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揚州天寧寺
  位于揚州市邗江區豐樂上街3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謝安別墅,后由其子司空謝琰舍宅為寺,又名謝司空寺。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賜名“天寧禪寺”。元末,寺毀。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建,仍稱天寧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天寧寺極盛時期是在清代康乾年間。康熙為天寧寺題“蕭閑”、“皓月禪心”、“寄懷蘭竹”、“般若妙源”、“凈因”等匾,并寫了《天寧寺》、《幸天寧寺》、《憶揚州天寧寺竹》等詩以及“珠日春日永,碧淑好風多”聯;乾隆二十二年(1757)寺內建造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乾隆先后為天寧寺題寫了“淮南香界”、“浮山華海”、“神威擁護”、“省方設教”匾額和“花雨南天 靈文傳妙諦,香云蜀阜 舊墅表名區”等十余副楹聯,以及《天寧寺小憩》等十余首詩。康熙四十四年(1705),《紅樓夢》作者曹……[詳細]
興化李園
  李園位于興化市區武安街西側。始建于清咸豐(1851-1860)年間,原為清代揚州富商李小波的私家花園,是一座具有設計風格獨特,建筑技藝精湛,獨具地域特色的水鄉園林。因地形狹長,有“余園半畝”之稱。清咸豐年間(1851-1860),揚州富商李小波在興化四牌樓東側開辦“德本”當典,并在屋后狹長地塊上建成后花園,即今之李園。李園門樓(1934年作商會時已改建),坐西面東。過門廳為一方天井,有南、北花廳。西去過“李園”景門,園內自東至西布有既分又合的三個院落。東院建筑主要有方亭、船廳、方廳。方亭位于院落的東南角,與船廳之間連為單坡屋面,下以走廊相銜接。北部為船廳,船廳為園中最富特色的古典建筑。整體呈船狀,船頭朝西,呈“L”字形,共七間,卷棚歇山頂。船頭掛落上方,懸“自在流行”匾額,艙屋中間以大型雙面……[詳細]
震澤致德堂
  致德堂坐落于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塘中市,梅場街34號,與江南名宅——師儉堂隔荻塘斜相對望。興筑于清宣統二年(1910),落成于民國元年(1912)。堂主徐簾青為震澤富商,開設米行、絲經行、竹行、壽器店等。清末,他積聚頗豐,為方便經營、生活起見,將米行、絲經行與住宅建于一處。民國年間,徐簾青年事已高,將家業傳于其子徐子為。徐子為(1906—1958),青少年時隨金松岑、章太炎研習古文,又就讀于上海文學院,擅長詩文,喜以詩文傳信,曾得魯迅致信約見,并與柳亞子詩文為友,加入了南社(湘集)。成年后,他熱心于地方上的教育、衛生、交通、金融等事業。上世紀30年代,他聯絡浙江湖州、南潯士紳創辦蘇(州)嘉(興)湖(州)長途汽車公司,修筑平(望)南(潯)公路。他先后參加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民豐同盟和中國民主建國……[詳細]
常熟興福寺
  興福寺位于北郊虞山山麓。南齊時由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年)改名興福寺,唐咸通九年(868年)懿宗賜“破山興福寺”額。唐代詩人常建作《題破山寺后禪院》詩后,寺名聲更盛,歷代文人名流題詠甚多。寺屢經興廢,“文革”中盡毀。1980年起,特別是1983年列為全國重點寺院后,興福寺得到全面恢復,成為常熟最大、最著名的寺院及游覽勝地。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這首五言律詩題為《題破山寺后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所寫。破山寺,就是常熟的興福寺。在唐代詩人的筆下已稱之為“古寺”,可見它歷史的久遠。據地方文獻記載,在佛教大盛的南北朝的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慈寺”。至梁大同年間,拓建寺基時……[詳細]
金家村陵墓石刻
  金家村陵墓石刻:位于丹陽后巷鎮建山金家村。從景安陵旁邊的路一直向北,大約5公里,是一丁字路口,左轉約600米,在路的左邊就是金家村。開車進入村里,找個空地停車。一直向南走,有一片大的田地,四周被圍著,順著田壟,走到最南端,石刻就在那里。這個石刻比較難找,因為田地地勢低洼,四面地勢都比這里高,所以在外面根本看不見。朱偰考察丹陽的南朝石刻,把這里漏掉了,可見多么難找啊。因此《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里沒有此處的照片,也無法比較這個石刻的磨損變化。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江蘇分冊》,文物部門1977年4月將沉于水塘和土中的天祿、麒麟提升安放。東為天祿長2.38米,高2.25米,頸高1.2米,體圍2米,頭已殘,失三足,風化嚴重。西為麒麟,長2.13米,高1.9米,頸高1.05米,體圍1.65米,吻部及左后……[詳細]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坐落在丹陽市云陽鎮前艾田家村南400米處。