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祆神樓(第四批國保)時代:清地址:介休市順城關正街東隅是原祆神廟的組成部分,樓因廟而得名,是一座門樓、樂樓與過街樓相接合的樓閣式建筑。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廟毀,萬歷年間改建為三結義廟,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對結義廟進行重建。乾隆五十年(1786年)建祆神樓。祆神樓位居廟前,既是山門,又是點綴街心的過街樓。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為過街樓,面寬進深各三間,東、西、南三面通道,高二層,中設平座,上施重檐。樓較寬的部分下層為山門,上層為樂樓。下層山門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周設圍廊,空間敞朗,山門腰間平座與過街樓平座銜接,上鋪樓板,形成向廟內獻神演戲的樂樓。樂樓居……[詳細] |
![]() | 回鑾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介休市綿山鎮興地村據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碑記:原為空王靈溪寺,建于唐中年間(881-885年),唐太宗欲登山禮佛至此回鑾,唐僖宗時(873——887年)改名為回鑾寺。五代末,毀于兵火,宋初重建,北宋末又毀。金天會十一年(1133年)“仍于舊基而興新構”。現大殿明間脊枋下有“大元國至大元年(1308年)歲次戊申二十七日壬子丁未時重建”的題記。廊下有明清碑數十通,記載了明嘉靖、清康熙、乾隆時維修情況。寺坐北朝南,占地近10000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正殿、垛殿、東西配殿、脅配殿等建筑二十余間。主體大雄寶殿為懸山造,面闊五間,進深六楹,屋面琉璃剪邊。……[詳細] |
![]() | 介休后土廟(第五批國保)時代:明、清地址:介休市廟底街后土廟始建年代無考,據明正德十四年重建碑記載: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可見后土廟之創建當早于北魏,歷經各代重修,現存規模為明正德年間擴建。三清觀系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增建,明清重修,余皆為明清建筑。后土廟坐北朝南,總占地919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后土廟、呂祖廟、關帝廟、土神殿等。主體建筑獻樓、戲樓與三清樓組合聯結為一體,結構精巧,堪稱明清樓閣式建筑中罕見之精品,而廟西區呂祖、關帝、土神三廟和三連臺之建筑形制,更為國內所罕見。三清觀內保存有明代《萬圣朝元》千尊彩塑,陣容浩繁,蔚為……[詳細] |
![]() | 靈石后土廟靈石后土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地址:靈石縣城東12公里的靜升鎮靜升村據正殿懸梁記載,元大德八年(1304年)七月十四日重修,現僅存獻殿和正殿。總占地面積1088平方米。廟坐北朝南,單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僅存獻亭、大殿,建筑面積421平方米。獻殿平面方形,單檐歇山頂。四向敞朗,覆盆式柱礎,檐下斗栱密致,為七踩三下昂,斗栱里轉承井口枋、抹角梁形成斗八藻井。大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布灰瓦頂,殿內梁架五架梁對前后單步梁通檐用四柱,外檐斗栱為三踩單下昂。廟內現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碑1通、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年)碣1方。……[詳細] |
![]() | 介休五岳廟介休五岳廟(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介休市城內東大街草市巷創建年代不詳,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是一處建筑宏偉的道教古建筑群。廟坐北朝南,總面積為2158平方米。現存建筑有臨街影壁、八字影壁、山門、戲樓、鐘鼓樓、正殿、獻殿、東西配殿、后寢殿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硬山頂,殿內明間金柱上有“二龍戲珠”懸塑。獻殿平面呈“凸”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出單檐歇山頂抱廈。廟的山門、戲樓、鐘鼓樓三座建筑屋面結構組合連接,為一座三位一體的建筑。五岳廟的建筑頂部脊飾全部以孔雀藍為主調的琉璃飾件裝飾,色澤純正,造型優美,均為當地燒造。……[詳細] |
![]() | 普光寺普光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壽陽縣西45公里處的西洛鎮白道村始建年代無考,主要建筑包括正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東西耳房等,現存建筑21間,布局規整,中軸線對稱,總占地面積約1100多平方米。正殿為宋代早期建筑,東西配殿為明代建筑,其它建筑為清代建筑。正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2.9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4.1米,平面近方形。進深大于面闊,這種布局尚屬少見。柱頭斗栱為四鋪作單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前后搭牽用四柱。內壁壁畫共三層,中間一層為明代所繪,底層尚不知何時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結構形制和用材規范上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點。……[詳細] |
