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自貢市旅游

自貢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吳玉章故居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玉章故居
  吳玉章故居位于榮縣東南,距縣城約15公里的金臺鄉蔡家堰村,今尚存土木結構房屋三間,其中兩間有樓,占地面積96平方米。1958年,吳主章回縣,將舊宅捐贈辦師范。1983年師范搬遷后,辦起蔡家堰中學(今名玉章中學)。1988年吳誕辰110周年,國家拔款,在緊連舊居之西重建吳玉章故居,整修至雙石鄉的道路,及蔡家堰大橋。修葺后的吳玉章故居,占地155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50平方米。大門門楣懸掛國家主席-的題匾“吳玉章故居”。門內兩邊柱上刻有對聯:“荊樹有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院壩正中安放吳玉章半身雕像。雕像基座正面刻有-主席-的題詞:“我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基座背面陰刻吳玉章的生平簡介碑文,文字為繁體正楷。堂屋門楣懸掛-元帥題寫的匾額“革命前軀……[詳細]
2、富順文廟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順文廟
  富順文廟自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建縣至北宋初年(567-960)的近400年間,由于地處邊陲,僚漢雜居,鹽業雖盛而文風未開。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朝廷選派太常博士名學者周延俊來富順任知監,努力興教化,辦學校,培育士子。在他任職的第六年,即慶歷二年(1042),富順縣終于出了第一個進士-李冕,全縣士民無不歡欣慶幸。在周延俊的倡導下,人們集資于慶歷四年(1044),在縣城中心的南門,建成一座文廟,主供孔子,時稱"文宣網廟"。并在廟內立石質"雁塔碑",以刻全縣歷次中試者的名字。此后,歷任富順知監,均熱心教育事業,親任儒學教授,常在從政之余,來廟內為生員講課,于是文風大開。宋代在雁塔刻名的進士即有67人之多。富順文廟·西湖——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富順縣古城區核心位置,沱江自東向西繞景區而過,……[詳細]
3、燊海井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燊海井
  最令鹽都人引以自豪的,是這口被稱作世界上第一口最早由人工鉆鑿的超千米深井。它在鉆井技術之上,堪稱世界之最。這口井座落在大安區阮家壩山下,占地面積3畝,井位海撥341.4米,處在一口叫做長堰塘的堰塘旁邊。該井開鉆于清代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歷時3年,方始鑿成。井深1001.42米,既產鹵,又產氣。當時,鹵水自噴量每日約14立方米,并且能日產4800-8000立方米天然氣,可供14噸鹽的燃燒。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海井鉆成11年后,俄國的謝苗諾夫都于1846年鉆成了口淺井,采出少量井油。再過13年之后,美國的狄拉克才于1859年8月,鉆成一口21.69米深的井,而且只從井里采出1.8噸多的井油。由此看來,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而且具有昭著于世界的聰明才智。燊海井的開鑿,不僅揭開了……[詳細]
自貢桓侯宮
