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中山陵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北依青山,南臨平川,依山就勢,氣勢雄偉,使人有仰止崇高之感。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于北京,臨終時他希望將遺體葬于南京鐘山,故死后其靈柩暫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內,為了尊重他的遺愿,于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周年之日,在鐘山開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將其靈柩從北京移葬于此。中山陵的設計頗具匠心,整個陵園像一座震民覺醒的大鐘,門前廣場南面石臺上的銅鼎,似鐘頂的掛鉤,半月形的廣場,如鐘頂圓弧,兩側圍墻似鐘形的兩邊,漫長的墓道如系錘的繩子,墓室的圓頂似鐘錘。這是象征著孫中山先生畢生致力于民主革命,喚起民眾-壓迫,為國家民族的振興而奮斗不息的崇高思想和光輝業績,寓意十分深刻。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門……[詳細]
雨花臺風景名勝區
  雨花臺風景名勝區位于南京中華門外1公里處,面積為153.7公頃,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全國保護旅游消費者權益示范單位,并通過ISO9001/14001認證。年游客量達200萬人次以上。雨花臺,三國東吳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時,佛教盛行,傳說高僧云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因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上蒼,落花如雨,始得名。明、清兩代,景區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為江南著名風景游覽勝地。雨花臺風景名勝區由名勝古跡區、烈士陵園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游樂活動區和生態密林區六大功能區組成。近年來,新、復建了雨花閣、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詳細]
3、明孝陵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區建筑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公里。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決定,將明孝陵與北京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朱元璋的陵墓花了十七年時間建成。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后部分。其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筑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獸、石人,陵園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頂,頂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寢主體建筑,即是朱元璋葬地。門內四方城有朱棣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明孝陵布局宏雄,規制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并影響了明清兩代,現存下馬坊、碑亭、石獸、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寶城等古跡,縱深2.62公里,當年圍繞的紅墻……[詳細]
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總統府景區)
  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朝初年曾是歸德侯府和漢王府。清朝為江寧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1853年3月太平軍占領南京,定都天京,洪秀全在此興建了規模宏大的太平天國天朝宮殿(天王府)。清軍攻破南京后,焚毀宮殿建筑,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了兩江總督署。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劉坤一、沈葆楨、左宗棠、張之洞、端方等均任過兩江總督。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后,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處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4月,臨時政府結束,在這里成立了以黃興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1913年“二次革命”中,又成為討袁軍總司令部,黃興、何海鳴先后任司令。1913年至19……[詳細]
南京明文化村(陽山碑材)
  陽山碑材,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古泉社區墳頭村陽山。陽山古稱雁門山,是孔山山脈的主峰。陽山碑材,據清同治《上江兩縣志》載:“明永樂三年(1405),成祖朱棣為其父太祖朱元璋紀功而命鑿”。碑材分碑身、碑額、碑座三部分。碑座高約16米,長約30.4米,厚13米,底部已鑿空,僅留兩行支撐,西北端仍與山體相連,表面布滿鑿痕。距碑座約200米處有碑額和碑身。碑額呈橢圓形,高約10.7米、寬約20.3米、厚約8.4米,通體鑿有石牙14個,呈現將鑿制蟠龍頭、爪、身的跡象,底部亦已鑿空,僅留三行石柱支撐。碑額旁邊有碑身橫臥地面,通體方正而布滿鑿痕,長約49.4米、高約10.7米、厚約4.4米,東北端與山巖尚未鑿斷,底部留有三行石柱支撐,其余均與山體分離,僅碑身重約5500噸,若將三塊碑材豎疊起來高度……[詳細]
6、朝天宮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天宮
  在江蘇南京市水西門內。相傳該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晉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宮,五代吳王楊溥于其地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1008~1016)間,改名祥符宮,續改天慶觀,元朝元貞(1295~1296)年間,改額玄妙觀,尋升大元興永壽宮。南京朝天宮是江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稱治山,因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此冶鐵鑄劍,后歷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廟宮殿。明洪武年間(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賜名為“朝天宮”,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清末,朝天宮改為江寧府學和文廟,朝天宮現為南京市博物館所在地。朝天宮景區(含江寧府學和冶山)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區朝天宮6號地理位置:東經118°46′′11北緯32°o02′′09歷史文化沿革: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在……[詳細]