![]() | 介休東岳廟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南7.5公里的小靳村。廟始建年代不詳,據現存碑記,蒙古至元七年(1270)與大德七年(1303)地震后重修過。最晚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修。廟院坐北向南,占地3100平方米。現存影壁、山門、戲樓、鐘鼓樓、獻殿、正殿、后寢殿等建筑,為元、明、清代遺構。廟內現存明清彩塑30余尊,碑碣16通。山門、正殿、寢殿內皆有完整、精美的壁畫。東岳廟整組建筑規模適中,布局緊湊,環境幽雅。2006年5月,介休東岳廟作為元至清時期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位置山西省介休市綿山鎮小靳村……[詳細] |
![]() | 安禪寺安禪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明地址:太谷縣舊城內西南隅安禪寺巷太師附小院內寺院創建年代不詳,宋咸平四年(1001年)再建,元延祐三年(1317年)重修,清光緒年間再次修葺。現僅存藏經殿、后殿。藏經殿為北宋早期建筑,后殿為清代建筑。藏經殿坐北朝南,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建筑面積139.24平方米,坡度平緩,出檐較深,欄額至角柱不出頭。斗栱四鋪作內外出華栱。各組斗栱均為隱刻栱,之上再置隱刻栱一斗三升,上為壓槽枋。殿內無柱,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脊槫下有“大宋咸平四季······”題記。……[詳細] |
![]() | 葦則壽圣寺時代:元地址:左權縣桐峪鎮葦則村小學創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軸線上自南而北建有山門、正殿。山門兩側建有鐘鼓樓,院內東西兩側建配殿,現鼓樓與配殿已不存。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正脊為黃綠琉璃的飛龍和牡丹,布局靈活,不求對稱,或昂首、或低俯,姿態各異,神型兼備。正脊與垂脊相交處出獸頭吞垂脊。斗拱四鋪作單抄。正殿石砌臺基,前出月臺和垂帶踏跺,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明間辟板門,筒板瓦覆蓋,黃綠琉璃剪邊,正脊為黃綠琉璃的飛龍和牡丹,脊剎兩側設獸頭吞脊,鴟尾為黑色琉璃。2013年5月,葦則壽圣寺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洪山窯址洪山窯址(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介休市城東洪山鎮洪山、磨溝村一帶古代瓷窯。在山西介休洪山鎮,故名。也叫“介休窯”。創燒于宋初,歷金、元、明、清數代,燒瓷歷史達千年之久,為北方瓷窯所少見。宋代燒瓷品種較豐富,除白釉瓷外,還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瓷等。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剔花、釉下彩繪和鏤雕等。白釉印花大都受定窯影響,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但不講求均衡對稱。褐釉盤、碗、洗等器物也大量運用印花裝飾,盤洗器飾以嬰戲蕩船紋,為介休窯獨出。介休窯還受磁州窯影響,燒制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劃花、釉下褐彩器和白釉釉下褐彩器等。另有一種白地紅花器,色彩異常美麗,為介休窯絕精之作。洪山窯歷史悠……[詳細] |
![]() | 左權文廟大成殿(第六批國保)時代:元地址:左權縣城內遼陽街創建年代不詳,相傳為晉代所建。據明“《永樂大典》遼州志”記載,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已有。據元代石碑記載,該殿重建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占地面積458.9平方米。副階周匝,下檐斗栱一斗二升,上檐為單昂斗栱,柱頭卷剎明顯,柱楚石為青石覆盆式、寶裝蓮瓣式和鼓式三種,雕工精細,圖案清晰。屋頂瓦、脊、仙人、走獸全為綠色琉璃,殿內使用減柱法,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乳栿通檐用三柱。為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詳細] |
![]() | 無邊寺無邊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太谷縣城內西南隅普慈寺內寺址原為白塔村,北齊時遷縣址于此。寺創于晉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無邊寺,北宋治平年間重修,改額“普慈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續修,寺中建塔,頂有尊勝石幢,堊久而白不減,俗稱白塔。元明清各代屢經修補。現存建筑除白塔為宋代遺構外,余皆為清代所建。塔平面八角形,七層,高43米,為樓閣式空心塔。每層皆出塔檐,檐下皆有斗拱,各層栱券門洞與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門窗。塔內底層為上形方室,有蹬道可上,二層以上中空,有樓板及木梯供人登臨。地址:山西省太谷縣縣城西南隅……[詳細] |
![]() | 真圣寺真圣寺(第六批國保)時代:金至清地址:太谷縣城東40公里的范村鎮蚍蜉村始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后經明清多次修葺。正殿整體梁架及建筑部件仍保留金代原貌。石窯(入寺之門)為清代遺存。另寺內保留有東西配殿遺址。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硬山頂,柱頭斗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計心造。梁架徹上露明造,結構為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乳栿前端與鋪作相交出耍頭。結構簡潔規整,特征與金代形制相符。石窯,面寬7間,石結構建筑。東西長20.4米、南北寬5.2米,面積106.08平方米。景點位置山西省太谷縣范村鎮蚍蜉村……[詳細] |
