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全稱利瑪竇墓及明清以來外國傳教士墓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大街。最初的利瑪竇墓,墓穴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墓后建有西式拱頂六角亭,供奉十字架。墓前列有石供及明順天府尹王應麟撰書的石碑1通。整個墓地以磚墻圍繞,南門外有一石墁甬道,墓前立有石門牌坊1座,大書“欽賜”2字。故后人又稱為石門墓地。此后,由明及清的一些外國傳教士相繼葬于此墓地中。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中墓地遭破壞,一些附屬建筑也被損毀。后清政府重修墓地,并新建教堂,將77尊墓碑嵌在教堂的外墻上!0”期間,利瑪竇墓與附近諸傳教士墓又被夷平,教堂被拆毀,利瑪竇等人的墓碑被埋入地下。1984年,墓地被修……[詳細] |
![]() | 輔仁大學簡稱輔大。舊稱:輔仁社、北京公教大學、私立北京輔仁大學、私立北平輔仁大學、國立輔仁大學。分國立和私立兩種。其中私立北京/北平輔仁大學是民國時期高校,創始人之一同為復旦大學的馬相伯先生。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前身學校之一。1952年被并入上述五間大學。輔大曾與20世紀初的北大、清華、燕京并稱北平四大名校,當代亦馳名于海內外華人社會,除了曾為臺灣-時期校園民主的突破口以及-重鎮之外,迄今亦已成為少數在臺灣法政界、學術界、傳媒界、文藝界、紡織業界、體育界皆擁有廣大知名校友的私立大學,包含一名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為數可觀的院士、國手以及國會議員……[詳細] |
![]() | 中南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稱;還有一海是北海(現為北海公園),北海、中海、南海合稱三海,位于故宮西側。中南海面積約1500畝,其中水面700畝。中南海的“海”是蒙古語“海子”“”的簡稱,是水域的意思,因為地處北京中南方位,故稱為中南海,此名始于元代,一直沿用至今。中南海和北海的建筑群最終定型始于明代。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從1406年起營建新的皇宮,明朝宮城在元朝宮殿的位置基礎上向南移動,因此皇城城墻也隨之南移,為豐富皇城園林景觀,開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開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萬歲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統稱“太液池”,屬于皇城西苑。北海與中海以金鰲玉蝀橋為界,中海與南海以蜈蚣橋……[詳細] |
![]() | 目的地介紹萬松老人塔在西城區西四南大街41號旁門。磚塔胡同因之得名。萬松老人即萬松行秀禪師,自稱萬松野老。金代河內(今黃河以北)人。出家于荊州,是金元間的佛教大師(屬佛教支派曹洞宗),同時深通儒家經典。著作有《從容錄》、《請益后錄》、《萬壽語錄》等。81歲圓寂于燕京西郊仰山的棲隱寺。后修此墓塔,塔原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加高至九級。民國16年(1927)由葉恭綽等人重修,辟大門并書石門額“元萬松老人塔”。1986年維修中發現清塔內包著元塔。塔為金元時代風格的密檐八角九層磚塔,高約15.9米,是北京城區僅存的一座磚塔。塔院東西長14米,南北寬7米,面積為99.3平方米,其……[詳細] |
![]() | 關岳廟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鼓樓西大街北側,原為清醇親王宅地依例改建的醇親王廟,1914年改祀關羽、岳飛,遂稱關岳廟,又稱武廟。清光緒年間,這里本是為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親王所建的家廟。因醇親王載灃既是攝政王,又是皇父,因此其家廟特別宏偉,清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891年1月1日)奕譞逝世,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光緒帝發布上諭決定為奕譞建廟、立祠和修墓。醇賢親王廟于光緒十七年(1892年)修建,至光緒二十五年建成,但醇賢親王一直沒有入祀。醇賢親王廟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修建,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建成。廟坐北朝南,分三進院落,其中中院又有東西跨院。中軸線依次為琉璃照壁,中門,外為八字墻,兩旁各……[詳細] |
![]() | 沿著天安門廣場西側路一直向南走,可以看到一條不太寬闊的巷子,這里就是西交民巷。清末民初,因為與西交民巷毗鄰的東交民巷是外國銀行集中的地區,促使逐漸發展起來的中國資本銀行紛紛在其西側——西交民巷內設立機構。如今這條當年的“金融一條街”已從繁華轉為平靜。數棟氣勢恢宏的近現代建筑,可以成為當年曾經繁榮的佐證。大陸銀行舊址位于西交民巷東口,建筑地上四層,地下一層,是我國建筑師設計西方古典式建筑質量最高的一座。建筑的內部正在裝修,屋頂裝有現代吊燈,裝修風格高端。工作人員說,未來這里將作為銀行高端客戶的專區。大陸銀行舊址的門窗多數進行了更換,有的已更換為塑鋼窗戶。緊鄰大陸銀行的是已改為中國錢幣博物館的保商……[詳細] |
![]() | 長椿寺,位于北京長椿街。山門東向,有前殿、大殿與后罩樓,雖有改建但原有建筑基本完整。建于明代萬歷二十年(1592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是明神宗的母親孝定李太后下令敕建用以居水齋禪師,水齋大弟子為神宗的替修。神宗賜額“長椿”,意味著神宗祝愿他母親健康長壽。李太后死后人們叫她“九蓮菩薩”,所以長椿寺里一直保存著一幅九蓮菩薩像。另外,明代最后一個皇帝崇禎,因想念他的生母孝純劉太后,讓畫家畫了一張劉太后像,也掛在長椿寺內。光緒年間兩幅畫像只剩下劉太后像,在“0”期間,劉太后像也丟失了。在長椿寺中原來還有一座滲-佛銅塔,高1.5丈,銅塔已移至萬壽寺。長椿寺在康熙年間因地震頹毀,后由首輔馮溥捐資……[詳細] |
