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延慶寺塔從塔身構造到木構出檐都沒有發現后人修繕的痕跡,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步入塔院,一條鵝卵石大道延伸至塔底,兩邊樹木蔥郁,鮮花怒放。前面就是那座0式磚木結構的斜塔,六面七級,中空,每層設有平座回廊;斗拱瓦鎦作雙卷頭,出檐舒展平緩,頗具唐風,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延慶寺塔經歷了一千余年的風雨洗禮,眼下,塔身出現傾斜,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繕古塔時,延慶寺塔塔身已傾斜2°12,偏心距一米多,人們將其稱為東方比薩斜塔。這樣一來,古塔反而增添了另一種魅力。古塔第一層最高,挑出的閣檐也最寬,越往上登塔,每層的高度越來越低,傾斜度越來越大,讓人望而卻步。塔頂凌空,甚有李白的“不敢高聲……[詳細] |
![]() | 好川古文化遺址位于遂昌縣城西12公里的三仁畬族鄉好川村。1997年夏季在好川村東部土名嶺頭崗的小山崗上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四千平方米,清理墓葬80處,出土石器、玉器、陶器、漆器等計1062件。經專家鑒定,屬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在浙西南地區是首次發現,為1997年全國重大考古新發現。好川文化與周邊的良渚文化、花廳基地、曇石山文化、樊城堆文化、山背文化、石峽文化、肩頭弄文化、馬橋文化以及松陰溪流域商周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又有著自己濃厚的個性特征。它的文化面貌新穎獨特,文化內涵豐富多彩,文化因素多元特點明顯,因此許多考古家將此命名為“好川文化”。好川文化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浙西南浙閩贛三省……[詳細] |
![]() | 導游:時思寺原是宋紹興年間的梅元屃守墓廬,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創為時思道場,明宣德間又改為寺。因此時思寺是一處佛道合一的宗教建筑。時思寺前沐鶴溪自北向南汩汩流至不遠處直瀉深谷,形成百仞飛瀑,名“雪花漈”。寺前彼岸為獅山,附近有“石馬潛渡”、“友舌噴珠”等景點,與時思寺合稱為大漈八景,曾被譽為“霧中桃園”。寺北側巨杉與山門內兩株參天古柏與時思寺相映生輝,更具古剎幽邃的意境。時思寺目前保存完整,它既有宋代建筑遺風,又受福建地方建筑之影響,構造與形制獨特,是浙江元明建筑體系中一組獨立的類型。:時思寺位于景寧縣大際鄉(大漈)西二村,海拔1000多米的白象山上。為宋元時期建筑。建于宋紹興十年(11……[詳細] |
![]() | 導游:通濟堰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備的水利工程;它由攔水大壩、進水閘門、三洞橋、渠道、葉穴等組成。碧湖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落差20米,通濟堰即根據這樣的地理形勢營造,從而基本實現了自流灌溉,不需再靠外力支援。通濟堰的上游集雨面積2150平方公里,每天能攔入堰渠二十多萬立方米,灌溉著整個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萬多畝糧田。據村民說,護堰世家諸葛一家,世代在通濟堰邊居住,只要發現有堵塞渠道、砍樹等破壞行為,便會出來制止。五十年代進行維護時,在大壩底部還發現古代留下的巨松基礎,就是俗稱“眠!钡乃赡句亯|辦法。:通濟堰位于浙江南部碧湖平原一個名叫“堰頭”的小村邊,它建于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詳細] |
![]() | 普濟橋,名稱來源于“普渡眾生,濟世為懷”的禪宗佛意。位于玉巖村南水口,建于明正德年間,跨大源坑,東西走向,為雙孔石墩雙向伸臂木梁廊屋橋,孔跨6.5米,橋長26.5米,寬5.5米。東西橋臺用條石橫聯錯縫砌筑,橋墩用條石砌成船型,迎水面砌成分水雁翅,橋墩寬3米。橋墩上縱橫疊交五層墊木伸臂梁,在第五層墊木上架設木大梁7根,大梁上置方形枕木17根支撐橋板。橋面上建廊屋,面闊9間,通面闊25.9米,進深為五架梁前后單步梁。廊屋明間和盡間為重檐歇山頂,至今明間仍保持原狀,明間四根金柱柱頭用平板枋聯系固定,其上置柱頭科、平身科18攢,外拽為七踩雙翹單下昂斗拱,內拽為七踩“卍”字斗拱,內拽構件斗拱藻井天花。檐……[詳細] |
