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團西炎帝廟(第五批省保)時代:元至清地址:晉城市高平市神龍鎮團西村團西炎帝廟,創建年代不詳。全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523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碑文記載,清康熙十一年(1672)補修。團西炎帝廟現存二進院落,中軸線上建有戲臺、炎帝殿、寢宮,兩側分別建有為耳殿、配殿等。炎帝殿面寬三間,進深八椽,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斗拱五鋪作雙昂并45o斜栱,為元代建筑。其余古建筑為清代建筑風格。廟內現存清代重修碑1通,民國布施碑1通。……[詳細] |
![]() | 馬莊遺址馬莊遺址(第三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新絳縣西南約15公里的馬莊村南位于峨眉嶺北側,地勢南部略高,是較為平坦的坡地,西側有南北向大斷溝與稷山相鄰,北近汾河。現存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95年發現,發現的文化遺存、遺跡有灰坑、窖穴等。采集遺物以陶器為主,紅陶居多,灰陶次之。紋飾除大量素面外,還有弦紋、線紋和彩陶。彩陶多為黑彩,有少數用白彩套邊。花紋有圓點、弧線、三角、垂幢、流星索等。主要器型有缽、盆、碗、甗、罐、尖底瓶、釜、灶等。……[詳細] |
![]() | 東許遺址東許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地址:曲沃縣高顯鎮東許、靳莊、聽城三個村之間遺址由聽城村西的高阜向西、向北各延伸約1500米,總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其中心位置在東許村約800米處的蘋果園附近,路旁的斷崖上仍可見到遺址殘跡。主要遺跡有灰坑、袋狀窖穴。東許遺址于五六十年代發現,1986年夏和1995年春先后兩次發掘。經過幾次調查,東許遺址的主要文化內涵屬于龍山時期的陶寺文化類型,另外還有零星的仰韶時期廟底溝文化遺存。……[詳細] |
![]() | 橋北遺址橋北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新石器、商、周地址:浮山縣北王鄉橋北村遺址位于橋北村西南0.5公里處,分布于村西、西南方向。南北長720米,東西寬1550米,呈不規則形,文化層距地表1米,厚度l——1.5米。兩個遺址區域內有一古堡墻橫貫南北,南段在南疙瘩地區,殘存長20米,中間一缺口約9米,再接殘堡墻15米;崔家疙瘩一段長30米,寬1——7米,夯土層約10厘米。主要暴露遺跡有灰坑,包含物有石斧、石鏟殘片、繩紋灰陶片及燒骨等。……[詳細] |
![]() | 上黨戰役指揮部大豐當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5年8月-10月地址:長治市襄垣縣城東大街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閻錫山為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侵入長治及周邊縣城,引發了著名的上黨戰役。1945年8月底至10月初,劉伯承、鄧小平同志在此布置率領我軍晉冀豫軍區部隊在上黨戰役中殲滅閻錫山軍隊三萬余人,收復了長治及周邊縣城。晉冀豫軍區布置上黨戰役會議舊址現為二進院落,由一進院東西下廂房、一進院東西上廂房、過殿和二進院東西廂房、正樓等組成。……[詳細] |
![]() | 明內長城遺址,繁峙段由靈丘縣境北上進入繁峙縣,起點為神堂堡鄉神堂堡村東南3000米處,經過橫澗鄉平型關,止點為大營鎮團城口村西北2000米處,向北進入渾源縣境。海拔1100~1700米之間。墻體分黃土夯筑和石砌兩種。共存墻體17段,全長約3.8萬米,沿線存關2座,堡11座,敵臺79座,烽火臺33座,碑竭6通。據《明史》、清光緒《山西通志》等記載,此段長城修筑于明代成化至萬歷年間(1465-1620)。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歷代長城為山西省重點文物單位。……[詳細] |
![]() | 趙武靈王墓位于靈丘縣新華西街西段。靈丘縣名由此而來。趙武靈王(約前340—前295年),名雍,戰國時趙肅侯之子,趙國的第六代國君。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于當時和以后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山西大同市……[詳細] |
![]() | 明長城遺址河曲段,從偏關縣南下,起點在偏關縣天峰坪鎮寺溝村西南330米處,向南進入河曲縣,沿黃河屈曲而行,經劉家塔鎮、樓子營鎮、文筆鎮,止點為文筆鎮唐家會村西南2100米處。海拔800~900米之間。墻體黃土夯筑。共存墻體25段,全長約5.5萬米,沿線存關6座,堡11座,烽火臺55座。據《明史》、清光緒《山西通志》記載,現存長城遺址是明代成化、嘉靖、萬歷時期(1465-1520)修筑。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歷代長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段長城包含在內。……[詳細] |
