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印應雷墓
  印應雷墓位于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區建華村,為一巨大土埠,高約3.5米,周長157米,俗稱“印家山”。坐南面北,原甚具規模,設有石獸、石翁仲及神道碑等,后毀。今尚存“靜海縣開國伯印公之墓”碑一通。現立亭子一座,名為“印山亭”,居墓冢東側,系本村邑人緬懷其而建。明弘治間桑瑜《常熟縣志》載:“兩淮安撫制置使印應雷墓,在尚湖南濱”。清乾隆間言如泗《常昭合志》載:“印丞相應雷,南宋時敕葬堰涇河處尚湖之南,年祀遼遠,墓旁地悉為他姓所侵。明天啟間司成許士柔力為修復,重刻石法。”按其時所鐫墓碑稱,印應雷子德傳,孫肖翁、述翁,曾孫振之俱仕元。傳至三十世孫祖朝無嗣,遺命以贅婿徐應任之子嫡甥文學為嗣,歲時享祀。印應雷(?—1273),字德豫,號習隱,原籍靜海郡(今南通市),寓居常熟。南宋嘉熙二年(1238)進士……[詳細]
趙伯先墓
  趙伯先墓,在鎮江市南郊夾山竹林寺東。趙伯先(趙聲),丹徒縣大港鎮人,出身于書香門第,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統治,是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1911年3月29日,趙聲與黃興領導了廣州武裝起義(即黃花崗起義),擔任總指揮,失敗后憂憤成疾,4月20日病逝香港,終年31歲,當時暫葬香港茄菲公園附近山巔,題作“天香閣主人之墓”。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為了表彰趙聲的功績,追贈為上將軍,同年4月1日移柩遷葬今址。原伯先墓座南朝北,墓門前兩側有雕花圓形石柱一對,頂端雕飾坐獅,前列石供桌,有臺階和墓道,臺階前置雕花托座水池二方,列于左右,由墳向前110米置石牌坊,橫題有“浩氣長存”四字,石方柱上鐫刻“巨手劈成新世界,雄心恢復舊山河”,“綠竹徑回環勁節雅似君子德,黃花崗飄緲忠魂是有故人游”等對聯。墓……[詳細]
揚州鹽商住宅
  揚州鹽商住宅(含周宅、廖宅、賈宅)廖宅位于市區南河下118號。清末鹽商廖可亭宅,占地約2000平方米,住宅分東西兩軸,東軸有二門廳、大廳、住宅樓計五進。大廳楠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前有卷棚,東西有廊與門廳相接,西軸有船廳、花廳、住宅樓等計四進,除大門廳及北部花園已毀外,整個住宅基本完整。為大型鹽商住宅,可結合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修。周宅位于市區青蓮巷19號。系揚州鹽商周扶九宅第,坐北朝南,大門磚雕門樓。住宅分中式、西式兩部分。中式住宅,偏西為平房及宅園;東為對合樓二進,兩側有樓廊相連,呈四合院串樓,樓單檐硬山頂,面闊五間,兩樓進深皆為7米。火巷以東另有西式樓兩幢。偏西建筑及宅園已于1979年改建。可結合歷史文化街區進行進行整修,與小盤谷等文物景點連結成片。2006年6月5日,揚州鹽……[詳細]
蕩口三公祠
  三公祠坐落在鵝湖鎮南新橋邊,由明翰林院侍讀學士華察為紀念蘇淞巡按、監察御史孫慎,督糧蘇淞、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翁大立以及無錫知縣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賦、造福一方的功德,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始建,占地面積252平方米,建筑面積108平方米。三公祠中有思泉亭、學海書院、望月樓以及遺愛堂、致齋所、衍慶道院。思泉亭筒瓦攥尖頂,承以四根圓角方柱,亭內古井一口,名為思泉井。亭旁墻上嵌有《思泉亭記》碑刻一塊。祠屋一進,三間七架,兩側分置明代大學士王世貞、清代狀元顧皋等所撰石刻碑記共八塊。庭院內西側墻上嵌有步弓石一塊,“步弓”刻于三塊疊置的黃石條上,形狀近似于現代的圓規,兩足通高92厘米,肩寬53.5厘米,兩足長107厘米,兩足間距171厘米,這是當年為丈量土地而制的標準工具,全國罕見,文物價值極……[詳細]
