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張家口市旅游

張家口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暖泉華嚴寺
  華嚴寺位于暖泉古鎮內,座北朝南,軸線上原有山門、天王殿、過殿、大雄寶殿,兩側有鐘鼓樓、配殿、禪房等。由于歷史原因,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已毀,其余建筑尚存。華嚴寺的建筑年代無史料考證,但在調查中當地老人說在大殿脊檁下原有木扁一塊,上 書-有“大明洪武三十二年”等字樣。這與古建筑專家學者考證其為明代早期建筑相一致。因此,華嚴寺現存建筑為明代早期建筑,而且從其彩繪、天花圖案來看,該寺應為皇家敕建寺院。華嚴寺雄渾壯觀,精巧華麗,堪稱蔚州禪林巨剎。華嚴寺歷史上有“大寺前面佛爺鏡,大寺后面青菜園”之說,現在寺后的青菜園早已不見蹤影,但前面的“佛爺鏡”(應是華嚴寺前的放生池)仍清澈可見。“佛爺鏡”在寺前山門外,為一園形石砌水池,直徑約15米,池水為泉水、清澈見底,水底錦鯉游迤,水面白鵝飄浮,很似江南風韻。……[詳細]
洗馬林城墻
  洗馬林城墻是洗馬林堡的一部分,據史料記載,洗馬林堡是萬全右衛城(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轄五座軍事城堡之一。洗馬林堡修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隆慶五年(1571年)增修磚包,清乾隆六年(1741年)又進行了修繕。《宣大山西三鎮圖說》記載:城堡“周四里零六丈,墻高三丈五尺,底寬四丈五尺,頂寬一丈七尺”,馬面分布四面,共16個。《宣府鎮志》記載堡有“城樓二,城鋪六。門二,南曰承恩,西曰觀瀾。”經歷不同歷史時期變遷和風吹雨刷,現洗馬林堡城墻整體布局尚可辨認,城西北部城墻保存較好,底寬6—7米,頂寬1.5—2米,高8米。近些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縣文物主管部門及時制定保護管理辦法,并采取各項保護措施,使洗馬林城墻得到了較為有效保護。下一步,將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詳細]
察哈爾民主政府舊址
  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西距北京175公里,人口30余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北方古老的塞外邊城。宣化秦時為上谷郡,唐為武州,清朝改為宣化府,解放后為宣化市,1963年改為張家口市宣化區。這座三進四合院,原是1930年由天主教察、冀、晉、魯四省五個教區聯合在宣化城牌樓西街天主教堂(1902年用庚子賠款所建)東側修建的一處“若瑟總修院”。這組建筑為磚柱帶檐廊的磚木結構,中西合璧、布局合理、古樸典雅、整齊莊重。中院二層樓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門崗、檐廊也帶有明顯的西方建筑風格,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前院正房前后檐廊的清代平房建筑則更屬罕見。當時的“若瑟總修院”,被人們稱為“大修道院”,占用兩個前院,招收易縣、汾陽、洪洞、臨清和宣化五個教區具有高中程度的小修道士。但是,隨著……[詳細]
篩子綾羅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篩子綾羅遺址,位于河北省蔚縣下宮村鄉篩子綾羅村東200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面積為100000平方米。1979年考古發現有石器、陶窖、夾砂灰陶等物品,是研究龍山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吉林大學考古系,以及張家口博物館聯合組成的張家口考古隊,繼1979年發掘了蔚縣三關遺址之后,又在蔚縣陸續發掘了篩子綾羅、四十里坡和莊窠等多處新石器時期的遺址,這些遺址不僅出現了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存,同時還出現了紅山文化和龍山文化等多種文化重疊的現象。在篩子綾羅遺址,考古隊同樣發現了7座房屋遺址和多個灰坑。這7座房屋遺址均為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和門的朝向無一定規律,居住面也都用火燒烤過。同時,還發現了……[詳細]