![]() | 柏后神農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長治市城區常青辦事處柏后村神農廟,創建年代不詳,依據現存建筑的特征推定,最遲明代該寺廟就存在。現存廟院總面積953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坐北朝南,中軸線建有獻殿、正殿、寢宮,兩側有東西耳殿、東西廊房等建筑,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四椽栿通達前后檐用三柱,減柱造法,斗栱五踩,圓型的大斗,耍頭為龍頭形狀,前檐使用圓型的額枋,四根檐柱的柱頭為斜砍面,檐柱下是鼓形的柱礎石,懸山式屋頂。……[詳細] |
![]() | 永和堡址,位于代縣棗林鎮西馬村中。現存平面呈方形,東西約150米,南北約150米,分布面積約2.25萬平方米。東、西、北三面墻體斷續殘存, 基寬0.6~3.8米,頂寬0.4~2.6米,殘高2.1~6.2米。墻體夯筑,夯層厚0.08~0.17米,夯層中夾有碎石。現存東門1座,角樓1座。東門石匾題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款,屬明代遺存。為縣境內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 | 云峰寺云峰寺(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介休市綿山抱腹巖云峰寺又名抱腹巖,落于綿山腹地,原稱抱腹寺,唐貞觀(627-649年)間敕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清朝年間屢有修葺。現存古建筑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五龍殿、明王殿、馬鳴殿、羅漢堂、眼光菩薩殿及僧房、客舍等近百間。寺內保存有歷代精美彩塑70余尊,其中包骨真身像3尊。云峰寺坐落于綿山腹地,原稱抱腹寺,唐貞觀(627——649年)間敕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清朝年間屢有修葺。寺內建筑因地勢走向分上下兩層,朝向不一,高低……[詳細] |
![]() | 河東特委革命活動舊址河東特委革命活動舊址(第二批省保)時代:1929年地址:夏縣水頭鎮上牛村北堆云洞1922年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嘉康杰同志在此創辦了平民中學,1929年“0河東特委”在此成立,嘉康杰任書記。舊址堆云洞是一座全真教道觀,為元、明時期建筑,現有北極臺、筆峰、三皇閣、牛馬祠、三清殿、真武殿、山門、牌坊等。主體建筑三清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硬山頂。存有堆云洞全景石刻圖碑一通。……[詳細] |
![]() | 澤州湯帝廟澤州湯帝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明、清地址:澤州縣南嶺鄉神后村俗稱南大廟。創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歷代均有修葺、擴建。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主要建筑有正殿(湯王殿)、東西偏殿(東為關帝廟,西為高禖祠)、龍王殿、蠶姑殿、藥王閣、五瘟殿、庫樓、東西廊、廂房、角樓等。正殿湯王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舉折平緩,殿前檐施通額枋。斗栱七鋪作雙下昂,補間鋪作出45度斜栱。殿內存有壁畫。……[詳細] |
![]() | 陽明堡址,位于代縣陽明堡鎮堡內村四周。相傳始建于宋治平年間(1064-10670,明代增修。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500米,南北約300米,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現存東墻殘長50米,南墻殘長60米,北墻殘長10米,底寬1.9~4.6米,頂寬1~2.1米,殘高0.6~4.2米。墻體土質夯筑,夯層厚0.08~0.17米。屬宋代、明代遺存。為縣境內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 | 東泰山廟東泰山廟(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長治縣蘇店鎮原家莊村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年間重修,后歷代屢有修葺。廟坐東朝西,三進院落,總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重樓、戲樓、獻亭、正殿、后殿等七座建筑,兩側建有鐘、鼓樓、廂房、南北0(梳妝樓)、南北垂花門、配殿、廊房、耳殿等建筑,均為明代遺構。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檐柱與柱頭額枋用材碩大。屋面正脊上有“嘉慶十九年重修”題記。……[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