![]() | (并入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并入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第六批國保)時代:1937年地址:左權縣城西1公里處的西河頭村舊址建于20世紀30年代,分為兩個部分——主院及馬棚,主院為三進院落的四合院,除三進院主房為磚制拱券窯洞外,其他房屋均為單檐硬山頂磚木結構。1937年至1940年間,一二九師司令部設在此宅院內,-師長、-副師長、張浩政委、倪志亮參謀長及1938年接替張浩的-政委在這里領導了抗日戰爭的眾多戰役,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詳細] |
![]() | 凈信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太谷縣東陽邑村據寺內碑記創建于唐開元六年(714年),原為尼庵后改僧院,經歷代修葺擴建,現存為明清建筑,是太谷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坐北朝南,寬39米、長93米,占地3629平方米。由兩進院落組成。寺前立磚構“福”字影壁,其后為一間山門與戲臺相連。戲臺、三佛殿、毗盧殿、鐘鼓樓、配殿等數十座建筑均有年代可考,保存了明清風格。寺內中軸線上有戲臺、三佛殿和毗盧殿三座建筑。戲臺由兩部分組成,后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兩側出八字墻。前臺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卷棚歇山頂,檐下懸道光四年(1824年)“神德和平”匾一方。額枋出頭處,昂首均雕成龍頭,……[詳細] |
![]() | 寺坪普照寺大殿時代:元地址:左權縣拐兒鎮寺坪村敬老院據殿前石碑記載,普照寺創建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936-943),明崇禎三年(1630),清順治十八年(1661)重修,現僅存大殿,為元代遺構。大殿占地面積375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闊七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筒板瓦布頂,正脊覆綠色琉璃,飾黃色忍冬紋。梁架明間為六椽栿通達前后檐,次間、稍間為五椽栿對后搭牽通檐用三柱,檐下斗拱五鋪作雙下昂,前后檐裝修已被后人改制。殿前后各存重修碑2通,殿前60米處存石獅2只。2013年5月,寺坪普照寺大殿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建于1966年。坐東朝西,占地面積782平方米,有東窯10孔,北窯3孔,北排房3棟,大門一座。1983年公社遷出后,入住村民,部分排房改建,但窯洞和大門保存完整,特別是大門頂部用鋼筋鐵皮制作的“大寨人民公社”六個大字清晰可見,具有一定的歷史原真性,記錄著人民公社發展的歷史軌跡。大寨人民公社舊址是當時人民公社代表性建筑,更多地象征著一種精神,屬于大寨的時代精神——不要國家救濟,農村農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改善生產條件,不僅滿足個人生活所需,也能有富余上交國家。2013年5月,大寨人民公社舊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襖神樓山西四大名樓(萬榮的秋風樓、萬榮的飛云樓、永濟的鸛雀樓和介休的襖神樓)之一。在《-屠龍記》中,張無忌所在的“明教”,其前身就是古波斯的“祆教”,而介休的襖神樓即是國內僅存的一座祆教建筑。祆神樓外觀重檐四層,內則為兩層。該樓下層空闊,上層用平座加欄桿,屋頂為十字歇山頂。電話0354-7212372交通市內乘坐出租車起步價可達門票免費開放時間全天開放景點位置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順城街……[詳細] |
![]() | 隆福寺隆福寺(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平遙縣南政鄉南政村南政隆福寺位于平遙縣南政鄉南政村北。坐北向南,三進院落布局,清光緒《平遙縣志》載,創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明代重修,現存建筑為清代遺構,占地面積2954平方米。南政隆福寺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影壁、山門、-殿、大佛殿臺基及大雄寶殿,東西兩側建有鐘鼓樓、禪房、配殿、耳殿等。山門面寬五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明間為門道,次、梢間縱向有隔墻,墻前塑像,墻上繪四大天王像。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前檐施五踩雙昂斗栱,昂頭雕龍首或卷云,明、次間平身科各施斜栱各一攢,兩稍間平身科各兩攢。前檐柱大小額枋間垂柱花牙,透雕掛落。殿內……[詳細] |
![]() | 源神廟時代:明、清地址:介休市洪山鎮洪山村狐歧山麓介休源神廟位于介休市洪山鎮洪山村東南狐歧山麓,因源泉而建,故名。創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碑文記載,北宋、元兩次重建,明、清屢有重修,1989年亦進行過維修。廟宇坐東南朝西北,二進院落布局,占地面積1623平方米。現存建筑沿中軸線依次為牌樓、山門、戲臺和正殿,兩側為鐘鼓樓、東西配殿,二進院西南建有跨院,院內東南為娘娘殿,多為清代建筑。牌樓二柱單樓式,五踩雙昂斗栱,單檐歇山琉璃瓦頂。戲臺與鐘樓、鼓樓連構,下部為磚券窯洞三孔,臺身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琉璃瓦頂,三踩單昂斗栱。正殿建在高1.35米的石砌臺基上,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七檁前出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