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宣城市旅游

宣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新四軍軍部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涇縣城西25公里的云嶺地區。云嶺是黃山的余脈,海拔500多米。在云嶺與四顧山之間,形成了一條東西長15公里的山沖,其間分布有羅里村、湯村、高嶺村、新村、南堡村、章家渡、中村等30多個自然村莊。1938年7月1日,新四軍軍部進駐云嶺地區后,軍部司令部及其下設機構就設在以羅里村為中心的許多村莊里。至1941年月4日撤離,新四軍軍部在云嶺3年之久。1937年12月,根據國共兩黨的協議,我黨在湖北漢口建了新四軍軍部。1983年1月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新四軍,由北伐名將葉挺任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云逸、周子昂為正、副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為政治部正、副主任。同年2月,軍部移至安徽皖南歙縣巖寺,完成了全軍集中整編的任務。5月,軍部又移至南陵土塘村,7月進駐云嶺。直……[詳細]
2、徽杭古道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西起徽州績溪縣伏嶺鎮,東至浙江省臨安市馬嘯鄉,位于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側,北靠黃山,南依天目山,全長25千米,是古時聯系徽州與杭州的重要紐帶,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績溪縣境內的盤山石階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華所在。據史料記載,這條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徽杭古道是歷史上徽商與浙商交流貿易的重要通道。徽杭古道附近的重要景點有:障山大峽谷、胡氏宗祠、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南第一關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黃山市古稱徽州,由于地窄人稠的生存缺陷,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部世界拓展生機,早在東晉時代,徽州人就已遠赴異鄉,奮跡商場了,故自古有“無徽不成市、無績不成街”的說法。徽商多是小本起家,尤其吃苦耐勞,所以絕大部分徽商出行選擇的是乘船或徒步,一代代的徽州人販運鹽、茶、山貨,……[詳細]
水西雙塔
  涇縣水西雙塔,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大觀塔始建于北宋大觀二年(1108)《寧國府志》、《涇縣志》的記載和現有塔上的題記刻石,都證實了這一點。大觀塔共七層八面,底層直徑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磚圈拱門,層層用疊澀法砌出短檐,檐下有仿木結構的凸出斗拱,每層出檐雙層,磚塊錯落有致,形成工整的圖案,層與層之間的轉角處用半圓形磚砌成半圓柱,整個塔體顯得凝重、壯麗。塔內原有樓梯和樓板,今已無存,何時被毀,尚無確切考證。傳說太平軍占領涇縣后,當地的財主、官僚為逃避太平軍,躲進塔內,抽去底層樓梯,太平軍無法登臨,便在塔內堆集柴草,一把火從塔底燒到塔頂,塔剎也在此劫難中被毀,事后當地的和尚在清理塔內廢墟時,找到107個頭顱,現在,塔的內壁仍然殘留著被火燒過的焦木痕跡。有趣的是,該塔不見塔剎,但并不影響……[詳細]
旌德文廟
  旌德文廟與別處一樣又稱圣廟、孔廟、夫子廟,為旌德縣明清以來尊孔祭孔的場所,亦是當時法先圣先師、重道隆儒、興化起教供生員肄業的教育場地,故又名學宮。旌德文廟所處的位置在縣城中心,縣府之左,以表示它的顯赫和威嚴。1989年6月,旌德文廟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嘉慶《旌德縣志》:“考唐貞觀四年(630)詔州縣皆立孔廟,時尚未有族邑也。寶應建邑以后,談學之制無聞,邑之學宮自宋崇寧元年(1102)始。“旌德孔廟建筑群歷經南宋、元、明至清順治十四年(1657),屢受兵火之災,大修24次,重建5次,現存建筑為順治二年(1645)所建。歷次修繕費用多為私人捐獻。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初名文宣王廟,宋崇寧四年(1105)始改稱大成殿。長寬均17米,占地289平方米。基高3.33米,殿高18.66米……[詳細]
