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AAAA ![]()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北4公里的嘉陵江東岸。千佛崖造像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宏偉的石窟群,在長約420米、高約40米的崖面上,龕窟密布,重重疊疊,多達13層。根據清咸豐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記載,全巖的造像有一萬七千余座。但1935年修筑川陜公路時,炸崖開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毀,F存大小龕窟四百多個,造像七千余尊。根據《廣元縣志》的統計,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無年號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文字題記和摩崖碑刻一百多通。千佛崖造像以大云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南段著名的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窟……[詳細] |
![]() | 皇澤寺摩崖造像始鑿于北魏晚期,歷經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斷雕鑿,至中唐時期趨于衰落,持續時間300多年,F存造像57窟龕、大小造像1200多軀。現存重要洞窟除前述的12號、13號外,還有15號、28號、38號、45號、51號、55號、56號等洞窟。這些石刻造像對研究四川地區佛教的傳播路線、造像題材和風格、人們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1961年,國務院將皇澤寺摩崖造像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蕽伤履ρ略煜裨谒略旱暮竺妫澰煊谂R江的絕壁之上,共有自南北朝至宋、明時期的造像一千多尊,主要的石刻龕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龕、則天殿石龕等。除部分……[詳細] |
![]() | 中子鋪細石器遺址位于四川省位于廣元市朝天區東北部中子鎮營盤梁,是108國道和金牛古道的必經之地,距陜西寧強縣界10公里,距朝天城區25公里。中子鎮是歷朝軍兵從秦國入蜀的必經之地。兵家的軍營多駐扎在此山包上,故稱為營盤梁。營盤梁地處嘉陵江支流潛溪河中游,是一條不甚寬闊的河谷臺階地帶,海拔660米,營盤梁是一座獨立的石山包,高約60米,表面積約13000余平方米,潛溪河繞過此山包向南流入嘉陵江。河谷四周均是高山,海拔1100米至1600米。潛溪河谷是古代金牛道的一條輔道。從中子鋪上山,過南埡口,從大安河翻過梅子埡至新店子,接金牛正道至廣元。因此中子鎮是歷朝軍兵從秦國入蜀的必經之地。兵家的軍營多駐扎……[詳細] |
![]() | 1933年6月底,紅四方面軍粉碎了敵人的“三路圍攻”后,根據地面積擴大,紅軍與地方武裝得到了很大發展。為了加強紅軍和根據地建設,川陜革0據地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陳昌浩、-、王樹聲等100余人在木門寺召開了著名的木門軍事會議,史稱“木門軍事會議”。會議著重總結了反“三路圍攻”的作戰經驗,檢查了紅軍中的“肅反”問題,決定停止軍隊內部的“肅反”,強調了全黨團結的重要性,做出了將紅軍四個師擴充為四個軍的決定,對紅軍大部隊進行擴編和整訓,紅軍由入川時的16000人發展到40000多人,建立了23個縣市蘇維埃,川陜革0據地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木門會議是紅四方面軍入川以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堪稱川陜……[詳細] |
![]() | “木門軍事會議會址”位于旺蒼縣木門鎮南面半山腰的木門寺,距縣城38公里。木門寺古名老顴寺,建于南梁,隋毀,唐代重修,四周大樹參天、翠竹蔥蘢、青幽深邃,青龍寨雄踞其后,金魚河蜿蜒于下,寺內僧眾虔誠誦佛念經,晨鐘暮鼓,香火十分興旺。現存寺廟為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積3375平方米,建筑面積1190平方米,寺院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大殿為清康熙年間建筑,兩邊廂房為解放后建筑。大門上有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木門會議會址”六個大字。正殿五間,陳列有當年紅軍留下的革命文物,正殿大門上掛有徐向前、李先念同志的題詞。李先念1985年5月的題詞是:“繼承和發揚紅軍光榮傳統,把革命老根據地建設好;”徐向前的題詞是:“繼……[詳細] |
![]() | 覺苑寺位于廣元劍閣縣武連鎮,寺廟始建于唐代,據說是一代名臣魏征的家廟,后經歷代重修重建,現存為明代風格建筑。覺苑寺內的“佛傳壁畫”精美瑰麗,享負盛名。覺苑寺在2001年被國務院確立為第五批全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覺箢寺南三座大殿及東西對稱的兩座配殿所組成。其中三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以及觀音殿。大雄寶殿為明代所建,殿內兩根立柱上各雕塑著巨龍盤踞其上,氣勢恢宏。殿內供有三尊如來佛像,寓意為佛家“佛、法、僧”一體三寶。三尊佛像造型一致,唯手勢不一。中間象征著“佛”的造像雙手合十,說法入定,神態安詳而慈悲。侍立在如來造像左右的為阿楠、迦葉兩位尊者。佛龕后還有一尊阿彌陀佛的立像,神態端莊威嚴。在大……[詳細] |
![]() | 青川郝家坪戰國墓群(青川縣)青川郝家坪戰國墓群于2013年5月5日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被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川縣喬莊鎮古蜀道上,是四川省現存戰國中期至晚期第一大棺槨墓葬群,已探明的墓葬150多座,發掘70余座,出土文物數量多、品位高、影響大。解決了不少有爭議的歷史學術問題,更正了一些錯誤結論,證實了如先秦田律、法典、成都漆器的生產水平,先秦移民入蜀,楚墓葬制特征,隸書起源等眾多歷史問題,對研究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三者之間的文化關系及秦滅蜀進而統一全國所采取的政治措施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史料,特別是出土的先秦木牘,在全國引起……[詳細] |
![]() | 鶴鳴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鶴鳴山道教石窟及石刻位于廣元劍閣縣普安鎮城東的鶴嗚山。鶴鳴山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保存著自東漢以來建造的道教石窟石刻以及始于北魏的道教造像。由于豐富的歷史內涵與精美的石刻造像藝術,鶴鳴山道教石窟石刻由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門迎首便能看見一尊儀態超凡的老君塑像,彰顯著道教的文化底蘊。順著廊道向內,依次可以看到鶴鳴山石刻中的“唐代三絕”:李商隱的《劍州重陽亭銘》碑,顏真卿的《大唐中興頌》以及重陽亭中的道教石刻造像。這些出土于唐代的石刻與造像,自有唐代的風骨與大氣。李商隱所撰《劍州重陽亭銘》以小篆為書寫字體,筆力道勁;顏真卿所書《大唐中興頌》,筆力豐……[詳細] |
![]() | 嘉陵江上游廣元段的明月峽棧道,是古蜀道的著名遺址——古棧道遺址。位于朝天區境內,嘉陵水穿峽而過,上有纖夫烏道,先秦棧道,戰國中期的金牛驛道等各個不同時期的道路交通遺跡,還有本世紀三十年開山鑿路形成的川陜汽車道,夾江并行的寶成復線和國道108線高等級公路。上下五千年的中國道路交通盡收眼底,一覽無余,是中國古今道路交通最集中,時間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故被譽為“中國古今道路博物館”,具有很高的考查研究價值。保護范圍:東至朝天關關口(含古今牛驛道、朝天關);南至常家溝;西至寶成線路基;北至明月峽地名碑北10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朝天關關口東500米;南至常家溝以原108線為中心,向東延500……[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