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雍梁故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鎮獅子口村、古城村一帶。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區向豫東南平原的過渡帶上,東北距省會鄭州80公里。它西北部群山環繞,丘陵起伏,東南部為開闊平原,穎河自西向東橫貫全景。境域東臨許昌市、長葛市,北依新鄭市、新密市,西北接登封市,西連汝州市,南與郟縣、襄城縣相銜。禹州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間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代,即有先民在此活動。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其子啟在此建都,史稱為“夏”,是中國最早的都邑。這里有著名的夏文化瓦店遺址,商朝時仍為“夏邑”,西周時是武王其弟的封地,春秋時為鄭國的“櫟邑”,戰國時又為韓國所據。古城鎮位于……[詳細] |
![]() | 逍遙觀位于禹州市淺井鄉馬溝村。年代為明。逍遙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逍遙觀景區處于禹州市西北淺井鄉馬溝村北崆峒山。距禹萇公路僅3公里,東南距許昌火車站58公里,東北距新鄭國際機場15公里。區位條件優越。逍遙觀,依山靠水而建,傍峽谷而坐,境地險峻,景色壯觀。崆峒山,山清水秀,別有洞天。道觀核心區周圍群山環抱,奇峰競秀,古樹參天,古橋流水四季潺潺,可謂人間仙境,法道自然,是道家修身養性的絕好之處。黃帝得道庵的西崖,峭壁陡險,每逢雨季,飛瀑數丈,聲傳數十里,景色甚為壯觀。東崖根處,有泉水涌出,為逍遙正源。流水貫于青竹園,向崖下飛去。整個逍遙觀景區植被較好,河流秀俊,具有極佳的自然環境。文化氛圍……[詳細] |
![]() | 神垕地處伏牛山余脈,山川秀美,境內名勝古跡眾多,靈泉寺、花戲樓、祖師廟、鄧禹寨、鈞窯遺址等不勝枚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確定為十八條旅游線路之一。古鎮由東南西北四座古寨圍成,走進望崇寨,墻高三丈有余,堅固厚實,設有瞭望口和射擊口,易守難攻,寨門一關,固若金湯。進入寨門,便是有七里長街之稱的神垕老街。過去,繁華的老街是古鎮中心,炮樓、古民居、廟宇彼此相鄰。而今,青石板鋪就的老街,比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格局。神垕有首明清時期民謠: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神垕老街有四大特色,古橋、古廟、古寨……[詳細] |
![]() | 禹州鳩山天王山寨和安樂寨分別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40公里的鳩山鄉下泉村與薛溝村,是清咸豐年間當地百姓為躲避匪患而修建的的避難場所。是我省保存較為完整的晚清至民國初期的古窯洞和城墻類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區現存規模較大的石質窯洞和城墻。它猶如一座民族古建筑文化和民風民俗于一身的文物古跡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于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咸豐初,太平天國北征先遣隊和捻軍占領禹西山區與清軍勝寶、德楞阿部相繼在當地交戰。咸豐七年(1857年)捻軍王二黨部曾占領大洪山(今鳩山鄉境內),捻軍撤離后,禹州、郟縣、汝州三縣交界處土匪此起彼伏,燒殺搶掠接二連三,當地……[詳細] |
![]() | 伯靈翁廟戲樓: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神垕鎮西大街路北,是該廟的兩用主體建筑,它有伯靈翁廟戲樓、關帝廟戲樓、木牌樓等組成一組布局完整的古建筑群。伯靈仙翁廟,也稱“窯神廟”,位鎮區老街中心。據史料記載,始建于宋代,據現存碑文記載,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鈞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鈞都”、“瓷鎮”的重要標志。廟內主要建筑物有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廳,正門為花戲樓,窯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為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因其隨師鬼谷子學藝,曾燒過炭,既是燒炭的祖師也是瓷業的窯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舜帝,……[詳細] |
