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合室遺址合室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潞城市北5公里合室鄉合室村東北的臺地上遺址范圍東西400米、南北各150米,面積約6平方米。1996年調查發現斷崖暴露有灰坑和文化層,并采集到石斧、石鏟、石鐮等多種生活用具。同時發現地面斷崖暴露有泥質夾砂、繩紋、素面紋、灰陶、紅陶陶片和石器。可辨器形有仰韶文化缽的口沿,龍山文化罐的口沿等。……[詳細] |
![]() | 狄城遺址狄城遺址(第三批省保)時代:東周地址:吉縣王家垣鄉同樂村西遺址位于南北臨溝,西俯黃河,東接土垣的獨立臺地,分仰韶和東周兩個時期。仰韶時期采集到的器物器型有泥質紅陶盆(方格紋)、重唇尖底瓶、缽等。東周時期的有灰陶豆、碗、罐等。遺址面積26400平方米。其東壕溝至同樂村曾發現同期墓葬,出土器物有鼎、舟和玉器等殘片,為東周時期遺物。……[詳細] |
![]() | 義尖——安坪遺址(第三批省保)時代:新石器—西周地址:吉縣中垛鄉安坪和義尖兩個自然村范圍義尖遺址系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遺址,總面積為6平方公里。村西村東溝畔有陶窯灰坑及黃土小窯洞遺跡,村西至村北為墓地。調查時發現器物有雙耳陶罐,拆肩盆等,墓地曾出土玉壁、陶盆等物。安坪為西周時期墓地,曾出土青銅甗等青銅器,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為周叔碩和周叔姞時器物。……[詳細] |
![]() | 北寺塔,位于岢嵐縣嵐漪鎮東街村窯子坡。原屬塔院寺內建筑,今寺院已毀,僅存磚塔,為明代風格。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占地面積18.94平方米,通高17米。塔基六邊形,二層束腰須彌座,上承兩重仰蓮。塔身一層較高,南向辟有佛龕,二至七層,每層均設仿木構磚雕斗栱、檐椽,每角有磚雕倚柱。六角攢尖頂上承六角亭閣式塔剎及仰蓮。塔座平面六邊形,最底層為石砌,其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均為磚砌。下為六邊形須彌座兩層,中為平座欄桿,上為蓮臺。塔座部分雕刻各種花卉吉祥圖案,分布在束腰處、中層平座、上層欄干欄板處。平座下施斗栱……[詳細] |
![]() | 四牌樓又名望母樓,位于曲活縣城貢院街中段,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由邑人李濟沆興建,清代以來曾多交修繕,該建筑為樓閣與牌縷混合式建筑,座北朝南,三重檐十字歇山式綠琉璃物保護單位,2002年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待批)。經近四百年風雨侵蝕、戰火紛擾、方革浩劫,依然聳立于曲沃古城一隅。她即有江南樓閣玲瓏剔透、精細纖繡之美,雙有北方古建筑雄渾巍峨之壯觀,是曲沃古老文明的象征性建筑。傳說晉國時期晉獻公的寵紀驪姬讒言太子申生,而使太子-于新城,驪姬死后被葬在曲活四牌樓下,讓世人踐踏。四牌樓建筑結……[詳細] |
![]() | 楊塔村磚塔,也有稱陽高遼磚塔,位于陽高縣獅子屯鄉楊塔村東北三百米處,遼代磚塔,塔高八米,為六角五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須彌座高二米,邊寬一點二米,磚面有人字形溝紋。1988年修復底座。楊塔村塔坐北朝南,屬六角五級密檐式實心磚塔,由塔身、塔基、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約8米,塔基平面呈六邊形,邊長約2米,二重束腰須彌座疊置,高約1米,上梟為仰蓮瓣,束腰部每面均設倚柱,不設門窗,各層塔檐下設仿木構件磚雕額枋、斗栱、椽飛等,一層檐下斗栱均為五鋪作斗栱,二、三層檐下斗栱均為四鋪作斗栱,各層塔檐磚砌疊澀,重疊密致……[詳細] |
![]() | 位于河曲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舊縣村南門外。創建于大明萬歷年間,明末被農民起義軍燒毀,清順治年間重建。海潮庵隨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寺廟坐北向南,整體建筑結構嚴謹,小巧玲瓏。寺外山環水繞,古槐參天,寺內松柏常青,香煙繚繞。海潮庵風景秀麗,氣勢宏偉,寺內佛像栩栩如生,石質欄桿工藝精細,壁畫、供桌古色古香,碑碣石刻記載了寺廟的歷史沿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詳細] |