溥公祠
  旌德縣白地鎮江村建于隋末唐初,是一個具有1300年歷史的古村落。她位于黃山東麓205國道旁,距黃山風景區30多公里。這里雖歷盡歲月滄桑,幾經盛衰起落,依然可見古祠巍峨,牌坊高聳,老屋林立,老街逶迤。江村宗祠是徽州傳統建筑技藝的代表,其風格充分展示徽派古建筑特色。歷史上,江村曾先后建起9座祠堂,除一所江祠外,其余全是江氏祠堂。分別是韶公祠、江氏宗祠、溥公祠、孝子祠、文興公祠、義興公祠、勝祖公祠、從政公祠8座,其布局均循宗、支祠的遠近關系。就形制分類,有從祖先故居演變而來,有以朱熹家禮為藍本的,有單獨立于居室之外的,還有祭祖于家的。就祠堂與宗族的關系而論,有宗祠和支祠,以及各分遷他鄉宗祠的統宗祠。就祠堂建筑而論,有天井式和廊院式兩類。江村宗祠的繁多與該村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明代中葉,江村發展鼎盛……[詳細]
查濟明清古建筑群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濟河兩岸,綿延lO里,現存有明代建筑80處,清代建筑109處。幾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畫棟,翹角飛檐,其中德公廳屋、誦清堂、愛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偉、結構精致。尤以德公廳屋四柱三層牌坊式門樓,五朵斗拱屋面,略帶翹角分三層覆蓋門樓,古樸典雅、雄渾大方。背面以鏤雕手法雕出二龍戲珠、丹鳳朝陽、魚躍龍門、獅子滾繡球等吉祥圖案,手法嫻熟精美。古雕、磚雕、木雕在查濟隨處可見。門窗扇格的木雕、廳堂柱礎的石雕、門樓門匯的磚雕,均繁刻精鏤,玲瓏剔透、畫面各異,或花鳥、或禽獸、或人物,無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結構為多進式,或三進、或四進,進間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摟廊廓置有“美人靠”;條石砌就墻基,柱基為圓形雕石,墻體青磚、屋上黑瓦。傳統的雙披屋頂半掩半露,躲在重重疊疊……[詳細]
江村古建筑群
  江村,座落在風景秀麗的黃山腳下,安徽省旌德縣境內,距黃山風景區三十多公里,205國道依村而過。-總書記的祖祖輩輩-在這里。二00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主席親臨江村,瞻仰祖居,探望鄉親,并題字留念。江村建村近1400年。據江氏家譜記載,夏禹國相伯益子玄仲被禹的兒子啟封于江地,是為江氏始祖。江玄仲第八十六世孫文學家江淹是南北朝梁時考城人,任宣城太守。江淹五世孫江韶遍游黃山白岳,終擇旌西金鰲山族居,始稱江村。江村,枕山環水,阡陌縱橫,山川靈秀,前有山峰聳然侍立,后有幽谷深藏,村中雙溪環繞,匯鎖村口聚秀湖周旁古廟寶塔,詩碑堤欄,垂柳秀荷,相映成畫。徽商及仕宦的積年造化,使江村一度享有“小杭州”美名。明清時期,造就了126位進士、舉人、明經,民國初十年出學士、博士19位。這在中國古村落中實屬罕見,為徽州……[詳細]
龍川胡氏宗祠
  龍川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位于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鄉大坑口村。龍川胡氏宗祠是一處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漢族祠堂建筑,屬于漢民族祭祀祖先、議決族內大事的場所,祠內裝飾以各類木雕為主,有木雕藝術博物館和民族藝術殿堂之稱,龍川也是原國家主席-同志的祖居地。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位于古徽州的發跡地--績溪,績溪古屬徽州,文風鼎盛,宗祠建筑遍布。龍川胡氏宗祠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鏞的族祠,宗祠坐北朝南,前后3進,占地總面積1271平方米,以山帶水,氣勢飛動,有徽派木雕藝術寶庫之稱,有關專家贊譽它是中國古祠一絕。龍川胡氏宗祠前是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廣場,房屋場基和廣場的場地、階揮、欄桿全用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前進……[詳細]
