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南京李杰墓
  南京李杰墓南京李杰墓原址在中華門外雨花鄉,坐北面南,與神道方向一致。因工程建設需要,于1996年將碑和其它神道石刻搬遷至雨花臺烈士陵園內。鎮國將軍李杰墓神道碑位于南京雨花臺附近,碑通高5.05米。李杰墓石刻現存神道碑一,石羊、石虎,石馬與馬夫、武將各二。神道碑高2.9米,龜趺長2.5米。李杰(1331-1369年)為明初開國功臣之一。在多次戰役中,屢立戰功。洪武元年(1368年),隨大將軍徐達北伐,十二月,軍至孔山寨,李杰奮然先驅,身陷敵圍,不幸陣亡,時年三十八歲,洪武二年八月,靈柩運回南京,賜葬在聚寶山之陽。李杰有一女五子,長女為明太祖朱元璋妃。據史學家們的研究,大明王朝建立以前,朱元璋長期在外征戰,身邊只有淑妃李氏相伴。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后因病不治而崩,年五十一歲,九月庚午葬于孝陵,朱……[詳細]
果城里建筑群
  果城里建筑群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連云街道辦事處勝利社區果城里巷1-23號。二十世紀30年代初由上海中興公司興建,為中西合璧建筑,頗具上海石庫門建筑風格,共由4座院落組成,每個院落外側又各附建一狹長的小院落,石木結構,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4座院落分為兩排,中間有一南北向3米寬石板路,路兩側各分布兩座對稱的院落,南北院落間距1.2米。每座院落面闊17.2米,進深21.8米。建筑平面由三合式連體兩坡屋面平房和面向石板路的圍墻組成,圍墻上置鑲有雕琢精致的石門框,院內房屋廊檐有木質檐柱支撐,山墻上置磚砌圓形百頁氣窗。果城里建筑群原為二十世紀30年代初連云港建港初期的政府要員及高級職員寓所,現為港務局員工居住。該建筑群是研究連云港港史的第一手實物資料,是連云港建港初期最早建筑之一,也是連云港民國建筑經……[詳細]
江陰文廟
  在江陰市區繁華的人民中路北側,綠樹掩映中有一座宏偉壯麗的古建筑群,顯得格外靜謐,這就是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后經元、明、清及民初五十多次擴修的江陰文廟。千百年來的歷史風雨,使文廟顯得破敗零落。1993年,江陰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市長為首的文廟修繕委員會,把修繕文廟列為江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如今通過全面整修,江陰文廟的建筑群和暨陽書院的明倫堂又重煥青春。1995年4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江陰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景佑重建文宣王廟記》碑載,宋初在江陰觀風門外就建有文廟,供學子肄業其中。景佑三年(1036年),知軍范宗古因文廟離監獄太近,特將文廟遷到城內軍治東南,就是現今的廟址。南宗紹粉年間,建講堂,設軍學,立義廩,修東西序,拓泮宮,建御書閣,先賢祠……[詳細]
三里橋天主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法國籍傳教士隆盛來無錫傳教,在城內永定橋沿河西河頭道長巷天主弄附近建造小教堂,這是無錫地區第一座天主堂。三里橋天主教堂建成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最初只有三間堂房,這座教堂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磚木結構,外墻青磚白縫,絳紅色的房屋,尖尖的屋頂。整體平面呈十字形。雄偉的鐘樓高達62米,聳立在京杭大運河畔。正面頂部豎立大十字架,下面有大理石一方,上刻陰文“天主堂”三個金字,為書法家王致中遺墨。兩側有磚刻陽文白底金字對聯,“萬有資生淵微莫測,一元默化浩蕩難名”,相傳為清康熙帝所撰。天主教堂幾經毀壞和修復,除義和團兵燹之外的最嚴重的一次事件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四月無錫爆發的燒教堂、驅教士的教案。次年,法國籍彭安多神父向清廷索賠,于原址重建……[詳細]
