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蓮花洞遺址
  蓮花洞,在白龍崗的北坡之上,是沿三迭青龍石灰巖的裂隙溶蝕而形成的一個石洞。蓮花洞,四山環合,石罅多生。昔有僧于洞中得龍骨數斛,號白龍洞。洞前一石,狀若蓮萼,天然自成,故又得此名。清代詩人汪懋麟有“探奇訪古洞,玲瓏若天辟”之句。洞內頗寬敞,其主洞有12米長,最寬處6米左右,最窄處不到3米。洞內曲折深邃,漸深漸窄。另有三個支洞,分別向東、西和中間的方向延伸,深不可測。蓮花洞有雙竇,日夜乳泉,蓮花石佛皆天然自成,乃經數萬年滴水凝聚而成。蓮花之奇,不止洞內。而蓮花之洞口非常奇特,坐落在一塊巨大的飛巖峭壁上面。舊有梵宇,咸豐年間毀為平地,洞旁及山腳下大片碎磚瓦礫,即是明證。《鎮江市志》記載,蓮萼石南面,居中刻“云峰”兩大字,行書,落款為“敬度王為”和“竹隱上人題”。大家仔細辨認“云峰”二字還是清晰可見……[詳細]
馮道立故居
  馮道立故居,位于東臺市時埝鎮北堂巷2號。這是一幢清乾隆年間建造的民居。磚木結構,大門朝南,正廳為三開間,格扇門窗,古樸典雅,占地面積624平方米,建筑面積19.9平方米,為馮氏出生地和長期生活之處。1993年、1995年東臺市人民政府兩次撥?钚迯。馮道立,字務堂,號西園,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 (公元1782年),卒于清咸豐十年 (公元1860年),終年78歲。時埝這地方,地勢特低。洪水驟至。田廬盡沒,人民深受水患之害。因此,馮道立在青年時代,便絕意仕途,發憤專攻水利,立志為桑梓造福。他虛心學習前人的水利專著,同時又講究實際,多次雇船至長江、淮河、廢黃河、白馬湖、高寶湖、洪澤湖以及范公堤東廣大海濱地區進行實地勘察,訪問當地的農夫、漁民,查閱有關水利、水文資料,描繪下數以百計的水利圖。有一次,他……[詳細]
123、七都廣福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都廣福橋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廣福橋位于七都鎮隱讀村,其西堍為浙江湖州地界,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重修。江蘇省第七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F存之橋由當時江蘇省吳江縣和浙江省烏程縣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合建,從橋上題刻中可得知,當時由95人捐銀99兩4錢。橋拱形單孔,由武康石(紫石)、青石和少許花崗石構筑,全長17.4米,橋頂寬2.34米,橋堍寬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廣福橋拱券的砌置方式頗為特殊,采用了分節并列和縱聯分節并列兩種方式。所謂分節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錯縫連接,這種砌置方式見于明代以前的橋梁;所謂縱聯分節并列,即是拱券上下券石之間加有“龍筋石”,清代、民國時期的拱形石橋都采用此種砌置方式,這較之于以前的分節并列,既增強了橋的橫向整體性,又增加了橋的美觀性,是造橋技術的……[詳細]
124、鄧演達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演達墓
  南京鄧演達墓墓園宏偉,總面積達5000余平方米。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南京市鐘山南麓靈谷寺東。鄧演達(1895~1931)字擇生,廣東惠陽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并參加辛亥革命,曾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八一南昌起義時是革命委員會委員。1931年8月在南京被捕,11月被害于南京麒麟門外,當地群眾冒著風險掩埋了遺體,1957年遷葬于中山陵西側。鄧演達是-左派領袖之一,中國民主革命的勇敢戰士,著名的革命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中國農工黨的創始人,中國0的親密戰友。他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和革命事業的繼承者,是-的捍衛者,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英勇斗士,是孫中山得力的左右手。墓道人口處為圓形花壇,墓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草地,中間有十字型的水泥甬道將草坪對稱……[詳細]
花果山前頂石刻群
  水簾洞摩崖題刻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風景區水簾洞,刻在洞外的巖壁上。石刻皆為摩崖題勒,書體有篆、隸、楷、行。從石刻年款可知,水簾洞石刻鐫于明清兩代。明刻有“高山流水”、“神泉普潤”、“靈泉”;清刻有“印心石屋”。水簾洞石刻的內容都是記錄和描寫水簾洞勝景的,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82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坝吻喾屙斢洝鳖}刻位于海州區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風景區“七十二洞”之“朝陽洞”東10米一天然巨石東側裂石上,北距“一線天”30米。題刻刻在傾倚于“八戒石”上的“天然碑”上。“天然碑”寬230厘米,高327厘米,文曰《游青峰記》,全文共1062字,楷書,字徑4×7厘米,款徑3×6厘米。碑刻于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唐伯元撰文并書,其內容主要記載云臺山風物名勝、古跡……[詳細]
