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鄭州市旅游

鄭州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新鄭軒轅廟
  軒轅廟位于河南省新鄭市千戶寨鄉始祖山(具茨山)主峰頂上,創建年代不詳,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據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刊本《新鄭縣志》卷十一祀祠志載:“軒轅廟,舊志在縣西大隗山巔。”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刊本《新鄭縣志》卷三祠廟記載:“軒轅廟在縣西大隗山巔。”清順治已亥《1695年》刊本《新鄭縣志》載:“軒轅廟在縣西大隗山巔。”該廟歇山式建筑,坐西向東,創建年代無考。臺基、墻身和屋頂均為石材構成。面闊三間7.35米、進深三間4.80米,高約5米,建筑面積40平方米。單檐歇山。殿頂為灰板瓦,疑為近代覆加。正脊平直,正脊兩端和戧脊下端均以獸首作結。正脊中央雕有“吉”字圖形。廟墻正面背面四組斗拱裝在立柱之上,殿內四根石柱由步樑與墻連接,柱上置橫梁承托屋頂。正面明間辟門,門高2.18米,門寬……[詳細]
小雙橋遺址
  小雙橋遺址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西北20公里處的石佛鄉小雙橋村及其西南部,文化堆積主要分布于小雙橋、岳崗、葛寨、于莊、師家河等幾個自然村之間。遺址南北、東西各2000米,面積約150萬平方米。小雙橋遺址發現于1989年,1990年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和發掘,并于1995~2000年進行了數次再調查、復查及大規模的發掘。歷年來的發掘主要集中在遺址的中心區域,即遺址東北部一帶20萬平方米,發現有夯土墻、大型高臺夯土建筑基址、宮殿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場、祭祀坑、奠基坑、灰溝、與冶銅有關的遺存等文化遺跡及大批質料各異、種類繁多的文化遺物。出土遺物除陶器外,還有青銅器、玉石器、原始瓷器、骨角牙蚌器、海貝、金箔、卜骨等,還發現有大量的孔雀石、銅渣。其中尤以朱書文字引人注目,朱書……[詳細]
三祖庵塔
  三祖庵塔位于登封市區嵩岳寺北3公里兩溝交匯的深谷之中三祖庵舊址處,始建于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三祖庵原名竹林寺。現僅存金代磚塔及后在原遺址上重建的大殿三間,明清石刻二品、古銀杏樹一株、羅漢洞及周邊其它遺存等,面積約3000平方米。其中三祖庵塔是目前全省保存金代磚石建筑成份其價值較高的單體建筑之一。三祖庵塔位大殿遺址東約3米處,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須彌基坐,疊澀密檐式七層,通高10.2米。磚筑座高1.63米,塔身第一層高1.83米,各面分別面寬2.10米。塔身面南第一層為半圓拱券門,現僅存半圓形石門楣和立頰,東立頰下端已殘。塔門內長寬均為0.86米,塔心室高1.28米,形成中空,可視塔頂,一層處內收0.55米。該塔與少林寺塔林唐塔內部結構相似。塔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塔身二至五層南壁辟尖……[詳細]
24、會善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會善寺
  會善寺位于河南登封縣嵩山太室之西南麓積翠峰下,屬曹洞宗,與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稱為嵩山之名剎。會善寺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閑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岳寺,后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凈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于該寺。五代時于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后梁時廢。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岳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會善寺坐北向南,山門面闊5間,進深3間,硬山小灰瓦頂,中3間砌券門,明間門券上嵌長方形橫匾書“會善寺”3字,內供白玉阿彌陀佛1尊,系明周王所贈。山門東西兩側各建單間硬山造掖門……[詳細]
織機洞遺址