![]() | 大窯龍泉窯遺址分布在今浙江省麗水地區及其周圍的武義、永嘉、文成、泰順等縣。龍泉窯址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址,以龍泉縣境內的窯址最為密集,有300多處,其中瓷器質量最好的窯址多集中在龍泉縣的大窯村一帶,這里是龍泉窯的中心,故而統稱為“龍泉窯”。龍泉縣位于浙江省的南部,甌江的上游,瓷土礦藏十分豐富,河流的兩岸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盛產燒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窯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選址,制瓷原料可依賴廉價的水碓粉碎并加工,成品也可從甌江順流而下運到溫州,瓷器的輸出十分方便,這些都是對瓷業生產十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龍泉窯創燒于北宋早期,盛極于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產盤、碗、壺等日用品,制作工整……[詳細] |
![]() | 安仁永和橋位于龍泉市安仁鎮境內,距市區25公里,是浙江省保存最好最長的廊橋。該橋為木石結構的廊屋橋,長125.7米,寬7.5米,高13米,有廊屋42間,其下用條石砌筑石墩5座,橋墩間最大跨度為18米。南向有分水雁翅,墩上木梁雙向平衡展出,逐層加距伸出,縱鋪橋面。橋梁采用筒支、懸臂結合式的建筑方法,橋屋雕梁畫棟,飛檐雕梁畫棟,斗拱層疊,橋內設欄桿、木凳。原名“永寧橋”,因安仁三坊村民并不安寧,曾發生過械斗,知縣出面調解,三場村民以團結和好為重,共同籌資加固修建,故更名“永和”。其工藝精湛,別具匠心,有一定科研價值。全橋2臺、3墩、4孔,凈跨16.9,17.1,18.4米不等,系木石結構,簡支懸臂……[詳細] |
![]() | 詹寶兄弟牌坊(含市口進士牌坊)年代:明位于西屏鎮城東下馬街。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詹寶,字天球,明弘治丙辰(1496年)科進士,授新昌令。牌坊仿木石結構,四柱五樓,歇山頂。通高8.52米,通面寬6.90米,以青石雕刻而成。用斗栱承托,正樓用九踩三昂。次間、夾樓用七踩三昂。立柱石兩端有8個神態各異、形象逼真的獅子。闌額、龍門枋、普柏枋上有人物、雙獅戲球、鶴、麒麟、花卉等浮雕圖案。牌坊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為旌表弘治乙卯科鄉進士包杰而立。仿木青石結構,四柱三間五樓,通面闊6.20米,明間3.32米,次間1.44米,高8.28米。石柱為抹角方柱,明間柱高5米,次間柱高4米。明間平板枋……[詳細] |
![]() |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位于城東南約3公里的芳野村中,芳野原名坊下,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分校設此,村名改為“芳野”一直沿用至今。分校舊址坐南朝北,建筑面積約3千余平方米,建筑共二進,二進間有天井、兩側廂房,一進與兩側廂房及伙房均為二層,二進為三層。中西合璧式建筑。該屋系芳野村紳士曾水清于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所建,故名“曾家大屋”1937年,日寇發動侵華戰爭后,浙江大學被迫內遷,1939年秋,在龍泉開辦了分校,該屋即為龍泉分校舊址。分校當年設有文、理、工、農、師五個學院。還設有附屬小學一所。有著名的教授30余名,全校學生近1000余地人。浙大龍泉分校除了堅持教課外,還開展了各項學術活動,至19……[詳細] |