![]() | 十三幫會館位于禹州城區西北隅,居山西會館南側、懷幫會館西側。清同治十年(1871年),會首郭廣德、連文中、潘升炎、阮耀祥、王凌云、常天福、高有幫、蔡漢文、胡乾之、王二元、范廷棟等,捐錢創修十三幫院墻及關帝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藥行幫、藥棚幫、甘草幫、黨參幫、茯苓幫、江西幫、懷慶幫、祁州幫、陜西幫、四川幫、老河口幫、漢口幫、寧波幫等十三個藥幫,集資購地1.33公頃(20畝),共建“十三幫會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會首徐長聚、武清、耿金鏞集資創修十三幫藥王殿、演戲樓。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三幫會館廚房、養病院、陰宅院、道院、二門、影壁墻建成。清光緒二十九年(190……[詳細] |
![]() | 柏山文峰塔,當地俗稱白沙塔;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南郊柏山峰頂,禹平公路東側,南距鄭堯高速禹州南出口3公里,北距禹州市政府6公里,東距鄭堯高速禹州東出口7公里,西距南水北調中線干渠4公里,東北距鄭州新鄭機場58公里,西北距嵩山少林寺風景區66公里。出禹州市向南5公里,到箕阿新村沿著禹平公路繼續向南2公里(由箕阿老村向南1公里)處,有一向東公路直抵柏山東峰文峰塔腳下。柏山屬秦嶺東部山地系統之一箕山山脈的最東端,海拔僅99米;盡管禹州市境內山峰林立,但只有柏山上建有寶塔一座----柏塔。據說,禹州柏山文峰塔與許昌文峰塔不僅外形相似,結構相近,而且淵源相同,故被人們稱為姊妹塔!啊[詳細] |
![]() | 龍池花牌坊坐落于禹州市西9公里的火龍鎮龍池村,清乾隆甲戌年(1754)為表彰儒士周國才妻李氏節孝而建。高10米,寬7米,用青、紅巨石雕刻而成,跨街聳立。龍池是洛陽、登封通往禹州的古官道,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牌坊為三門式,用四塊青石方柱,頂起紅石大梁、二梁,下加紅石小梁,上架房式頂蓋,中嵌飾件字匾,成為三大層次。自下而上為:浮雕故事長圖案,貞節坊字匾,透雕長圖案,浮雕故事長卷,透雕故事畫,旌表字匾,分段浮雕故事,最上層為六個斗拱,托著房式頂棚,房脊為疊瓦式透雕,兩頭龍仔螭(chi)吻,昂首外望,脊正中上壓獅子馱寶,揚頭厥尾。貞節坊字匾上刻 ”旌表儒士周國才妻李氏貞節坊‘’十三個大字。旌表字匾為:……[詳細] |
![]() | 懷幫會館位于禹州城區西北隅山西會館東側,坐北向南,占地1公頃(15畝)。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落成。館址南北長120米,東西寬78米,館區面積9360平方米。在會館圍墻以內,由影壁、山門、戲樓、鐘樓、鼓樓、東西配房、拜殿及拜臺構成一處布局規整、巍峨壯觀的古建筑群。影壁以各型青磚砌成,橫長18米,頂部為仿木結構的九脊八坡屋頂,橫列于會館前方。影壁后方10米處是山門兼作戲樓兩用的建筑物,底部為南向、面闊五間、明柱重檐的會館山門,上部是北向、面闊三間的戲樓,戲樓頂部是九脊八坡歇山頂、綠黃琉璃瓦覆蓋的單檐建筑。從戲樓中線向北20米,東西兩側各有面闊五間的雙層……[詳細] |
![]() | 清流社學位于禹州城東南9公里的范坡鄉彭莊村村南。明嘉靖八年(1529年),由三官廟改稱清流社學,它東靠潁河,西接柏山(《水經注》載:啟筮亭),南望靡山,北依鈞臺坡、門前古渿水(今謂小泥河,已干涸),跨有石板橋兩座(現僅存一橋)俗謂“七步兩橋和一步兩井”。據載:明洪武七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詔令各郡縣興辦社學”!队砜h志·古跡志》記載:“清流社學故址在柏山東麓,明嘉靖時知州劉魁建!薄扳x州知州劉魁,字煥吾,號晴川,江西泰和人,正德中登鄉薦,受業王守仁之門。嘉靖初謁選得寶慶府通判,歷鈞州知州,抵任講道學。辟佛老,僧尼悉令還俗。其政先寬后嚴,丈地均糧俱有成法,廢毀淫祠,建禹、湯廟,先賢祠,八蠟……[詳細] |
