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晉城市旅游

晉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湘峪古堡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湘峪古堡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東南方向50公里的鄭村鎮湘峪村。湘峪,原名相谷,因為村被山水包圍,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謂湘峪。湘峪城為蜂窩式城堡,全為磚石土木結構建造。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00至150米,占地面積約32500平方米。該城由孫居相、孫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建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竣工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于孫鼎相在孫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曾擔任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為名,湘峪古城也因此而被稱為“三都古城”。湘峪村,原名相谷村。為明萬歷年間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孫氏兄弟的故里。因孫鼎相在兄弟行第三,其故居便稱“三都堂”,又稱“三都古城”。始建年代不詳,竣工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古堡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00—……[詳細]
2、陽城海會寺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城海會寺
  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后歷代重修,增修,規模宏大,明清之遐邇聞名。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城東北15公里大橋村西,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賴賜名額為“龍泉寺”,后歷代重修,增修,規模宏大,明清之遐邇聞名。解放前后損壞嚴重,現存多為明清遺物。雙塔為現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磚塔和明代舍利塔構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級,高約40米。下部三層圍成八角城垛式,第十層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成為高塔中的一層空中樓閣,并在此層重點使用琉璃構件,塔每層各面均仿照宋塔設置佛龕,并局部使用琉璃。2006……[詳細]
3、柳氏民居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內有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來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書畫工藝、壁畫、皇賜金匾、石器雕物等等。柳氏民居,位于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處歷山腳下的土沃鄉西文興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永樂四年(1406),柳宗元后裔耕讀發家,于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的文興村修一進十三院的文人府邸,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其建筑工藝高超,建筑風格獨特,融明清建筑藝術精華為一體,集南北建筑風格于一身,同時異常巧妙地將皇宮建筑工藝運用到民間,真實記載了百世書香文人做官的歷史,深刻地揭示了明代“官而商”到清代“商而官”社會發展的本質,實為中華古民居建筑藝術之絕品。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東端為外府區,包括柳氏詞堂、虞帝廟、文廟、紙帛樓、天子殿、圣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村北端為內府區,包括府內……[詳細]
4、砥洎城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砥洎城
  看 點: 城中遺存的明代建筑文昌閣臺基上尚存“山城一覽”碑刻,為砥洎城建筑規劃平面圖,是明崇禎十一年(1638)楊載簡記。石碑高54厘米,長86厘米。圖中詳細標出城廓的地理方位及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積以及巷道和設施。這種明代小城鎮建筑規劃圖,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貴資料。 砥洎城是華北地區現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實物資料。 介 紹: 位于陽城縣城東13公里處的潤城鎮西北隅,當地百姓俗稱之寨上,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鎮,北臨沁河,三面環水,呈半島狀。遠望其城,堅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城呈橢圓形,磚砌,占地面積約六萬平方米。南有正門,起于地面的城墻,高約十米。臨河城墻從河邊筑起,高約20余米,上設城垛、炮臺等,是……[詳細]
澤州青蓮寺