  織機洞遺址位于河南鄭州滎陽市崔廟鎮王宗店行政村北部半山腰上,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1989年~2003年共發掘7次。洞穴呈石廈狀,口寬12~15米,進深21米以上,洞內面積達300余平方米。后經國家文物局撥出專款進行考古發掘,共發現文化堆積24層,用火痕跡17處。發掘出土大角鹿、披毛犀、羚羊、野牛等動物化石2000余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2萬余件。1990年開始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1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達24米以上,可分為五大段24層,第1~4層為全新世堆積,出土有新石器時代仰韶及裴李崗文化遺物;第5~11層為馬蘭黃土與角礫巖混合的更新世晚期堆積,出土物以動物化石和石制品為主;第12~14層為山體風化物與灰燼淤積,極少見遺物;第15~19層為更新世晚期褐……[詳細]
大師姑城址
  大師姑城址位于河南省鄭州滎陽市廣武鎮大師姑村和楊寨村南,是一處二里頭文化中晚期大型城址。城址由城垣和城壕兩部分組成。城垣距現地表深度不一,一般在1米左右。已發現的部分為南墻西段、南墻東段的部分地段、東墻部分地段、西墻北段和北墻西段,所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存全部集中在城垣和城壕以內,總面積約51萬平方米。在護城壕內側,還有一條商代早期開挖的環壕。早商環壕位于夯土城垣和護城壕溝之間,和護城壕溝平行分布。其內側打破疊壓城垣外側的二里頭文化層,外側打破護城壕溝。環壕的形制和二里頭文化護城溝不同,斷面呈倒喇叭狀,溝口寬度在13~15米之間,溝底寬度約1.5米左右,溝深4~6.8米之間。環壕下層出土標本破碎,初步判斷其時代應在二里崗下層一、二期之間,環壕上層出土遺物時代為二里崗上層時期。環壕內二里崗期早商……[詳細]
二七紀念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鄭州市錢塘路中段82號,是為紀念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及京漢鐵路全線總罷工而建。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次有組織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它首先在鄭州召開了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并在鄭州決定舉行京漢鐵路全線總同盟罷工,因此,鄭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都有著光輝的一頁。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在軍閥的百般阻撓下召開,工人代表們沖破-,闖開普樂園的會場大門,開始了大會,這是京漢鐵路工人爭-、爭自由的大會,標志著中國工人運動從此走向新的政治斗爭。為緬懷先烈,繼承和發揚京漢鐵路工人的革命斗爭精神,1951年,鄭州市人民政府對京漢鐵路總工會召開成立大會的普樂園會場舊址進行復建,即為今二七紀念堂。紀念堂于1951年9月動工,1952年11……[詳細]
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鄭韓故城位于今新鄭市區周圍,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城垣周長20公里,城內面積16平方公里,城墻用五花土分層夯筑而成,基寬40—60米,高15—18米。北墻外側有數處馬面建筑,是全國最早的新型城墻防御設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洛陽,史稱東周。鄭國隨著周朝東遷,也從陜西棫林遷到洛陽以東,滅虢國、鄶國,在此建都,為了區別在陜西的舊鄭國,取名新鄭。公元前375年,韓滅鄭,從陽翟(今禹州)遷都新鄭。公元前230年秦滅韓,鄭韓兩國先后在此建都達539年之久。鄭韓故城內文物遺跡星羅棋布,目前發現城門遺址4處,在城內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墻,把故城分為東西兩城。西城內分布有韓國宮城和宮殿區、繅絲作坊遺址。東城內分布有鄭國宮廟遺址、祭祀遺址、鑄銅遺址和韓國鑄鐵、……[詳細]
29、初祖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初祖庵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2公里處的五乳峰下,是為紀念禪宗祖師達摩而修建的,現存有一殿、兩亭和千佛閣等建筑。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面闊和進深均為3間,單檐歇山式琉璃瓦剪邊頂,殿內的木構梁架和斗拱都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大殿的前檐立有4根石柱,柱面浮雕有海石榴、卷草、飛禽和伎樂等圖案。殿內有石柱4根,柱面浮雕有神王、盤龍和嬪迦等。殿內明間置佛龕一座。大殿東南有古柏一株,相傳為唐初禪宗六祖慧能所植。庵內還保存有書法家黃庭堅、蔡卞等人書寫的贊頌初祖達摩的碑石40余通。初祖庵為研究宋代至清代的佛教建筑、雕刻和書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景點位置河南少林寺西北面一公里……[詳細]