三關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商、戰國位于河北省蔚縣西合營東崗地上,西鄰三關河。周圍地勢平坦,遺物暴露較豐富。主要為相當仰韶文化的遺存,還有相當龍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和戰國文化遺存。遺址斷崖處可見灰土層和灰坑,灰土層最厚達5米。三關遺址相當于仰韶文化的居址,均為矩形半地穴式,房內有圓形豎井型灶坑。居址的穴壁和居住面均抹有草泥土,經火燒烤,表面堅硬平整,居址內有柱洞五個,分布于中間和四隅各一個。出土器物有:小口尖底瓶、圜底缽、葫蘆瓶、紋口彩陶缽、夾砂紅陶甕等。陶器中細泥陶和夾砂陶最多,泥底陶和夾蚌黨陶次之。紋飾除素面外,有線紋、繩紋、弦紋、篦點紋和彩陶精陶以黑陶為之,兼用黑赫、黑紅兩種。圖案多用弧形三角和圓點構成。石器有琢制的斧、磨棒、磨制的鑿、紡輪等。斧體短,正丸上鋒,橫刻面呈矩形。磨棒場有掘攥的痕跡,……[詳細]
佛真猞猁迤邏尼塔
  佛真猞猁迤邏尼塔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城西南二十公里處的宣化縣塔兒村,地處丘陵區,是個擁有一千多戶人家村莊。出宣化城向西南沿鄉間公路一路前行,進入塔兒村口,老遠便會看到一座巍峨壯觀的寶塔,這就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迤羅尼塔。該塔建于遼天慶七年(1117年),塔基為六角形石臺墩,臺墩高一點九米,周長三十三米,塔身為十三層六棱角實體青磚仿木結構,塔高二十米。周約六米,每棱檐角原有風鈴一枚。塔下部內鑲方磚一塊,鐫刻陰文:“佛真猞猁迤邏尼塔”“維天慶七年歲次”。據民間傳說,有一尼姑化緣在此圓寂,后火化成“五色舍利”,建塔埋葬。“佛真”為佛祖真身之意。“猞猁”同舍利,又稱舍利子。“舍利”是印度古梵語譯音。即火化后結成珠狀的骨灰。“尼”字,是古代隸書的寫法。即比丘尼(信奉佛教的為女尼姑,信奉道教的為女……[詳細]
宣化柏林寺
  柏林寺位于宣化南35公里,始建于唐正德年間,距今已1200多年,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筑是位于北山坡上的三座石窟和一座佛塔。石窟內現存大小石佛300余尊,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佛塔系五層八面實心石塔,古樸典雅,造型獨特,為該寺一大勝景。周圍青山環抱,綠樹成蔭,遠處山嵐飄忽朦朧,近處白色的檀花散發著幽幽清香。塔下的石窟稱東佛洞,往西還有中佛洞和西佛洞,都是由巨石雕成。東佛洞里的主佛是東方教主藥教佛,他手捧寶塔,盤腿坐于蓮,四壁有浮雕小佛108尊,色澤鮮艷,遺憾的是頭面部在文革中被毀。中佛洞也稱千佛閣,正中端坐燃燈佛祖,傳說他是釋迦牟尼的師傅,由他度釋迦成佛。洞內佛造型生動,它同刻工精巧的案幾,窟壁聯為一體,四周尚有形態各異的小佛43尊,做為陪襯。西窟的佛象較大,釋迦佛端坐于中,面孔圓……[詳細]
沙子坡老君觀
  沙子坡老君觀坐落于蔚縣古鎮暖泉沙子坡村沙土丘上,屬明、清建筑。道觀座北朝南,主要建筑:戲樓、山門、前殿(三清殿)、后殿(被北極玄宮)以及東西配殿分布南北一條中軸線上。老君觀山門為五架梁,懸山式。山門內有一木引壁,上畫太極八卦乾坤圖,山門東西各蹲一只石獅。過山門為前殿(三清殿),硬山布瓦頂,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殿內塑像為道教“三清”,太上老君(老子)——道教教主居中,他的左邊是元始天尊,右邊是靈寶天尊.東西兩墻壁畫為“太上老君八十一化身”。后殿為真武殿(北極玄宮),硬山布瓦頂,面寬三間,進深二間,五架梁,殿內塑“真武大帝”。前殿(三清殿)東配殿為祖師殿(百師之祖)——魯班,西配殿為財神殿,其壁畫內容是“白宮、白雙”。兩殿均為面寬三間,進深一間,硬山布瓦頂部。后殿真武殿東配殿為文昌殿,西配殿窯神……[詳細]
卜北堡玉泉寺