樊村涇遺址
  樊村涇遺址在太倉城廂鎮樊涇村小區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2016年1月,樊涇河北延溝通工程施工發現。經過2016年初至2017年底的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出的大型倉儲遺存、居住基址、道路、橋梁基址等,系元代太倉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遺址是目前除龍泉窯址考古之外,規模最大的一處龍泉窯青瓷遺存,出土150噸元代中晚期精美龍泉窯青瓷器、瓷片,數量驚人。對補充元代龍泉窯青瓷標型器和建立元代龍泉窯青瓷標本庫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同時,樞府瓷、元青花殘片、青瓷點褐彩器,是蘇南地區瓷器標本的重大發現。“樊村涇遺址”元代瓷器倉儲遺存發掘出土的殘瓷器主要是在遺址區域中轉過程中的損耗品,無論從數量還是種類上,都具備了一個大型瓷器倉儲、瓷器貿易集散地的特征。如此大規模的經濟貿易事跡卻未發現與之相關的史料記載……[詳細]
127、鄧愈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愈墓
  鄧愈墓在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臺西鄧府山,現雨花西路旁。鄧愈,明初開國功臣,原名友德,朱元璋賜名愈,今安徽泗縣人。少年時隨父兄參加元末農民軍,后率部投奔朱元璋,屢建戰功。官至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北征,洪武十年(1377)受命西征吐番,班師途中病死于壽春。追封寧河王,謚“武順”,葬鄧府山。墓前神道碑一座,立于神道正前方右側,碑高5.05米,碑額高0.98米,寬1.35米,厚0.43米,兩面浮雕四條纏龍,篆刻“大明欽賜寧河武順王神道碑”等字,碑身2.82米,寬1.16米,厚0.33米,正面楷書碑文33行,滿行94字,題“大明欽賜故開國輔運推成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衛國公追封寧河武順鄧公神道碑銘”,碑文大部清晰。碑后石刻有石柱一,石馬、馬夫、石羊、石虎、文臣武將各二,分……[詳細]
楊根思烈士祠墓
  楊根思烈士祠墓1922年11月6日,楊根思烈士出生于江蘇省泰興縣黃橋地區羊郎店。長大參軍后,先后榮獲“戰斗模范”、“爆破大王”、“三級人民英雄”、“一級戰斗英雄”等稱號。1950年11月29日,在保家衛國的朝鮮戰場上,他率領一個排扼守1071高地,與美國“王牌軍”進行殊死戰斗。在連續打退敵人八次反撲,陣地僅剩他一人時,他只身抱起0包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中國人民志愿軍最高領導機關追認他為“特等功臣”,授予“特級英雄”稱號。朝鮮政府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并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他生前所在連被命名為“楊根思連”,他的家鄉被命名為“根思鄉”。楊根思烈士陵園于1955年、1980年及2000年,歷經三次修建擴建,現占地3.5萬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陳毅……[詳細]
天朝總圣庫、英王府遺址
  天朝總圣庫、英王府遺址發現于1975年,在南京三山門(今水西門)內升州路338—360號一帶。天朝總圣庫是太平天國的國庫,原在南京青溪里巷,后遷至現址。原來此處范圍極廣,南至升州路、北至安品街、東到登隆巷、西至倉巷。明朝初期為中山王徐達之別苑,又稱西園,后為桐城吳中丞的花園。清朝乾隆時期為桐城富商姚友梅之宅園。太平天國政權實行平均分配的“圣庫”制度,各部繳獲的財物糧食,均需上繳國庫。軍民所需的衣食物資,均由國庫統一分配。該處作為天朝總圣庫,存金、銀、綢緞等。太平天國后期這里為英王陳玉成之王府,太平天國失敗后李鴻章將此改為安徽會館。1949年以后西部及北邊為南京毛巾廠所改建,南部為南京藥材公司所占用?偸爝z址現存建筑系清咸豐九年(1859)前后所建,均坐北朝南,可分為4組3路:東路僅存前廳、……[詳細]
蘇中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
  蘇中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碑位于東臺市三倉鎮新五村境內三倉烈士陵園是在蘇中四分區抗日烈士紀念亭的基礎上,逐漸擴建起來的,粟裕將軍為陵園落款。陵園原占地面積為2.34畝,1980年開端擴建,現已擴大到64.7畝,陵園重要由“抗日烈士”和“粟裕將軍”兩大主題的紀念建造群所組成?谷樟沂考o念亭,建于戰火紛飛的年代,由開明紳士施景程等發起捐資,蘇中四分區黨委、行署積極支持,于1945年2月動工,當年7月竣工。烈士亭坐北朝南,高19.6米(含基座高度),呈五角形,當地人稱為“五角亭”,原為木質結構,建國后,于1958年、1965年、1980年三次進行建筑,現在烈士亭,頂部為琉璃瓦,頂尖為陶瓷葫蘆頂,立柱、欄桿都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亭內上方吊掛蘇中四分區專員梁靈光手書的“烈士亭”橫匾,亭柱楹聯亦為梁靈光所題,……[詳細]
交通銀行南京分行舊址
