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濰坊十笏園AAAA ![]() 十笏園坐落在濰城區城關街道胡家牌坊街北側。原址是明嘉靖年間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順治年間彰德知府陳兆鸞、道光年間直隸布政使郭熊飛曾在此居住。后被清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私人花園。“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所執的狹長形手板,多為竹、玉或象牙材質。丁氏在《十笏園記》解釋:“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由中、西、東3條古建筑軸線組成。中軸線建筑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東、西部是住宅部分。十笏園面積雖僅2000平方米,但在有限的空間里,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內有亭、臺、樓、榭、齋堂、殿閣等67間,以回廊、小橋曲徑相連,假……[詳細] |
![]() | 青州真教寺,據寺內碑文記載: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相伯顏后裔所建。它歷來是山東省東部伊斯蘭教的活動中心。已故著名大阿訇王靜齋曾在這里掌教,譯著過伊斯蘭教經典著作;現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馬松亭大阿訇1935年曾在此講過經,領過拜淄博、臨沂、濟寧等地的許多阿訇都曾在這里學經。全寺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院落3進,主要建筑為大門、儀門、禮拜大殿等。布局在東西中軸線上,左右成對稱式配列。大門為一座單檐歇山式磚石結構門樓,其斗拱、掛磚飾以雕刻圖案,面積36平方米,高8.5米,寬30多米。大門上方石匾鐫有“真教寺”,大門背后橫額磚雕有阿拉伯文“麥斯吉德”,寺門對面有照……[詳細] |
![]() | 時代:東漢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于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原址在城區西南9公里的凌河鎮董家莊村北。1959年修建牟山水庫時發現,是一座大型的漢畫像石墓。同年12月至次年3月,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墓葬進行了清理發掘,只把畫像石拆遷到縣城保存。1963年在北關果園內(現市博物館院內)復原,墓入口處增建了保護性前廳,門額題“漢墓”。1979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漢畫像石墓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丘縣城鄉建設委員會、安丘縣文化局劃定了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對漢墓及其周圍的環境保護作出了規定。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丘漢畫像石墓迄……[詳細] |
![]() | 坊子,是一個伴隨帝國主義殖民擴張而痛苦誕生,畸形成長,迅速膨脹的百年古鎮。十九世紀中葉前,坊子并不存在,原址周邊只有前后張路院,南北寧家溝等,東西王家莊。自1898年3月,德國利用“曹州教案”,逼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依據這一不平等條約,德帝國主義獲得了膠濟鐵路修筑權和沿線15公里范圍內的礦藏開采權。同年4月,德國在前后張路院和南北寧家溝之間開鑿煤礦,因礦井附近有一小鋪名為坊子,德開煤礦便以坊子冠名。1902年的夏天,德國人修筑的膠濟鐵路修至濰縣,由于德國覬覦坊子當地豐富煤炭的叵測居心,本應一路西行的膠濟鐵路在坊子不合邏輯地繞了個大彎轉向了東南。隨著德國在此開煤礦、修鐵路、建車站、蓋教……[詳細] |
![]() | 崔芬墓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冶源鎮紅新村海浮山南坡。1986年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清理。封土已毀,已探知1石室墓三座,當為一家族墓地。墓葬清理前已遭破壞,隨葬的大批陶俑已毀,殘存有瓷器、陶器、泥錢、銅鏡等和墓志1盒。墓清理后就地保存。據墓志,此墓建于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墓主崔芬(503~550),字伯茂,清河東武城(今淄博市淄川區)人,仕東魏,累官威烈將軍、南討大行臺都軍長史。墓室呈“甲”字形,由方形墓室、甬道及生豎井式墓道組成。墓座北面,方條石壘砌,石灰勾縫,墓頂覆斗狀,四角攢尖。墓室邊長3.5米,高3.3米,墓室以條石疊砌。石灰抹縫,平面呈方形,四壁微弧,底鋪石板。室內西半部有石棺……[詳細] |
![]() | 在濰坊市廣文中學和人民醫院之間,散落著幾座深灰色的19世紀末期的歐式建筑,有默然肅立的老教堂,還有青磚紅瓦的樂道院,這里就是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建立的關押外國人的濰縣集中營遺址。1941年12月,日軍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日本政府將其侵占領土上的美、英等敵對國僑民強行扣押,設立集中營進行圈禁。南方日占區僑民強行集中到分布于上海和香港的10多個集中營,北方日占區僑民則囚禁在山東濰縣的集中營。1942年3月,駐濰縣的日本憲兵隊長湯本宣典率日本憲兵和偽軍強占樂道院,把所有人員趕出,將房屋和區域依次編號,并進行拆除改造,用以關押僑民。這就是日本人稱之為“濰縣敵國人集團生活所”的……[詳細] |