  卜北堡村內現有一座寺廟,名“玉泉寺”,該寺建于明正統四年,正殿為等級最高的廡殿頂。這種建筑形式在等級森嚴的明代絕非民間所用的形式,這座寺院座北朝南,寺南有一條湮沒的荒塵古道,這條古道便是從北京通往山西大同的交通要道,古稱“燕云古道”。當年燕王朱棣指揮千軍萬馬,旌旗獵獵,鮮衣怒馬及數不清的隨從掃北攻取大同走的就是這條古道。蒙古瓦剌部向朝庭進貢使團入京也常走這條道。這條道上軍屯城防遍布要隘,蔚縣境內,西起暖泉、蔚州城、西合營、桃花堡,這一線四點的軍事防御體系。明前期對防御蒙古鐵騎入侵起著重要作用。位于卜北堡村前這古道邊上的戲樓、官井等古跡猶存,無言地訴說著古道昔日的繁華,當年的這條古道又是通商要道,無數商賈騾幫、出征軍隊往來穿梭,無疑對孩提時代的王振有很強的0力,日后的王振正是從這條古道走向了京……[詳細]
洗馬林玉皇閣
  洗馬林玉皇閣位于河北省萬全縣洗馬林鎮。玉皇閣建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萬歷三年(1575年)、清咸豐八年(1858年)曾兩次重修。因藏有半部佛經,又稱藏經閣,是萬全縣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高臺磚木結構古建筑。洗馬林玉皇閣由臺基和樓閣兩部分組成,通高20米,下以石條、上以城磚漿砌而成,邊長20米,高7米。閣建于一磚砌墩臺之上,0三重檐歇山布瓦頂,迭梁式建筑。外觀三層,內為二層,高12米,面闊、進深各三間,外加一步圍廊。二層大殿外設平座環廊,可俯瞰鎮城全貌。閣前有鐘、鼓二樓。閣為歇山布瓦頂,三層樓閣式,高12米,面闊、進深各三間,周圍加一步廊,二層檐下施三踩斗拱。閣內藏有明版經卷31箱687函7643卷。玉皇閣內部實為兩層,一層供著天地水三官,據說是堯舜禹,旁邊是呂岳瘟神,趙公明等道教神話中的……[詳細]
蔚州古城墻
  蔚州古城墻位于河北省。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現存城墻為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重筑,周七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下寬四丈,上寬二丈五尺,堞高六尺。城樓三座,角樓四座,敵樓二十四座,各五間高三層,垛口一千一百余。東門為安定門,樓為景陽樓,南門為景仙門,樓為萬山樓,西門為清遠門,樓為廣運樓。2013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蔚州古城墻古時非常有名,《萬歷野獲錄》記載“蔚州城墻,相傳李克用所筑,無論精堅,其甃石光澤可以照面,赫連之統萬城不足道也”,今看到的城墻是明朝修建的。北方少數名族爭取接壤的地段,經多次戰亂,因此城墻歷經多年毀建,至明代,因為抵御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于明代洪武十年重修的蔚縣縣城,將城墻大修,今所見的城墻即為明代遺存,蔚縣城墻是國內現存城址中唯一的一座不是方圓建……[詳細]
32、故城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城寺
  故城寺位于河北省蔚縣宋家莊鎮大固城村東北,屬明代建筑。該寺釋迦殿內明代水陸壁畫屬縣內一絕,布局形制特殊,彌勒宮位于佛殿之后,更屬少見。故城寺于2013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正殿(過殿)一座,座北朝南,單檐懸山布瓦頂,通高8米,面寬三間,進深二間,五架梁前后各出單步廓,木架用材碩大,外前檐下置,木板門二扇,前檐下繪青綠彩繪,走馬板上繪佛教故事,正中一幅繪四大天王手持法器立于一座佛寺山門外,山門為磚券式結構,與該寺山門風格相同,當取材于該寺外景,殿內正中后塑釋迦牟尼生像,兩側為阿難、迦葉二弟子,東西山墻壁上繪儒、釋、道三教壁畫,保存完整,顏色艷麗,風格鮮明。而且幅幅均有榜題,是研究明代繪畫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背檁下皮釘了一塊木額-“時大明國山西大同府蔚州東鄉故城寺德后于正德貳年歲丁卯季……[詳細]
蔚縣關帝廟
