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蘇州普濟橋
  普濟橋位于蘇州山塘街西段,跨山塘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因橋側普濟堂得名。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國14年(1925)重修。三孔石拱橋,花崗巖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全長38.69米,中孔凈跨9.16米,矢高4.37米,橋面中寬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0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兩端砌石踏步,南30級,北26級。拱券內壁刻有捐款人姓氏。東西兩面明柱刻有橋聯(lián)。1986年因中孔頂部嚴重下沉,左右次孔向兩側推移,橋身變形下沉,出現(xiàn)險情,故進行拆卸大修,堅持保持原貌,做到修舊如舊。拆卸前對原橋進行測繪,外露石構件編號繪圖,修復時按圖到位,在橋身隱蔽部位采用現(xiàn)代材料和技術手段,四個橋墩下的水盤石不再采用傳統(tǒng)的木樁地釘……[詳細]
華僑招待所舊址
  原國民政府華僑招待所舊址位于中山北路81號。該建筑始由我國現(xiàn)代著名建筑學家范文照設計,建于1930年,1933年竣工。系中國宮殿園林式傳統(tǒng)古典風格建筑。其主建筑坐西朝東,樓高三層,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鋼混結構,朱紅方柱,雕漆畫棟,飛檐翹角。民國年間,最初為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招待所,1947年后改為營業(yè)性質機構,是當時南京的接待外交人員的涉外賓館之一,也是當時國民黨政軍商名流匯聚之場所。抗戰(zhàn)勝利后,這里一度為國民黨軍隊的先遣部隊——前進指揮司令部所在地。南京解放后,劉伯承、宋任窮等中共高級領導人先后在此接待科學文化和工商界代表,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后來一度更名為江蘇省招待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現(xiàn)更名為江蘇議事園(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下屬單位)。2006年底,新落成的現(xiàn)代化主樓與20世紀3……[詳細]
南京明征君碑
  南京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區(qū)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為化石標本也是全國罕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在棲霞寺山門右側,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年),為紀念明征君而立。唐朝明增紹曾幾次被皇帝征為記室參軍、國子博士等,他都“稱疾不就”,隱居深山,故稱“征君”,又稱“隱君”。據(jù)說這塊碑得以豎立,是明增紹的第五世孫明崇儼在唐高宗面前爭取到的。明僧紹,字承烈,山東人。劉宋時歷任征直郎、參軍、正員外郎等,人皆稱其為征君。南齊時隱居,后舍宅為寺,稱棲霞寺。碑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王知敬篆額。碑背面刻有高宗親筆棲霞2字,筆勢雄健,神采奕奕。碑文通篇四六韻文,后用10首銘詞結束。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26米。經(jīng)地質專家確認,碑材采……[詳細]
瞿景淳墓
  瞿景淳墓位于虞山西麓趙家浜,墓枕山而建,面對尚湖,獨居虞山兩峰之間。原規(guī)模壯觀,氣勢宏大,設翁仲、獸、亭、坊等石刻,亭內置御祭碑,后皆毀。1986年及2001年兩次大修,漸復舊觀。現(xiàn)占地約1600平方米,墓冢直徑4米,高1.5米,圍以羅城,外設拜臺。墓道長達90余米,兩側置近年移立明代所刻石獸、翁仲等,冢后豎碑鐫文“明贈尚書瞿文懿之墓”。瞿景淳(1507-1569)字師道,號昆湖。常熟藕渠人。幼聰慧,8歲能文。明嘉靖時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為人清廉剛直。曾奉敕往鳳陽封鄭王子朱載堉為世子,拒受重禮。倭寇犯江南,他從江南赴京見大學士嚴嵩,揭發(fā)總督胡宗憲坐擁重兵,御倭不力,民不安枕。后歷官至吏部右侍郎。隆慶元年(1567年)召為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總校《永樂大典》,……[詳細]
溧陽神墩遺址
  神墩遺址位于溧陽市社渚鎮(zhèn)孔村,這里雖然偏僻,卻是蘇皖兩省通衢之地。幾經(jīng)輾轉,記者終于看到神墩的真面目:外觀為平原地帶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長條型土墩,東西約150多米,南北約200米,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在現(xiàn)場,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田名利告訴記者,神墩遺址的文化層平均厚度為1.5-2米之間,發(fā)現(xiàn)了距今7000-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時期相對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共清理墓葬252座,嬰幼兒甕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102個,溝1條。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距今5300-5000年的良渚文化墓9座和距今3700-3300年的夏末早商時期灰溝遺存1條。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銅器等文物和動植物標本,填補了太湖西部古文化的空白,對深入研究長江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古學文化的分布范圍、面貌特征、相互交……[詳細]
