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木瀆古松園(蔡少漁舊宅)
  山塘街鷺飛橋東五十步有古松園。其建筑布局為前宅后園,典型的清代宅第園林風格。宅內各處建筑古樸雅致,雕刻十分精細,有一定的藝術和文化價值,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后園有一株明代羅漢松,蒼翠虬勁,姿態優美,古松園即因此松而名。古松園為清末木瀆富翁蔡少漁所建。蔡少漁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貨生意,發達回鄉造屋置地,良田萬頃。蔡少漁與嚴國馨(嚴家淦祖父)、鄭齡九、徐鳳樓三家合稱木瀆“四大富翁”,富甲一方.穿過門廳,進入天井,回首可見磚雕門樓。門樓上、下坊分別刻有“老子西游入關”、“瘋僧掃秦”、“將相和”、“截江奪斗”、“張羽傳書”、“寧戚飯牛”等一組歷史故事人物。字枋為“明德惟馨”,兩側兜肚分別為“張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門樓深雕綴飾,形神有致,尤其“張良拾履”中的拱橋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詳細]
連云港封土石室墓群
  俗稱“古洞”、“唐王洞”、“藏軍洞”,主要分布在連云港市區的錦屏山、南云臺山,中云臺山、北云臺山和灌云縣伊蘆山。目前共調查發現封土石室墓474處,其中錦屏山93處,南云臺山321處,中云臺山25處,北云臺山10處,伊蘆山25處。封土石室墓多數主體結構可分為石室、甬道、封土三部分。石室多采用未經修整的石塊砌筑,少數大型石室用料規整。石室左右兩側的石壁多自下向上逐漸內收,有些為直壁。石室后壁為直壁,多數呈梯形,少數呈方形。石室頂部多采用體量較大的長條石平鋪蓋頂,極少數采用疊澀式頂部。石室多數有甬道。石室之外封以泥土,呈緩坡饅頭狀。根據石室墓底部平面分布情況,大致可分為方形、梯形、刀形、凸字形、腰鼓形等五型,又可以按照有無龕室、甬道位置分布情況做進一步形式劃分。在中云街道隔村南山封土石室墓中采集到……[詳細]
儀征天寧寺塔
  儀征天寧寺塔天寧寺塔位于儀征市真州鎮天寧社區工農南路近水樓臺北苑以西。天寧寺塔原位于天寧寺內,今寺已不存。天寧寺塔始建于唐景龍三年(709年),南宋初年寺塔毀于兵火,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是一座集宗教、文風、導航多功能于一體的古建筑。塔為七層八面磚身木檐樓閣式塔,逐層漸收,內部為正四方形,塔高42.23米,塔身占地面積54平方米,底層附階占地面積371.58平方米,建筑面積383.08平方米。清光緒三年(1877年)遭寺內炊火之災,塔剎、腰檐、外廊、平座等被毀,僅存塔身。天寧寺塔是儀征一座標志性的古建筑,塔室內有幾層抹角底部采用先進的扁鐵過梁技術,在江蘇境內古塔中屬首次發現,錯層相對而開的壸門,自下而上的收分,顯得塔造型秀麗,氣勢壯觀。對于研究宗教建筑學、宗教藝術學有著重要的參考價……[詳細]
大賢莊遺址
  大賢莊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東海縣山左口鄉前賢村西南2000米的馬陵山中段山頂、山坡。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4年發現,1978、1979、1984年先后進行了采集發掘。1974年在此處發現舊石器。1978年采集了200多件石制品。石片工具多于石核工具,在制作方法上多采用錘擊法、砸擊法、碰砧法;器形大致可分為石砧、石錘、石球、尖狀器、盤狀器、刮削器、砍伐器、手斧等。刮削器種類齊全,其中一件為船底形,又稱楔狀石核,因其為亞洲東部、日本和北美大陸細石器所特有,故有“楔狀洲際石核”之稱。197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這里采獲了252件石器標本,新發現有細石葉、細石核、船底形石核、鉛筆頭狀石核、指甲蓋型刮削器、圓底形鏃、雕刻器等,這些細石器的石料有燧石、玉髓、瑪瑙、水晶、石英、石英……[詳細]
吳曉邦舊居