  蔚縣關帝廟位于河北省蔚縣城南關外,為蔚縣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關帝廟。占地一千六百二十平方米,現存建筑均為明代風格。該廟座北朝南,現存前、中、后三座大殿,正南面為一倒座戲樓,原有的山門、鐘鼓樓、諸葛樓、廂房等建筑均已記毀,現存四座建筑分布在南北一條縱軸線上。戲樓為一殿一卷式建筑,后臺為硬山頂,前后三口,四檁卷棚頂,總面寬三間,進深二間,高四點五米,前檐額枋上浮雕花卉、三面臺基為石材,鼓形石柱磚,三面檐柱6根,前臺內頂部四角置抹角梁、壺花柱。前殿為懸山卷棚廡殿勾連搭式,面闊三間(十一米),進深四間(十0三米),高六米,懸山卷棚殿王檁中柱式,廡殿為五檁前出廊式,檐下置三踩斗栱。中殿面闊、進深均三間(十二點一米),歇山頂前搶卷棚廈,正脊磚雕花草,四周檐下置三踩斗栱,前廈東西山墻上繪關羽生平故事壁畫,大……[詳細]
太子城遺址
  崇禮金代太子城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四臺嘴鄉太子城村村南,西距崇禮縣城20公里。遺址四面環山,南、北各有一河流自東向西繞城而過后在城西匯合西流。太子城遺址經勘探確認為一座平面為長方形的城址,出土遺物以各類泥質灰陶胎的筒板瓦、龍鳳形脊飾等建筑構件為主,白釉瓷器中已發現15件印摩羯紋碗盤底有“尚食局”款銘文,進一步佐證了太子城遺址的皇家性質。該遺址位于北京2022年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太子城奧運村項目占地范圍內,為做好遺址文物保護工作,河北省組成聯合考古隊,于2017年5月至11月對太子城遺址進行了全面測繪、勘探與發掘,取得重要收獲。從出土遺物分析,太子城遺址時代為金代中后期,約金世宗、金章宗時期。根據相關史籍記載以及太子城遺址發掘結果,太子城有可能是《金史》中記載金章宗駐夏的泰和宮。2018……[詳細]
尚義土城子城址
  土城子城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三工地鎮土城子村,為北魏柔玄鎮遺址,地處冀蒙交界,其西、東與內蒙古興和縣接壤,緯度跨N41°73′14″-N41°74′16″,經度跨E114°47′75″-E114°48′85″,平均海拔1381米。土城子城址城垣平面呈現不規則的六邊形,城池占地面積105萬平方米,城墻殘高0.5-1.5米,夯筑,呈東西向布局,東西長約1100米,南北寬約1006米,建筑布局屬于北魏風格,與內蒙古懷朔鎮的遺址布局相似。土城子城址東、南、北三面城墻殘存,城址中心有一片較高的臺地,具有典型北魏特征的遺物,遺址地表散落有大量泥質灰陶布紋瓦殘片、紅陶瓦殘片和少量夾砂黑陶殘片遺物,遺址內許多地點發現了具有典型北魏特征的蓮花紋瓦當、布紋板瓦、子母扣筒瓦、水波與凹弦紋夾砂泥質灰陶片,蓮……[詳細]
楊赟家族墓地
  楊贇碑”即“蔚州楊氏先塋碑銘”,該碑立于蔚縣南陽莊鄉麥子町村西北約1000米處的楊氏家族墓地之北端。碑為青石質,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通高3.30米,寬1.20米,厚0.32米。碑首,栱形,高1.10米,寬1.20米,俘雕二盤龍,龍頭向下置于碑首下端的外兩側,龍身盤繞碑首頂部,中抱圭形碑額,額題篆字兩豎行“蔚州楊氏先塋碑銘”。碑身為長方形,高2.20米,寬1.20米,滿行38字,豎刻行書23行,共計706字。碑座為自然青石,天成仙“龜跌”,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17米,高出地表0.30米,無人工雕刻痕跡。篆額、撰文、書丹者均為元代書畫家趙孟頫,該碑立于元代至治元年十一月甘七日,碑文訂記述了墓主楊赟的功德、政績。碑南地表存石象生,從南玉此依次為石獅4,一殘無益。石獸子、石武士2、……[詳細]
下八里二區遼墓
  下八里二區遼墓,是位于宣化區下八里村北的下八里附近的墓群。已發現的兩座墓葬,均為八角形石砌穹隆頂單墓室,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室各葬有身罩銅絲網絡的尸骨,系遼代契丹貴族中流行的特殊葬俗。1號墓還葬有高1.50米的真人木偶雕像兩軀,腹部鑿空,放有骨灰。用木偶雕像存放骨灰的葬法,在遼代墓葬中并不多見。墓室內繪有散樂圖、點茶圖、溫酒圖、孝義故事圖及奇石花草屏風圖等多幅壁畫。2號墓東西壁畫為牽馬持馬球桿圖。據考,遼代馬球源于唐代馬球,始于遼建國前,興盛于中期,是遼代皇室、貴族生活的重要內容,并影響金、元兩代。西南壁散樂圖中的人物及所持樂器均為此前壁畫中所少見。 價值下八里二區遼墓的發現為研究華北地區遼代的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文化生活、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詳細]