  號稱”華東第一商圈”的新街口,在廣場的東北角上,有一幢近似正方形的灰白色西式古羅馬風格的五層建筑,與周圍喧鬧的環境相比,顯得那么渾厚凝重,表現出強烈的歷史感和藝術感。這就是1990年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評為近代優秀建筑的原民國時期交通銀行南京分行。交通銀行南京分行簡稱京行,它坐落在新街口廣場東北角的中山東路1號,現為中國工商銀行南京市分行。交通銀行成立于1908年,總行設在北京(1928年遷到上海),在國內外設有分支機構。該行以協助發展全國實業為其專業范圍,經營工礦交通及公用事業貸款。1910年開始在南京馬府街設立江寧試辦分行,簡稱陵行。此后,行址屢有變遷。1935年遷至新街口新址辦公,稱為京行。新街口建筑于1933年由上?妱P伯工程司(MiaoKayPahConsultingCo.……[詳細]
132、鐵鈴關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鈴關
  蘇州鐵鈴關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撫御史尚維持為抵御倭寇而建。據方志記載,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燒劫閶門、楓橋一帶,一年后,又從滸墅關竄犯楓橋。蘇州軍民英勇奮戰,終于全殲寇賊。為了保衛蘇州城,加強楓橋至閶門一帶的防衛,建起了楓橋敵樓--鐵鈴關。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和木瀆兩處,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鐵鈴關成為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跡。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29軍85、86師在楓橋打響了解放蘇州城的第一槍,在擊潰了楓橋、鐵鈴關一線的守敵后,進入蘇州城,宣告古城蘇州解放。因此,楓橋鐵鈴關也是蘇州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鐵鈴關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F在鐵鈴關上的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臺仍是明清故物。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詳細]
戚墅堰圩墩遺址
  在戚墅堰鎮,大運河的南岸,距運河僅有四五十米的地方,有一高阜土墩,這就是迄今發現的常州市區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圩墩村新石器時代遺址。1960年至1961年,南京博物院在蘇南進行考古復查時,發現了該遺址。1972年、1974年、1978年、1985年、1992年南京博物院、常州市博物館等單位先后五次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共1900.25平方米,清理墓葬191座。遺址原為突出地表的土墩,他的范圍在十萬平方米以上,因歷年取土平整場地和基建工程的破壞,現趨于夷平,大部分在現代建筑之下。圩墩遺址是太湖流域西部一處馬家浜文化圩墩遺存,文化堆積較豐富。經過五次的考古發掘,文化遺存主要為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兩類型。其中馬家浜文化地層堆積較厚,延續時間較長。根據出土遺物的特征可分為早、晚兩個階段。崧澤……[詳細]
南京石鼓路天主堂
  南京石鼓路天主堂南京石鼓路天主堂是由最早來中國傳教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所創辦。16世紀末利馬竇曾先後三次來南京,於1599年在城西羅寺灣購買私宅,略加改造,作為個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1618年,由于南京教案的原因,教堂被拆除。石鼓路天主堂位于南京市白下區石鼓路112號。建成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北伐戰爭中該堂遭到嚴重破壞;1928年,國民政府撥款重修;1930年代以后,這里一直是天主教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1978年後,江蘇省及南京市天主教愛國會在此合署辦公。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入選中國著名教堂。1864年,法國傳教士雷居迪隨法國的炮艦來南京復堂,在原佛教古剎寺的廢墟上建堂,1870年(同治九年)建成,定名為“圣母無染原罪始胎堂”,即現在的石鼓路天主教堂。北伐戰爭中該堂遭到嚴重……[詳細]
135、聚寶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聚寶門