  桓侯宮位于自貢市區中華路口,俗稱張爺廟,又叫張飛廟,臨街而建,并且建在一處小山坡的路坎邊上,因此人們進去必須登坡仰視,加之大門板上線刻的張飛像,怒發橫眉哦,雄姿英發,使人肅然起敬。桓侯宮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咸豐末年初燒毀、同治年間重修,并在同行中商議“每宰豬一支,按行規抽錢貳伯文”,經過眾人的緇銖積累,終于在光緒元年(1875)年落成。門樓為單坡式的山門建筑,其徒然壁立的山門,被飛檐比翼的三重檐屋頂和歇山式弧型風火墻賦予了動感,加上門上的浮雕和彩繪更顯得生機勃勃而不生硬。在屋檐下居中門匾有“桓侯宮”的字樣,在大門兩邊的石匾上還刻有一幅對聯“大義識君臣想當年北戰東征單心克踐桃園誓;功豐崇廟祀看今日風微人住壽世還留刁斗銘。”在門廳之上為戲樓,其兩旁輔以兩層樓底冊回廊,從天井拾級而上便是正殿,正殿為……[詳細]
自貢玉川公祠
  玉川公祠是自流井王三畏堂的祠堂,亦為鹽商府邸的典型代表。玉川公祠位于自貢市高新區板倉社區板倉壩,占地面積約1700平方米。整體建筑包括玉川公祠和承德堂兩座院落,四合院布局,由門廳、二門、正殿、左右廂房、后院、柴房、花廳、偏房等組成。東西長約110米,南北寬約45米,共有大小房屋60余間,天井48個。由于年久失修,玉川公祠整體建筑局部有所損毀,但基本保持了清代祠堂建筑原有風貌。玉川公祠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至同治二年(1862)間,自貢地區鹽場首富、王三畏堂發家人、總理王朗云,在祖遺地板倉壩修建宗祠——玉川公祠(為紀念其祖父王玉川而定名)。后來,王朗云的繼任者王惠堂,又修建了承德堂。從自貢市高新區孵化園,左轉進入板倉工業園區200余米,再左轉進入一條小道,悠哉游哉地繼續前行1公里多,便到了……[詳細]
茶馬古道-樂善坊
  漆樹在歷史上是重要的鹽運集散地,是自貢通往宜賓的鹽運必經通道。在清咸豐年間,自貢鹽商顏昌英、李振亨在此捐資修路,打通鹽運通道,并修建了一座功德碑“樂善坊”。樂善坊便成了這條鹽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它的出現把最早記載“自貢”二字的史籍向前推了60年,對研究清代自貢的鹽運、鹽業文化、城市發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自貢又一文化符號。樂善坊坐西南向東北,分布面積約16.5平方米,為石結構,三滴水兩柱單門,通高4.9米,通寬3.25米,門寬1.2米,高1.76米。石坊正面通體布滿雕刻,正門嵌修路碑記一方,上方匾額書“樂善坊”三字,匾額書“平康正直”。柱聯聯文為“修億萬人往來道路,開數十代遠大征程”。寶頂為鏤空雕刻,背面無文飾。石碑正中嵌修路碑記一方,碑文題款為“武德騎尉顏公昌英,奉直大夫李公振亨,……[詳細]
東源井古鹽場
  東源井座落在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扇子壩大塘山,屬于自流井氣田西端,是自貢至今還在生產天然氣和鹵水的古井之一,由于其產量大,延續時間長,歷來受到人們青睞。前國家主席劉少奇、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曾到東源井視察工作。許多國際友人和專家在參觀考察該井后,無不發出驚嘆和贊譽之聲。該井早在清咸豐年間便開始創辦,當時僅下好石圈子就停擱,直到1889年又由多股鹽商合伙集資復淘加深。于1935年最終建成。在鉆井過程中,一邊鉆井,一邊生產,前前后后,斷斷續續歷時長達46年之久。完鉆井深935.88米(現井深948.22米),鉆至三迭系雷口坡組產氣層,獲得了大量的天然氣。該井自1892年開始逐步投產以來,至今已有120年的生產歷史,累計產氣5億多立方米。該井現仍采用我國獨創的體現了中國人民聰明才智的低壓天然氣康盆……[詳細]
張伯卿公館
