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威縣彌勒經幢
  邢臺威縣有宋淳化二年的《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幢》,簡稱彌勒經幢,因該經幢上同時刻有《彌勒菩薩上升兜率天經》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兩部經書,所以也稱作威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簡稱陀羅尼經幢。1993年被列為河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彌勒經幢(陀羅尼經幢)修成于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部用青石料選砌而成,共分十層,通高3.28米,1993年被列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1985年8月25日,由威縣三位農民在縣城東南河渠挖土時發現。幢基座呈正方形,表面為雙層蓮瓣浮雕。中部有圓鼓形臺面,幢身系用一塊青石雕成,經幢青石質,八棱形。共為10節,通高3.28米。幢身通高116厘米,最大直徑29厘米,每面寬10.5厘米, 刻《觀彌勒菩薩上升兜率天經》一部,行70字。經首有“朝散大夫前殿中承前知滑州路,……[詳細]
林旺石窟
  林旺石窟林旺石窟位于涉縣固新鎮林旺村東南約500米,現存石窟及摩崖浮雕覆缽塔1座。石窟鑿于清漳河南岸的巖壁上,窟前為一條寬近2米的小路。窟內正壁及左右兩壁有明萬歷年間用荒石、土坯等構筑的佛壇,F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窟門呈圓角長方形,高1.7米,寬1.05米。門邊飾束蓮珠頂圓柱。門頂雕尖拱狀額楣,額內填飾火焰寶珠、穿壁龍等。門兩側雕力士1尊,圓形光頭,頭手殘失,上身袒帛于胸前交叉,下著裙,赤足立于須彌山形臺座上。兩力士外側面各雕摩崖大碑一通,據碑文載:該窟為北齊楊王府戶曹參軍臨水縣令李子良出資鑿建,至隋開皇七年續營而成?唛T上方雕單層覆缽塔1座,高4.8米。塔身方形,中部鑿尖拱額龕1個,內雕一佛二菩薩3尊,殘損嚴重。疊澀塔檐,兩端飾風鐸。檐上雕覆缽、山花蕉葉。覆缽上方中央為相輪和寶珠……[詳細]
孟良河遺址
  孟良河遺址是商周時期遺址,位于曲陽縣城西北 2 華里、氣象站北 150 米處,白家灣水庫西南 1500 米處。該遺址南北長約 300 米,東西約 250 米,鉆探結果,文化層均深 2 米,有燒土層、灰土層。在公路兩側的土坡中暴露有許多陶片,其中有夾沙灰陶鬲、罐的殘片,也有少許盆片,還含有獸骨和紅燒土塊,現將縣文保所中保存的在遺址0土器物及采集的標本形制分述如下 :⑴ 鬲:A 殘高 10 公分,最大 11 公分,口徑 9 公分,敞口、雙耳,耳上有弦紋一周,器身厚重,三足已殘,為夾砂粗灰陶,火候不高,外飾粗繩紋一周,輪模合制 ;B 通高 9.9 公分,口徑 10 公分,底徑 8 公分,敞口元耳,器身厚重,足很短,弧襠,模制,飾粗繩紋,為夾砂粗灰陶,火候較低 ;C 敞口,寬沿,沿上面有弦紋兩周,鼓……[詳細]
喜峰口長城抗戰遺址
  喜峰口長城在寬城滿族自治縣境內,長約50公里,是明代中原通往北疆和東北邊陲的咽喉要道,因歷史久遠且從未進行過人工修復的長城原貌而聞名。由于位置險要,這一重要關口曾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爆發過喜峰口戰役。喜峰口是萬里長城重要的軍事關隘。八十年前,國民黨二十九軍在長城喜峰口夜襲日軍,取得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用大刀砍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并由此誕生了著名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喜峰口長城抗戰開始于1933年3月9日,結束于4月13日。1933年3月,日本侵略軍進逼長城,平津危急。宋哲元、張自忠、趙登禹等愛國將領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中共地方組織和抗日民眾的支援下,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生死搏斗,苦戰七晝夜,殲敵五千,一戰成名。喜峰口防線經歷多次……[詳細]