黃田村古建筑群
  黃田村古建筑群。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共8片,黃田片1片,徐村片7片,總面積36.72公頃。黃田片保護范圍:東至沿來龍崗西南山腳下、鳳形山北側山腳下;南至鳳子河南岸向南30米,沿獅子山、旗峰山,距肆雅堂最東端30米,于培風閣門前;西至象山、趙家山下,沿鄉道、村路,最西距2號文物院落150米到轉彎處;北至烏龜形山下,面積34.57公頃。徐村片保護范圍:(1)涌溪:3座建筑的外邊界向四周外擴10米,沿院墻、周邊建筑、道路邊界,面積為0.33公頃。(2)雙河:賀勝利宅院落建筑、遺址向外擴5米,面積0.89公頃。(3)雙河:朱氏宗祠院落以院墻、周邊建筑墻、道路為保護邊界,面積0.08公頃。(4)雙河:文昌閣向外擴10米,面積0.06公頃。(5)徐村:承志堂及農會建筑邊界向外擴至周邊道路,面積0.10公頃……[詳細]
旌德文昌塔
  文昌塔,建于清乾隆年間,坐落于安徽省旌德縣縣城中心,2013年,旌德縣文昌塔被公布列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塔位于旌德縣中心,周邊有民居環繞。塔的-有一圈粉墻黛瓦,正門上方刻有“淳水清風”四個字。門邊有一座石碑,碑上介紹:文昌塔位居旌德縣城中心,八角五層,磚木混合樓閣式,塔每層設腰檐,翼角騰空,塔頂陡峻,上置葫蘆形塔剎,風鐸叮當,宛如管弦。塔室有木梯盤旋,游人拾級登上,至五層,極目遠眺,旌陽風貌盡收眼底,昔日崢嶸,今朝燕舞;雄偉身軀,時代新筑。文昌塔建成于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歷經二百余年風雨滄桑,火燒失修,已是滿目頹殘。欣逢盛世,2001年,縣人民政府擠撥專款,督促縣文化局督工搶修,越一年完竣。文昌塔巋然屹立,精神抖擻,為世人所褒贊,千秋之舉,實為可嘉,故鑲此碑銘志之。文昌……[詳細]
績溪文廟
  績溪文廟坐落在績溪縣城內北大街西側,江南第一學宮的廟門臨街巍然聳立,與已開放的胡雪巖紀念館相毗鄰,距績溪縣三雕博物館僅百余米。績溪文廟以南北為中軸線,作東西對稱布局,由南至北,依次是廟門、欞星門、泮宮坊、伴池浮橋、戟門、露臺、東西兩廡、大成殿。面闊38.55米,進深172.45米,占地面積6647.95平方米。據清嘉慶《績溪縣志》卷五《學宮》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縣孫銀槎倡議重建文廟,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縣張邦桓率紳士晨夕堇功乃成。殿五間;前筑露臺,砌石欄;東西兩廡各七間,廡旁各兩間;戟門五間,門東兩間為齋明所,西兩間為宰牲所;重浚泮池;修泮宮坊及石橋、圍墻、欞星門”。由此證實現存的文廟建筑-伴池伴橋、東西兩點大成殿為清乾隆年間所建。而其余建筑除廟門外雖當時未作修復,……[詳細]
江村父子進士坊
  《辭海》給牌坊下的定義是:“又稱牌樓。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磚、石等材料建成,上刻題字。舊時多建于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很顯然,牌坊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假如讓時間倒流40年,江村路口至水口巍巍然挺立著6座牌坊。用江村老人的話說:聚秀湖是方硯,象山寶塔是彩筆,村頭的一排牌坊恰是筆架。除此以外牌坊集中的地方與棠樾一樣建在江氏宗祠前,橫跨老街一群6個,那陣勢誰見了不肅然起敬。父子進士坊位于旌德縣江村老街上,是江村牌坊的僥幸留存者,幸虧緊挨它建的民房保護了它。據說“0”時有人想用0炸掉它,但又怕炸了住房,改用火燒,燒炸了幾塊石頭,留下了滿身煙熏和灼傷的軀體。也有人說是江村文風旺盛,文曲星暗中幫忙,父子進士坊不該絕。父子進士坊……[詳細]
宣州廣教寺雙塔
