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屠塔,又稱洪濟寺磚塔,位于代縣上磨坊鄉東若院村北約500米處。創建年代不詳。原為洪濟寺內建筑,現寺毀僅存塔,為宋代風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積5.85平方米。六邊形單層磚塔,通高4米。平面呈六邊形,底邊長1.5米。塔基束腰須彌座,塔身六面向內略弧,南北向雕有板門,其余四面雕有菱花窗,疊澀處仰蓮塔檐,上承束腰須彌剎座,塔剎已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 | 趙杏古墓群趙杏古墓群(第三批省保)時代:東周—漢地址:永濟市北城區趙杏、曉朝、席村三村之間古墓群西至永臨公路西100米,南至曉朝公路,北至席村村南100米,東至席村村東,范圍9平方公里。該墓群時代跨越東周、秦、漢。東周墓葬為豎穴土坑墓,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出土器物多為鼎、豆、壺組合;漢墓多為磚砌墓室,為東漢時期遺存,墓內多出土釉陶倉、壺、灶以及家禽家畜。墓葬多數早期被盜毀。……[詳細] |
![]() | 白村遺址白村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定襄縣受錄鄉白村村西約1公里處遺址坐落在滹沱河東岸臺地上。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500米,文化層厚1—2米。地面暴露陶器有罐、盆、甗、三足甕、細甕。陶質有夾砂、泥質以灰陶居多,紅陶次之。紋飾有繩紋、籃紋等。遺物中石器較多,有石球、斧、鑿、三棱尖狀器等,以石球居多。石器大部為刃部磨光,二次加工較粗糙。遺址現保存較好,未發掘。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晉襄公墓晉襄公墓(第一批省保)時代:春秋地址:襄汾縣城西北30公里東柴村南塬上晉襄公名驩,為晉文公重耳之子,在位六年。據《史記》載,晉國建都襄汾、曲沃一帶。晉襄公陵建于襄陵縣(今襄汾縣)城北30公里(今劉莊),縣由此得名。晉襄公墓現存墓冢高18米,東西長40米,南北寬40米。墓南北排列有太子、太妃兩座墓冢。墓地保存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墓碑一通。……[詳細] |
![]() | 貓兒嶺墓群疊壓錯綜復雜。1984年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發掘清理,出土文物幾千件,尚有大量古墓待發掘。已出土文物有春秋陶鬲,戰國漢代青銅劍、鐵劍、各式帶鉤,陶制鼎、豆、壺等,有秦代的篆刻銅印。此外有春秋貝幣、戰國刀幣、漢代五銖和唐代墓志銘,墓0土谷種菜籽現仍能發芽生長,彩陶繪制精美,栩栩如生,對研究春秋以來的斷代和榆次的發展史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古墓葬面積之大,出土器物之豐富,跨越年代之久為國內罕見。……[詳細] |
![]() | 資圣寺(第二批省保)時代:宋地址:高平市城西南20公里的大周纂村創建年代不詳,宋代已有。明正德元年(1506年)曾進行過重修。寺坐北朝南,建于村子中央,古樸蔥郁,殿宇巍巍壯觀。現存山門、中殿、后殿、東西配殿等建筑。中殿為宋代遺構,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斗栱五鋪作雙下昂,批竹真昂,梁架規整,整個結構仍為宋代原構。正殿面闊五間,為元代時重修。東西配殿為明代建筑。寺內存碑碣7通,其中元代造像碑2塊。……[詳細] |
![]() | 林遮峪遺址林遮峪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保德縣城南35公里林遮峪鄉林遮峪村南500米墩兒梁該地背山面水,地勢平坦,遺址長1000米,寬500米,面積約為50萬平方米。從斷崖觀測文化層厚0.5---1米,器形有鬲、罐等,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紅陶為次。1971年在此遺址內清理出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了30多件青銅器,有銅鼎、銅爵等隨葬品。為商代代表性器物。……[詳細] |