65、袁紹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紹墓
  前高龍華古墓,以前高龍華村命名,傳說為袁紹墓(當地人按其堆土形狀,稱之為“大疙瘩”)。該墓為典型的漢墓,封土高大,封土為橢圓形,高8米,東西徑52米,南北徑36米,占地1510平方米。該墓位于滄州市西南,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東北700米處。北200米處有滹沱河故道東西穿過。地處平原。南60米為東西土路,右靠南北向阡陌。黃沙土壤。前面和右側種植棗樹。后及左面種植梨樹,農作物有玉米、豆、麥、谷、紅薯等。前高龍華古墓,原屬獻縣管轄,五十年代初屬建國縣管轄,1954年建國縣撤消,劃歸滄縣管轄。此處原有古墓大小兩座,現存者為大墓。小墓在1956年塌陷后,生產隊及個人取土挖掉了,據傳出土有綠釉小陶樓和一些小件器物。因粗糙不完整被村民扔掉,F存大墓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白求恩手術室舊址
  白求恩手術室舊址位于河間市東北32公里的臥佛堂鎮屯莊村內。原名真武廟,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929年重建,1939年四月,加拿大國際友人白求恩大夫率醫療隊,隨賀龍指揮的120師轉移到河間縣東北齊會地區戰場,地區醫院就設在真武廟內,白求恩在此工作了二十八天,不但搶救了128名傷員,而且還為當地群眾治病,為紀念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宏揚他那種崇高的精神,黨和各級政府及中央領導同志非常關心“白求恩手術室舊址”的保護和管理。1966—1967年賀龍同志曾兩次派員來屯莊詢問、看望當地鄉親;1975年肖華同志來此視察;1978年省文化廳對手術室進行維修,醫療室重建,建立了戰地醫院紀念館;1983年10月,大門東側樹60×90cm水泥制“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制碑;1980—1985年又經歷……[詳細]
王固商代遺址
  商王朝建立后,由于洪水為災,自盤更為王時曾五次遷都,即《記·殷本記》所記“乃五遷,無定處!睔v史學家從古音韻學、文獻學、地理考古學多角度反復論證: “沙丘臺在邢州平鄉東北二十里即今王固一帶!(平鄉縣豐州鎮西北2公里處)。 平鄉縣商至春秋末期地域名稱為“沙丘”,明初遷民時,保存下來的一些譜碟和墓志銘證實了“沙丘平鄉”之說。經歷代文化積淀,地下遺址、遺存相當豐富。自1984年起,河北省、邢臺市及平鄉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在該區域進行考古調查,發現多處古文化遺址,并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經眾多著名考古專家鑒定,進一步確認為殷商至戰漢時期歷史遺物,與《史記》、《漢書》、《括地志》等所記載的“沙丘宮”、商紂王的歷史時期相吻合。 從出土的陶鬲、陶紡輪、平底盆、罐等遺物分析研究,與邢臺曹演莊……[詳細]
南和造像碑
  北齊碑又名“透靈碑”。是一座浮雕造像碑,傳說站在碑前,能聽到南和縣大堂上審官司的聲音,所以,才有這個“通靈”的美名,F在碑已一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中間縫隙處尚有光線穿過。碑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造像雕工細致,線條流暢,形象逼真,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碑在以南北向簡易的能夠遮擋雨水的磚結構碑樓內。碑樓為開式,即僅碑的東西兩側面有緊貼砌筑的兩面墻,南北碑面方向敞開,有脊形頂。碑的下部明顯還有部分埋在地下土中。碑寬1.45米,厚0.39米,高度據記載為4.30米。碑不知什么朝代什么年月斷為上下兩截,F對接處仍有較大縫隙,中部有聯接鐵榫孔洞。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造像雕工細致,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較大佛龕均……[詳細]