  吳曉邦舊居位于太倉市沙溪鎮白云路。吳曉邦舊居為西洋式兩層小樓,建造于1927年。1927年至1928年,吳曉邦回家鄉太倉縣立初級中學乙部任教時在此居住。2000年,吳曉邦舊居開放,有吳曉邦生平事跡展。吳曉邦(1906~1995),沙溪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先驅者、開拓者和實踐者,舞蹈表演藝術家、理論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第二、三、五、六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黨組成員等職。吳曉邦青少年時期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積極參加愛國進步活動。1938年1月在南昌參加新四軍戰地服務團。1945年6月在延安魯迅文藝學院任教,后在晉察冀軍區、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宣傳隊教授舞蹈。194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史沿革:2006年被列為太倉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情況:吳曉邦故居是一幢雙層歐式建筑,房屋……[詳細]
上海大旅社
  上海大旅社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連云街道辦事處勝利社區勝利路49號。始建于1933年,由上海馬姓商人建造。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高15米。建筑依山勢而建,由前后兩進二層樓房圍合成四合院式院落,木質走廊和十余處大小不一的木樓梯連通各個樓層。該建筑建筑風格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臨街立面為歐式建筑風格,陽臺、穿堂、門廳的兩側砌圓形門柱臺,一層臨街有四處門窗運用愛奧尼亞式柱作裝飾。正門上方女兒墻上設計了科林斯式柱并有花草圖案的浮雕,并裝飾中國傳統的“福祿壽”三星等圖案。庭院建筑風格以中國傳統樣式為主,屋面為中式起脊屋頂,樓層交接處有仿斗拱的裝飾,前樓二樓的窗戶上方設計有中國建筑常見的匾額,廊柱與掛落之下設計有精美的雀替和燈籠狀的裝飾,扶手、欄桿雕刻有考究的紋飾,院內門窗原為中式格……[詳細]
南通文廟
  南通文廟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區人民中路14號。始建于宋初太平興國五年,距今已有1030年歷史,作為尊孔祭孔和文人交流的重要場所,文廟展現了南通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南通文廟現僅存之大成殿為明代結構,重檐九脊廡殿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為抬梁式結構,內36根柱構成柱網。柱頭有卷剎,下安墩式柱礎。梁間彩畫,系清代修葺時繪,殿前有裝設石欄的月臺,與大殿相連,月臺下有三株生機盎然的粗壯古銀杏,在四合院的東圍墻,1981年新辟一條文廟碑廊,集中保存原置于明倫堂等處的石碑20塊,最早的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最晚的為清道光四年(1824年)。1983年6月公布為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南通文廟曾維修擴建20多次,近代的一次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文廟的大成殿建筑屋面破損嚴……[詳細]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南朝(566年)南京市甘家巷獅子沖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東北郊甘家巷東南獅子沖。  陳蒨(522—566),字子華,陳武帝陳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六月繼武帝位,稱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夏四月崩,六月葬此。謚“文皇帝”,廟號“世祖”。  陵南向偏東30,已平。陵前僅存天祿、麒麟各1,東西相對,相距24.45米,距陵200米。  東為天祿,長2.60米、高2.75米,雄獸,雙角,頸及腰部斷裂。西為麒麟,長3.10米、胸寬1.45米、高2.85米,雄獸,獨角雙翼,較完整。  兩獸眥目張口,舌尖上翹,狀極獠戾,振爪欲攫。頦須下垂,耳如……[詳細]