  廣教寺雙塔坐落于安徽省宣州市城北5公里的敬亭山南麓。雙塔后原建有的廣教寺,俗稱“雙塔寺”,今已經毀棄。根據對雙塔建筑特征的考察,以及塔內保存的刻石文字的記載,推測雙塔建于北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雙塔均為七層,高約20米,平面呈四方形。東塔每邊長2.65米,西塔每邊長2.35米。塔都是磚砌的,枋木結構,除底層三面開門外,以上各層均四面開門。半木檐,木樓板,沒有塔心柱和其它的裝飾。塔身原來砌有很多的佛像磚,至今已經嚴重損壞,只有東塔第五層的四對佛像還完好地保存著。塔的每面都用倚柱分為三間,中間是圓形的拱門,轉角圓形的角柱有“卷殺”、“側腳”,闌額上有一朵補間鋪作,出一挑華拱,二層在補間鋪作兩旁的正中有兩根心柱。塔原來有塔剎,但今已不存。塔的里邊面積較小,各層用木梯相通。兩塔的第二層內壁都……[詳細]
涇縣張氏宗祠
  后山張氏宗祠,俗稱“張家祠堂”,位于涇縣丁家橋鎮后山村。始建于清晚期,與張氏宗祠共同體現了張氏宗族曾經的繁盛。張氏支祠其坐北朝南,前后兩進一個天井,建筑面積525.18平方米,保存較好。門樓上部以額枋形式用磚雕包砌突出“張氏支祠”四個大字。磚雕構件共六塊,由二龍戲珠、九獅滾珠遍地錦、迎送圖等圖案組成,是整個支祠建筑中最為精美部分。宗祠門樓高大軒昂,加之門前的石獅、臺階,凸顯出莊嚴凝重之感。前檐墻以上部的磚雕和下部石雕形成近似包框墻的形制,中部大面積水磨花磚貼面。花磚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黑白相間的紋理,加之工匠的匠心獨運,用其拼砌出山水、云樹等圖案,使其極具國畫的水墨韻味。與黑漆柵門相互映襯,突出了祠堂的非凡氣勢。精美的雕刻藝術是其的又一特色,,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張氏……[詳細]
毛竹山、官山遺址
  時代:舊石器時代毛竹山、官山遺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市城區西北四五公里處的西津辦事處羅溪村,屬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東距西津河600米,距皖贛鐵路150米,分別坐落在兩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隴崗上,間距500米。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于1986年底調查發現,1997年發掘。遺址略呈半圓形分布,長10米、寬6米,發掘出1100多件礫石和石制品,其類型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砍砸器、石球和尖刃器。遺址中間部分是一面積四五平方米的空白區。遺址埋藏在網紋紅土的底部,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中期。遺址于1988年發現。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進行了發掘。毛竹山遺址面積50萬平方米,核心區輪廓略呈半圓形,由1100多件礫石和石制品構成環帶。在環帶體上分布一批由礫石和石制品構成的直徑02~04米的圈狀遺……[詳細]
16、篤修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篤修堂
  篤修堂:明代建筑,是江村近代兄弟博士江紹銓、江紹原及清代光緒年間“叔侄翰林”江樹昀、江希曾的祖居,是江村現存年代最久的古民居。篤,誠實之意;修,修養之意。現只保存了原來的五分之一,也是清代醫學家江希舜的祖居。江村明清進士18人,此屋占居4人。此堂之曾經歷史輝煌,可見一斑。該堂門兩側有兩根扁形的石柱,是旗桿石。旗桿石圓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較常見,扁形的則十分少見,按封建等級規定,只有兩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桿石。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大門時牌坊式門樓,磚雕精美,此門樓五檐門罩也只有二品以上大官才能采用。要進屋,先得跨上幾級臺階,可謂門檻很高,身價便越高。進屋有一道門,中間的是中門,兩邊便是邊門。通常中門是關閉的,只有七品以上的人物來訪,主人才打開中門,迎接貴賓,否則,只能走邊門。女子也只是在婚……[詳細]
寧國仙人塔