蕭賾,齊高帝蕭道成的長子,繼蕭道成即皇帝位,改元永明。蕭賾是齊朝第二代皇帝。于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卒,謚武皇帝,九月丙寅葬景安陵。《齊書》載:“永明十一年七月上不豫,戊寅大漸,詔曰‘陵墓萬世所宅,意常根休安陵(指武帝后陵)未稱,今可用東三處地最東邊以葬我,名為景安陵’。是日上崩,九月丙寅葬景安陵”。陵南向,已平。陵前存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天祿身長3.15米、高2.8米、頸高1.55米、體圍3米,其造型、雕飾,以及神情動態均與蕭承之陵前的天祿相似,如出一人之手工。麒麟四足已失,風化剝蝕嚴重,身長2.7米、殘高2.2米、頸高1.40米、體圍2.51米,,形體略小于天祿,顯得極為嬌健靈活。通體雕飾因風化剝蝕嚴重,兩翼僅……[詳細]
宜興古橋梁
  茭瀆橋,在宜興市新莊街道茭瀆村。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茭瀆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1917年重修。橋下拱券內有明成化、嘉靖橋鉻銘各一塊。茭瀆橋為單孔石拱橋,由青石、陽山石、花崗石混砌,南北走向(南偏西35°),南北各有石階14級。橋全長14.70米,中寬2.40米,堍寬3.10米,坡度12°。橋孔凈跨5.25米,矢高2.85米,南北兩端老街長約百米,依舊保持著明清建筑風格,與茭瀆橋融為一體,環境古樸協調。大浦橋,位于宜興市丁蜀鎮大浦老街北端,跨大浦港(又稱樓瀆港)。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浦橋建于明成化四年……[詳細]
南通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南通市城區東南古運鹽河畔,城區東南濠河畔,市區文峰公園北側,有一組明清建筑,園林風光別具一格。這里史稱“五福寺”,現名“文峰塔院”,為南通市文聯、南通書畫院和個藝術館所在地。院內有文峰塔一座,為南通三塔之冠。 文峰塔始建于明萬歷年四十年(公元1618年)。塔為青銅瓦,白墻紅柱,仿樓閣式。磚木結構,五級六角,每級均有小室,每面一門兩窗,內設扶梯,外有護欄。飛檐翹脊,飾以龍首、仙人、走獸,系以金鐸。塔頂有剎,高10.33米,剎座作覆缽形狀,上置承露盤。剎桿穿以七重相輪,頂由仰月、園光、寶瓶構成,并用鐵索與塔頂相連,使寶塔顯得莊重華麗,挺拔高聳。塔身磚砌,每層塔門四隱四現,上下交錯,六角攢尖頂,塔剎細長,上有相輪七重,腰檐伸出較長,檐角向上反翹,古樸優美。 文峰塔高39米,雄……[詳細]
49、嵇安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嵇安墓
  嵇安墓位于南集鄉長浦村石碑莊前。微風煦煦,芳草萋萋。嵇家祖籍為宋代譙郡(今安微毫縣)嵇山人。嵇安的五世遠祖嵇弘政,曾任宋朝提點京東刑獄、兵部郎中等職,謚號莊肅。曾祖嵇克仁,進士出身,曾任宋朝朝議大夫、知集賢院、兼太常寺丞事。祖父嵇大成,進士登第,曾任宋朝監察御吏、鎮南軍副節度使、龍虎衛上將軍。年老退休時,經過漣水,愛漣水土俗民情,畏北方戰亂頻仍,遂于漣東擇地定居。父親嵇迪,清高文雅,隱居不仕,積德鄉里。嵇安字寬濟,身材魁偉,勇敢尚武,精于騎射。時值南宋末年,天下大亂,兵匪為災。嵇安聚集義旅,構筑堡柵,護衛鄉井。南宋詔授其為承節郎,任制將沿海巡檢使,統領義兵。外御-,內撫民眾,興修水利,獎勵農耕,賑濟流民,聲望著于鄉里。南宋景定三年(元中統三年,1262年)嵇安病逝。其子嵇厚,曾任元朝鎮國上將……[詳細]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位于丹陽市云陽鎮荊林三城巷劉家莊附近,南距其父梁文帝建陵約360米,北毗其子蕭綱莊陵。陵東向,三座陵墓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這是齊梁皇帝死后喪葬制度的習俗。蕭衍(464—549年),是南朝梁代的建立者,曾任齊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后乘齊內亂,于公元502年起兵奪取帝位,改元天監。太清三年(549年)被侯景幽死,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高祖,葬修陵。此陵為梁武帝及郗后的合葬陵寢。郗后諱徽,武帝為雍州刺史時殂,年32歲,歸葬東城里山(即今三城巷北)。此陵臨近古有皇業寺,后改名戒珠院。據元至順《鎮江志》載:“丹陽皇業寺,今為戒珠院,父老相傳。梁武帝之陵墓在其下。”蕭衍是梁代的開國皇帝。陵前僅存天祿1只,是丹陽齊梁陵墓石刻中最完整的一只。此天祿姿勢雄偉,遠遠望去,像一頭高傲的猛獸……[詳細]
全晉會館(中國昆曲博物館)
  全晉會館全晉會館又稱山西會館,位于平江路中張家巷14號,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蘇晉商集資創建全晉會館于閶門外山塘街半塘橋畔,咸豐十年(1860年)毀于兵燹。光緒五年(1879年)至民國初建新館于今址。現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依次為頭門、戲樓、正殿等。頭門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界,脊柱間各設將軍門一座,明間兩扇黑漆門扉繪有工筆重彩門神,并置抱鼓石一對。以脊柱為界,前為海棠軒,后為鶴脛軒,梁枋飾以戲文浮雕。頭門左右為水磨磚貼面八字墻,壁面各飾磚雕團龍,環以纏枝紋,頂覆瓦壟起脊,檐下拋枋雕飾戲文。墻下承青石須彌座,雕以鹿鶴同春、獅子滾繡球之屬。左右八字墻后各建樓閣式方形吹鼓……[詳細]