云梯關遺址
  古云梯關,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海關。位于今江蘇省響水縣黃圩鎮云梯村境內,在明清時代是防倭重鎮。明洪武帝在京師和全國各地設置衛所,明成祖時,云梯關就是大河衛的衛所。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十六年(1557年),倭寇曾兩次入侵云梯關,均被當地軍民擊敗。上刻四個隸書大字:古云梯關。這就是史志上所載的云梯關遺址。這里原是灌河的入海口,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淮以后,即變為黃河入海口。在明代它曾是蘇北海防重地,筑土城五座,設置大河衛,駐兵防守。明初,洪武帝在京師和全國各地設置衛所,衛以下設千戶所和百戶所,一個衛的總兵力為五千六百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設置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個,其中就有一個大河衛。明成祖時,內外衛增設到四百九十三,其中仍有大河衛,衛所就設在云梯關。明嘉靖三十四……[詳細]
中央體育場舊址
  中央體育場舊址位于玄武區大柵門,今孝陵衛南京體育學院內。該工程是當年全國最大工程之一。它包括:田徑、游泳、籃球、網球、國術、跑馬等賽場。大都設計于1931年,竣工于1933年,由基泰工程司設計,利源建筑公司施工建造。主體建筑田徑賽場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部水泥粉飾,以民族形式的細部裝飾為特征,其它賽場進出口均采用民間牌樓形式。1930年,自杭州第四屆全國運動大會召開之后,蔣介石提出要在南京修建一座大規模的中央體育場,作為以后召開全國運動大會的基地。同年4月,國民政府為籌備1931年10月份召開的全國運動大會,組織籌備委員會。籌委會擬建造一座體育場,經國務會議指定,以中山陵園界內。靈谷寺南部1200畝土地為全運會體育場場址,這就是后來的中央體育場。田徑賽場是中央體育場的主要建筑,位于全場東南方,……[詳細]
靖江魁星閣
  靖江現存古跡中,魁星閣年代不是最久,但卻最為引人注目。它的外形很巍峨,共有3層,坐落在約有1.5米高的石基上。高約14米,與周圍的平房比起來,確似鶴立雞群,閣的底層較大,向上逐漸縮小,形似寶塔。閣呈六角形,18只飛檐高高翹起,看著看著,你會覺得他們要翩翩起舞了。底層的-有一圈石欄,上面沒有復雜的花紋圖案,飽經風霜后,顯得更為古樸端莊。石欄里面是高高的木柵欄,視覺上的上小下大,心理上的沉穩感,正是這些木柵欄造成的,設計者的匠心由此可見一斑。二層和三層沒有走廊,六面都是木格窗。二層的六只角上,還分別雕有一只惟妙惟肖的龍頭,那些細小的龍須至今仍清晰可見。魁星閣始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它又叫巽閣。“巽”八卦中的一卦,代表風,亦指東南方。魁星閣正建在老縣城的東南角上。當時建造的目的一是興文運,……[詳細]
蘇州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位于蘇州市錦帆路38號。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來蘇州講學。1934年,購得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蘇州,在此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章太炎居蘇時,正值日本侵華日緊,他多次發表抗日聲明,曾北上面見張學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蘇州寓所,靈柩暫放在章園的防空洞內。1955年4月靈柩遷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章太炎故居當年被稱為“章園”,西式花園洋房,大門朝南在體育場路8號,后門朝西在錦帆路。南部前院為南北兩幢西式樓房,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為章太炎當年藏書、著述、會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觀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磚墻,青平瓦屋面,大門柱子仿羅馬式,木門窗既有蘇州傳統建筑風味,又有國外洋房氣息。北部后院國學會遺址建筑已拆除,改建平房五間,為章氏后裔所居,現有章太炎衣冠冢,碑鐫……[詳細]