![]() | 仙都摩崖題記位于浙江省縉云縣仙都風景管理區,分布于初陽山、鼎湖峰、仙水洞、鐵城、小赤壁五景點,從唐代延續到近代,F存摩崖石刻和題記120余處。最早的摩崖石刻為唐代乾元年(公元758年)間篆書名家李陽冰的“倪翁洞”三字篆書和建中元年的一條游記。宋代摩崖題記有55處。明清題記有32處。民國(公元1912-1949年)時期的題記有15處。當代題記有10處。仙都山是中國道教名山,所以題記內容有不少是和道教有關的。也有游人的題詞,體裁包括詩賦和散文。書體有篆、隸、行、楷、草等體。題記作者較出名的有唐代的李陽冰、宋代的沈括、明代的李健、清代的袁枚、民國的樓村和現代的沙孟海等人。仙都摩崖題記延續一千多年,書……[詳細] |
![]() | 時代:明至清地址:位于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新建鎮河陽村該建筑群為朱氏血緣村落建筑群。河陽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東西長約730米,南北寬約500,面積約0.4平方公里,始建于五代,元代規劃重建。其鄉土建筑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風格獨特,是研究血緣村落選址、規劃、建設、管理以及鄉土建筑、宗族禮制、風俗文化的重要實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河陽村鄉土建筑整體保存較為完整,現存水系、街巷基本延續了元代重建時的布局,保存有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筑一千五百余間,保存完整的古民居三十多處,祠堂十多處-。1995年列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公布為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保護村,2011年列……[詳細] |
![]() | 如龍橋位于浙江省慶元縣東南舉水鄉月山村南側,橫跨舉溪之上,其勢與山脊依稀相連,看似龍首下傾,故名。如龍橋修建于明天啟五年(1625年),全長28.2米,凈跨19.5米,矢高6.8米,面闊6米,有廊屋9旬,外觀呈八字形,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合卯接,形成架設廊屋的拱架平面,其上橫鋪橋面板,建造橋屋。橋為木拱架廊屋結構,東北端建三重檐歇山頂鐘樓,西南端有橋亭,其與廊屋當心間皆為重檐歇山頂。鐘樓與近旁的馬仙宮殿閣相對,渾然一體。橋亭三面辟門,穿亭而過,為去閩古道,造型講究,結構科學,工藝精巧,年代久遠,是浙西南現存歷史最早的木拱廊橋,具有極高的考古和科研價值。如龍橋是全國迄今有確切記年、現壽命最長的木……[詳細] |
![]() | 南明山摩崖題刻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晉、唐、宋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位于麗水城南15公里南明山上,F存摩崖題記58處,主要分布在石梁、高陽洞、云閣崖三處:石梁現存題記20處,其中有北宋元八年(1093年)處州太守關景暉的題刻。該題記已被磨去一半,后刻“石梁”二字。此外,還有明、清兩代有關南明山游記的碑刻六方;高陽洞有摩崖石刻15處,多為北宋時期,在下洞口附近刻有“沈括、王子京、黃顏、李之儀熙寧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等字,此題記是沈括察訪兩浙農田水利游南明山時所刻。在高陽洞口還有一則記載洪水的題刻;云閣崖有摩崖石刻12處,其中“靈崇”二字傳為東晉葛洪所書![詳細] |
![]() | 名稱:吳文簡祠地址: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年代: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家族/來歷:月山村吳氏家族吳文簡祠位于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村口,與來鳳橋相對,依山傍水。“文簡”是因吳姓之祖吳翥曾受唐宣宗謚封為文簡先生,后人為追緬先賢,建祠紀念。祠堂三進五開間,由大門牌樓、正堂、后堂組成。整體布局呈長方形,長33.4米,寬17.4米,整個建筑造型莊重古樸、美觀大方。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因遭兵燹,后由族人募建,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立柱,康熙五年(1666年)。坐東南朝西北,面積約660平方米。前臨溪,后依山,前后三進建筑,包括門樓、正堂、后堂,各進……[詳細] |