![]() | 安徽會館是舊京著名會館。位于北京市宣武區后孫公園胡同。原為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寓所“孫公園”的一部分。2006年05月25日,安徽會館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清康熙年間,洪?創作的《長生殿》曾在這里的大戲樓演出。繼孫承澤之后,清代曾有許多名人在此居住,如乾隆朝內閣大學士翁方綱、刑部員外郎孫星衍、以藏有甲戌本脂批《紅樓夢》而聞名的劉位坦等。同治八年(1869)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與其兄湖廣總督李瀚章及淮軍諸將集資購得孫公園的大部分,建安徽會館,同治十年落成。與其他省籍會館不同,安徽會館只接待在職的州、縣級-和副參將以上的實權人物。光緒二十四年(1898)……[詳細] |
![]() | 京師女子師范學堂舊址是北京市西城區一處清末民國初的仿西方風格學校,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北京市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現為北京市魯迅中學。公元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御史黃瑞麟奏請設立京師女子師范學堂,清學部決定在石駙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舊址建筑校舍。直到公元1909年(清宣統元年)建成。其中教學樓面積4300平方米,禮堂建筑面積220平方米。是一組由四座樓組成的校舍。民國成立后,京師女子師范學堂改建北京女子師范學校,并積極籌建女高師,1924年改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魯迅曾于1923-1926年在此執教。1984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定為第六批全國重……[詳細] |
![]() | 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是魯迅1924年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一生撰寫了許多著作,在此期間,他寫下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墳》、《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國小說史略》、《熱風》等著作,同時還主持了《語絲》、《莽原》等周刊雜志。1979年,魯迅故居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魯迅故居,是魯迅1924年春自己設計改建的,同年5月搬來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離開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魯迅兩次從上;乇本┛赐赣H,也是住在這里![詳細] |
![]() | 大高玄殿在西城區三座門大街23號,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是明清兩代皇家的道觀,后世多有修繕,殿坐北朝南,面積約1.3萬平方米,成南北向長方形,正面有兩重綠琉璃仿木結構券洞式3座門,門后為過廳式的大高玄門,大高玄門前原有旗桿(現僅存石座),后有鐘鼓樓,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闊7間,重檐黃琉璃筒瓦廡殿頂,前有月臺,左右配殿各5間;后殿名九天應元雷壇,面闊5間,兩旁配殿各9間,現存主要建筑自垣墻所開辟的3座門,護以石欄,內有大高玄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應元雷壇、廡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圓地方的兩層樓閣乾元閣,圓攢尖屋頂,覆以藍琉璃瓦,象征天;下為“坤貞宇”,方形,覆以黃琉璃瓦,象征地……[詳細] |
![]() | 妙應寺白塔,又稱“釋迦舍利靈通之塔”,也稱“靈通萬壽寶塔”、“釋迦舍利靈通寶塔”,因通體白色,故俗稱“白塔”,元時有“金城玉塔”之美譽。位于新街口街道阜城門內大街路北的妙應寺內。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勘察選址,元朝國師亦憐真與尼波羅國(今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分別負責裝藏和建造事宜,并迎釋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遺存下來的重要標志,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是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佛塔,也被認為是北京最古老的標志性建筑。是后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筑藝術的重要史跡,是漢、蒙、藏民族團結和中-尼兩國友好往來的見證,具有較高……[詳細] |
![]() | 北京國會舊址是中華民國成立后的第一屆國會的舊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區佟麟閣路62號新華通訊社院內,F用做新華社的禮堂。1912年4月,中華民國北京臨時政府開始籌建國會,并選定原財政學堂為眾議院建筑基址。眾議院由東、西兩部分組成,東部為財政學堂原有建筑如工字樓、仁義樓、禮智樓、信字齋等與連廊合圍而成的院落;西部為新建的眾議院議場,通稱“國會議場”。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開幕典禮就在此舉行!皣鴷h場”為方形建筑,坐北朝南,高三層,建筑外表樸素,灰磚砌成,至今保存完好。主大廳為方形,北面中央設有主席臺,會場座位按扇形布置,樓上有東、西、南三面旁聽座席。……[詳細] |