梅園新村紀念館
  梅園新村紀念館位于南京市漢府街18一1號,從-向東步行數百米即達。該館由漢府街18一1號的新館址和梅園新村17號、30號、35號4處組成。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為首的0代表團曾在此辦公和居住。梅園新村紀念館位于漢府街,解放前是中國0代表團在南京的辦公原址。0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由0代表團辦事處舊址、國共南京談判史料陳列館、-銅像、-圖書館等組成,這里依舊保持著民國時期近現代歷史的遺跡和風貌。其中,舊址梅園新村30號、35號、17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共南京談判史陳列室,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化的陳列展示手段,展出大量珍貴歷史照片和文獻、文物。-圖書館是全國第一家-圖書資料研究中心。1946年5月至1974年3月,以-為首的0代表團,在南京與-政府進行和平談判。0代表團在南……[詳細]
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大報恩寺碑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大報恩寺碑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南京中華門外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位于南京中華門外,北鄰外秦淮河,南接雨花臺,東至1865園區,西至雨花路,整個園區占地面積約200畝。大報恩寺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譽為“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寺廟遺址”,今天來到園區可探尋600年前的香水河、香水河橋、永樂碑、宣德碑、御道、明代水工設施、三大殿遺址、畫廊遺址、油庫遺址、義井以及燒制琉璃構件的官窯等,當年大報恩寺的“宮闕規制”一目了然。地址:南京市秦淮區雨花路1號類型:古跡寺廟等級:AAAA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電話:025-52009999官方網站:http://www.besdchina.com/開放時間:周一-周日9:00-……[詳細]
9、瞻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瞻園
  瞻園位于南京市瞻園路208號,又稱大明王府和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瞻園原系明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府邸之西圃,經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繕與擴建,至萬歷年間已初具規模。清順治二年(1645)該園成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視江南,曾駐蹕此園,并御題“瞻園”匾額。太平天國時,瞻園先后為東王楊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衙署和幼西王蕭有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清軍奪取天京,該園毀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緒二十九年(1903),瞻園兩度重修,但已非原園景況。民國時,江蘇省長公署等政府機關曾設園內。瞻園歷經侵削,范圍日狹,花木凋零,峰石徙散,雖曾幾度修葺,均不能制其圮落。1958年,南京市委書記-指示重修瞻園。同年修繕工作開始,一期工程為修建瞻園……[詳細]
龍江寶船廠遺址
  龍江船廠遺址位于今南京市西北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帶。龍江寶船廠,又稱龍江船廠、寶船廠。因地處當時南京的龍江關(今下關)附近,故名。西接長江,東鄰秦淮河。明李昭祥《龍江船廠志》記載的“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開廠造船”,即指這—帶地區。明代初年,龍江船廠的規模很大。其范圍“東抵城濠,西抵秦淮衛軍民塘地,西北抵儀鳳門第一廂民住官廊房基地,南抵留守右衛軍營基地,北抵南京兵部苜蓿地及彭城伯張田”。東西橫闊138丈,南北縱長354丈。面積達50余萬平方米。自明朝以后,逐漸廢棄,整個遺址多已成為農田及水塘。當年的船塢,當地人稱之為“作塘”。現在,遺址中尚有第一作至第七作的具體方位可以辨識。各作均呈長方形,東西向并排分布。其中,四、五、六作保存尚好,而尤以四作為最,是如今所能見到的當年遺留下來的最大的船……[詳細]
南京中華門
  南京中華門古稱聚寶門,是南京城墻13個城門中規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門,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是我國古代城垣建設的瑰寶。中華門建筑形體像甕,是專門為抵御敵軍攻城而設計的。甕城工程雄偉,結構復雜,城分兩層,門有四重,建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它是我國最大的甕城,現設有甕城歷史陳列室。南京古城墻規模之大堪稱世界第一,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個杰作。中華門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年間,傳說在修建時遇到“海眼”,隨建隨塌,后來“借”來江南首富沈萬三的聚寶盒埋了下去才大功告成,故又名聚寶門。中華門整個建筑全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劑、壘砌巨磚而成極為堅固。它的南面有雨花臺作為天然屏障,門前后有兩支秦淮河水橫貫東西,前臨長千橋,后倚鎮淮……[詳細]
勵志社舊址
  在中山東路和黃埔路交叉口的東北一側,有一處占地56000多平方;米的寬敞院落。據《明史》記載,這里曾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西花園舊址。當年朱元璋征集30萬兵工興建明故宮,此為存放食品和水的倉庫,又名“西苑水晶臺”。如今水晶臺已是蕩然無存,透過鑄鐵雕花的鐵圍欄,院落里翠綠的草坪上,自西向東呈“品”字形橫亙著三幢古色古香坐北朝南的巨大宮殿。這組建筑就是民國時期國民黨勵志社總部的所在地。勵志社創立于1929年左右,是蔣介石效仿日、美軍隊建立的一個軍官俱樂部性質組織勵志社在當時被戲稱為是“尖、卡、斌”機構,為什么呢?因為勵志社雖不是國民黨正式黨政機構,卻在全國各地都有分支,不大不小是為“尖”;它只是個后勤服務部門,卻由蔣介石親任社長,社員也多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學生,不上不下是為”卡”;勵志社的工作人員……[詳細]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是我國最著名的天文臺之一。紫金山天文臺建成于1934年9月,臺位于紫金山第三峰上,處于中山陵園風景區內。它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綜合性的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至今已有68年的歷史。紫金山天文臺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臺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由于其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做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幾十年來,出色地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測軌預報方案的制定等一系列重要任務,尤其是于1994年7月對蘇梅克維9號彗星與木星碰撞事件進行了預報,受到國際天文學界的稱譽。牌樓采用毛石作三間四柱式,覆藍色琉璃瓦,跨于高峻的石階之上.建筑間以梯道和棧道通連……[詳細]