69、蔚縣彌勒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蔚縣彌勒寺
  彌勒寺位于蔚縣涌泉莊鄉彌勒院村內,屬清、民國建筑。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該寺院訂建筑分布南北一條中軸線上,從前至后依次為山門、前殿、正殿,各殿的距離較長,院落寬大。山門、前殿(彌勒殿)建于清乾隆年間,正殿(大雄寶殿)為民國十五年后建。彌勒殿座落在平臺上,單檐硬山布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梁架為五架梁,磚木結構,前出廊。殿頂起背,獸吼走邊,殿西有空缺房4間為禪房,殿東跨院有正房四間,為禪房,有東下房五間為伙房,院內有水井一眼,供僧眾游客飲用。殿前出廊里左右各有點(扁鐘)一面,上鑄寺年月,布施弟子,經紀人等。殿內中塑大肚彌勒佛,笑逐顏開、袒胸露腹、雙手扶膝、神態和善。彌勒佛背后有一-,臺上坐南面北有站立的送子觀音。后殿(大雄寶殿),座落在月臺上,面闊七間,進深二間。該殿為單檐歇山布瓦頂,殿……[詳細]
石氏家族墓
  石氏家族墓位于藳城市徐村西南角果園內。此墓是明代吏部尚書石珤及家族墓,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為東西兩墓區,東區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戶部尚書石玠等家族墓,西區為吏部尚書石珤之墓。石氏家族墓地面現存石碑6通,其中有2通碑文清晰可見,一通是明故曾文林郎廣東道監察御史石公墓表,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一月初一立石;另一通是正德皇帝為石玉撰寫的褒文。還有翁仲8尊(文武各4尊),石馬4尊,石羊5尊,石虎5尊等。據縣志記載,石珤(公元1464一1528年),字邦彥,別號熊峰.明嘉靖年間任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俗稱石閣老),與父、兄同朝人仕,時有父子三進士、兄弟兩尚書之稱。石珤居閣3年,為官清廉,剛正直言,罷政歸里時僅歸裝一束,車一輛,都城人嘆其清廉。石珤后加官太……[詳細]
順德府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廟(又名孔廟)的主要建筑!俄樀赂尽酚涊d:順德府文廟“建自唐,尋廢”。順德府文廟大成殿原名為“文宣王殿”,唐開元27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自此全國孔廟的主殿皆被稱為“文宣王殿”!按蟪伞比∽浴睹献印とf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一語,孟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趙佶尊崇孔子“集先圣先賢之成”,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現在各地文廟大成殿門額上方橫匾的刻字為清雍正皇帝御題“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大成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建造在一個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臺基之上,前有很寬的月臺,青石地面,東西長30.8米,高1.2米,寬9米,中間設踏道。臺基四周安裝了欄板望柱,月臺上建有精美的雕花欄板,月臺下正對大殿……[詳細]
郭底村墓群
  郭底宋墓群:郭底宋墓群,亦稱郭底古遺址,位于郭底村周邊。昔郭底村南有一東西向340米、南北向60米高于地表1.5米的高地,土層夾有戰國、秦、漢時期的銅鏃、陶片、五銖錢幣等。西北與之相連處,有一40平方米的土墩,內含灰燼土和夯基五花土及秦漢陶片等,當地稱之“上杭煙墩”。附近,1972年發現一坑宋代人、馬尸骨及砍殺的斧頭、磨刀石等。1985年,在“上杭煙墩”遺址南發現東西向700米的漢墓群(已被水渠分為兩處)。另在村東發現漢代成人瓦棺墓葬一座(瓦棺縣文化館收存)。郭底曾傳為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屯兵處,其于史不符、,據歷史文獻佐證,此東西向高地為戰國時期的趙長城遺址。村西南地方、當地稱為“破樓堂前地”,1950年,發現磚砌地道、內有武將全尸遺骨一具,胸前有一銅制護心鏡(存于村內劉家藥鋪,已破壞)。19……[詳細]
