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東城區旅游

東城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故宮博物院 A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其位于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門,后倚景山,東近王府井街市,西臨中南海。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后,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墻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詳細]
2、天壇公園 A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公園
  天壇在北京市東南部,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占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在整個北京城里,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主要建筑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這是天壇內最宏偉、最華麗的……[詳細]
3、國子監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子監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樂,正統年間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組皇家建筑,形成現在的規制。國子監整體建筑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占地面積二萬七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彝倫堂、敬一亭。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國子監主體建筑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國子監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建筑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孔廟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筑依次……[詳細]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后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1961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人民英雄紀念碑位于毛主席紀念堂以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設計修建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詳細]
5、正陽門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陽門
  介紹正陽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原名麗正門。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門”之稱。正陽門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正陽門城樓、正陽門箭樓與正陽門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體系。據地方志上記載:當時的城樓、箭樓規模宏麗,形制高大;甕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五百年來,正陽門飽經滄桑,幾毀幾修,現僅存城樓和箭樓,是目前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城樓上有北京民俗民覽館。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包括箭樓和城樓,原由甕城墻連為一體,后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的概念是一個區域,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欄等區域。前門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業街之一,位于北京的中軸線上,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詳細]
明城墻遺址公園(西便門小公園)
  歷史上明城墻全長40公里,始建于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墻遺址全長1.5公里,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標志。其城東南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始建于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位于市中心地域,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東起城東南角樓,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西至崇文門,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總面積約:15.5公頃,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其中城墻遺址及城東南角樓占地3.3公頃,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綠地面積12.2公頃。由于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城墻破損嚴重,為保護文化遺產,再現古都風貌,北京市委、市政府認真實踐“-”重要思想,決定徹底整治城墻遺址的周邊環境,修復城墻……[詳細]
7、北京孔廟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孔廟
  中國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在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北京孔廟(19張)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德十年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宣德、嘉靖、萬歷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建崇圣祠,清順治、雍正、乾隆時又重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為大祀,將正殿擴建。孔廟雖然經過歷代重修,但其結構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風格。門內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圣門及崇圣祠。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198塊,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孔廟從1928年起對外開放,供人游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為首都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城內東城區國子監街。占地2.2萬平方米。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師廟。廟……[詳細]
雍和宮
  雍和宮(TheLamaTemple)位于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于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可以說,雍和宮是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雍和宮由和天王殿、雍和宮大殿(大雄寶殿)、永佑殿、0殿、萬福閣等五進宏偉大殿組成,另外還有東西配殿、“四學殿”(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整個建筑布局院落從南向北漸次縮小,而殿宇則依次……[詳細]
9、地壇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壇內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型,整個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征傳說構思設計的。地壇現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筑。地壇公園位于北京市安定門外大街東側,依鄰北二環與雍和宮隔河相望。1990年建成的北京蠟像館設在齋宮內。始建時,壇外辟有護壇一千四百七十六畝,壇內總面積六百四十畝。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地壇公園占地面積37.4公頃年游人量五六百萬人次,是一座歷史悠久,莊嚴肅穆,聞名遐爾的皇家壇廟園林。公園的前身地壇,又稱方澤壇。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詳細]
10、古觀象臺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觀象臺
  北京古觀象臺位于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以建筑整齊配套、儀器保存完好、歷史悠久而聞名于世。是明、清兩代封建王朝的皇家天文臺。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觀象臺始建于明代正統年間(1442)嘉靖年間曾對這座天文臺進行一次大修,以后觀象臺基本沒有太大的改動。辛亥革命后,該臺改為中央觀象臺。\1933年改為國立天文陳列館,新中國成立后,經國務院批準隸屬北京天文館管理,于1956年5月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的名義對社會開放。觀象臺高14米,東西長約24米,南北寬約20余米,臺內掏空,辟為展廳,分為上下二層。臺西側的紫微殿及東西配房辟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覽的展室。臺上陳列著十分精美的天文儀器。有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象限儀、渾儀、簡儀……[詳細]