![]() | 古鈞臺又名夏臺,F位于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老校區。是夏啟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的地方。“鈞臺之享”被成為中國第一國宴。此后,夏代諸帝踐位、中央施政、與諸侯商議國事都在此,成為夏“皇宮帝苑”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因“夏桀囚商湯于鈞臺”,所以古鈞臺也被稱為“中國第一座監獄”。現存古鈞臺系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重建,為磚石結構,略呈方形,高4.4米,闊7.4米,臺下有洞,進深6.15米。南面正中有洞門,寬2.46米,高2.87米,塊石拱券,上額書“古鈞臺”,洞門兩側有磚刻對聯,上聯“得名始于夏”,下聯“懷古幾登臺”。臺上筑起的亭殿為雙重檐,兩滴水宮殿式,周圍有24根明柱支撐,紅柱黃瓦,透花門窗。四邊……[詳細] |
![]() | 禹州城隍廟是一座道教建筑。城隍是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城隍廟曾在洪武四年重修,現存多系清代琉璃瓦建筑物。城隍廟現有山門、戲樓、城隍殿、后寢殿、鼓樓、東西廊房和財神殿、灶王殿等保護較好的古建筑群。禹州市城隍廟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內西大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為禹州輕工機械廠東院,北為輕工機械廠西院,西為西關小學。大殿東側的配財神殿系硬山卷棚大殿建筑,卷棚面闊三間,進深五架,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架,梁檀飾大彩繪,制作簡潔。財神殿東北后側配灶王殿系硬山卷棚大殿,青年筒瓦建筑各面闊三間,進深五架,營造更為簡潔……[詳細] |
![]() | 宋聘三故居:位于禹州市北15公里的淺井鄉淺井村中部。位于禹州市淺井鄉淺井村的宋家大院庭院深深、古樸典雅,共有大小房屋300多間,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禹州市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之一。這座清代兩進四合院建筑,就是中國早期革命先驅宋聘三出生及青年時代學習、生活的地方。宋聘三故居建于清咸豐至同治年間,為小青瓦建筑群,后院與西跨院設拱形門相連,門楣正反面分別題“凝瑞”、“承恩”陽文。宋聘三故居于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位于禹州市花石鄉閻寨村的閻寨遺址是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以龍山文化時期(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的遺存為主。閻寨遺址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000米,文化層在地下20厘米,厚約2.5米。地表和斷崖可見許多灰層、灰坑和紅燒土加草拌泥塊,包含的陶片陶質及紋飾為灰色夾砂方格紋及方格斜紋、黑色磨光及灰色素畫,出土的器物有豆、鼎、罐、盆、杯和灰色素面陶紡輪等,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鏟等![詳細] |
![]() | 楊氏民居,位于禹州城西北26.5公里的花石鎮白北村,是一組占地兩萬多平方米的清代古村落,始建于明,2007年被評為省級古村落建筑,同年又被評為國家級古村落建筑。楊氏莊園是明清時期白沙望族楊氏家族歷時三百余年,苦心經營起來的古民居群,它分布于白北村白沙街中段兩側,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均為磚石結構。每處大院或坐東向西,或坐西向東,大門一律朝街開。與中原其它民居有別的是,楊氏民居以東屋、西屋作為主房,其它民居則以堂屋作為主房![詳細] |
![]() | 文廟大成殿:原是文廟的主體建筑物,該殿位于老城區中心位置,它南臨廣場,東為南北大街,文廟大成殿的前方原有東西兩廡,在前為戟門、欞星門、泮池、牌坊、影壁、崇圣門等,是一組規模廣大,氣勢恢弘的古建筑群![詳細] |
![]() | 長春觀大殿: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區潁川辦事處馬府巷街,座北朝南,海拔116米。長春觀大殿東臨明代徽王府舊址,南臨明代廣通寺舊址,北為陳家坊街![詳細] |
![]() | 陽翟古城墻位于禹州市鈞臺街道辦事處北街社區。年代為西漢、明。 2016年1月22日陽翟古城墻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義勇武安王大殿:位于禹州市西北30公里的花石鄉白北村,座北朝南,它東臨潁河、西近五旗山、南面是一望無際的開闊地,北靠白沙水庫大壩![詳細] |
![]() | 神垕瓷窯址位于禹州市神垕鎮建設路中段。年代為金至明。2016年1月22日神垕瓷窯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