![]() | 報國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報國寺前街1號,處于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位于市中心地域,東起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墻遺址及城東南角樓占地3.3公頃,綠地面積12.2公頃。原有殿7進,后有毗盧閣,高36級。閣下有瓷觀音像高尺余,寶冠綠帔,手捧一梵字輪,系神宗時景德鎮瓷窯所貢獻,為舊京八寶之一,謂之窯變觀音,梁間曾懸《勝果妙因圖》1軸。寺內還有嘉慶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軸,F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制重修報國寺詩碑。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詳細] |
![]() | 目的地介紹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區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禮親王代善的長子?饲诳ね跏撬篮笞贩,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順治年間所建。原占地面積不大,平面布局與王府規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東翼樓。后部的內門、后寢與東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民國后最后一代克王曼森將府售給了熊希齡為住宅。現后寢兩山墻角柱石上尚存熊希齡和夫人朱其慧將財產交由北京救濟會的刻字內容。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2013年5月,北京克勤郡王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置:位于西城區新文化街(原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景點位置北……[詳細] |
![]() | 南堂位于北京市宣武門前門西大街141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天主堂。1605年(明萬歷33年)利瑪竇神父曾于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模較小,后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是中國天主教北京教區主教座堂。1664年,湯若望被-下獄,該堂一度被毀,湯案平反后康熙又撥銀重建,1775年遭火災,后又重建。1900年曾被義和團焚毀。1902年又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經多次修葺。南堂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大柵欄商業建筑群,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宣武區前門外大柵欄地區。包括瑞蚨祥舊址門面、謙祥益舊址門面、祥義號舊址門面、勸業場舊址。瑞蚨祥舊址門面。鋪房于宣統二年(1910)建成,2層磚造木屋架結構,占地面積599平方米。②謙祥益舊址門面。店堂建于清末。③祥義號舊址門面。鋪房建于清末,2層木結構建筑。④勸業場舊址。鋪房最早建成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被毀后于1918年重建,勸業場地上3層,地下1層,鋼筋混凝土磚石結構,內部縱向設置大廳3個,四周為3層回廊。臨街立面為巴洛克式![詳細] |
![]() | 介紹 月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月神的地方,北京著名的五壇八廟之一,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月壇公園占地8.12公頃,分為南園和北園兩部分。園內種植了大量的松柏及婆羅樹、石榴樹、桂花等觀賞樹種,擁有鐘樓、天門、具服殿、神廚、神庫等古建筑以及月壇蟾宮、雙環映月池、廣寒橋、嫦娥奔月雕塑、天香院、攬月亭、爽月亭、月桂亭等景點。 交通 13、15、19、21、42、56、65、特4、823路月壇下車。北京西城區……[詳細] |
![]() | 基督教中華圣公會教堂又名安立甘教堂。位于西城區佟麟閣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英籍主教史嘉樂雇傭北京工匠建造,時為華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基督教中心教堂。主體建筑面積947平方米,附屬建筑5955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屋頂為中國式坡頂,頂部有2個八角亭作為天窗及鐘樓。2004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即文物建筑本身。2013年5月,基督教中華圣公會教堂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國民政府財政部印刷局舊址是北京市西城區一處民國時期建筑群,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中國北京市西城區白紙坊街23號,該建筑皆建于始建于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其前身為清度支部印刷局,是中國采用雕刻版凹版設備印鈔的第一家印鈔廠。中國現代化的印鈔基地之一。具有重要歷史價值。1984年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