北京站車站大樓
  北京站始建于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原址位于正陽門甕城東側(現老車站商城暨首鐵文化宮所在地),舊稱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隨著歷史沿革,曾沿用前門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東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改稱北京站至今,素有首都迎賓門之稱。新建北京站位于東單和建國門之間(北京市東城區毛家灣胡同甲13號、郵編100005),東臨通惠河,西倚崇文門,南界明城墻遺址,北界長安街,距市中心2.6公里。1959年1月20日開工興建,9月10日竣工,9月15日開通運營。其建筑雄偉壯麗,金碧輝煌,濃郁民族風格與現代化設施設備完美結合,是建國10周年首都著名十大建筑之一。其建設速度之快、規模之大、科技含量之高,堪稱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開站前夕,毛澤東主席視察新建北京站,后親筆為北京站題寫站名。……[詳細]
北京鼓樓
  鐘鼓樓由鐘樓和鼓樓二樓組成,相互呼應,各司其職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后才用于報時之用。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其結構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房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承天門上設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早晚根據承天門的鐘鼓聲開啟各坊門及宮門。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內,也于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北京鼓樓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是建在高磚臺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臺基高達4米,……[詳細]
13、北京鐘樓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鐘樓
  介紹  在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舊址為元代萬寧寺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后毀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筑于高大的磚石城臺上,灰筒瓦綠剪邊歇山頂,四面開券門,高約33米,全部磚石結構,精致堅固。樓內原懸有永樂年間(1403-1424年)鑄的大鐵鐘,后改懸有永樂年題款厚約27厘米的銅鐘。鐵鐘今存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鐘、鼓二樓位于北京中軸線的北端,與南面景山遙相呼應,互為借景,是研究北京城市規劃布局的重要實物。  交通  5、60、107、124、734、815、819可達。北京東城區……[詳細]
14、智化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祿米倉東口路北。明初司禮監太監王振于正統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而建,初為家廟,后賜名“報恩智化寺”。“土木之變”王振誅族。英宗復辟后,于天順元年(1457年)在寺內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智化寺智化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明代古剎,始建于明正統八年(1443年),具有獨特的明代特色。其莊重典雅、用料獨特的黑硫璃瓦頂,素雅清新的裝飾彩繪,精美古樸的佛教藝術,有“中國古音樂活化石”美譽的“智化寺京音樂”,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寶。敕賜寺扁智化寺山門上有漢白玉橫匾“敕賜智化寺”,敕賜意為皇御賜的寺名,所謂“智化”就是以佛的智慧普度眾生,雖然智化寺上門的規制是中國古代寺剎中最最普通的樣式,但“敕賜”二字足以昭示它身份的貴重,昭示著在這普通山門內必定沉……[詳細]
基督教中華圣經會北京分會舊址
  基督教中華圣經會北京分會舊址位于東單北大街21號圣經會是一個專門印刷發行基督教圣經的機構,雖不是基督教的一個宗派,卻是傳播基督教必不可少的機構。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美國圣經會委托在華傳教士印發中文圣經;同治十五年(1876年),在上海正式成立美國圣經會中華分會;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北京開辦中華圣經會北京分會(ChinaBibleHousePekingBrand),第一任總干事為美國人甘牧師(Dr.T.G.N.Gatrell),但無印刷廠,只有批發與銷售的業務。1923年,以美國圣經會名義在北京購得一塊私人地產,得到美國馬里蘭州圣經會的捐款,1927年拆除地上的舊建筑,8月1日舉行奠基典禮。《圣經會特刊》第三期載:“此屋由長老會建筑工程師打樣”,但具體為華人還是洋人則不詳。192……[詳細]
東城柏林寺
  目的地介紹柏林寺在東城區雍和宮之東,為京師八大寺廟之一。元至正七年(1347)始建,明正統十二年(1447)重建。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為慶祝康熙60壽辰,由胤禎主持重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一次撥巨款進行重修。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全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圓俱行覺殿、大雄寶殿和維摩閣共五進院落。中軸的東西兩側為配殿,整座寺院布局整齊嚴謹,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寺內曾保存中國唯一存留的龍藏經版。佛教經典從唐代起稱為“藏”,龍藏就是指清朝御制鐫刻的佛學大叢書,其內容收集了元、明、清三朝著名高僧以及佛學研究的著作,很多為支書所不載的史料,多可從這里探源溯流找到答案。這部龍藏刊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成于乾隆三年(1738)……[詳細]
17、孚王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孚王府
  孚王府位于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137號。是清朝康熙(1662年-1723年)皇帝第十三子允祥,封怡親王時的府址。孚王府坐北朝南,府中建筑布局可分為東、中、西三路。中間主要建筑有:正殿(銀安殿),殿前左右各有配樓7間,后殿5間,后寢7間,最后是后罩樓7間。后罩樓兩側,各有一座獨立的庭院。正院西側有幾個四合院是王府眷屬的居住區。東路院原屬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的住所。孚王府布局嚴謹規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現存較完整的少數王府之一,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國家文物局)……[詳細]
天安門城樓
  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中心的天安門廣場北端,面臨長安街。對面是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樓之一。以杰出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圖案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天安門在中國的明朝、清朝兩代是兩代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御道……[詳細]
孫中山行館
  目的地介紹孫中山行宮(孫中山逝世所在地)位于張自忠路23號。原是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的田妃娘家,叫天春園,清末改為增歸園。民國初年是當時外交總長顧維鈞的住宅。1924年孫中山北上討論國事住在此處。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院內西屋臥室內病逝,三天后移靈香山碧云寺。此處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定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地址:東城區地安門大街11號位置:位于張自忠路23號。現居室按其原狀布置陳設。為三進院落,四周回廊環繞,花園幽美。孫中山當時住在花園前的正房里,內外套間,有雕刻精美的落地花罩。現門口掛有“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匾。外間西墻上鑲有一長方形漢白玉刻石,上刻“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孫中山先生在此壽終。”刻石上懸掛孫中山遺像。右方鏡框內是在此寫的《……[詳細]
北京大學地質館舊址
  北京大學地質學館舊址,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北街15號,原來是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館。北京大學地質學館舊址位于沙灘北街路西的沙灘北街15號院內。此處原來是清朝乾隆年間大學士傅恒的家廟。院內原來立有傅恒征伐金川的功績碑——傅恒征西川碑(乾隆敕建碑),1986年該碑遷至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中華民國時期,此地是傅恒的裔孫松椿的松公府房產,稱“松公府祠堂”。1931年,國立北京大學購得此處房產,經過多方籌集資金,在此建成地質學館。1930年12月,蔣夢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后,北京大學將漢花園(北京大學紅樓老校區)以北的松公府全部買下。胡適等人又經努力,爭取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資助,設立了合作研究特款。北京大學利用其中部分款項先后在松公府新建了圖書館、地質學館、灰樓宿舍等建筑。這座地質學館是建筑學家梁……[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一区在线 | 亚洲精品影视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 | 制服丝袜在线观看亚洲不卡 | 中文字幕日本二三请区 | 亚洲第一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