井陘千佛崖石窟
  井陘千佛崖石窟位于井陘縣南障城鎮七獅村,是一處佛道并存的石窟造像。開鑿於北齊河清四年(565年),明嘉靖年間,臨城縣石匠武得朝、武得用重建。石壁分層分排雕刻千尊佛像,為省級保護文物。巖外有近千年的古松。碑刻五塊,均是重修千佛洞碑記。千佛洞內四壁開鑿有大佛三尊,小佛龕數千。其中有明代嘉靖時期的題記多則,北宋元祐三年題記一則。但在元祐三年九月的題記中,同檢旱田,自山下步至此,然火窮邃洞而返的天威(今河北井陘)簿尉大梁王嶠,鎮陽(今河北正定縣)戶椽伊川王泰,并未提到有關造像的事情,所以人謂王嶠等人來此游覽必是已經有佛像存在的說法,有些過于牽強。不過在與此題記相距不遠,北壁近洞口處的壁面上,同時還有“維那彭城劉貴□佛廿十五尊/維那王志□佛三十五尊/維那□□□佛三十七尊”的題記,但刻于何時,不得而知![詳細]
九門城址
  九門古城址位于藁城市區西北15公里處,南臨滹沱河,東靠機場路,現是九門回族鄉所在地。九門古城址1982年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門古城址始建于戰國時代,據《比干后裔:林氏家族三千年統譜》記載:九門是比干后裔第一村,商末少師比干的后裔林皋,系孔子72弟子之一林放的后代,為趙相,始居九門。九門古城址總面積90萬平方米,九門村位于遺址之上,村中心地勢較高,四周地理形勢溝壑縱橫、地面凹凸不平,斷崖暴露處,瓦礫堆積,文化內涵從戰國、秦漢、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標本延續不斷,并有文物不時出土。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城址北端,莊貨頭古代寺院遺址在修機場路動土時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殘件,全部是漢白玉質的,石質晶瑩細膩、滋潤潔白,雕琢技術精湛,玲瓏剔透,造型優美,寓義深刻,高貴華麗,著色鍍金部分底……[詳細]
75、左村古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左村古墓
  左村古漢墓群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治西南約十公里的左村村南200米處。古漢墓群有三座古墓,村東南編號為一號墓,村西南編號為二號墓,村正南編號為三號墓。一號墓:位于左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該墓在1976年冬社員平整土地時,無意中發現,曾出土文物有:拉鏈銅溫酒器一個,銅鏡4個,銅虎頭灶一個,銅香爐一個,鎏金銅鼎一個,鎏金博山爐一個,鎏金長頸壺一個,共17件,現保存于邢臺市文化局文物科,同時,還出土了殘陶片,這些文物經省級鑒定為西漢時期的遺物。二號墓:位于左村村西南方向約150米處,1982年冬季社員拉掉封土,暴露出墓室兩個,兩側北端墓室未動,西側南端墓室已被破壞,出土文物有:青銅劍兩把,燈臺一個,博山爐一個,玉壁三件。現已收歸館藏。三號墓:位于左村村正南方向約200米處,該墓保存完好,封土高8……[詳細]
前西關商代遺址
  前西關村距藁城市30公里,地處我市最北邊,北隔木刀溝和新樂市相望,東靠無極縣境,系三縣交界處,處于北緯38˙32,東經114˙50,商代遺址在前西關村西南500米處,北1.5公里是滋河分支,俗稱木刀溝。遺址原來是一大面積高大土臺,四周逐漸下洼,當地人稱其為“狗塔子”,并流傳著一個歷史故事:東漢光武帝劉秀發跡前曾避難于崗上洞穴之內,饑寒交迫,一義犬叼來食物讓其充饑,救了他的性命,后來劉秀登基當了皇帝,不忘義犬送食物相救之恩,在此高臺之上修建了一座磚塔,以示報犬相救之恩。這故事是當地傳說到此處調查,土臺鏟平,未見磚塔遺址,也不見歷史資料,無從可考。1975年,前西關村民張西天在遺址西部平整土地時,出土一組青銅器,計有饕餮紋青銅觚、青銅爵、穿帶青銅壺、圓足直耳饕餮紋青銅鼎、青銅戈、玉戚六件文物,通……[詳細]
行唐文廟大成殿