大成二廠競園、老廠房
  大成二廠競園、老廠房(民國建筑),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延陵中路268 號,大運河北岸,與“大成三廠舊址”隔河相望,是中國現代杰出實業家、著名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劉國鈞在常州的紡織工業遺存。現保存有園林、老廠房各一處,占地面積3484 平方米。競園坐北朝南,東西長47.25 米,南北長55.8 米,占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圍墻高2.5 米,設有各式花窗。南墻中部有精美磚雕門樓,寬2.05米,高3.5 米,門兩側置石獅一對,高1.5 米。園內有三開間房屋兩進,面寬11 米,東西山墻均為觀音兜形制。第一進進深9.4 米,檐高4.7 米,脊高6.5 米,前后有軒。第二進進深7 米,檐高3.6 米,脊高7 米。一、二進間有天井,進深5.2 米,周有圍廊。除主體建筑房屋外,園內配設有水榭、曲橋、涼亭、假山、瀑……[詳細]
李公樸舊居
  李公樸故居坐北朝南,共3進,磚木結構,均硬山式。頭進為門樓,二進平房花廳,三進為二層起居樓。面寬均3間。周圍有圍墻,主體建筑維持民國初年建筑的傳統風格,前檐下有沿廊,廳屋南向為木格落地長窗,兩側次房為半墻半窗,房屋東西山墻上端建有封火墻。現故居占地面積344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李公樸故居坐北朝南,共3進,磚木結構,均硬山式。頭進為門樓,二進平房花廳,三進為二層起居樓。面寬均3間。周圍有圍墻,主體建筑維持民國初年建筑的傳統風格,前檐下有沿廊,廳屋南向為木格落地長窗,兩側次房為半墻半窗,房屋東西山墻上端建有封火墻。現故居占地面積344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平方米。故居現辟作“李公樸生平事跡展”展室。故居現辟作“李公樸生平事跡展”展室。李公樸故居修繕并向社會開放,讓后人了解他的傳奇經歷、……[詳細]
段玉裁墓
  段玉裁,字若膺,號茂堂,金壇人,清代乾嘉學派中著名訓詁學家,一生著述多達數百卷,所作《說文解字注》,為祖國語言文學的繼承和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勛。其墓在金壇縣花山鄉大壩頭村邊,歷年荒蕪,墓冢堙沒。1985年撥款重修,墓區四周砌筑青磚護墻,東西寬22米,南北進深12米,院門石柱題為“硯田樂事千秋業,鐵骨家風七品官”。門前石階九層,連接一條通道上下出入。墓區正中為段玉裁墓,碑文曰:“清故段茂堂公夫婦墓”,東側為段母墓,西側為金壇縣人民政府和中國訓詁學會新立重修墓碑記。墓區背倚茅山,環境清幽。2002年10月22日,段玉裁墓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武夷路11號孫科舊居
  孫科舊居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武夷路11號。南京孫科公館由上海華蓋建筑事務所設計,建筑面積529平方米,使用面積335平方米。整個公館為西洋風格,與鐵道部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形成鮮明對照。孫科公館,在今中山陵8號。占地約40余畝,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于20世紀40年代末,由基泰工程司楊廷寶設計,孫科公館住宅樓兩層,用玻璃磚作墻面,客廳光線明亮而柔和;臥室屋頂有蓄水池,供隔熱保溫。前院設警衛室、車庫、停車場等,東南是大面積的草坪和樹叢,環境幽深寧靜。現為招待所。與民國時期的西式官邸相比,孫科公館的設計也頗有個性。從樓房的正面看,左右不對稱,正門左兩層右三層,正門上方是陽臺。正門呈拱形,有三重門,最外面是雕花鐵門,后面是兩重木門。樓頂的瓦既不是通常的大平瓦,也不是傳統的小青瓦,而是中西結合……[詳細]