湖陵城遺址
  湖陵城遺址位于沛縣龍固鎮三里廟村、前程子村、龍東村,山東微山縣張樓鎮程子廟村一帶。湖陵城建于戰國時間。公元前286年,楚國置湖陵縣,明朝嘉靖末年,由于黃河潰決,該城陸沉于地下。此后,這座古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2003年,因水利工程徐州市博物館考古隊曾對南城東南角區域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發現部分城墻遺存及一處大型高臺建筑基址,另發現西漢晚期墓葬5座,出土十余塊漢畫像石。2013年,經勘探,湖陵城由南北兩城組成,中間以泗水古道相隔,北城城址實測城垣總周長3345米,面積約73萬平方米,南城城址實測城墻總周長為4140米,面積約104萬平方米。2016年,相關部門充分論證了湖陵城在歷史上曾經是文化名城、軍事重鎮、泗水河道上的大碼頭,史志記載及湖陵城遺址村莊地名涵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歷史故事,湖……[詳細]
祁頭山遺址
  祁頭山遺址位于江陰市城東黃家宕內,東南距江陰城區約4公里。遺址地處太湖之北,長江南岸。北距長江5公里,東距張家港東山村馬家浜文化遺址約7公里;東南距無錫彭祖墩馬家浜文化遺址約30公里;西南距青陽南樓崧澤文化遺址約15公里;西距璜土石莊高城墩良渚文化墓地約30公里。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無錫市博物館、江陰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鉆探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灰坑39座、墓葬137座,出土各類遺物200余件,其中石器18件、玉器17件、陶器219件。發掘表明,祁頭山遺址為相當于馬家浜文化時期一處重要的大型聚落遺存。該遺址地層堆積深厚,遺跡間關系復雜,特別是新石器時代墓葬0-土器物獨具特色,為本區內新石器遺跡僅見。該遺址為一……[詳細]
綠楊旅社
  綠楊旅社位于新勝街23號(原名新盛街)。新勝街長僅200米,歷史上極為繁華,南北兩側僅旅社、飯店就有10多家,但最有名的是這家坐南朝北的綠楊旅社了,被稱為揚州的“國際飯店”。綠楊旅社之名得自于清代詩人王漁洋的“綠楊城郭是揚州”著名詩句。綠楊旅社建于清末民初。據調查,當初綠楊旅社規模較小,上下只有兩層樓。1925年,無產階級革命家肖楚女在南京東大附中任教,秋游揚州,就住在綠楊旅社。先后住了兩晚。據記載,1925年5月,惲代英以共青團中央執行委員、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秘書的身份來揚州至五師宣傳、指導革命,當他演講結束后,也住在綠楊旅社。直到第3天,惲代英方才離開綠楊旅社南渡鎮江。五師和八中的部分學生還赴綠楊旅社走訪惲代英,聆聽他救國之道。1929年6月,經過翻建后三層樓的綠楊旅社重新開業,這是今天旅……[詳細]
江蘇按察使署舊址
  江蘇提刑按察使署位于蘇州古城內道前街170號。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清雍正八年建。提刑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讞獄的官吏,為朝廷三品大員,俗稱臬臺,其地位僅次于巡撫(撫臺)和布政使(道臺)。清道光三年三月林則徐來蘇接任江蘇提刑按察使,時年39歲。民國時期江蘇提刑按察使署被江蘇高等法院占用,救國“七君子”曾在此與當局展開斗爭。近年來進行修繕,今為市級機關使用保管。明清之際蘇州城西南為官衙重地,明初在此設省水利分司署,明弘治十四年改為按察分司,后專門治兵備事宜,稱兵備道,道前街之名由此而來,清初兵備道移駐太倉,雍正八年江蘇按察使自江寧遷蘇州,改兵備道署為提刑按察使衙門,俗稱臬臺,主管省內司法刑獄,咸豐十年毀說兵,同治六年,巡撫郭柏蔭重建,民國年間為江蘇高等法院,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七年七月,震驚……[詳細]