窯崗村琉璃窯窯址
  2008年3月~10月,南京市博物館在雨花臺窯崗村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一處明代琉璃窯遺址,這是文獻中聚寶山琉璃窯址的一部分,專為明故宮、大報恩寺、帝王陵寢等皇家建筑燒造各類琉璃建筑構件。其實,雨花臺區窯崗村即因明代窯址而得名,構成南京老地名并沿用至今。考古發掘結束后,南京市博物館將其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一座琉璃窯(10號窯)整體搬遷至南京市博物館進行保護、展出。這座琉璃窯平面呈不規則的馬蹄形,其南北總長12.36米,最寬處3.98米,最深處距地表2.8米,由窯門、火塘、窯室、煙囪四部分構成。窯門外有磚砌的擋火墻。窯床上分布著若干吸火孔,用來控制火焰,使上升到窯頂的火焰不單純倒向窯室后部,讓火焰覆蓋所有的燒成物。使坯件受熱更加均勻,大大提高了琉璃燒造的成功率。2002年10月22日,窯崗村琉璃……[詳細]
新毛糧倉
  新毛糧倉位于蘇州太倉市城廂鎮電站村新毛米廠內。整座建筑的材質是磚、瓦與石灰,沒有使用任何木質或鐵質梁架及構件。占地725.4平方米的新毛拱形倉,前、中、后三棟一體,坐北朝南,與廠內的另一座磚圓倉為鄰。拱形倉系硬山錐尖頂,紅瓦屋面,南北兩側山墻各有對開式平面木門;山墻上端各飾一枚五角星堆塑徽標,色彩鮮艷。拱形倉外部連體,內部獨立,每棟為通面闊16米,通進深13米,通高15米。在內部觀察時,可見一道道拱弧形成拱形頂,既保溫又不滲漏。拱形倉在建筑上采用了疊澀法,整個建筑自山墻部位開始將磚塊向外層層疊起并出跳,兩廂合攏即成拱券式拱形頂,遂省去梁架等構件;承重與剪力系由墻垛承載,故其墻垛呈外向擴張成“八字形”。而直角墻與拱形頂的有機結合,最大程度確保了倉內恒溫。2011年12月,新毛糧倉被江蘇省政府公……[詳細]
羅莊城遺址
  羅莊城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東海縣溫泉鎮羅莊村。遺址整體呈方形,南北距離420米,東西距離443米,面積約180000平方米。遺址東、南、北、三面城垣基本消失,但東北、東南、西南三隅明顯高起(最高處海拔51米,與周邊農田落差3米),疑是與城垣相連之高臺或角樓。遺址西部殘存城墻剖面呈梯形上收,基寬11米,內墻以35°緩坡延伸至城內。遺址東部因大量取土而形成陡坡,從坡底水溝里采集到陶罐、陶豆的殘片具有春秋時期的工藝特征,城內地表散布大量繩紋灰陶殘片,經初步判斷成器時間應為漢代。羅莊城遺址為研究春秋至漢代建筑及其工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現古城四周城垣外側為“羅莊城遺址”保護范圍(東西長371米、南北長……[詳細]
錫金公園舊址
  錫金公園舊址,位于無錫市中心。曾名為無錫公園,俗稱公花園,現名城中公園。其范圍內包括楚春君黃歇于白水蕩所建行宮、東晉王羲之寓所、祟安寺及道觀“洞虛宮”局部、明盛冰壑方塘書院等廢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辟建錫金公園,越年而成,有龍崗、歸云塢及蓼莪、天繪亭,并遷入繡衣峰等,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城市公園之一。1910年建多壽樓;1920年建池上草堂并新鐫刻懷素《四十二章經》;翌年建西社,1921年建蘭苡;1927年建松崖白塔;1930年建同庚廳;1933年建九老閣。建國后,無錫市政府多次對該園作修葺。l994年1月,由無錫市人民政府以錫金公園舊址之名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1998中又撥款5000萬元,分三期擴充、改善該園綠地,保護文物建筑、使公園面積增至50畝。2006年由江……[詳細]
駐外使節九烈士墓