![]() | 衡王府石坊 衡王,名佑楎。明憲宗(朱見深)第七子。母莊懿張德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前487年)被冊封為衡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衡王就藩青州,大興土木,建造了衡王府第。衡王共傳了六世七王。王府經歷代修葺擴建,規模日益宏大。現存的衡王府石坊,俗稱“午朝門”。是文武百官員叩拜衡王時出入的大門。石坊坐北朝南。南北兩坊相忠臣43.5米,建筑形式相同,尺寸一樣。坊為石灰石,四柱三門,牌坊式結構。每坊由28件巨石雕刻絡腮胡子成。東西寬11.5米,南北深2.78米,中高7.25米,側高5.15米。座吳須彌狀,高1.2米,寬1米分三層,底層25厘米,刻獸足狀案底紋和仰蓮紋;中支內收10厘米,高40厘米……[詳細] |
![]() | 時代:春秋至漢位于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后裔。杞國建國始于夏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跡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國亡于楚國。杞國是小國,史書記載很少,《史記》雖有“陳杞世家”記載陳、杞兩國的歷史,但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都是歷數其君主名號,而且還特別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樣的小國,在周圍強鄰的壓迫下,-屢有遷徙。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后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后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也就是現在的遺址處。據以往資料和……[詳細] |
![]() | 田和墓(程家溝古墓)位于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程家溝村南約1公里處的高嶺上墓。東為北辛店村,東南為上莊村,西北為沈家營村,南距堯王山約1公里,西側有一條大路通往程家溝村。墓葬現存封土呈方臺形,三級梯田狀,高約30米,邊長約50米。黃土夯筑,夯層厚0,10米左右。1965年曾在封土中發現石門靡。其西南約300米處有一座小型封土墓,當地人稱之為“皇冢”,可能為該墓的陪葬墓。《齊乘》載:“(田和墓)在縣西北二十里普通店。”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載:“田和墓在城西北十二里程家溝莊前。”程家溝古墓即田和墓。齊太公(?─前384年),本名田和,生稱為子禾子,父為田莊子田白、兄為田悼子。其妻據其子桓公午追謚為孝大……[詳細] |
![]() | “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位于昌邑市龍池鎮北白塔村,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保衛“渤海走廊”而犧牲的昌邑獨立營及八路軍魯東抗日游擊隊第七支隊烈士而建。1945年2月奠基,同年7月竣工,占地15.8畝,坐北朝南,有正廳5間,東、西廂房各5間。院內有1946年4月樹立的“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紀念碑”1座,碑陽題“浩氣參天”,碑陰是391位烈士英名;祠堂正廳有木質雕花大神龕三座,內供烈士靈牌527個(后加入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烈士136名)。整個祠堂采用傳統風格,布局嚴謹,建筑精良,是民國時期祠廟建筑的代表,也是全國現存為數不多的抗日戰爭結束前夕建成的奉祀中共抗日烈士的專祠。院內碑亭內有1946年4月中共昌北縣……[詳細] |
![]() | 駝山石窟位于山東省益都縣城西南6公里的駝山上。駝山是山東半島的名山之一,寺觀云集,塔剎如林,文化氣息十分濃厚。石窟造像主要分布在主峰東南的崖壁上,自北至南排列有五座洞窟,一個壁龕,共計有大小佛像638尊。其中第三窟是駝山石窟的主體建筑,開鑿時代最早,規模最大,造像也最多。洞深2.5米,正中端坐的阿彌陀佛造像高達5米,底座高1米,上有“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的12字題記,為北周時期所雕刻。兩旁侍立有菩薩像,高3.94米,頭戴花冠,飄帶下垂,長裙曳地,儀態端莊,亭亭玉立,具有隋代石刻造像的風格。第一窟開鑿于盛唐時期,窟內的菩薩像,美發高髦,面容圓潤豐腴,上身袒露,胸前瓔珞玲攏,下垂腰間,下身出……[詳細] |
![]() | 雙王城鹽業遺址群位于山東省壽光市北部雙王城水庫周圍,面積達30平方公里。自2003年夏發現制鹽遺址后,考古專家曾連續多次對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的規模、分布范圍、遺址數量及時代進行徒步考察。從2008年4月開始,對遺址進行有計劃的發掘,發現多處比較完整的商周時期與制鹽有關的重要遺跡。通過考古發掘,發現商周時期的鹽業古遺跡30多處,出土了商代至西周時期的兩處制鹽作坊遺址及數十件制鹽工具盔形器物,同時還發掘出土多個鹵水坑井、蒸發池、蓄水坑及兩個煮鹽用的大型灶臺。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為研究中國古代制鹽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雙王城鹽業遺址群是目前沿海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鹽業遺址群;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海鹽制……[詳細] |