吳云宅園
  吳云宅園位于蘇州市金太史巷與蘇州市慶元坊之間,為清代候補道、署蘇州知府湖州吳云故居。吳云宅園,南向,分成東西兩部分(西宅與東宅),左右并列,各有大門,西宅現存一路三進:門廳、轎廳、大廳;東宅南部建筑已有改建,北部聽楓園,保持完整。吳云宅園聽楓園座北朝南,總建筑面積1082平方米。園內以聽楓仙館居中,西有兩罍軒、中以味道居相連,味道居前有紅葉亭(現待霜亭),以長廊折西、南接適然亭。東南有假山,拾級可登墨香閣,上層在山頂,下層在山中,構思奇巧。閣北與平齋相對,自成院落。聽楓仙館園北部有小池,水清池深,繞以回廊、水榭、半亭,綴以花木山石。西北隅有樓三間兩廂。1982年聽楓園被公布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清同治光緒年間,曾署蘇州知府的湖州人吳云筑宅園于此……[詳細]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原址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原址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原址1912年南京市長江路包括宣誓廳、辦公室、起居室等總統府位于長江路292號。這座建筑規模宏大,清代時作為兩江總督衙署。太平軍定都南京時,在此修建天王府。湘軍攻克天京,一把火燒掉了天王府,只保留了中心建筑“金龍殿”、西花園內的石舫等。1912年,孫中山在這里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此辦公達90余天。蔣介石在抗戰前后長達14年內,以此為國民政府總統府。來到總統府的大門前,門樓上方高大的旗桿直插云霄,門樓橫帽上“總統府”三個大字爍爍發光。正前方的總統府大廳,正中懸掛著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字匾額,這就是當年天王府正殿金龍殿的遺址。金龍殿上重檐圓頂,棟梁涂以赤金,繪有龍鳳圖案,四壁還畫有龍、虎……[詳細]
吳江文廟
  吳江文廟,亦名吳江孔廟。全國最早建造的孔廟在山東曲阜,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翌年即以曲阜孔子故宅立廟。漢以后歷代帝王多崇奉孔子創立的儒學,敕令在京城和各州縣建造孔廟。據說全國孔廟最多時達3000余座,隨著歲月流逝,滄海變桑田,至今各地孔廟尚約有300座。偌大一個中國,僅存這么些孔廟,而吳江作為一個縣級市擁有其一,不可不謂之幸甚。吳江孔廟坐落在吳江中學校園內,始建于宋紹興年間(1131—1162),至淳祐年間(1241—1252)先后建大成殿、崇圣祠、通號舍、琴書樓、登龍橋等,宋代末悉毀于兵燹。元至元元年(1335年)至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正殿,塑圣賢像,建欞星門、儀門、戟門等建筑。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鐫刻臥碑,建觀德亭,筑泮池、石橋等……[詳細]
胡筆江故居
  胡筆江故居坐落在揚州廣陵區沙頭鎮北洲中學內,始建于1921年,占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共分七進兩偏房一小樓,計有房屋百余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故居分南、北兩處宅第,主建筑南宅第,次建筑北宅第,規模宏大、風格獨特,是揚州沿江圩田地區代表性建筑。胡筆江故居為省級文保單位、江蘇省名人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胡筆江,名荺,字筆江,1881年4月出生于江都縣胡家墩(今揚州廣陵區沙頭鎮)。胡筆江少年時期好學上進,受過良好的私塾教育。1889年到姜堰鎮裕隆元錢莊當練習生。1900年到揚州仙女廟義善源銀號當店員,通過幾年磨煉,積累了金融業的工作經驗。后結識了李鴻章之子及不少有名人物。不久經人介紹,進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任調查專員。后經提拔,從總行稽核、北京分行副理到1914年任北京分行……[詳細]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位于丹陽市荊林鄉三城巷之東北。處于齊明帝蕭鸞興安陵與梁武帝修陵之間。蕭順之,系齊高帝蕭道成之族弟,未即帝位。天監元年(520)閏四月被追尊為文皇帝,廟號為太祖,陵曰建陵。陵東向,已平。陵前存石刻有石獸、方形石礎、神道柱、石龜趺各一對。石獸,南為麒麟,北為天祿。麒麟獨角已殘,四足缺失。身長3.05米,殘高2米,頸高1.25米,體圍2.7米,天祿雙角四足已失,身長3.1米,殘高2.3米,頸高1.5米,體圍2.76米。兩獸均昂首突胸。麒麟上顎已殘,頷下長須蔓卷,垂至胸際,兩翼微向上,翼面雕飾與他墓者大體相類,唯翼的細鱗中飾有五瓣小花,獸之背脊作通貫首尾連珠狀紋飾。方形柱礎石二,位于石獸與神道柱之間,邊緣有榫眼,礎上結構已失。神道柱一,柱表作瓦楞紋,南柱尚存,然自上而下已裂為二,北……[詳細]