羅聘故居
  羅聘故居位于彌陀巷42號,又名“朱草詩林”,現為省級文保單位。居宅內有香葉草堂、倦鳥巢及住宅、書齋等。是現保存唯一的“揚州八怪”人物之故居。羅聘系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畫家,揚州八怪殿軍人物。羅聘祖籍安徽歙縣,世代居揚州,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羅聘自學成才,自稱少年時即通曉十三科繪畫技法,讀過奇書五千卷。21歲時與畫女方婉儀成婚,24歲拜畫家金農為師,師生均信佛,甚為契合。金農歿后,羅聘為其料理喪事。羅氏夫婦及子女均擅畫,以畫梅為多,人稱“羅家梅派”。為求畫名遠播,羅聘一生中曾三次攜畫前往京師。第一次入京是在39歲時,以八幅《鬼趣圖》名動公卿,當日在圖上題詠者近百人。畫鬼其實是畫人,諷刺種種世相,立意十分尖銳。此畫被認為是中國漫畫開山之作。第二次入京為47歲,第三次入京為58歲。在京師他的……[詳細]
中山陵紀念建筑群
  中山陵紀念建筑群是中山陵園重要組成部分。中山陵紀念建筑群本體為:音樂臺、流徽榭、藏經樓(主樓)、光化亭、仰止亭、正氣亭。孫中山奉安中山陵前后,國民政府先后成立了陵園計劃委員會、園林設計委員會,對陵園的建設做了縝密細致的規劃,擬在陵園內建造一批紀念性建筑。到抗戰前夕,共建成音樂臺、仰止亭、流徽榭、光化亭、藏經樓、正氣亭等一批紀念性建筑。音樂臺位于中山陵博愛廣場東南,由美國三藩市(舊金山)華僑與遼寧省政府合資捐建,關頌聲、楊廷寶設計,1933年落成。正氣亭位于中山陵西側紫霞湖北,為蔣介石自選墓址,1947年建成。藏經樓位于中山陵東側登山道上,仿清喇嘛寺建筑風格,由中國佛教會捐建,盧樹森設計,1936年落成。流徽榭位于音樂臺以東流徽湖西,顧文鈺設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建,1932年落成。“流徽榭”……[詳細]
271、植福庵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植福庵
  植福庵又名薛四娘娘廟,位于蕩口古鎮之西南約3公里的青蕩村。植福庵始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寺內供奉蕩口地區特有的瘟神。現存大殿三間和五開間的戲樓一座。大殿系硬山頂平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9.51米,進深7.87米,系硬山頂殿堂建筑,雖經多次整修,但梁、柱、檁、枋及斗拱等木石結構大都為始建時的原物,四根檐柱和兩根金柱為花崗巖石柱。大梁、月梁用料粗壯,雕刻花紋精細。門窗所刻花紋也都精致美觀。明間兩根花崗巖檐柱上鐫有楹聯一副,曰:“顯赫威靈驅百癘,巍峨廟貌峙千秋。”堂內兩根花崗巖金柱上也鐫:“蕩寇除氛江淮一靖,洗心割股忠孝兩全。”戲樓坐南朝北,與大殿相對,平面呈“凸”字形,高二層。樓下為通道,樓上為戲臺的前后臺。前臺凸出,寬4.23米,深3.34米,頂部設八角形藻井,斗拱及“鳳頭昂”層層疊疊,……[詳細]
基督教圣公會圣保羅堂
  基督教圣公會圣保羅堂位于太平南路396號,是南京市基督教現存最早的一座大禮拜堂。建于1922年,原屬圣公會,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主建筑大禮拜堂又叫(圣殿)為典型的歐洲鄉村式教堂風格,高11米,通面闊八間34米,進深11檁13.47米,建筑面積485平方米。大禮拜堂東側緊靠鐘樓,鐘樓總高18.2米。從1910年始,美籍傳教士季盟濟就在馬府街、門簾橋(今太平南路)一帶賃屋傳教,1912年購置現址,1913年動工建造一座小禮拜堂,約可容納一百人聚會,命名為圣保羅堂。1920年季盟濟回美國時,有一位美國圣公會的信徒,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兒子,捐資請季盟濟在中國建一座教堂以祈禱和平,反對戰爭。季盟濟1921年重返南京,即以此款擴建圣保羅堂。聘請金陵大學建筑工程師齊兆昌負責教堂設計并擔任監造。……[詳細]