南京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組成,占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筑。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詳細]
中央研究院舊址
  中央研究院舊址,原國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1949年4月)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隸于國民政府。1928年6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后,陸續按學科分科設置各研究所,到1937年抗戰發生時為止,已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心理、社會科學及動植物等十個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江蘇省科技廳所在地。總辦事處大樓坐北朝南,是一座仿明清宮殿式的建筑。大門兩側及圍墻東側共建有三座方形攢尖頂警衛室,其風格與大樓一致。大樓建于1947年,由基泰工程司楊廷寶建筑師設計,新金記康號營造廠建造。大樓高三層,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單檐歇山頂,屋面覆蓋綠色琉璃筒瓦,梁枋和檐口部分均仿木結構,漆以彩繪,清水磚墻,花格門窗,建筑外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大樓建筑平面呈T字形……[詳細]
南京明故宮遺址
  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全國統一王朝的皇宮,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后,改集慶為應天府。朱元璋為做皇帝,最終選定這塊“鐘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征用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這座朱元璋的宮殿,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皇城在外,圍護著宮城。“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站在明故宮遺址上舉目四望,周遭一片曠野,遠處青山含黛。遙想明朝開國時的宏偉宮殿,惟有這八個字,才能說出此處蒼涼的意境。有人說,南京明故宮遺址最吸引人之處,就是它的神秘。現在沒有人見過當年這一雄偉的建筑,史學界甚至連一張明故宮的詳細圖紙都沒有,只能大概推測出其分布的狀況。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詳細]
金陵兵工廠舊址
  金陵兵工廠的前身是金陵機器制造局,始創于1865年。晚清時期,金陵機器制造局與同年創辦的上海江南機器制造局、1866年創辦的福州船政局以及1867年創辦的天津機器制造局齊名,是我國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四大兵工企業之一。工廠經歷了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金陵機器制造局(今南京晨光機器制造廠的前身)誕生于同治四年(1865)。1865年(同治四年)5月,李鴻章代理兩江總督,移營南京。在南京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掃帚巷東首西天寺的廢墟上興建廠房,籌建金陵制造局,亦稱金陵機器局,簡稱寧局。1866年8月竣工,12月蘇州洋炮局移入,由劉佐禹任總辦,馬格里任督辦。設機器廠、翻砂廠、熟鐵廠和木作廠,制造開花炮彈、抬槍和銅帽等產品。投產時,有員工兵夫約400人。1888年,寧局……[詳細]
南京鼓樓
  鼓樓位于南京市中心,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乃當年擊鼓報時的場所,為全城百姓晝夜報時,有時也用作迎王、接詔書等大慶,堪稱明代首都之象征。到了清代,鼓樓只遺留下城闕,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樓基座上樹碑建樓,并更名為“碑樓”,故而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南京鼓樓占地面積9100平方米,高聳于鼓樓崗之上,北京東路、北京西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五條主干道在此交匯,歷來就是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鼓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紅墻巍峙,飛檐迎風,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后,上有“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筑,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滴水直落臺座之外。早在1923年,鼓樓就被辟為城市公園,成為人們登高遠眺,領略古城風貌的勝地。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空氣、花草幽香。徜……[詳細]
棲霞寺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棲霞寺藏經樓南側。相傳隋文帝曾遇神尼,得舍利數百顆。登基后有意重興佛法,乃兩次下詔,要天下八十三州各選一有山水之寺或清靜寺院建舍利塔。并派高僧等分道將舍利子送往各地置于塔。特詔令首先送往蔣州(隋時南京為蔣州)棲霞寺,舍利塔由此而建。隋時,原塔系一座木塔(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建成),因歲月剝蝕而毀。至南唐時,佛教又興,南唐杰出文化名人高越和林仁肇主持重修棲霞寺時興工重建,成為今日仿木結構的石塔。高越為之寫了《舍利塔記》一卷。死后亦埋葬在寺院山外的坡地上。舍利塔系石塔,規模雖不大,但造工十分精致,由各種不同形狀的石灰巖與大理石相結合壘砌而成。其結構采取先制就所需石料配件,然后接榫安裝,精密穩固,雖歷經千年風雨兵燹而依然完好。舍利塔為八面五級,連基座共七層,高18.04米,構……[詳細]
南唐二陵
  南京南唐二陵位于祖堂山的西南麓,是南唐先主李弁的欽陵和他的兒子李憬的順陵,若從遠處綜觀群山,形如一條游龍,祖堂山乃龍首,南唐二陵正位于龍口位置,顯然,這是精心選擇的皇家風水寶地。  南唐二陵相互毗鄰,東依紅山,北靠白山,西臨山谷,而南面是開闊的山坡地。南唐二陵二陵均系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弁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于公元961年。李弁陵因建于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璟陵則建于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  李弁欽陵全長達21米余,寬10米余,包括前、中、后三間主室和十間側室。前、中兩室及其所附四間側室是磚結構,后室及其所附六間側室是石結構。墓門及前、中、后三個主室都仿照當時社會上流……[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 | 中文字幕亚洲国产精品 | 日本熟女中文字幕DVD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强 | 午夜福利视频网站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