志仁里民國建筑
  志仁里位于蘇州古城區西北角閶門內下塘,東接倉橋浜,西至滸溪倉,全場166米。這里處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尋到。從倉橋向北約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風格異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這里便是志仁里。寫著“志仁里”的門牌有十九個,這些風格、規模不一的民國建筑排成了三排,從南至北先是一排帶有石庫門的平房,中間部分為二層樓房,最北部建筑則有樓有院。這里處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尋到。從倉橋向北約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風格異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這里便是志仁里。寫著“志仁里”的門牌有十九個,這些風格、規模不一的民國建筑排成了三排,從南至北先是一排帶有石庫門的平房,中間部分為二層樓房,最北部建筑則有樓有院。志仁里是一處民國早期的住宅新村,建筑總面積3007.19平方米,傳說是由闕姓商人于1923年5月建成(癸亥四月)。志……[詳細]
諸公井亭
  諸公井亭位于東山鎮西街。井成于明代,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太湖涸,東山居民用水發生困難,時里中父老倡議募金挖井,以解水荒。迨井建成,周圍居民得益匪淺,為紀念創建父老和捐金者,命名“諸公井”,以志不忘。井亭建于清代。東山舊俗中,以正月上旬出“猛將會”最為熱鬧。東山人稱猛將神為“會”,非常信奉。據《畿輔通志》云:“劉猛將軍,名承宗,廣東吳川縣人,元末,官指揮使。江淮蝗旱,督兵逐捕。后元亡,自沉于河,土人祀之。”清雍正二年(1724年),有旨祭劉承宗于各省府州縣,神因能驅蝗,且載在《大清會典》列為祭典,故代代相傳,被民間供奉為“益民之神”。初東山欲塑猛將神像,苦不得其容,神乃顯圣,作孩童像。像既塑成,抬過街西梢諸公井時,抬者將神像置井圈上,略作小憩,再抬卻重不能移,知神意在此受享,即就……[詳細]
天福三橋
  天福三橋位于蘇州市昆山花橋鎮天福庵北市梢,從東向西由萬壽橋、聚福橋和永清橋三座古橋組成,年代為元至民國。聚福橋為單孔石拱橋,其余兩座均為梁式單孔。聚福橋舊名“富贏橋”,位于蘇州市昆山花橋鎮天福庵集鎮北市梢,東西走向跨于旱涇河上,始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由鄉人周文明、朱允成等募緣而建。是一座青石花崗石混徹石拱橋,拱券采用分節并列法砌置。橋心石上有八卦形浮雕,長系石上刻有蓮花圖案,題名石上“聚福橋”三字,拱券東內側保存著“大元至正八年辰壬十二月辛卯吉辰鼎建謹題募人周文明朱允成”字樣。字為楷書,分三行雙線陰刻而成。拱券頂部兩端分別刻有“富”、“贏”兩字。橋全長19米,寬2.6米,高3.6米。萬壽橋,位于蘇州市昆山花橋鎮天福庵集鎮北市梢,南北走向跨于支昌塘上,始……[詳細]
溱潼朱氏宅
  朱氏宅位于泰州市姜堰區溱潼鎮人民路12號,始建于明末清初。宅主早期開陸陳行(糧行),后經營綢緞莊、西藥房等生意,解放后房屋收歸國有。曾做為溱潼公民公社機關辦公地、區公所等使用。其門樓朝東,位于整座建筑的東南角。建筑隔巷分東西兩部分,東部南為照廳,坐南朝北,照廳南東側為東門頭,出門為人民路。隔天井為廳屋,坐北朝南,皆為三間五架梁建筑,室內券棚抬梁蜀柱抱梁云,木雕10處,8根立柱下均設腰鼓形古礎,立柱麻布土漆,雙重木檐,后七道磚挑檐。現設為私塾館,展示溱潼古代文化教育的歷史面貌。館北為五架梁三間廂屋,現辟酒坊,作為酒文化展示廳。西部過磚雕儀門為天井,南墻有照壁,每塊用磚必磨五個面,磚磚之間不見縫口。北部為廳屋、穿堂、堂屋,西側有廂房。現為“溱潼民俗風情館”,前一進正廳展示溱潼出土的麋鹿化石、古代……[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v欧美v中文在线 | 玩弄丰满少妇视频 | 亚洲中文在线伊人 |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va在线天堂va欧美va | 亚洲另类视频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