  行唐縣文廟位于河北省行唐縣,始建于明天啟五年(1625年),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十六年(1707年)、六十年(1721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均有重修。文廟是設饌祭孔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縣府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學童入學和年青知識分子考中秀才后,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文廟建筑群以大成殿為中心,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由南至北有:照壁(萬仞宮墻)、泮池(泮池左右分別立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石碑。在清-取秀才的稱“入泮”),泮橋(又名狀元橋)、欞星門(為三間四柱的木牌坊)、前殿、東廡、西廡、大成殿和后殿(明倫堂),以及宰牲房、神廚、神庫等建筑。主次建筑,錯落有致,渾然一體。文革期間遭破壞,現僅存大成殿,位于縣城東南行唐中學院內,……[詳細]
大龍門摩崖石刻
  大龍門摩崖石刻位于淶水縣九龍鎮大龍門城堡西北0.5公里處,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峽谷兩側群峰競秀,斷崖絕壁高聳入云,峭壁如削,谷中溪流激浪奔騰,景色尤為壯觀。金、明、清各代均將此視為軍事要塞,在峽谷東部盡頭,建有城堡,歷代官家均派重兵把守,是一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塞,摩崖峭壁上刻有許多古代名人的詩詞題詠,系當時巡防駐守關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跡。全峽摩刻20多處,最為醒目的是明萬歷乙酉年(公元1585年)都尉使兵部右侍郎,山東嶧陽進士賈三進題寫的“萬仞天關”,字高2.7米,寬1.8米,氣勢磅礴,灑脫雋秀,堪稱藝術珍品。其余各處題字均為0.6米-2米不等,“天成形勝”,為明萬歷年間都門守口把總指揮何繼文題。“峭壁千重”,為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歲春二月十五都門王世興題!敖饻f仞……[詳細]
定晉巖禪果寺碑刻
  定晉巖禪果寺碑刻位于武安市口上村寺溝。據碑文記載:定晉巖禪果寺始建于東魏高歡渤海王時期,后唐同光至天成年間(923-930年)重修,明正德十年發生火災,寺院全焚。明正統、成化、嘉靖和清乾隆、道光、光緒、民國都有重修,寺院建筑約于1940年第二次毀壞。寺院建筑宏偉,氣勢磅礴,依山就勢,均建于定晉山巖之下,是東魏至清末近千年間的佛教圣地。現禪果寺已廢,僅有遺址和附屬文物。其中的碑刻有:五代后唐千佛邑碑1通、明代張鏡心草書碑2通、其他記事碑19通。還有明代三世佛3尊、三頭六臂菩薩1尊、龍池佛1尊。其中后唐沖修古定晉禪院千佛邑碑,又稱“透影碑”,立于北巖原禪果寺院內,青石質,石質堅硬,通高4.08、寬1.14、厚0.31米,碑首與碑身為一體。碑文正文為楷書,36行,每行72字,共有2664字,主要記……[詳細]
80、冢子村古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冢子村古墓
  漢墓,距離縣城大約10公里。漢墓就是漢代的甘陵,我們這里又稱漢墓為冢子。在現在漢墓的東側有一個村,村名就叫“冢子村”。根據《廣平府志》和《大清一統志》上的記載,漢代的甘陵在縣東南30里。東漢第6個皇帝安帝劉祜的父親劉慶和他的母親,就埋葬在這里。劉慶曾經是皇太子。公元82年,東漢第三個皇帝劉炟廢除了劉慶的皇太子,封他為清河王。從公元前203年開始,已經設立了285年的清河郡,也就遂改成了清河國。清河國的都城,就在漢墓南側,當時漢墓這里是厝縣。公元107年,劉慶的兒子劉祜做了皇帝。清河王劉慶死后,他的兒子劉祜追封劉慶為孝德皇帝,追封他母親左氏為孝德皇后,又把清河國都城所在的厝縣改為甘陵。公元148年、就是桓帝建和二年,又把清河國,改名為甘陵國。甘陵國轄區有7個縣,國治都城就在現在漢墓的南側。漢墓……[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另类 | 亚洲综合久久久中文字幕 | 在线视频国产制服丝袜 | 一级特黄日本少妇 | 亚洲日韩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 人摸人摸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