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志丹將軍殉難處(第二批省保)時代:1936年地址:柳林縣城西35公里三交鎮黨家寨劉志丹將軍殉難處位于柳林縣三交鎮黨家寨村鏊則圪垯。民國25年(1936)4月14日,中國工農紅軍28軍軍長、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劉志丹在再克三交戰斗中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戰斗時,不幸中流彈犧牲。198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特制《劉志丹烈士殉難處》柱型水泥碣標志,運來本縣,責成有關部門樹立以志紀念,同時批準該標志為省級革命文物。水泥碣樹立于鏊則圪垯山頂,外作亭式掩護,下筑水泥、面石基座,四周圍以欄桿,中間四柱支撐八角亭頂……[詳細] |
![]() | 段村堡址,位于代縣棗林鎮段村村中。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320米,南北約180米,分布面積約5.76萬平方米。四面墻體殘存,基寬2.4~4.5米,頂寬0.9~3.2米,殘高2.9~7.2米。墻體土質夯筑,夯層厚0.07~0.20米。現存馬面1座,角樓3座,屬明代遺存。為縣境內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 | 二十里鋪堡址,位于代縣棗林鎮二十里鋪村內。東墻上東門保存基本完整,門南側有一段16米長的堡墻。堡南墻、西墻及西門早已毀棄不存。堡北墻基本完整保存,長150米,基寬5.5米,頂寬2.4米,高5.2米,其外面包砌的石、磚外墻壁早已被拆毀,其北墻上現有居民房占據。屬明代遺存。為縣境內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 | 清徐香巖寺(第四批省保)時代:金地址:清徐縣馬峪鄉東馬峪村俗名無梁殿,創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依山而建,主體建筑為石結構無梁殿三座,由東到西依次排列,分別為地藏殿、釋迦殿和觀音殿。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三大殿外檐均施仿木石構件,殿內四角石雕單翹斗拱,其殿頂用抹棱石梁由大到小逐層迭澀成八角藻井,不用梁架,故稱:“無梁殿”。……[詳細] |
![]() | 仁泉寺仁泉寺(第四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石樓縣義碟鎮下河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八年重修。寺院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34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正殿、獻亭、樂樓。正殿為無梁殿,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懸山頂,前檐插廊。樂樓建造在三門洞之上,面寬5.9米,進深5.4米,單檐歇山頂。天花板上繪有封神演義故事,與建筑同期,均為明代作品。……[詳細] |
![]() | 王坊三神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長治市長治縣蔭城鎮王坊村王坊三神廟院落基本保持原有形制,四合院布局,主要建筑3座,保存建筑有大殿,東西廂房等。大殿現在用鋼架棚保護,面寬五間,進深二間,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壓后乳栿用三柱,斗栱為五鋪作。大殿梁架組合規整,斗栱制作規范,明間梁架脊檁處兩側出現了垂蓮柱以及若干形如翼形栱的構件,是典型的明代風格。……[詳細] |
![]() | 北良侯村造像北良侯村造像(第一批省保)時代:北齊地址:武鄉縣城西北70公里東良鄉北良侯村中造像無題記,從現存造像的雕造風格看,當屬北齊作品。造像為一尊菩薩像,總高3.45米、寬0.8米,跣足立于一蓮臺之上,像頭戴花冠,頸佩項圈,身披天衣纓珞,內著長裙,細頸溜肩,身材修長,面相豐滿,略顯清瘦,手結無畏與愿印。造像手法為圓雕技法。風化較嚴重。……[詳細] |
![]() | 荊村遺址荊村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萬榮縣萬泉鄉荊村西北500米地處峨眉嶺北側,西南緊靠孤山,北望汾河,東北逐漸下降,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的平緩坡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性質為仰韶廟底溝類型和廟底溝二期文化并存的遺址。1931年進行過發掘。文化層厚約2米,復蓋層1米,暴露有窯址、灰坑。采集有紅陶、灰陶、彩陶、夾砂陶片。遺址保存完整。……[詳細] |
![]() | 王卓墓王卓墓(第四批省保)時代:西晉地址:臨猗縣廟上鄉城西村東王卓歷任魏晉河東太守,遷司空,封猗氏侯,葬于河東猗氏縣故解城西隅。王卓墓冢已毀,僅存唐碑一通。碑樓通高4.73米,面寬1.78米,進深1.10米。碑高3.43米,寬1.05米,三面刻字。碑首篆額“追樹十八代祖晉司空河東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碑文歷敘自晉至唐王氏族人變遷之梗概。……[詳細] |
![]() | 文堡址,位于代縣陽明堡鎮宇文村東北。平面分布不詳。東墻、北墻斷續殘存,東墻殘長48米,北墻殘長20米,占地面積173平方米。基寬1.6~3.5米,頂寬0.4~1.8米,殘高0.6~6.1米。墻體土質夯筑,夯層厚0.14~0.22米,夯層中夾卵石較多。時代不詳。為縣境內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 | 佛堂寺佛堂寺(第四批省保)時代:元、明、清地址:原平市西鎮鄉前沙城村始建于宋代,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有過殿、佛殿,兩側有神棚、羅漢殿、關帝廟等,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其中佛殿為元代建筑,過殿為明代建筑。佛殿為大雄寶殿。整個殿宇置于臺基之上,前有月臺,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正方形,單檐懸山頂。殿內塑有三世佛。……[詳細] |
![]() | 裴氏墓群裴氏墓群(第三批省保)時代:漢、唐、宋地址:聞喜縣東鎮倉底村東南300米據清光緒年版《聞喜縣志》載,“鳳凰塬方圓數十里,為三晉望族裴氏祖塋地”,墓地分別在東西10米、南北寬8公里的鳳凰塬上,未發掘。墓冢高如小丘,共二百余座。1986年發現唐吏部侍郎裴皓墓。墓道長39米,四個天井。出土有兵馬彩陶俑二十余件(殘)、瓷罐2個,墓志銘2合。……[詳細] |
![]() | 下社堡址,位于代縣峨口鎮正下社村東。平面呈長方形,東西47.4米,南北66.1米,分布面積3133平方米。四面墻體殘存,基寬5.2~5.7米,頂寬1.2~2.8米,殘高2.4~6.2米。墻體土質夯筑,夯層厚0.07~0.13米。南墻正中辟有堡門。屬明代遺存。為縣境內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 | 泰云寺泰云寺(第三批省保)時代:宋、金地址:洪洞縣廣勝寺鎮石橋村北據碑文記載,始建于唐天寶十年(751年),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重建,現僅存大殿,主體結構為宋代建筑。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梁架為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殿內四壁存壁畫約25平方米,為泥皮覆蓋,內容不詳。……[詳細] |
![]() | 西尉遺址西尉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新絳縣橫橋鄉西尉村南250米地處臨汾盆地的西部邊緣,屬于汾河南岸臺地。1954年調查,1996年復查,未發掘。斷崖上暴露有大量灰坑遺跡,遺物有罐、碗、盆、壺等,多為泥質紅陶、夾砂灰陶及部分彩陶片,紋飾為繩紋、籃紋。并有石斧、石犁、石鋤等生產工具。是一處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遺址保存較完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