  南京中華門外菊花臺上有抗日九烈士墓。墓園坐落在臺的正南坡,墓丘面南,9座墓排成一字,似摺扇形,每座墓丘均以混凝土澆筑,平均長2.65米,寬1.85米,略為高出地面。這里松柏長青,象征著烈士們堅貞的愛國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氣節,為后人所景仰。各墓均書刻墓主人的職銜和姓名,這九位抗日烈士的名字是:中國駐馬拉總領事館總領事楊光泩、領事莫介恩、領事朱少屏、主事盧秉樞、隨習領事蕭東明、隨習領事銜領事楊慶壽、隨習領事姚竹修、甲種學習員王恭瑋,以及駐山打根領事館領事卓還來。他們都是原國民政府派駐菲律賓的外交人員。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國主義者偷襲珍珠港,第二天便出動飛機向菲律賓進攻。很快在南呂宋、中呂宋登陸,馬尼拉市陷入包圍之中。1942年1月2日日本侵略軍占領了馬尼拉,隨即對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人員,……[詳細]
白蒲鎮民居
  白蒲鎮明清民居位于千年古鎮白蒲鎮的秀才巷、市大街的兩側,通揚運河西側,保留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風格和古文化的不朽神韻。白蒲鎮明清民居位于千年古鎮白蒲鎮的秀才巷、市大街的兩側,通揚運河西側,保留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風格和古文化的不朽神韻。在明清民居建筑群中目前保存較好的明清民居房屋共26戶,40幢,142間,建筑面積3672平方米,占地面積5540平方米,包括顧氏住宅、雙慶堂、國共美三方軍事停戰談判小組舊址(美國長老會)、雙堂屋、誦經樓、沈氏(沈岐)家宅、高大門、典當行、錢莊、古戲臺、老門堂、市大街葆春堂等代表性建筑。白蒲鎮民居整個建筑群小路交錯,曲折幽靜,是時代的縮影,反映著白蒲的歷史,見證了白蒲明清以來的教育、文化、政治、商貿等活動,是當時的白蒲人民高超智慧的科學結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20……[詳細]
天山漢墓
  天山漢墓位于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轄區平山堂東路98號,原位于高郵市天山鄉神居山中,為漢廣陵王劉胥夫婦合葬墓,1979年開山采石時發現,同年6月至1982年5月由江蘇省南京博物院主持,揚州、高郵、南京大學等單位派員參加,聯合發掘、清理。證實了這兩座墓葬為國內罕見的西漢大型巖坑豎穴帶斜坡墓道、同塋異穴式“黃腸題湊”木槨墓,墓主人的身份考證為廣陵王劉胥(一號墓)和王后(二號墓)。由于神居山開山采石喪失了原地保護的條件,1982年經省政府決定遷至今址復原保護,辟為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對外開放。廣陵王劉胥墓由墓道、墓坑、木槨墓組成。墓道總長53米,原墓坑深約24米。墓槨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通高4.5米,面積237平方米,它由外藏槨、黃腸題湊、東廂和西廂、中槨、內槨(便房、梓……[詳細]
岳武穆祠
  岳武穆祠位于泰州海陵區泰山公園內岳阜(也稱泰岱,俗稱泰山)之巔。明萬歷十年(一五八二),泰州兵備副使舒大猷以原泰山祠改建而成,奉祀岳飛(曾任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岳飛謚武穆。后改謚忠武。遺有《岳武穆集》)。大殿前有月臺,殿外東、北、西三面有回廊相通。殿中供岳飛塑像兩尊。萬歷三十一年(一六零三),泰州兵備副使張鳴鶚重建。因泰山山體滑坡、白蟻侵蝕,加上年久失修,相關部門經檢測確定岳武穆祠為危房,二零零九年六月對該祠進行落架修繕復原,將沿用朱門、黃墻、筒瓦的江南寺廟風格,重塑祠內原供奉的十九尊岳王及其部下的塑像,碑廊上刻岳飛生平故事。岳武穆祠主體建筑被架空,其下新建占地四百八十平方米的單層建筑,內設文物展廳,展示岳飛父子自畫像,及鄭板橋、高鳳翰等歷代文人雅士的手跡墨寶。2019年3月,岳武穆祠入選第……[詳細]
魏家村土墩墓群