![]() | 時代:新石器時代位于山東省臨朐縣,1987年發現,遺址高出彌河河床8米,高出周圍地面約2-3米,東,南,西三面有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跡包括有大汶口,龍山,岳石,商周幾個時期的遺物,是一個有大汶口文化遺存,而已龍山文化遺存為主,兼有岳石及商周遺跡的遺址,延續性強,面積大,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其中大汶口文化遺物比較典型的有石斧,陶器,鼎足等3件;龍山文化遺物石器有鏟,鐮,刀,棒,鏃,斧,鑿等;岳石文化遺物有半月形石刀,器蓋,殘豆盤等10件;商代文化遺物較完整的有鬲,豆,簋等4件;西周文化遺物較完整的有罐,鬲豆等11件;東周文化遺物主要有陶鬲,蓋等2件.1979年12月定為縣級重……[詳細] |
![]() | 時代:商周與壽光縣毗鄰,西南距壽光東北塢遺址群約5公里,南距大荒北央遺址4.5公里。通過調查,大致確定了南河崖遺址群的北界和西界(東南界尚不十分清楚)。在約5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商周遺址61處。其中,商末周初遺址53處,東周遺址12處(另有4處與早期遺址重合),漢魏遺址2處(與早期遺址重合)。特別是商末周初的制鹽遺址分布甚密,每平方公里高達12處,有些遺址間隔僅50米。這些遺址多為作坊區。有的遺址地表和排水溝的斷崖上暴露出大量紅燒土塊和盔形器殘片。凡商末周初的制鹽遺址往往堆積有大量的盔形器(圜底罐)殘片。廣饒南河崖制鹽遺址群的發現為探索魯北沿海商周時期的制鹽業的規模、生產方式、海岸線的變遷以及商……[詳細] |
![]() | 時代:周、漢、金位于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經考古發掘和研究,東周鹽業遺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現,每處遺址群大約由三十處遺址組成,每個遺址規模都在2萬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積厚0.5米左右。遺址地表散落著各種瓦片,瓦片正反面的圖案不盡相同,內壁有方格、菱形、圓形等幾何紋飾。考古隊初步判斷這些瓦片為古代制鹽工具。每個鹽業遺址群內都有鹽井、過濾坑、鹽灶等制鹽遺存以及鹽工墓地。鹽井口徑4―5米,深3米以上,井底部亦鋪墊植物莖葉。這些發現顯示,該地區東周時期鹽業遺址的分布、規模、堆積方式與商代有異,制鹽工藝流程也不太一樣。從東周遺址采集的生活器皿標本特征來看,其時代主要為戰國時期,個別可能早至春秋晚期,有的遺址可能……[詳細] |
![]() | 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于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原址在城區西南9公里的凌河鎮董家莊村北。1959年修建牟山水庫時發現,是一座大型的漢畫像石墓。漢墓座北朝南。整座墓葬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兩間后室、東耳室、北耳室等部分組成。墓葬南北長14.3米,東西寬7.91米(以外壁為準,不含墓道),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整座墓葬除甬道用磚鋪地外,均用預制石板、石條建成,共用石材224塊,石質大部分是石灰巖。甬道為券頂,前室、中室及后室東西兩間均為盝頂,皆用加工成子母口的梯形坡石與長方形的頂石扣合而成。兩耳室均為平頂。……[詳細] |
![]() | 時代:南北朝至明青州龍興寺遺址位于山東省青州市王府街道辦事處衡王府西街路北,博物館南鄰。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總面積約30000平方米。1996年10月,在遺址西北部發現一處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石、陶、鐵等各類佛教造像600余尊,其出土數量之多,造像之精美,貼金彩繪之完好,為我國佛教考古史上所罕見。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并入選“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2013年,國務院公布“青州龍興寺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高密故城位于高密市井溝鎮城后劉家莊村南,據考證,始筑于東周,西漢為膠西郡國、高密國都城,東漢為北海國屬縣、侯國的古城址,總面積約337萬平方米,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西漢郡國都城規劃的典型代表,能夠反映特定時代整體地域的典型風格,為研究春秋戰國至兩漢諸侯王國城邑變遷提供了珍貴的資料。2019年,高密故城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時代:新石器時代、東周魏家莊遺址位于大水泊鎮魏家莊村西100米處。1989年發現。總面積約1.3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5厘米。采集的石器有斧、礪石;陶器有鼎足、器耳、缽底等,以夾沙紅陶為主。屬大汶口文化類型。破壞嚴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王盡美故居在諸城市南25公里枳溝鎮大北杏村,王盡美紀念館在諸城市南嶺。王盡美(1898——1925年),原名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中國0的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為革命艱苦奮斗,積勞成疾,于1925年8月19日逝世,終年27歲。王盡美故居是三間土墻草房,原為地主“見山堂”柴園偏房,光線昏暗,低矮潮濕。1918年后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倒塌。1960年,在舊基上重新修復,四周筑起圍墻。1977年,山東省政府將其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盡美紀念館建筑面積816平方米,為方形結構,主體高17米,由-題寫館名。門廳內鑲嵌著-《憶王盡美同志》詩,大廳立有王盡美烈士全身雕像。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