陳裕光舊居
  陳裕光舊居始建于1920年,由陳裕光的父親陳列明所建,1941年以后歸陳裕光所有。該建筑坐南朝北,大門向東,西式風格,磚混結構,樓高三層,另有地下室一層,計有房24間。解放后,該建筑曾為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曲欽岳等人所居。基本上保持著原有風貌,保存狀況較好。1989年,陳裕光去世后,該建筑房產權歸其子女所有。1995年7月12日,該房產捐贈愛德基金會所有。翌年,該建筑經(jīng)過修整后,為愛德基金會使用。現(xiàn)保護狀況較好。陳裕光,號景唐,1893年3月7日生于南京。祖籍浙江省寧波,隨父遷家南京,1905年入南京匯文書院附中求學。1911年入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1922年夏后,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務長、化學系主任,主講有機化學,兼學校評議會主席,并主持編譯柯威和史羅蓀的《科學與世界改造》,他還曾兩次擔任代……[詳細]
泰興文廟
  泰興孔廟(學宮)位于泰興古城中心偏東北位置,這一地塊人文集中,是泰興千年文脈所在,也是泰興古城最富精氣的地塊。小南海東側,地形南北狹長,北至內城河,南至仙鶴灣,東西兩側各有一條水系,孔廟環(huán)水而居,似乎立于水上。小南海東岸,孔廟北端地塊三面環(huán)水,如一水中半島,且位于泰興城池龍首位置,又形似龍頭,巧奪天工,這一半島被譽為“龍首島”。孔廟是古代供士紳祭祀孔子的儒家文化圣地。孔廟緊鄰權力中心縣衙,反應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占有統(tǒng)治地位。孔廟也稱學宮,因為它在古代作為生員讀書深造的學府。古代泰興孔廟規(guī)模宏大,形制全備,主要建筑有鯤化池、奎文閣、牌樓、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尊經(jīng)閣等,這些建筑從空中俯看如文房四寶錯落其中,獨特且有創(chuàng)意。目前還保留有大成殿及周邊古代水脈。縣衙,孔廟這些重要人文場所周邊環(huán)水,……[詳細]
塘橋徐家灣遺址
  徐家灣遺址位于塘橋鎮(zhèn)花園村境內徐家灣。遺址原為一高地,總面積2萬余平方米。1985年5月和8月,蘇州博物館和沙洲縣文化館聯(lián)合發(fā)掘,發(fā)掘面積425平方米,發(fā)現(xiàn)墓葬13座、灰坑18處、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溝、灶臺等。出土文物280余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采集文物20余件。出土的器物有錛、斧、鉞、刀、鑿、耘田器、石球、箭鏃、紡輪等石器,有璜、玦、管、耳墜等玉器,有豆、罐、鼎、壺、杯等陶器,還有彩繪石球(石彈)、彩繪石鏃各一件,并發(fā)現(xiàn)紅燒土、獸骨、稻谷等。出土的14顆稻谷經(jīng)浙江農業(yè)大學游修齡教授化驗分析,其中秈稻5顆、粳稻9顆。這種秈粳型稻谷并存的現(xiàn)象,同崧澤、羅家角等遺址相似。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分別進行碳14測定和孢……[詳細]
西溪遺址
  西溪遺址,位于宜興市徐舍鎮(zhèn)溪東村西溪自然村(又名西村)。該遺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2002年10月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溪遺址中心區(qū)域為一高出四周農田二米的長條狀高地,東西長300余米,南北100余米,面積近5萬平方米。遺址的南、北、西三側有河流呈半環(huán)狀環(huán)繞,為西溪遺址的先民在生產、生活、對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極為便利的自然條件。為進一步了解西溪遺址的內涵,并完善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學文化的文化譜系,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宜興市文管會分別于2002和2003年對該遺址進行了試發(fā)掘和第一階段主動性正式發(fā)掘。通過發(fā)掘,證實了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主要遺存形成于距今約7000—6000年,且表現(xiàn)了多個……[詳細]
劉氏五之堂
  劉氏五之堂劉氏五之堂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城中社區(qū)姜家巷13號,原五之堂有東中西三條軸線五之堂,現(xiàn)存五之堂為西軸線五之堂,建于清嘉慶年間。現(xiàn)存五之堂,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座北朝南,前后五進,每進五間,前四進前有廊軒,第五進為雙層0。東側有廂房一排6間,共有房間36間。窗、梁、廊檐雕刻俱精。第一進門楣上原有匾額曰“太史第”三字,文革時匾牌被毀。五之堂建筑均為清中期特征,梁架為“月梁”,兩層樓房梁架雕刻精細。外墻山尖磚雕裝飾考究,下檐有一方形鏤空磚雕。劉氏先祖于明正統(tǒng)(1447)年,從蘇州遷到寶應,此宅為十二世祖劉彥矩(太史第)的住宅,以《中庸》問政篇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而命名為五之堂。劉氏祖輩為書香門第,詩禮之家,出現(xiàn)許多杰出學者,其中劉臺拱……[詳細]