  南京的中華門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城堡,為明初都城的正南門,后稱“聚寶門”,1931年改為中華門。明洪武二至八年(公元1369至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門的基礎上擴建而成。中華門是南京城垣十三個城門中最大、最雄偉的一個城門。它位于南京城南,是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的,整個甕城南北長128米,東西寬118.5米,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它的南面有雨花臺作為天然屏障,門前后有兩支秦淮河水橫貫東西,前臨長千橋,后倚鎮淮橋,地勢險要,為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中華門共建有三道甕城,由四道拱門(券門)貫通,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閘、門均無存,僅存閘槽和門位遺跡。在第二道拱門至第四道拱門上方建有木結構絞關亭(閘亭,現已無存),在首道拱門二層藏兵洞的南端東西兩側墻體上,尚存絞關石柱一對……[詳細]
136、白家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家橋
  白家橋位于徐州市北約40公里的銅山區利國鎮利國村,南北橫跨于古老的運鐵河上。該橋為青石砌筑的三孔石橋,全長22米,橋面寬8.6米,中孔跨度5.5米,兩邊孔寬4.3米,橋體中高6.4米。橋拱采用縱聯分節并置法,券成拱形。橋面石板平展光潔,堅實牢固。橋西側殘留有石座槽,推測應有石欄桿。橋墩條條拼縫間都灌有糯米灰漿,大的縫隙間還墊了鐵片。橋墩的逆水方向砌成三角形,以分剎水勢。整個橋砌筑精細,造型美觀,莊重和諧,雖歷經600余年,仍不錯位,至今承載著來來往往的車輛人群。自漢代以來,利國一直是我國鐵礦石開采、冶煉的重要之地。白家橋的建造,就源于利國的鐵礦業。為了將鐵礦石外運,宋代即從利國監開挖了一條運河!短藉居钣洝ば熘荨分杏袑懙剑骸袄麌O,官署名。宋置,掌管冶鐵。在今江蘇銅山縣東北。本是徐州的秋邱……[詳細]
137、向陽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向陽渠
  向陽渠,位于柳泉鎮微山湖畔。向陽渠始建于1970年,先后建成123華里長的一、二干渠。整個工程包括,中型翻水站5座、大渡槽5座、橋涵閘369處、隧洞5個,架設高壓線25公里。向陽渠水利工程于1976年竣工。向陽渠的主體工程是5座“大渡槽”。大渡槽為塊石結構構筑物,主拱劵形式為單向聯排弧形拱劵。墩柱為獨立基礎,門形圓拱劵立柱。立柱上,為節省石材,砌作洞形圓拱劵,洞形圓拱劵與主拱劵上以料石襯砌平整后作為水渠的底面,兩邊砌石墻形成輸水“渡槽”。向陽渠總體工程的輪廓是,一干渠在望馬村與大馮村之間,至高皇廟村南。西端起于光山(舊稱獨松山,早年山上就一棵獨立松樹),其東端為小窯山。一干渠又稱“群英渡槽”,是典型的歐式“輸水橋”建筑。二干渠位于辛家村西南,起點在宋店莊西北,至五珠泉村東。從建筑造型藝術看,……[詳細]
黃橋戰斗指揮部舊址
  黃橋戰斗指揮部舊址位于泰興市黃橋鎮。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1982年3月黃橋戰斗指揮部舊址1940年泰興縣黃橋鎮包括: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蘇北行政委員會;黃橋戰斗前沿指揮部;支前委員會等![詳細]
楞嚴經石刻
  楞嚴經石刻位于吳中區光福鎮司徒廟。獅林寺位于光福下絞村鳳凰山西麓,相傳建于南宋。當時,香火極盛,廟宇宏大。清乾隆帝至江南巡視到玄墓山,途徑獅林寺小憩,手書獅林寺御額。光緒年間,住持定元法師時曾中興一時,后日漸衰敗。民國期間尚留金剛殿三間、大雄寶殿五間、觀音殿五間、飛錫堂三間以及廚房等用房二十余間。文革初期,殿宇遭拆,惟有兩部石刻還完整無缺:一部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一部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独銍澜洝啡67000多字,分別刻在84塊青石上。每塊青石長0.95米,寬0.33米。平均每塊刻字800左右。--刻于明朝崇禎年間(1628—1637),清康熙年間賜額。--共分10卷。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昆山人魏肇魯為《楞嚴經》石……[詳細]
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舊址
  八路軍駐京辦事處舊址位于鼓樓區青云巷41號(原傅厚崗66號)。青云巷41號(原傅厚崗66號)是坐北朝南的西式三層樓,建筑面積247平方米。另有生活用平房2幢6間,約80平方米。為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公館。1937年8月,通過周恩來與其有師生這一層關系租他的公館為八路軍駐京辦事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國民黨統治區設立的第一個公開辦事機構。博古、葉劍英、李克農、錢之光等人作為工作人員在此辦公,董必武、葉挺也曾經在此住過。同年12月,南京淪陷,辦事處撤往武漢。雖然辦事處只在此工作了三月時間,但做了大量工作,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鞏固抗日統一戰線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82年3月,青云巷41號被省政府公布為江蘇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在童小鵬、袁超俊、齊光等老同志和省市領導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特级婬片免费 |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 | 亚洲AV日韩AV鸥美在线观看 | 天天躁久久躁中文字字幕 | 香蕉97超级碰碰碰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