有古柏一株及假山一座。東墻辟一月洞門,上鐫翁氏自題“瓶隱廬”。靠西有廂房三間,沿山前塘辟一便門,門外有一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不卡日本ⅴ一区v二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不卡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自产视频免费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素人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日韩 | 日韩A级亚洲A级欧美A级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