水陽江水牮
  在南京市高淳區磚墻鎮,有著國內罕見的古代護堤防洪水利設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陽江水牮(jiàn)。始建于明代的磚墻鎮水陽江的護堤水牮數量多,規模大,保存好,被譽為國內罕見的古代護堤防洪水利設施。它們屹立在水中600多年,阻擋、分流洪水的侵襲,并于2011年升級為江蘇省級文保單位。磚墻鎮相國圩的水牮是在近年的第3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的,位于江蘇高淳縣與安徽宣城市接壤的水陽江東南大堤臨水一側,系為避免皖南山區洪水下泄直沖相國圩堤而構筑的護堤防洪水利設施。普查人員在上自水碧橋、下至大花灘約7公里的范圍內發現9個用土石構筑的擋水之牮,它們均置河流的彎道處,各牮間距150米至200米不等,當地人故有“九牮八垱”之說。自春秋時,吳國筑相國圩以來,歷史上,相國圩曾多次遭遇大洪水的襲擊,特別是明代以來,東壩……[詳細]
274、華氏園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氏園
  華氏園位于斗雞場2、4號,為華氏鹽商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該建筑體量較大,正門現在斗雞場4號,后至馬坊巷6號。正門為磚雕水磨門,進門為三間門廳,一小庭院。整個建筑群分中、東、西三路。正門為中路、東西各有一火巷與東、西建筑相連。東路第一進三間一廳,已改造,難辨舊貌。第二進為四間花廳,舊有水池一方;第三進、第四進為磚木結構二層小樓。第三進小樓為上下四開間,第四進為五開間小樓,與中路正房相連。中路西路中四進為三間兩廂式住宅群,前后以天井相連。中路后一小庭院,連接l形座西朝東,座北朝南各三間小平房。該建筑群高低錯落,庭院相連,建筑,結構完整,為晚清時期鹽商住宅代表之一。東路后進為小庭院,庭院東南角有飛檐漏窗方亭,向北殘存黃山假山,假山北二層三開間磚木結構小樓一座。2008年修繕,現為特色客棧組成部分。……[詳細]
275、五柳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柳堂
  第一進為楠木廳,第二進為斜廳,第三進為0廳,均為面闊三間的硬山式平房。楠木廳系明代建筑,梁架、立柱均為楠木,梁架用才碩大,立柱呈棱柱狀,頂部有卷剎,做抬梁,次間山面無脊柱。這種宋元遺制實例甚是可貴。斜廳建于清代前期,整個屋身斜形而立,與楠木廳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頗具個性。0廳與斜廳依回廊相連,東西間附建0,頗為獨特。藏書樓亦名游經樓,兩層,取陶潛詩“游好在六經”之意,建于民國,為陶蓬仙藏書、寫作之處,他曾在此編纂《潤州--集》等書,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明清民居建筑群五柳堂位于市區演軍巷,前后共七進平房及一座藏書樓,現原地保護三進平房和一座藏書樓,系省文物保護單位。五柳堂建筑群延續明、清及民國三個歷史時期,代表著鎮江古民居的特點和風格。院中五棵檉柳與五柳堂寓意相呼應。歷史:五柳堂宅主陶氏,祖居江西……[詳細]
泗州城遺址
  古泗州始建于1500年前。當年,隋文帝開鑿洛渠,引黃河水,經開封、商丘、靈壁、夏丘至臨淮(今盱眙縣城淮河對岸)入淮。唐開元年間,徙泗州府于臨淮縣。從泗州通過淮河、運河、汴河和長江,可抵南京、開封、洛陽等重要都市,因此,泗州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漕運中心,商賈云集,輜銖喧鬧,輝煌了900多年。400多年前,由于黃河奪汴入淮,洪澤湖水位不斷提高,淹沒線上移,泗州城根長期在水中浸泡,甃筑的城墻基趾日見崩壞,護城河的水位高于城內。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古泗州城終于一夜間被洪水淹沒。現在,泗州城的故處,大部分已露出河灘,這是200多年洪澤湖淤積所至。古城的絕大部分遺址,專家估計沉埋在淮河邊旗桿灘和城根灘的田園下,和第一山隔河相望。隨著考古發掘的展開,泗州古城將逐步展現在世人的面前。2011年12月……[詳細]