  青蓮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東南17.5公里的陵石山中。青蓮寺下臨丹河,背依高山而建,與中國古代“面山背水”的風水建筑觀念十分吻合,整個寺院雄峻秀奇,別具風格,所臨山崖的肢內的一池清水經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題記。寺院分為古青蓮寺和新青蓮寺兩個部分。古青蓮寺始建于北齊天保三年(552年),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賜名“青蓮寺”。新青蓮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賜名“福嚴禪院”。自唐代以后,歷代均有所增建,院內古柏虬柯,銀杏參天,幽雅素靜。寺內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藏經樓、釋迦殿、羅漢樓、地藏樓及經堂、僧舍,高低錯落,左右分布對稱。釋迦殿古樸大方,雄偉壯觀,懸檐歇山頂,頭栱肥碩,飛檐騰空,具有明顯的宋代建筑風格,殿內塑釋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賢二弟子,東……[詳細]
高都景德寺
  澤州縣高都鎮高都村的景德寺,曾與碧落寺、顯慶寺、松林寺并稱“古澤州四大名寺”。據史料記載,景德寺創建于唐代,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座聞名于高都鎮方圓百里的古寺,被用作國庫儲存了糧食。當時人們用磚瓦覆蓋白漆刷其表面,讓本來宏偉的建筑變成了一座座呆板的、四四方方的“白盒子”。半個世紀過去了,隨著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動的展開,隱藏在“白盒子”內的千年古剎才撩開了神秘面紗。在上世紀“文革”期間,景德寺所有裸露在外面的石刻石雕,都被人用斧頭砍去,所以現在屋檐角上的石雕變得殘缺不全。不過,景德寺被當做糧站使用后,整個外觀被磚瓦和木板包圍后,幸運地躲過了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些木板脫落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景德寺內三個大殿的檐柱和柱頭沒有被雨水腐蝕或風化,檐柱、斗拱及殿內梁架因被封堵均完整地保留了下……[詳細]
高平開化寺
  開化寺開化寺(第五批國保)時代:北宋至清地址:高平市東北20公里陳塸鎮王村舍利山腰據寺內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大唐舍利山禪師塔銘記》,寺創建于唐末天祐年間(904-907年),初名清涼寺,宋改為開化禪院,后易名開化寺。宋、金、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現存主要建筑,前有大悲閣為明代建筑、中為大雄寶殿宋代建筑、東隅觀音閣為金代遺構,后院東配殿及東西角樓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建筑。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大悲閣、大雄寶殿、演法堂,縱向進深兩院,前院設東西廊廡各10間,后院設東西配殿、文昌帝君閣、圣賢殿,演法堂兩側東為觀音閣,西為維摩凈室。觀音閣為金代建筑,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大悲閣為二層樓閣,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方形,重檐歇山頂。大雄寶殿,宋熙寧六年(1073年)建,立于石砌臺基之上,三間見方……[詳細]
澤州玉皇廟
  玉皇廟玉皇廟(第三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澤州縣東南13公里府城村廟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明代碑刻記載:“隋時居民聚之北阜,建廟宇三楹,內繪三清神像”。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在原址上重建,題名“玉皇行宮”。金泰和七年(1207年)廟宇多數坍塌,當地民眾曾集資修復,金貞祐年間(1214—1216年)部分毀于兵火。元至元元年(1335年)又重建,明清兩代屢次修葺,始成今日規模。現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湯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東西配廡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廟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為三進院落,共有殿宇樓閣、亭榭廂房一百余間,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頭道山門、儀門、成湯殿、獻亭、玉皇殿、東西配殿;兩廡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關帝殿、蠶神殿及廂房、鐘鼓二樓……[詳細]
建南濟瀆廟
  建南濟瀆廟位于高平市建寧鄉建南村翠花山巔。坐北朝南,南北長98米,東西寬56米,占地面積約3358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碑文記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重修。濟瀆廟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有一道山門、二道山門,獻殿遺址、濟瀆殿、后宮,兩側為便門、夾殿、耳殿、鐘樓、鼓樓、配殿等。一道山門,明代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筒板瓦屋面琉璃剪邊,琉璃脊。柱頭科五踩重昂,平身科五踩單翹單昂并出斜翹。二道山門,明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柱頭施用大額,懸山頂,筒板瓦屋面琉璃剪邊,琉璃脊。柱頭科九踩單翹單昂并出45°斜翹,斜耍頭作龍形;平身科九踩無斜翹。濟瀆殿為元代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梁架為四椽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布瓦屋面琉璃脊琉璃剪邊,懸山頂。斗栱五鋪作雙昂,補間鋪作里轉用挑斡和楔……[詳細]