九連城城址
  在縣城西偏南4°,60公里處,北一公里處為九連城政府所在地,東臨張寶公路和九連城淖,其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20米,東西寬760米,城墻殘高1—3米,下寬25米,上寬16米,城墻上有高出城墻l一2米的半圓形土墩32個,半徑15米左右.其分布上四角各一,東、西各8個,南北各6個。東西南三向辟門,門寬約13米,城內南北各有一橢園眙,長軸52米,短軸26米。城內曾出土過大量的銅錢,茶綠釉廣口厚沿缸和其所裝的人骨,以及白釉或籃彩瓷片,塤灰陶片等物。據《察哈爾省通志》:“九連城在縣城西南,距城(寶昌城)65里,內有長碑一塊,洗凈露出致和元年(1328年),興和路寶昌路樣”。從現有資料看,遼稱之為狗泊、金稱之為昌州、建昌縣、狗泊、寶昌,元延用稱寶昌州,后謂其九連城。1982年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代王城墓群
  代王城墓群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代王城東南1.5公里處。代王城墓群與太子梁漢墓群一樣,應是代國歷代王侯將相的墓葬。對研究代國的喪葬制度和代國物質文化是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代王城漢墓群分布于古城東、南、西三個區域,現存封土63座。當時為漢代代國的王宮貴族的墓葬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城墓群平坦的地面上巨石突起,占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高大的墳丘延綿不斷。據調查,墓丘分為4群,總計土冢27座,編號為M1~M27。每座墓地直徑大者為40-50米,小者10余米,高在10-15米不等,很有氣勢,系漢代居住城中的貴族墓城。1973年10月曾發掘墓群最西土堆,出土了漢代陶器、玉器、五銖錢等器物,其余墓葬保存較為完好。現存封土堆63座,均為當時王室貴族墓葬。……[詳細]
泥河灣遺址群
  泥河灣遺址群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泥河灣盆地的中、東部,是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泥河灣遺址東部是以東谷坨遺址為中心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群,已發現24處舊石器地點。發現石制品多達上萬件,還有數量眾多的哺乳動物化石。年代為距今100萬年左右。這些發現層位清楚,遺物豐富,集中分布在泥河灣的古湖濱,清楚地反映了當時人類的活動狀況,是目前東亞地區已經發現的分布最集中、石制品最豐富且時代最早的遠古人類文化遺存。遺址中部是以虎頭梁遺址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群,已經發現19處舊石器地點。時代為距今15000至10000年。發掘出土的石制品已多達數萬件,還有加工精美的裝飾品,以及大量人工破碎的哺乳動物化石。泥河灣遺址是研究200萬年至300萬年以來古地層、古生物、古人類、古地理及新構造運動等學科的著名地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 |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6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Av特级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 亚洲人成免费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