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龜峰塔位于河源市源城區南堤路,面臨東江與新豐江交匯之處,因其建在龜峰山上而得名。龜峰塔建于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明萬歷三十年維修。塔為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42.6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外觀七層,塔內分為一明一暗,計十三層。每層辟真門一個,穿門繞平座折上可登臨各級。塔身每層外面都砌有仿木構件的柱、額、半拱和假門等。疊澀磚檐、平座,各層平座頂面寬度不一,平座上設有木制勾欄。一層塔檐上邊有浮雕花紋,塔身自上而下逐級內收,塔下副階周匝。龜峰塔紀年明確,為研究嶺南宋塔提供可靠的依據。傳說神仙因同情終年為水所害的河源人,萌發了惻隱之心,在新豐江與東江匯合的地方放了一只大水龜,讓它變成一個山……[詳細] |
![]() | 華表塔,原名黃猄社塔,位于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墩頭村。古時,因坐落在華表自然村,世人為了方便稱呼,故更名為華表塔。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是由當地村民集資建造,清乾隆6年重修,民國26年續修。華表塔是和平縣最古老的建筑之一。1955年被列入和平縣第一個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傳說華表塔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關于塔的興建,當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200多戶人家在彭寨這里休養生息。可是天不照應,這里連年遭-襲擊,好端端的山鎮,變成了一片廢墟。人們在廢墟上嘆息著,只好打起背包,準備到外地去討飯過日子。這時,一位自……[詳細] |
![]() |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即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居委會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的福建會館,坐東南向西北。為清代在龍川縣的閩籍商人投資興建的同鄉會會址。三進院落式布局,灰沙夯墻,硬山頂,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寬15米,深38米,建筑面積570平方米。大門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質門框、門檻、門礅,木門頁。中廳抬梁式結構屋架,十五架。上廳前部有軒廊和石柱。會館建筑設計精巧,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為閩籍商人同鄉會會址。土木結構,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面寬15米,總進深38米,建筑占地面積570平方米。2011年龍川縣委、縣政府為打造紅色旅游,投入600多……[詳細] |
![]() | 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位于上城街道辦事處南湖居委會,丹霞地貌。具體界址為:西至河浦大道中線100米,北至環城大道。河源石峽恐龍蛋化石埋藏地由“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升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該恐龍蛋化石埋藏地近日被國土資源部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據介紹,自上世紀70年代,河源市就對境內的恐龍化石進行了初始調查,截至目前,已發掘的館藏恐龍蛋化石累計為16700多枚,河源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至今仍高居全球首位,其中館藏的恐龍蛋化石多數為成窩被發現挖掘,在河源恐龍博物館現有館藏的11具恐龍骨骼化石中,其中包括華南地區首次發現的竊蛋龍類化石—黃氏河源龍的正型骨骼化石標本、恐龍腳印化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