羊頭山石窟
  羊頭山石窟(第六批國保)時代:南北朝至唐地址: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羊頭山南麓羊頭山亦稱首羊山,所謂“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數十里”是也。地處潞、澤兩郡,長子、長治、高平三縣、市的交界處,相傳為神農得嘉禾之地。羊頭山是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腳下為中清化寺,亦名蓮花池、六名寺。山腰為上清化寺,現不存,遺址可見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規模宏大。山腰至山頂共計有40余洞窟,雕鑿于大型的砂巖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為方形,一般為一石一窟,個別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內龕面整齊,四面滿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洞外有許多小龕,有佛、菩薩、天王、力士、供養人等,形制各異,雕工精細。另外,山腰至山頂有千佛造像碑一通,唐制石……[詳細]
11、景德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德寺
  景德寺位于晉城澤州縣高都鎮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長80米,東西寬42.2米,占地面積3376平方米。景德寺在高都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長80米,東西寬42.2米,占地面積3376平方米,寺為二進院落布局。其院落的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一次為前殿、中殿和正殿,軸線西側為廂房,東側為廊房,正殿的兩側為耳殿。主殿又稱法堂殿、三佛殿,里面曾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此殿的前檐柱上有宋元祐二年(1087年)及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題記,對該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主殿的南面是中殿,相距20余米。中殿又稱轉佛殿、大雄寶殿,里面曾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據記載此殿于明代重修。中殿的南面是前殿,里面曾有四大天王、彌勒佛和韋馱菩薩,在修建糧站時遭到破壞,據記載前殿重修于元代。景德寺基……[詳細]
河底成湯廟
  河底成湯廟位于澤州縣大東溝鎮河底村村中,其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碑刻最早有宋徽宗大觀元年重修的記載,后歷明、清幾經修繕,終呈今日風貌。成湯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廟門開于正南,平面布局規整。整個廟宇建于巨大砂石條砌筑的高臺之上,兩側對稱設臺階可登臨,是典型的唐代寺廟建筑臺基風格。在此高臺上南端又支出-臺一座,同樣兩側設臺階,亦屬唐代遺存。-臺北則為湯帝廟的山門,三開間門廊式,現存為明建。湯帝廟主要建筑是正殿湯帝殿,宋建。殿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前檐柱四根,青石質,四棱抹角,方形覆蓮柱礎,殿下建一石砌臺基。檐柱微有卷殺,角柱生起。檐下斗栱權衡較大,布置亦較疏朗,柱頭斗栱七鋪作,單下真昂,耍頭亦作昂形,無補間鋪作.各朵斗栱間均有透空瓦雕裝飾,雕工繁麗,內容頗豐,為后世維修時……[詳細]
陵川龍巖寺
  龍巖寺龍巖寺(第五批國保)時代:金、明地址:陵川縣城西10公里禮義鎮梁泉村創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碑文記載,寺原名龍泉寺,為當地百姓祈雨求福之所。唐總章二年(669年)稱龍嚴寺,殿內“家具熔金作像”。金天會七年(1129年)僧惠耀主持修建過殿,天會九年(1131年)增修法堂。大定二年(1162年)改額“龍巖寺”。明萬歷八年(1580年)又大興土木,葺補修繕。現存過殿建筑為金代遺物,其余皆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分為上下兩院,總占地面積1832平方米。上下兩院拾級而上,各院建在平臺之上,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僅存基址)、過殿、正殿,東西兩側為垛樓、耳殿、禪房。寺內主體建筑過殿為金天會七年(1129年)所建。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呈方形,單檐懸山頂,屋頂灰布瓦覆蓋。殿前磚砌臺基高0.9米,前檐明間……[詳細]
懷覃會館
  懷覃會館時代:明、清地址:晉城市水陸院市場內懷覃會館位于晉城市水陸院市場內,坐北朝南,一進院落。懷覃會館占地面積1841平方米。東西長41.6米,南北寬44.2米。創建于清早期。現存中軸線上為獻殿、正殿,兩側為耳樓、廊房,獻殿前存石獅一對。大殿為面闊三間,進深七椽的懸山建筑,梁架采用八架前廊式結構。獻殿為面闊三間,進深六椽的歇山頂建筑,梁架結構采用七架無廊式。2019年10月7日,懷覃會館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大周村古寺廟建筑群
  高平市馬村鎮大周村,位于距離高平西南40里處,南和澤州縣大陽鎮為鄰,是個方圓百里內無一個村·鎮·城可比擬的古民居·古廟宇最多的地方,它的建筑按照五行八卦方位排列,五行按照東南西北中五門樓排列,八卦按八門增修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門,表現了我們的祖先為大周的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寧·和諧費盡了心,大周古廟最多有全神廟村的美稱(大小72神廟)。但是,由于地處偏僻,引不起各方的重視,許多古建筑·廟宇被人為破壞或者倒塌,不過剩下的也還不少,只是年久失修,搶救這些文物刻不容緩。大周村,古稱周纂鎮,相傳是古代選修縣城的地址之一,故修有城隍廟,稱周纂鎮果然是名不虛傳,從他的現存遺址來看,正東:有城門樓,正被:有北門,連接一段古城墻,城墻下修有城隍廟。正西:修有七間閣門樓,門上刻有周纂鎮三個大字,閣上修有……[詳細]
