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應縣木塔AAAA ![]() 應縣木塔位于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建于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據測,建筑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并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筑結構與使用功……[詳細] |
![]() | 朔州崇福寺AAAA ![]()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區東街北側,是一處規模宏敞,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創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遼時曾作為林太師衙署,亦稱林衙院。遼統和年間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題額“崇福禪偉”,建筑壯麗。現存山門及觀音、彌陀、地藏、文殊諸佛殿,并有藏經閣、鐘鼓樓等。布局嚴謹,主次分明。藏經閣位居殿前,為他處所罕見。彌陀寺,是規模較大的金代建筑。殿內金代塑像壁畫保存完好。福州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峰南麓,距市區約8公里,該寺創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初名“崇福院”,建筑規模較小,后遭廢圮。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觀古樸、莊嚴,門前雄獅端坐,寺內,殿閣五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詳細] |
![]() | 古城城墻的確切建筑年代,史籍無載,據有關文獻佐證和現存建筑考究,始建于遼乾享元年(917年),當時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磚,清代曾作過維修和補葺。現存城墻除外觀具有明代特點外,其主體規制和構造基本為遼代故物。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城墻總高8.3米,下寬5米,頂寬3.4米,外表全部磚砌,石條作基。最上沿矮墻置垛口、望洞和射孔。古城東西寬338米,南北長498米,城周長1654.94米,城墻高8米,頂寬3.4米,有馬面12座,望樓4座,東、南、西城門樓3座,古城墻除城垛口損壞嚴重外,其余保存較完整。城內有四街八巷,烽火臺一座、戲臺一座,現存的古庭院落依稀,古韻猶存。城內兩株雌雄古柏,經千……[詳細] |
![]() | 廣武漢墓群在朔州市山陰縣西南,舊廣武與新廣武城之北,共有288座。整個墓群南依群山,北連朔州平川,從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羅棋布。最高封土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為全國之首,1988年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并在漢墓群南端修建了廣武漢墓群保管所。現在廣武墓群雖然未發掘,但從墓群西北端被水沖塌的四座墓室看,為磚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壺、陶罐、陶缽、陶奩及五銖錢等,從墓的形狀和出土文物考證:當為東漢時期。據有關資料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期,此地50余年戰事不斷,陣亡將士大多就近理葬。墳土堆的高低大小,依死者生前的官銜而定,等級嚴格。墓冢越大,顯示墓冢主人官職越……[詳細] |
![]() | 峙峪遺址(第一批省保)時代:舊石器地址:朔城區峙峪村附近遺址描述峙峪村位于大同盆地西南朔州黑駝山東麓,桑干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繞村而過,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環抱,東面是廣闊的桑干河平原。遺址就在峙峪河與小泉溝匯流處的一個孤立的島狀沙丘中。遺址面積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5米。1963年調查發現并進行局部發掘。發現的遺物有:人類枕骨一塊,石制品15000多件,燒石和燒骨等多塊,裝飾品1件、各類動物牙齒5000余枚。該遺址以細小石制品為主要特征。時代屬晚更新世,經C14測定,距今為28945±1370年和28135±1330年。峙峪遺址文化遺物包括石制品、骨器和裝飾品。出土石器有:尖狀器、雕刻器、刮……[詳細] |
![]() | 凈土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東北隅,俗稱北寺。創建于金代天會二年(1124年),距今已有870多年的歷史。全寺建筑分布在東西兩條軸線上,現僅存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全寺主殿,金代原構,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略呈方形,單檐歇山頂,殿頂用筒、板瓦覆蓋,檐頭鑲以綠色琉璃。檐下斗拱四鋪作,出琴面昂。角柱有顯著的側腳升起。歷經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禎多次修葺,尚存原貌。扇面墻繪有明、清時期彩畫。大殿天花、藻井及天宮樓閣的混金作法,是金代少見的珍品。整個天花藻井的構圖繁復,反映了金代室內裝飾絢麗多彩的時代特點。凈土寺天宮樓閣,既是精制的建筑模型,又是出色的工藝品,其仿木構建筑形式,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建筑……[詳細] |
![]() | 寶寧寺時代:明地址:右玉縣城內東門北隅俗稱大寺廟。始建于明天順四年(1460年),弘治元年(1488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寺院坐北朝南,東西寬約150米,南北長約200米,中軸線上原有四進院落、五座殿宇,現僅存明代大雄寶殿和過殿。大雄寶殿又稱嚴華殿,位于寺院后部,為寶寧寺主殿。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大殿梁架結構為徹上露明造,作法簡潔,用材較細長。斗栱為五踩雙下昂計心造,前檐明間平身科施45度斜栱。大殿內原有水陸畫一堂,共計139幅,內容有-鬼魅、天堂地獄、因果報應等,均為明代佳作。現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館內。2019年10月7日,右玉寶寧寺入選第八批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