![]() | 侯村墓群(第四批省保) 時代:東周、漢 地址:鹽湖區金井鄉侯村東 據《平陽府志》載:河東“運司”周為郇城,郇城在猗氏縣南二十里。解縣西北有郇城。郇城百姓生息卒葬于此,后代因之延續至漢。 侯村墓葬區,南北寬300米,東西長500米。墓葬形制長方形豎穴墓,南北走向,墓葬大小、形制不一。出土器物多為陶器,有陶鼎、陶豆、陶壺,漢代綠釉陶樓、陶倉、陶豆、綠釉陶壺、綠釉耳杯等物。……[詳細] |
![]() | 薛道實墓薛道實墓(第四批省保)時代:唐地址:臨猗縣北辛鄉宜村東北為隋代尚書禮部侍郎薛道實及其家族墓地,薛道實卒于唐初,葬于此。墓地現存唐玄宗十七年(729年)墓碑一通,石人、石羊、石獅各一對。墓碑通高3.4米,寬1.13米。碑額高1.03米,中間篆額“大唐隋故尚書禮部侍郎臨汾公薛公碑”。墓地還保存其孫薛寶積墓碑一通,大部分埋沒地下,碑首上篆額“大唐揚州長府薛府君碑”。……[詳細] |
![]() | 鄧峪村石塔造像鄧峪村石塔造像(第一批省保)時代:唐地址:榆社縣城南9公里的鄧峪村造像雕刻于唐開元八年(720年),單層樓閣式,高3米,平面方形,周長3.65米,基座為八角形,周圍刻有蓮花等圖案,塔身中部四周飾以石欄、石柱,柱身刻有二龍戲珠,四面中部刻有大小佛像10余尊,頂部邊檐刻有花紋圖案,塔身下側佛座以上刻有“大唐開元八年歲次庚申三月寅朔十五日戊辰云騎尉耿立”。……[詳細] |
![]() | 女媧陵女媧陵(第四批省保)時代:唐地址:洪洞縣趙城鎮侯村又稱媧皇陵,始建年代無考,據《平陽府志》載唐天寶六年(747年)重修。唐以后歷代屢有修茸。女媧陵原規模宏大,建筑風格極具皇家氣派。宋代碑文載:“南北百大,東西九筵”,原有建筑現已不存。陵墓內現存宋開寶六年(973年)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巨碑兩通,千年以上古柏三株,“補天石”一塊,以及明清時期石碑三十多通。……[詳細] |
![]() | 孟家井瓷窯遺址孟家井瓷窯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宋地址:太原市迎澤區孟家井村北遺址位于太原市東15公里的孟家井村。村北以燒造黑、白、青、紫釉瓷器為主,村西大道東側主要燒造白釉印花瓷器。瓷片堆積面積約有2000多平方米。從采集標本看,器型以民間實用的碗、碟為多,同時還有罐、缽、燈、枕等器物。孟家井所燒瓷器古樸渾厚,在器物造型、紋飾釉色、工藝等方面都具有地方特色。……[詳細] |
![]() | 回坑遺址回坑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聞喜縣陽隅鄉回坑村西100米處地處運城盆地的東北部邊緣,紫金山南側的山前坡地上,地勢北高南低,1954年發現,現存面積15000平方米。遺址中發現的遺跡僅有灰坑一種,地面與斷崖暴露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仰韶文化的缽、盆、罐、碗、杯、瓶等,龍山文化的鬲、折沿罐、杯、盆等。其文化面貌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址保存完整。……[詳細] |
![]() | 張-古城遺址張-古城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戰國、西漢地址:平魯區井坪鎮張-村西北古城北高南底,因地勢而建,南北長600余米,東西寬380余米,城垣存高約3-4米的土梁。保存最好的地段為東南角,城墻高約6.8米,甕城邊長30米。1987年、1990年、1992年三次對古城實地調查,發現大量戰國時期的陶豆、陶罐等殘片,西漢時期的陶罐、陶壺殘片,有少量石斧、石刀。……[詳細] |
![]() | 里村西溝遺址里村西溝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舊石器地址:曲沃縣城西北約11公里的高顯鎮里村西溝北距丁村12公里。1956年發現,同年7月和1983年先后進行過兩次小型發掘。1956年7月賈蘭坡等對其進行調查發掘,獲石制品172件,計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石球等。根據地層、動物化石以及石制品的特點判斷,其文化性質與丁村文化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