澤州岱廟
  澤州岱廟澤州岱廟(第五批國保)時代:宋至明地址:澤州縣南村鎮冶底村西隅據碑文記載,廟創建于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金、明、清歷代曾多次補葺。現存建筑天齊殿為宋代原構,余皆明、清遺物。廟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占地面積3720平方米。廟最前端的山門,內有東西廊廡,中有一方形水沼,沼北建舞樓一座,樓北后院正中為天齊殿,兩側東西配殿、東西垛殿各三間。天齊殿是寺內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平面正方形,建筑面積190.2平方米。前檐設廊,施方形抹角石柱四根,柱礎為覆盆蓮瓣式。大殿明間設板門,次間設破子欞窗。門周圍的立頰、門額、地栿、門檻等都為青石雕花,圖案為牡丹、寶相、荷花、化生童子等。門額上有“大定歲次丁未(二十七年…1187年)巳月¨¨¨”題記。檐下斗栱五鋪作雙下昂,真昂,后尾偷……[詳細]
陵川崇安寺
  崇安寺,古稱凌煙寺,位于山西省陵川縣崇文鎮西北的臥龍崗上,大有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的雄偉氣魄,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遠古說法在當地流傳甚廣。崇安寺的創始年代已無從稽考,唐初原名為丈八佛寺,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敕命為崇安寺,此外古代并有凌煙寺之稱。由于歷代重修和增建,從現存建筑來看基本上都是明代改建的,但也部分地保留著宋、金原作。主要建筑山門、鐘鼓二樓。山門位于中軸線前,系明代建筑,面寬五間,進深六架椽,平面形制為長方形,屋頂形制為二層三重檐歇山頂,房坡為灰色筒板瓦鋪制,正脊為彩色龍吻圖案對峙,彩色琉璃剪邊。山門一層檐下,南面懸有行山鐘秀四個大字,北下懸有留月棲云四個大字。此樓雖改建于明代,但大門上仍用的是宋代青石門框,門框上還刻著嘉佑辛丑六月三日等字樣,殿內有宋碑一通,院內金、明、清碑……[詳細]
姬氏民居
  姬氏民居姬氏民居(第四批國保)時代:元地址:高平市城東北18公里的陳塸鎮又稱姬氏老宅,是迄今全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建在一高0.42米的砂巖臺基上,平面呈矩形,面寬三間,進深六椽,懸山式屋頂。屋頂舉折平緩。屋面覆以板瓦。明間辟門,內框向內收縮半架,橫向與內柱列成一線,裝板門,上有門釘五路,六枚。兩次間于檻墻上置窗,窗欞為方格形。建筑除前檐四柱露明外,其余全置于墻內。露明柱及柱礎皆為砂石質,柱礎為素面覆盆式,柱子平面呈抹角方形,抹角處皆作外凸弧形。柱頭無砍剎,收分、側角明顯。斗栱僅裝于前檐,為四鋪作單抄計心造,耍頭作麻葉形。無補間鋪作,泥道慢栱為隱刻,斗之欹幽十分明顯。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四椽栿前壓搭牽用三柱。加工粗糙,使用自然彎材制成,為典型元代手法。左門砧上刻有“大元國至元三十……[詳細]
西頓濟瀆廟
  時代:金至清該廟坐落在晉城澤州縣高都鎮西頓村東,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時,廟內存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各一通。西頓濟瀆廟坐落在澤州縣高都鎮西頓村東,修建于(北)宋、金交替之時,廟內存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及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各一通,該廟的修建,不僅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崇拜的延續,而且對研究當地宋、金社會變遷有一定的意義。該廟最有價值的是正殿,正殿創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磚木結構,梁架縱橫,斗拱搭牽,美不勝收。古人為防蟲蛀風蝕,在上面涂刷了黑色墨汁。西頓濟瀆廟修建于宋宣和四年,已存世近千年,建筑形制獨特,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了宋金時期程灝興學之后,我市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時代特點。2011年12月4日,西頓濟瀆廟入選了“第三次全國文……[詳細]
西溪二仙廟
  西溪二仙廟(第五批國保)時代:金至清地址:陵川縣城關鎮西溪村亦稱真澤宮,據碑文記載,寺創建于唐乾元年間(758-759年),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加封“真澤宮”,金皇統二年(1142年)擴建,后歷代皆有修葺。現存建筑后殿、東西梳妝樓為金代遺構,余皆明清所建。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整個院落呈長方形。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拜亭、中殿、后殿,山門和中殿之間的東西兩側設廊,中殿至后殿之間的東西兩側建梳妝樓及配殿,后殿兩側各置耳房三間。山門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前廊式懸山頂,上建戲樓三間。中殿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清乾隆年間重修。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殿前設拜亭,拜亭較大,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檐卷棚頂。后殿建于高0.89米的高臺……[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在线免费小视频网站 | 亚洲制服丝袜另类中文字幕第一区 | 尤物在线精品国产 | 久热这里只精品国产8 | 在线国产欧美精品123 | 久久综合亚洲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