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安寺塔位于義烏稠城街道繡湖社區繡湖公園內,以大安寺得名,建于北宋大觀四年(1110),由吳圭(1068~1121)出資興建。據遺跡和史料考察,塔的腰檐、平座欄桿、塔剎等在民國時已毀,現僅存塔身5層,殘高23.45米。大安寺塔為六面五級疏檐磚木結構樓閣式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其中塔剎為1997年維修時加蓋的覆缽頂。塔座直徑6.82米,高0.55米,用石板疊砌成臺階式。塔身底層內徑2.96米,外面寬3.21米,塔壁厚1.34米。轉角處有倚柱,柱頭卷殺。倚柱間有兼柱,將每面分成3間。明間設壸門或壁龕,底層3面設有壸門,第2至5層錯落設有壸門3座。每層均有腰檐和平座,扶壁拱施重栱。斗拱下……[詳細] |
![]() | 宋代單孔石拱橋。位于浙江省義烏市赤岸鎮雅治街西側100米,橫跨龍溪。建于宋嘉定六年(1213年)。古月橋采用單拱縱聯分節列砌置法建造,橋拱呈五邊形。該橋全長31.2米,凈跨15米,橋面寬4.5米,兩側引橋各長8.1米,矢高4.15米,坡度30度。橋身分三層疊砌,底層用條石塊直砌,共五折,呈五邊形。每節用六塊長2.8米、厚0.55米、寬0.3米的石條直砌,條石之間距離0.55米,搭接處用長4.75米、高0.58米、寬0.3米的橫鎖石承接。全橋共用三十根條石、四根橫鎖石。中間層為條石橫砌,規格不一,橋面以沙泥和方石鋪成,橋面兩側設有寬0.5米、高0.4米的壓欄石。橋側面中部橫石匾上刻有“皇宋嘉定癸……[詳細] |
![]() | 塘下方大宗祠位于義烏后宅街道塘下村,始建于宋,明代遷建于現址,清末毀于兵燹,同治六年(1867)始在原址重建,光緒廿二年(1896)建成。建筑主座坐北朝南,含三進兩院的祠堂和右側的花廳一座。鄉人將整座建筑概括為“七廳七堂九門欄,九級踏步五石橋。”總占地面積約1859平方米。據《稠巖石川塘方氏宗譜》記載,方氏七世祖榮一府君為郡馬,尚南宋濟陽王郡主趙氏。從建筑布局看,門廳九開間,饗堂七開間,寢堂七開間,祠中設水院,有護祠河、方池和拱橋組成,祠堂的等級是按王侯郡馬的宗廟等級規制建造的,這在民間祠堂中很罕見。花廳在祠堂西側,為回廊式三合院結構,原用于祭祀時招待年高德邵的族親吃住和看祠人的居所。該祠規模……[詳細] |
![]() | 雅端村古建筑群位于義烏赤岸鎮雅端村,由陳其文和陳松耀祖孫三代建造,時間跨度從清乾隆初年至清嘉道年間,長達百年。整個建筑群由陳氏宗祠(敘倫堂)、容安堂、容安堂南北重廂(蘭翠堂、珠寶堂、榮春堂、明星堂)、遺安堂、居安堂、德星堂、敦禮堂、敦星堂等多個廳堂宅院組成,號稱“七廳八堂”,總占地面積5082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527平方米,整體布局基本保存完整。整個建筑群以容安堂為核心,坐西朝東分布,容安堂居前,前臨廣場,建材取精用弘,由門廳、正廳、堂樓和左右廂房、南北重廂組成五路六院,計59間,總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遺安堂居于容安堂之后,為一座十八間四合院,占地面積717平方米;敦禮堂居遺安堂之左上方……[詳細] |
![]() | 陳望道故居位于義烏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由陳望道父親陳君元建造,總占地面積約430.9平方米,整體布局基本保存完整,雕刻精美,具有浙中民居的典型特點。陳望道故居坐北朝南,為前廊式天井院磚木結構建筑,由一座三合式院落與前花園、柴房等組成。1951年陳家分家析產,陳望道名下的房產后捐給政府;2010年,其余部分全部收歸國有。1984年向社會公眾開放。陳望道在故居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1912年至1915年,他從浙江第七中學(金華中學)畢業后,回家鄉創辦學校。1919年浙江“一師風潮”期間,陳望道認識到必須對舊制度進行根本的改革。1920年,他為傳播真理回到故鄉義烏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將日文版《共產黨宣言》……[詳細] |
![]() | 黃山八面廳原名振聲堂,位于浙江省義烏市上溪鎮黃山五村,距義烏市中心約25公里。由義邑西鄉著名的火腿商人陳子寀(1720~1793,字伯寅)命其孫陳正道籌劃建造,工始于清嘉慶元年(1796),嘉慶十七年(1812)落成掛匾。黃山八面廳選址地勢高亢,位置優越,它前臨凰溪,后靠紗帽尖山,近有黃山為照屏,遠處層巒疊嶂,三面砂環,符合傳統風水上吉格局。建筑采用中軸線布局,主座坐西南朝東北,一條中軸線貫穿東西,左右均衡對稱。整個建筑群前園后宅,分三路七院一園,現存三路六院,中路依次為花園、花廳、門廳、正廳、堂樓,左右南北邊廊和南北廂房圍合,呈“日”字形布局。南北各有跨院作為護龍,左輔右弼。整體建筑以正廳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