  魏家村土墩墓群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魏家村,是我市保存較好的土墩墓群,現存墓葬19座。土墩墓是西周至戰國末期江南地區特有的一種墓葬形式,即選擇崗阜坡地或平地挖坑掩埋尸體,然后挑土堆筑成高大的饅頭狀墳墩。一般都是一墩多墓。這種土墩墓在高淳東部的丘陵山區分布極廣,遍及椏溪、顧隴、東壩、下壩、固城、漆橋、古柏等鄉鎮,計有100多座。其中以顧隴鄉最多,有70多座。該鄉上谷村東的一片墓葬群,就有土墩40多座。墩高2~6米、底徑10—25米不等。此外,從大桂窯到魏家一線分布10座,高蘭村到薛家一線分布10座,走馬崗周圍分布10座,都保存完好。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顧隴鄉馬栗村發掘2處,出土墓葬31座,發現l~3期疊壓葬,并見甕棺葬。隨葬品大都是生活用具,有夾砂紅陶缽形鼎、蹄足鼎、印紋陶罐、陶甑、……[詳細]
賽珍珠舊居
  賽珍珠舊居坐落在鼓樓區漢口路22號。該建筑始建于1912年(設計師及施工單位均不詳),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總體建筑面積為356平方米。該樓坐西面東,磚木結構,地面二層,地下一層,四坡頂,青瓦,樓頂建有老虎窗,大門口建有雨蓬,以四根古典風格的圓形立柱支撐。是一幢具有典型西洋風格的小洋樓。1919年下半年,賽珍珠隨丈夫來到南京,受聘于美國教會所辦的金陵大學,居住于此,在這里她寫出了她的處女作《放逐》以及后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地》等文學作品。1934年賽珍珠回美國定居,1972年10月逝世。1998年10月17日,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訪問南京大學并接受南京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次日上午曾專門參觀了賽珍珠故居,表達對這位以中國社會為作品主要內容的作家的懷念。2006年6月5日,賽珍珠舊居被……[詳細]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相傳泰山廟為興化進士、吏部尚書李春芳所建。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于皖南事變后在鹽城重建軍部,同年2月27日新四軍軍部遷駐廟內。正殿為新四軍司令部作戰室,軍參謀長賴傳珠在此辦公。后殿為藏經樓,-政委和王前夫婦分別住樓下東、西房內,當中為小會議室,-在這里主持召開過兩次華中局高級干部會議,陳毅也在這里接待過外國友人希伯和羅生特。同年7月,日偽軍發動對鹽阜區第一次大“掃蕩”,軍部撤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四批1995年4月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1941年鹽城市景點位置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建軍東路159號門票:免費……[詳細]
張公洞石刻
  張公洞石刻,位于宜興市湖氵父鎮盂峰山中,為宜興主要旅游景點之一。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入口處碑亭內碑,寬1.06米,高2.70米,厚0.25米,青石質地。正反兩面都有字,正面落款為:天啟甲子秋。反面碑名為:朝陽道院開山碑記。洞口入口處有碑2塊,高、寬0.64米,款:民國二十一年。洞口墻上有碑高0.65米。離后洞不遠有“洞天福地”碑,唐青城山人杜光(款)。寬0.78米,長3.20米。后洞出口有“云梯”,0.30×0.40米(字的大小)。“一洞天”0.36×0.74米。“沙顏楷”0.6×0.6米。“海內奇觀”,寬0.73米×3.20米,款:元詩人楊維楨題。“民國癸亥年”,1.10米×0.30米。漢天師張公府第,寬1.10米,長2米。天門1米×0.50米,儲煙書(儲……[詳細]
韓信城遺址