  仙人塔地處霧靈山前坡的仙人塔景區,位于海拔1400米左右的“V”型山谷之內,溝谷兩側山崖陡峭,崖高均在百米之上。云里霧中,時隱時現地冒出一座獨秀奇峰,她從山巒中突兀拔地而起、挺拔向上。猶如破空利劍,又似擂鼓神槌,更似一峨冠博帶、信步山間的得道夫子,吟誦著霧靈山的“奇、險、秀、”;猶如南天玉柱,又似定海神針,穿云刺霧,傲視蒼穹,更像一位凜凜仙人,圍柔紗、系銀帶,指點霧靈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云消霧散之際,我們會發現,這孤立的山峰,不像承德的棒槌山渾然一體,卻是由巖石天然節理發育而成,巖壁自然裂縫較多,似乎由大小不等的許多石塊自然砌合。峰體左無毗連,右無依托,平地而起,突兀挺拔,似令箭荷花一枝獨秀。這獨秀奇峰的峰體,基本屬于四角形狀,高48米,地際部分寬9米,厚5米,上尖下粗,就像一座四角寶塔。……[詳細]
天壽寺大圣塔
  時代:宋地址:安徽省宣德市廣德縣城迎春街北側。天壽寺塔初建五層。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寧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級浮屠,體形高大,屬江南樓閣式建筑,磚木結構,挑檐竄角,角懸風鈴,高31.34米。明萬歷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兩次修葺。光緒26年(1900年)毀于火,僅存磚砌塔體。1983年10月,發現一“地宮”。“地宮”為磚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邊長32厘米。宮內有石碑一塊,刻記塔之淵源。1986年重修。復修后的大圣寶塔基本保持了原來特點,七級六面,六角飛檐,鐵鏈式塔頂,總計高42.8米,塔基面積46平方米,青磚鋪地,各層檐角懸掛風鈴,風拂鈴搖聲聲悅耳,七級浮屠再現風光。塔內有轉梯可登頂層,鳥瞰山城風光。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塔院,植有奇……[詳細]
上莊古建筑群
  時代:明至民國地址: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上莊古建筑群主要包括胡適故居、胡適私塾、胡傳舊居、胡壽基宅、敦履堂、胡開文舊居和胡開文紀念館等古建筑。其中胡適故居建于清代,是胡適童年-及青年返鄉完婚的住宅,胡適先生在故居內前后-了11個春秋;胡適私塾建于晚清,前后兩進,是胡適幼年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胡傳舊居建于清代早期,是一進三開間廳式建筑,是胡適父親胡傳出生和-的老宅;胡壽基宅建于晚清,是一棟集書法與雕刻于一體的徽派藝術建筑,胡壽基是胡適的學生,新華社記者,與胡適同族同宗;敦履堂建于明代,是上下對堂二樓通轉的建筑,同時也是上莊村現存唯一的一棟明代建筑;胡開文舊居建于清代,前后兩進,是我縣最先根據外地建筑式樣修建的洋式民宅;胡開文紀念館建于清代,是上下對堂二樓通轉建筑,是胡開文的嫡系后裔自建的紀念館,……[詳細]
建平鎮土墩墓群
  建平鎮土墩墓群位于郎溪縣建平鎮鐘西、鐘新行政村,北距縣城約7千米。建平鎮土墩墓群發現于1985年。2005、2007年當地文物部門對新華村東北的4座土墩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獲得了一批重要資料。墓群東西向呈一線排列,分布面積約5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帶。已清理的4座墓葬,三座土墩墓外觀都呈圜丘狀,坐落在斜坡之上,呈三角形分布,最遠相距100米。封土平地起堆,未加夯實,沒有墓坑,亦無葬具。出土青銅鼎1件,鼎腹遍飾水鳥紋,此外還出土有豆、罐等陶器。墓地中還采集到印紋硬陶的陶片。根據出土文物判斷,建平鎮土墩墓群的建造年代為西周中晚期至東周時期。土墩墓是長江下游地區西周、東周時期吳越人的特有墓葬形態。建平鎮土墩墓群保存良好,對研究吳越文化具有重要價值。保護范圍:每一個標注的土墩墓,以墓頂號樁為……[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青青久在线视频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 亚洲午夜一区在线 | 亚洲精品萝福利莉在线 | 亚洲午夜精品A品久久 | 在线亚洲欧美动漫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