![]() | 裴柏碑館裴柏碑館(第二批省保)時代:明地址: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東30米始建年代無考。據清光緒年版《聞喜縣志》載:“迭遭兵火,歷代重修”。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550平方米,現有碑室五間,系七十年代初重建,保存有唐明皇敕張九齡撰裴光庭神道碑;北周天和三年裴鴻碑;唐裴鏡民銘;金大定裴氏續譜碑;清道光二十年平淮西碑等15通,保存完整。……[詳細] |
![]() | 位于沁源縣城南。1940年至1942年是太岳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中心,0太岳區黨委、決死一縱隊司令部、太岳軍區司令部等重要領導機關駐在這里,當時有太岳區的“小延安”之稱。-、陳庚、安子文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生活、指揮戰斗,領導太岳區的根據地建設工作,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史料。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伯里合不花墓伯里合不花墓(第一批省保)時代:元地址:聞喜縣東鎮西街村北500米伯里合不花、姓忽神氏,大元故鎮國上將軍,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府副都萬戶贈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獲軍、追封云中郡公、謚襄懋。墓地南北長80米,東西寬50米。未發掘。墓冢坐北朝南。墓前有元至正五年立《忽神公神道碑銘》一通。石人、石獸數個。墓葬保存完整。……[詳細] |
![]() | 太谷鼓樓太谷鼓樓(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太谷縣舊城十字街中心明萬歷四十三年(1625年)修建,清康熙、乾隆年間均有修葺。鼓樓為二層三重檐樓閣式木構建筑,高20米。建于方形的磚券臺基上,臺基高8米,開十字交叉四個門洞,可通縣城東西南北。樓身二層,面寬、進深皆三間,每層四面辟門,樓外圍以明廊。樓內東有樓梯可達二層。……[詳細] |
![]() | 王家屏墓位于山陰縣西南15公里的泥河鄉河陽堡村南,是明代著名政治家王家屏之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家屏墓占地10168平方米,規模宏大,地面享堂猶存,有石人、石羊、石馬等儀仗及碑石10通,碑文大部分為圣旨加封等內容,現已破壞嚴重。山西朔州市……[詳細] |
![]() | 太原清真古寺太原清真古寺(第四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太原市杏花嶺區解放路48號據寺內清光緒二年(1876年)碑文記載:唐貞元(785年)創建,后歷代屢有修葺。古寺坐西朝東,為兩進院落布局,面積2300平方米,寺內有大殿、講經房、省心樓、碑亭、沐浴室、會議廳、阿訇室等建筑。是我國華北地區保存較好的清真古寺之一。……[詳細] |
![]() | 大墓塬墓地大墓塬墓地(第三批省保)時代:西周至唐地址:吉縣城西偏北上東村與洪北溝之間墓地屬管頭山南與清水河谷地間黃土殘垣前沿。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墓地發現于1982年,曾有青銅器簋、鼎等器物出土,為西周典型器物。墓地北部上東村曾發現商代青銅器及小墓一座,出土器物有青銅斧、鉞、獸頭帶環飾勺和鈴首刀,為鄂爾多斯風格。……[詳細] |
![]() | 文廟大成殿文廟大成殿(第三批省保)時代:元地址:浮山縣城東端元至元二年(1274年)創建,大德年間重修。現存建筑為元代原構。大成殿筑于高臺之上,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栱五鋪作出雙昂計心造,平面采用減柱和移柱法,設金柱四根,梁架為草栿,采用原木稍加砍伐。殿內施巨大內額。1989年由縣城遷至堯山路東端。……[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