![]() | 毓秀橋位于青田縣阜山鄉陳宅村水口,橫跨陳宅溪,東面近臨陳氏宗祠。橋始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民國二十二年(1933)增建橋廊,1983年重建。橋依古柏樹根跨溪壘筑石拱,上覆廊屋五間,橋長13.81米,寬3.31米,拱跨5米,拱高3米。廊屋梁架為五架抬梁七檁二柱,明間升起重檐四角攢尖頂,兩側設欄柵凳,次梢間各為磚墻廊屋。橋券臉匾刻“毓秀橋”、“萬歷四年創造”題記。2007年旅居臺灣的陳正娟女士(陳宅村人)為該橋題書“兩岸同根”四字匾牌。毓秀橋,橋因樹成,樹為橋生,兩相成趣,頗為奇觀。在橋西岸有柳杉、紅楓、古柏,掩映橋屋,環境清幽![詳細] |
![]() | 獨山石牌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焦灘鄉獨山村。為明進士工部員外郎葉以蕃之父葉弘淵建。四柱三間五樓,歇山頂。前后抱鼓石,基座寬11.72米,深4.13米,通高8.40米。正樓龍門枋上牌高1.12米,寬0.50米,中刻“敕立”兩大字。上額枋高0.40米,長3.60米,前刻雙龍戲珠,后刻鳳凰牡丹圖。中額坊高0.70米,中刻“洊膺天寵”四大字,左直署三行16個小字,右直置一行“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吉日立”。下額坊高0.60米,鏤雕雙獅戲球,次間額坊雕瑞獸圖。2019年10月7日,獨山石牌坊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
![]() | 石門洞摩崖題刻,位于浙江省青田縣高市鄉石門洞風景區內月洞旗鼓山處。石門洞旗鼓兩峰壁立,對峙如門。洞域群山環抱,林木蔥郁,古跡紛陳,尤以垂天飛瀑著稱于世!案呖商,清可濯,邃可隱,幽可適,芳可采,奇可詠”是石門風光的絕妙寫照。唐代列為我國道教第十二洞天。摩崖布勒于旗鼓山16處,月洞64處,碑刻25通。其中南朝宋2處、唐4處、宋31處、元6處、明22處、清16處、民國4處、當代1處,另17處待考。內容有題名、題記與詩刻。正、隸、魏、行、草、篆書各體皆備。題刻者有謝靈運、郭密之、沈括、阮元、陸毅、王崇銘、郭沫若等。大部分保存完好。……[詳細] |
![]() | 濟川橋位于黃田鎮上濟村,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系伸臂疊梁式廊橋,凈跨16米、高2.8米。橋臺外壁以伸臂梁與橫枋木十字重疊,逐級層層挑出支承縱平梁系統。在縱平梁系統上橫鋪橋面板墊木,上再鋪釘橋面板,建廊屋。廊屋全長21.5米,面寬4.7米,設廊屋七間,面闊三間,明間為通道,兩次間設美人靠。當心間南面設神龕。梁架為九檁四柱明間抬梁式,工藝較簡。施方椽、小青瓦,兩坡頂。橋廊兩側外壁鱗疊封釘二層檔雨板,上層開啟幾何形小窗。橋當心間隨脊枋上有“大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歲次仲春月……鼎新建造”等墨書題記![詳細] |
![]() | 護龍橋位于嶺頭鄉楊家莊村水尾,建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系簡支木平梁廊橋,南北走向,橋用7根粗大木梁橫跨溪澗,凈跨7米,高2.15米。設廊屋十一間,全長27.75米,面闊5.12米,梁架為內五架抬梁左右單步用四柱九檁。橋外壁鱗疊封釘兩層風雨板,上層開啟幾何小窗。北端第四間至第七間橋面鋪釘木板,其余均為小塊石鋪地。中心間東側設神龕,脊檁上墨書“大清嘉慶念五年庚辰歲次……”等題記。屋面施方椽,小青瓦,兩坡頂。……[詳細] |
![]() | 白云橋位于舉水鄉月山村,依山就勢而建,一端從村中以長臺階拾級登橋,一端與云泉寺連接。遠處銀屏峰山澗之水飛流而下,淌橋而過。橋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系八字撐木縱梁廊橋。縱平梁跨5.75米,高3.5米,縱平梁由并列八根圓木組成,下設八字形撐架與縱平梁共同承載橋廊。上建廊屋三間,長8.34米、寬3.72米。梁架為九檁四柱,中心間重檐歇山頂,檐下設花格窗,內施斗八藻井![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