57、五亭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亭橋
  五亭橋位于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志,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五亭橋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該橋建于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恒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是因為建于蓮花堤上,所以它又叫蓮花橋。地址: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28號瘦西湖風景區內類型:古跡橋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5-30分鐘電話:瘦西湖電話:0514-87357803開放時間:7:00……[詳細]
禮嘉王氏宗祠
  禮嘉橋王氏宗祠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魚池村,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清雍正年間(1723—1735)增建后進,嘉慶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舊址上擴大祠堂規模,歷時8年建成。禮嘉王氏宗祠,歷史比較悠久。據《周陳王氏宗譜》記載,中沙禮嘉王氏是周陳王氏是隨北宋南渡而來到武進禮嘉的。中沙周陳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脈的后裔,而王旦的父親王祜(王晉公)曾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郎。當初他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大文豪蘇東坡收入《古文觀止》的名篇“三槐堂銘”說的就是這件事。以后,王氏子孫不論遷徙何處,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王氏宗祠原為五楹四進,中間有一個大天井,是經典的歇山式徽派建筑。歇山式建筑在我國古代運用很多,它指的是廟宇殿堂的屋頂形式,即……[詳細]
南京魯迅紀念館(礦路學堂遺跡)
  江南陸師學堂及礦路學堂舊址系清末教育建筑遺存,位于南京中山北路283號和察哈爾路37號。江南陸師學堂由張之洞奏準創設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南臨妙耳山,占地2公頃,有中式房屋230間、西式房屋15間,其中總辦辦公樓與德籍教員樓為洋樓,余皆為平房。辛亥革命領袖趙聲上將、吳旸谷上將、抗日將領方振武上將等人曾就學于江南陸師學堂。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3月23日,張之洞奏準設立江南陸師學堂,創辦于南京。在編練自強軍的過程中,張之洞發現“學堂出身之人,究視未學者領會易,長進甚速,是學堂有益,確有明征”。他認為“練兵必兼練將,而練將又全賴學堂”,決定創設江南陸師學堂,以培養將才。1898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9月14日,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光緒帝,因江南青龍山煤礦正在辦理礦務,議請“于陸師學堂內……[詳細]
崔致遠紀念館
  崔致遠紀念館位于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西南角,占地十八點六畝,總建筑面積為一千九百五十六平方米,采用唐代建筑風格,與唐城博物館及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該館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紀念堂、展廳和研究中心。紀念堂內塑造崔致遠塑像,并展示崔致遠在揚州的有關場景和他的著作《桂苑筆耕集》及唐代揚州城模型等;展廳主要展示崔致遠在揚州供職、筆耕、交游等歷史資料;研究中心主要用于征集、收藏、展示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崔致遠的成果、論著、史料和文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精品视频A免费不卡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激情视频 | 在线中文字幕地址 | 午夜在线视频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