  張家花園是解放前張伯卿的私人會館,位于貢井筱溪境內,地處太平山南麓金魚河側的青杠林。20年代末,張相中此地后,依仗權勢,強購楊姓地皮,耗白銀4萬兩,于1923年動工修建,歷時3年,建成貢井最早的“洋房”和獨有的花園。“張園”主樓建筑,由四川邊防軍自流井提款處處長德陽名士黃秋帆設計,按當時德國領事館式樣仿羅馬式樓房建造的,有大小房屋14間,三合土地面,室內家具均以名貴木材制作,客廳內擺有太平天國天王府中的遺物,紫檀鏤空寶玉交椅8座,樓房面積1148米。樓房建筑工藝十分考究,墻壁及望板為石灰粉刷,望板及墻壁飾有花、草、魚、果等泥塑小品,內側走廊以園柱承辦,柱面以水泥、白灰=糯米漿調制的沙漿涂抹,再嵌以卵石抹平,由著名工匠楊錫三制作。樓房布局典雅,裝飾華麗,青瓦屋面,橫開木窗采光通氣。門前為石砌月……[詳細]
榮縣大佛石窟
  榮縣大佛石窟位于榮縣城郊1公里處的東山大佛寺內,大佛依山崖鑿成,通高36.67米,是一尊如來佛像,號稱四川第二大佛,其頭部長8.76米,肩寬12.67米,腳寬3.5米。大佛的頭頂上方有一道石條卷拱護罩,上刻“大開覺路”四字;崖頂上還有磚閣一座,遠看像在戴在大佛頭頂上的寶冠。大佛前有0遮蓋,以使佛身免遭風雨浸蝕,0也是大佛寺的主體建筑,把大佛從肩部以下遮得嚴嚴實實。因此,雖然要入寺內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給瞻仰者帶來不便,但卻保護了大佛佛體不受外來的破壞,至今保存完好。榮縣大佛開鑿于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完工于公元1092年,歷時八年始完工。大佛寺山門書題“大佛禪寺”,以石刻大佛命名。寺內其它建筑有方丈室,藏經樓,禪房,達摩殿、洞天、法門和茶室等,建筑總面積達1800多平方米。進入大……[詳細]
吉成井鹽作坊遺址
  吉成井鹽作坊遺址四川自貢市被譽稱“天府鹽都”,在古代鹽業發展史上,它譜寫過光輝篇章。它那聳入藍天的采鹵天車,是歷代蜀南人民勤勞、勇敢和富于開拓精神的標志;它在鹽業科技上的探索與創造性的巨大成就,為古代文明作出了貢獻。據了解,自貢兩千多年的井鹽生產歷史上,共開鑿了13000多口鹽井,在19世紀到20世紀井鹽生產鼎盛時期,自貢到處天車林立,霧氣蒸騰,場面蔚為壯觀。20世紀50年代,自貢地區保存完整的鹽井有1000多口,天車也有近千座。天車是將地底深處鹽鹵采汲上來的提鹵工具,每一口鹽井都有一座天車,可算井鹽文化最典型的象征。天車系一種木制井架,聳立井口用于采鹵、治井、淘井。據史料記載,自貢最早的天車可以追溯到東漢年間。最初天車是獨腳的,以后發展成兩腳、三腳,天車形制構造的改變,與鹽井的深度、井徑、……[詳細]
榮縣鎮南塔
  鎮南塔,俗稱白塔,巍然屹立欲城南500米的龍頭山巔。鎮南塔建于宋代,保存基本完好。塔為磚石仿宋結構。外觀近似密檐塔,實際為樓閣式塔。塔基為方形須彌座基,高2米,每邊長7.8米。塔身四方形,外表塑有羅漢、寺廟、匾哦之類。外看詩十一層,層層上收,各層均開窗。塔內五層,有實心柱。66級踏道繞實心柱盤旋至頂,底層有拱門,裝飾著仿木的斗拱12朵。塔頂呈覆盆。塔體通高21.6米。榮城唐宋時是榮州州署所在地。“城抱五川,廓瀕二水”,塔名鎮南,確“為山川之鎮”。有裝點江山的作用。“白塔沖霄玉削峰。”若登臨塔頂可俯瞰全城,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在文人墨客的眼里,鎮南塔形似一支揮灑長空,飛舞奪魁的“文筆”。因此白塔又成為科甲功名興隆的兆頭。清代榮縣教諭劉德煜詩云:龍頭山勢最玲瓏,文筆巍然聳太空。直插云霄疑畫日,時……[詳細]
西秦會館
  座落于在自貢市自流井區解放路樂段的西秦會館,后倚風景秀麗的龍鳳山,前臨繁華熱鬧區,殿閣巍峨,造型奇特。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設在館內。西秦會館,寺名武圣宮,主供關帝神位,亦稱關帝廟,俗稱陜西廟。清初,陜籍商人來自流井經營鹽業,發家致富。為了“款敘鄉情”,并顯示豪華富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動工興建,歷時16載,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進行大規模培修與擴建,“較舊地址拓出十數丈,依山另辟一正殿”,“壯麗倍前”,共占地3451平方米。這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建筑,平面組合,總體方正,強調對稱,中軸明確。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墻及其它建筑組成有縱深、有層次、有京華的5個大小院落群體。作為西秦會館點綴、裝……[詳細]