雙溝老窖池群
  雙溝老窖池自洪武十八年(1385年)起持續釀造至今,632年從未間斷使用。一直沿用的老窖池共1385條,總占地面積約6300平方米。經數代老窖人的反復釀造培育,雙溝老窖池以其獨一無二的經濟、文化、歷史、科學研究價值,被世人所矚目。由于連續使用年代久遠,自然馴化了非常豐富的釀造綿柔型白酒有益的微生物菌群,形成了獨特的微生物環境。經檢驗,雙溝老窖池中含有200多種微生物,它是雙溝酒品質的保證,更是千年酒文化傳承的見證。老窖池為雙溝酒提供最精密最完美內部格局裂變,這是一次美酒生命的洗禮,也是一次美酒氣質的升華。如今,雙溝古窖池依然傳承古老的泥窖固態純糧發酵的傳統釀造技藝進行生產,被稱為中國釀酒史上的“活文物”。古窖為體、古法為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不間斷。由時間雕琢出來的老窖池,是洋河和雙溝的……[詳細]
周氏住宅
  周氏住宅(俗稱99間半)地處市區草河頭西側,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周氏住宅建于清咸豐年間,建筑面積近29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群按4條軸線排列,由14個天井組成各自完整的10多個院落。宅內廳堂、賬房、廂房、水井、花園、假山等一應俱全。整座建筑群青磚黛瓦、建筑工藝考究,木雕、磚雕、石雕美輪美奐,為泰州現存古民居之首。周氏住宅原主人為周彬,是地方富商。周家敗落后將宅邸賣給了當時卸任回泰的廣東鹽大使吳希彭,吳希彭舉家搬至周氏住宅居住。覺得當時此宅的部分建筑風水不好,是導致周氏家族敗落的原因之一,因此,決定重新規劃擴建。擴建時,拆除了原大門,將門的朝向改為斜向東南。門前增設了照壁,增加了廳堂,又在西側新辟了花園,形成了東西4條軸線、住宅園林齊全、號稱九十九間半的泰州第一豪宅。解放后周氏……[詳細]
倪瓚紀念館(倪瓚墓園)
  倪瓚紀念館位于江蘇省錫山區東北塘鎮芙蓉山麓,整個區域包括倪瓚墓園和倪瓚紀念館。在2007年4月份,錫山區及東北塘鎮成立了倪瓚墓修繕及紀念館建設工程籌備工作組,于7月份舉行倪瓚紀念館奠基儀式。經過近9個月的努力,墓園修繕及紀念館建設工程全部完工。倪瓚墓園主要以修繕現有墓園為主,恢復倪瓚墓原有布局,補充碑亭建筑。倪瓚紀念館主要為紀念緬懷倪瓚區域,向游人介紹倪瓚藝術成就,弘揚傳統書畫藝術。整個項目占地共4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總投資約600萬元,力求通過史海鉤沉,展示一代丹青宗師、詩書巨擘的藝術成就,再現昔日云林堂的歷史風貌。修復完的倪瓚墓區比原來的舊址擴大了3倍,加長了墓道,按照歷史記載逐步恢復了昔日“云林堂”的布局,補充了碑亭建筑和照墻等。據了解,倪瓚畫真跡目前主要存在于美國……[詳細]
鎮江合作蠶種場舊址
  鎮江合作蠶種場舊址位于城西四擺渡蠶種場和江蘇科技大學西校區內。清末民初鎮江開始發展蠶桑業。民國間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為繁育優良蠶種,推廣新法養蠶,以提高絲綢產品的質量,促進全國蠶業經濟的發展。于民國十五年(1926)在鎮江四擺渡創建了鎮江蠶種制造場。該場創辦伊始,成績斐然,其繁育的優良蠶種深受江浙一帶蠶農歡迎,并深得其益。在其影響下地方賢達相繼辦了民營的裕民、明明、益民、瑞昌、均益、永泰、三益、永安、女職等10多個蠶種場,后來為擴大優良蠶種的供應范圍,大力推廣和普及科學養蠶,又將鎮江民營的10多個蠶種場和蘇州、南京的部分蠶種場聯合起來,以鎮江蠶種制造場為核心,成立了合作蠶種場,成為全國優良蠶種生產中心基地,蠶種行銷從江浙擴至皖、魯、晉、陜、鄂、川、粵等地并遠銷國外。現存的蠶種場建筑共計21幢建……[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线观看国产精品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AV影院 | 亚洲区视频在线看 | 天天高清在线3w |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