291、津逮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津逮樓
  津逮樓原位于甘熙故居東南角的花園內,太平天國時期毀于戰(zhàn)火。是甘家建造的一座藏書樓。明嘉靖年間最有名的藏書家范欽曾在浙江寧波建了一座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密藏春冊以避火。甘熙認為“春冊乃誨淫之具”,與古人書籍放在一起是對古書的褻瀆。“惟聞天一閣北方有隙地……取生水之意,此實有至理”,所以甘福仿造天一閣式樣,在大板巷蓋了一座上下各三楹,座南朝北的藏書樓,以“津逮”命樓,意為“求知的入門之路”。……[詳細]
文徵明墓
  文徵明墓文徵明墓,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師法沈周,典雅秀麗,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在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并譽為“吳中三家”。文徵明墓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元和鎮(zhèn)文陵村,掩隱在一片郁郁蔥蔥的香樟、柏樹林中。墓前有一呈半月形的照池,猶如墨池,故墓地像一塊端硯。墓地還有象征“印”的土丘、象征“墨”的石柱、象征“筆”的墓道、象征“硯”的青方石。墓道兩邊還分列著四尊石獸。墓前石坪居中處豎立著一塊寫有“明公文徵明之墓”的高大墓碑,黑底紅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墓碑后即是由青石墓圍護衛(wèi)的文氏墓冢,……[詳細]
趙信隆醬園店
  趙信隆醬園店,窯灣甜油、醬產于江蘇省新沂市窯灣鎮(zhèn),有500多年的歷史。由趙信隆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座落在窯灣古鎮(zhèn)西大街,四道宅院.六十六間房,青磚瓦房,釀造用缸百余口,以生產當?shù)靥禺a“甜油、豆瓣醬”為主。甜油釀法是在每年春天取小麥熟面塊遮光高溫發(fā)酵,待面塊生出乳黃色菌性線絨,將其從室內搬出在通風處晾干,放入露天大缸內加水浸泡。白天陽光暴曬、夜晚月照晨露。立秋之后,從缸中的濾筒內取出的杏黃色液體叫甜油。甜油醬香濃郁,色澤清澈,鮮美爽口,體態(tài)濃厚,集鮮、甜、濃、香于一體。加入了甜油的涼菜、生魚蝦不僅味道異常鮮美,而且營養(yǎng)豐富,大大改善了人們的飲食健康。清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甜油由當?shù)毓賳T邳宿運河道千總陸修鈉進貢,被選中為御用貢品,乾隆下江南也曾多次駐留窯灣品膳。伴隨著這位天子和這一貢品的……[詳細]
城隍廟工字殿
  城隍廟工字殿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城隍廟工字殿明洪武三年(1370)蘇州市景德路包括“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碑,清嘉慶二年(1797)立位于景德路94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三橫四直圖》碑)。蘇州城隍廟宋元時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傳為三國東吳周瑜宅址)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景德路今址。歷經(jīng)明弘治、嘉靖、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咸豐十年(1860年)儀門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廟之東西兩翼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分別創(chuàng)建長洲縣城隍廟、吳縣城隍廟,左右對稱,合成一大建筑群。兩縣廟亦多此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同治六年。1958年以后,城隍廟被用作工廠,府廟若干配殿、附房以及……[詳細]
影山頭遺址
  中國江淮地區(qū)面積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江蘇省江淮地區(qū)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距今約五千五百至六千三百年。在二零零七年四月至二零零九年十一月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fā)現(xiàn)。二零一零年元月十八日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fā)現(xiàn)之一。興化影山頭位于興化市林湖鄉(xiāng)魏莊西村(魏莊東南兩里許),南臨白涂河,現(xiàn)場可測的遺址面積約十五萬平方米。河岸的斷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層,最厚達一點米,上限在新石器文化晚期,下限不晚于漢代。在遺址上采集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器、陶器、骨角器,器形有石斧、石刀、石紡輪、陶鼎、陶釜、陶盉、陶豆、陶罐、陶壺、陶三足盤以及骨笄、骨鏃等;自然遺物有陸生的大型動物麋鹿、家豬和水生的麗蚌、藍蜆等,其中部分陸生動物骨骼已形成亞化石,整體保存情況良好。影山頭遺址的發(fā)現(xiàn),對探索……[詳細]
橫塘驛站