茶馬古道-艾葉灘碼頭
  艾葉古鎮,川鹽東運水路碼頭起點站,巴鹽西運的陸路啟運地,為富榮鹽場西端井鹽生產第一重鎮,也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自貢鹽船沿旭水河入釜溪、沱江而下長江,艾葉灘是起點站,作為鹽運水道上的第一碼頭,在古代承擔岸上繁重的鹽運及附屬產業的裝載任務,碼頭上連艾葉橫街子,下接艾葉灘壩及沱灣,整體結構為“之”字形,壩成月亮形狀。此外,艾葉灘有一處長達50米的船艚,寬約1.5米左右,以人工鑿出,僅容一條船通過,據介紹,船艚用于豐水期行船,“有時候需要鹽工拉船。”在自貢市鹽業歷史專家宋良曦看來,艾葉灘屬于“活的歷史文物,至今仍在發揮作用。”……[詳細]
榮縣軍政府舊址
  榮縣軍政府舊址,位于四川省榮縣(旭陽鎮)縣城內,現在的榮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后邊。榮縣軍政府舊址,是辛亥革命中首義的榮縣獨立后,吳玉章等革命者處理軍政事務的地方。屬于清代三合院式古建筑,舊縣署的三堂、后堂及兩邊的廂房組成,總面積700平方米。1911年9月,吳玉章與同鄉龍鳴劍、王天杰共同舉事發動起義,于9月25日宣布榮縣獨立,建立榮縣軍政府,行使軍、政、財、文大權,開辛亥革命起義之先河。軍政府就設在縣署衙內。2019年10月7日,榮縣軍政府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東至縣政府住宿樓,南至辦公樓,西至縣政府食堂,北至體育場南邊。……[詳細]
茶馬古道-仙市古鎮鹽碼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仙市古鎮鹽碼頭。蓋因過去的釜溪河流經這里時有一個長長的石灘,因這里灣急灘多水淺,致使運鹽船只上下頗費時力,鹽船至此無法直接下行,許多鹽船在此候著過灘或停泊起載,只能將鹽包先卸在上碼頭,由纖夫將船拉過灘區后,再將鹽包搬到下碼頭重新裝船外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盤灘過坳”。古鎮的構建是以山水為依托的。沿河建有三個古碼頭,開出了三條進出仙市的水上通道。街坊就河而建,其主要街道直通碼頭。……[詳細]
茶馬古道-貢井老街鹽道
  貢井老街鹽道坐西南向東北,始建于清初,全長166米,寬4米,占地面積664平方米,是為發展鹽業而修建的主要街道。街道兩側是商住型店鋪,前商后宿連綴成街面,幾百年街道石板未改變,部分房屋結構風貌大改。老街自建成以來一直是連接河街至筱溪街的通道,是貢井政治、經濟、鹽業興衰發展的重要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貢井老街全長百余米左右,寬不過10米。街面道路用菱形石板鋪就,古樸大方。街兩邊多為兩層木結構的青瓦房。街下端有五十梯石階,與最古老的河街相連。當年,河街生產的鹽有許多是人挑或馬托,從五十梯上來,通過整個老街再往西去。清朝時期,在五十梯與老街的結合處,設過關卡。官府派人在關卡處,對運出的鹽進行驗票蓋章才放行,否則視為私鹽沒收。因此,當地人常說這里是古鹽文化的發祥地,是早年的鹽馬古道。陸路古鹽道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新国产免费剧情Av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中文字幕组 |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精品亚 | 午夜亚洲第一区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