  淮陰侯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0、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清江浦城南,從貫穿淮安市區南北主干道淮海路南端,過大運河橋,向西不遠,有韓信城。筑于公元前202年,遺址至今猶存。南面及東、西兩面高阜隆起,似可見出兩千年前城池的規模。《太平寰宇記》云:“信本此縣人,其冢宅處所并存,后受封為侯,因筑此城。”韓信城略東有土堆高丈余,據傳曾是韓信的點將臺。在韓信城周圍,曾有水井72口,供士兵汲水用,因歷史上黃淮屢次泛濫,水井今已全部廢圯。……[詳細]
劉志洲山石刻苑囿圖
  劉志洲山石刻苑囿圖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錦屏鎮崗嘴村劉志洲山東南坡。石刻苑囿圖刻在劉志洲山東南坡一塊20米長的天然石壁上,現殘存畫面南北長6.3米,南部高0.6米,北部高1.6米,刻面約8平方米。畫面由亭閣和禽獸等圖案組成,兩座亭閣式建筑位于畫面中心偏右處。該亭閣為干欄式建筑,共兩層,直坡屋蓋。第一層屋頂中部刻有穿璧紋飾,其兩側上下刻有多條直線紋,建筑主體部分刻有穿璧紋飾,兩處樓閣皆有立柱立于水中。左側亭閣上部和右側亭閣之間橫刻“-”三字、豎刻“元三”兩字,疑為“文革”時所刻。在兩處建筑周圍刻有鹿、鴨、水鳥等禽獸,姿態各異。畫面采用陰線刻手法,線條粗獷,風格古樸,具有明顯的漢畫像石韻味。1995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山南小路,南至平頂山腳,西至平頂山西山腳,北至石塘崖……[詳細]
韓世忠墓碑
  韓世忠墓,在吳縣靈巖山西南麓,宋“紹興二十一年敕葬于此”。韓世忠為南宋名將,字良臣,陜西綏德人。他力圖恢復中原,反對朝廷議和,于紹興十年(1140)被解除兵權,授樞密使虛職。岳飛冤獄,韓世忠面詰秦檜,憤慨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飛被害后,乃自請解職,自號清涼居士,10年后病逝。妻妾白氏、梁氏、鄭氏、周氏合葬。宋淳熙四年(1177)追封蘄王,謚忠武,孝宗親為神道碑額題:“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趙雄撰文,周必大書。碑通高1.83米,文88行,通行150字,共13000余字,記事比《宋史》詳,頗具史料價值。1939年6月,碑被颶風吹倒,碎十余塊。1946年,靈巖寺妙真法師倡議修復,將碑粘合成兩段并立,用水泥框架固定,屹立在山崗之上。墓在碑西北約350米處,有墓道相連,原有石坊、翁仲、石……[詳細]
宿遷孔廟大成殿
  宿遷孔廟,又名黌學、學宮,為廟學合一的場所。據《宿遷縣志》記載,原孔廟在治所南1公里﹙即今項王故里南﹚,規模較小。明成化五年﹙1469年﹚督學御史謝遷改建。明崇禎八年﹙1635年﹚知縣王芳年將孔廟遷建于城南靈杰山﹙即今址﹚。宿遷孔廟占地十余畝,系仿曲阜孔廟而營建,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的建筑主要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排列。建筑精美宏大,布局嚴謹。民國初年,孔廟內多次駐軍,無人管理,房舍倒塌。1929年,江蘇省宿遷中學由城北鐘吾書院遷入孔廟建校,后在學校的擴建中,部分建筑被拆除,僅大成殿幸存。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筑,面闊5間20米,進深9檁13米,檐高7.8米,脊高11.25米,磚木結構,歇山頂,上復琉璃筒瓦。兩側有東西配殿各五間,供歷代先賢先儒牌位。20……[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成在线a免费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成人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原创国产中文AV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