  橫塘驛站位于胥江和大運河交界處。是蘇州通往石湖、太湖等地的水路要隘。蘇州橫塘驛站原是一座水陸驛站,為古代傳遞官府文書以及往來官吏中途歇宿之所。現(xiàn)僅存一亭,為清代建筑,其它館、樓、廡、臺已不復見。驛亭為原驛站大門,西南臨水,呈平面方形,南北各辟一門,東西各開一窗,四角四根石柱,南門前左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lián):“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邊題:“同治十三年六月”。為蘇州古驛中僅存的一個。蘇州橫塘驛站目前除亭子外,樓、廡、臺等已不復見,這座亭子是原驛站的大門,建于清代,面南背北,臨水而筑。驛亭呈長方形,四角有石柱四根,南北各有木柱兩根。六架梁,九脊板瓦頂。四周筑磚墻,南北各辟一門,東西各辟一窗。南面左右石柱上刻有“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云映胥江”。邊題“同治十三年六月”……[詳細]
唐寅園(唐伯虎文化園)
  唐寅園(唐伯虎文化園),即“唐寅墓園”,位于蘇州市區(qū)西南,解放西路和西環(huán)路口。整個墓園環(huán)境優(yōu)美,國內庭院規(guī)整,建筑樸實,景物清幽。唐寅園一進門便是“江南四大才子”的照壁,進去后有“才子洗扇”景、“金蟾”、狀元門,以及一幅唐伯虎自創(chuàng)的字懸于門前,之后是唐伯虎的“桃花庵”碑文,下有唐伯虎根據(jù)“桃花源記”自建桃花庵。唐寅,字伯虎,是大家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為后人推崇。園內有清水磨磚貼面雙闕式大門,刻有“唐寅墓園”四字,向北過東西門廳、石駁方池和花崗石二柱沖天式牌坊,即為桃花仙館、夢墨堂、六如堂等組成的唐寅紀念陳列室,最后為墓區(qū)。地址:蘇州市滄浪區(qū)解放西路146號類型:陵園/墓地游玩時間: 建議1小時電話……[詳細]
朝墩頭遺址
  朝墩頭遺址位于高淳縣固城湖東約3公里,南距胥溪河2公里。遺址呈臺形,1989年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面積約l萬平方米。當年,南京博物院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面積5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墓葬17座,灰坑8個,出土可復原的遺物近500件。遺址文化堆積一般厚2米左右,包含新石器時代和周代文化遺存。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經(jīng)歷了早、晚兩個時期。早期陶器以紅陶為主,器形有鴨嘴形足鼎、壺、圈足豆等,還有石斧、石錛、石鏟及玉雕飾品,時代相當于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并延續(xù)至良渚文化中期。晚期陶器以灰陶為主,器形有扁足罐形繩紋鼎、束腰袋足甗、淺盤高柄豆等,時代相當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周代文化遺存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并有幾何印紋陶和原始瓷器。主要器形有鼎、釜、盆、盤、豆,印紋硬陶罐、瓿、原始瓷豆、碗等,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鏟……[詳細]
揚州麥粉廠舊址
  揚州麥粉廠舊址位于在便益門街、運河西岸,建于上世紀30年代。揚州麥粉廠是揚州近代工業(yè)起步的見證,俗稱為揚州早期兩爿半工廠之一。大樓建筑中西合璧,南向,磚木結構,面闊九間,進深四間。現(xiàn)保存有該廠當年使用的一臺德國西門子發(fā)電機。該建筑是揚州僅存的近代工業(yè)遺產。麥粉廠位于便益門外古運河西岸高橋南街2號。前身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創(chuàng)辦的高郵裕亨麥粉廠,1931年因高郵城遭洪水,戴姓業(yè)主將廠址遷移揚州,并易名為揚州面粉廠興記股份有限公司,建磚木結構五層樓廠房一座,時為揚州城的第一高大建筑。抗日戰(zhàn)爭期間為侵華日軍控制,為其磨制軍糧。新中國成立后,揚州麥粉廠成為揚州粉面工業(yè)主要廠家,1954年9月公私合營后,企業(yè)規(guī)模明顯擴大。1983年,揚州麥粉廠生產的綠壽桃牌標準粉和特制粉,分別被評為商業(yè)部質量信……[詳細]
南京六合文廟
  南京六合文廟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間,是南京江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占地8000平方米,規(guī)模居全國第五。六合文廟又名學宮,歷代廢興不一,咸豐八年(1858)廟毀,同治九年(1870)在原址重建。文廟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另外還有奎星亭、照壁、泮池、靈欞門、戟門、東西廡、崇圣堂、明倫堂等古建筑,總面積為8000平方米。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第四批省級文保單位。整個文廟建筑群以它獨特的建筑結構和雕刻藝術閃爍著藝術的光彩。幾個世紀以來,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奎星亭及北面的萬壽宮,連同古城墻已成為人們心目中六合古城的象征。奎星亭正六邊形三層塔式木結構,原筒瓦屋面,飛檐翹角;戟門面闊三間14米,進深3檁7.44米,單檐歇山頂高11.91米,筒瓦抬梁,青石臺階。……[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丝袜制服国产欧美亚洲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 | 色欧美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正在播放国产厕所尿视频 | 一色屋手机视频在线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