鐵生溝冶鐵遺址
  時代:漢中國漢代冶鐵和制造鐵器工場的遺址。位于河南鞏義市鐵生溝村。是已知的漢代冶鐵遺址土物最豐富的一處。年代約當西漢中晚期至東漢。遺址中發現煉爐(高爐)、鍛爐、炒鋼爐、退火脫碳爐,以及烘范窯、配料池、房基、鐵器、鐵范、鐵料、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等。附近有多處古鐵礦坑道。研究表明,這里是一處冶煉生鐵、鑄鐵、脫碳退火(柔化處理)、制造鐵器的綜合性工場,生產的基本環節是:煉鐵、鑄造、脫碳退火;或煉鐵、鑄錠、炒鋼、鍛造。出土的部分鐵器上有“河三”銘文,推測這里應是漢代河南郡所轄的第三號制鐵作坊。位于鞏義市老城西南29公里處。鐵生溝村群山環抱,礦藏豐富,南側為一處規模較大的西漢冶鐵遺址,東西長約180米,南北寬約120米,總共2.16萬平方米。遺址周圍斷崖上,裸露出不少煉渣、礦石末、燒土和黑灰。在冶煉場……[詳細]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于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于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都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全稱: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俗稱或簡稱:嵩岳寺塔建筑概況: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于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于圓形的平……[詳細]
黃冶三彩窯址
  黃冶三彩窯址位于河南省鞏義市東北約6公里的站街鎮大、小黃冶村,分布于黃河兩岸,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是已知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三彩窯場。該窯始燒于唐代(618年~907年)早期,唐代中期達到鼎盛,唐代晚期仍在生產。三彩制品以瓶、壺、罐、碗、盤、爐、燈等器皿為多,另有一些馬、象、獅、小兒騎馬等動物和人形玩具以及俑、建筑構件等。器皿造型端莊秀麗,玩具傳神逼真。胎質細白,多施黃、褐、藍、綠、白色釉,晶瑩光潔,色彩斑駁燦爛。有的還以刻花、貼花等技法做出裝飾花紋。歷史上關于唐三彩的產地,一般有西安、洛陽、揚州三地說,但目前發現窯址的,僅洛陽一地。黃冶三彩窯址在迄今發現的唐代燒制三彩器的窯址中,時代較早,產品質量好,深受歡迎。該窯燒制的三彩器常出土于洛陽、西安等地的唐代城址和墓葬中,并遠傳到日本、朝鮮……[詳細]
唐戶遺址
  唐戶遺址面積52萬平方米,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新砦期文化、夏、商、西周、東周等長6000年的文化內涵,遺物十分豐富而具有代表性,實屬罕見。可以認為它是華夏文化的縮影,特別是在解決裴李崗文化與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新砦期文化的承襲關系,解決重大學術問題,具有特殊的歷史研究價值。從這里發現的西周春秋墓葬現存分析,這里可能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王室某位顯族重臣的封韁聚集點。唐戶遺址將成為研究西周和鄭國的歷史及王寶與貴族的關系提供重要實物資料和線索。從發掘的一批春秋墓葬的墓葬形制和隨葬青銅器看,應是與新鄭鄭國有關系的貴族。其0土的一批銅器造型精美,與鄭韓故城出土的鄭國青銅器相比還有些是過去不多見的青銅器。因而它為研究鄭國歷史、鄭國青銅器鑄造有著重要價值。在春秋時期M70土一件殘鐵器,這是在……[詳細]
密縣縣衙
  密縣縣衙,現稱新密古縣衙,位于鄭州西南40公里的新密市,建于隋朝(公元616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距今1400年的歷史。2006年6月新密古縣衙被省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國內現存歷史最長、規模龐大、保存完整、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縣級衙署,有“中華第一衙”之稱。密縣縣衙,位于河南省會鄭州市西南43公里處,古縣衙所在地,原古名為法橋堡,隋代由密縣縣東大隗移此。密縣古縣衙始建于隋代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各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國內現存歷史最久的官署衙門。其中衙署內的監獄歷代沿用,一直使用到2003年,專家稱監獄使用之最,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個奇跡,在文物界有“中華第一衙”之稱。縣衙歷代屢有增修重修,后毀于元代戰火。明……[詳細]
慈云寺石刻
  青龍山慈云寺位于鞏義市大峪溝鎮民權村,距鞏義市區20余公里。這里四山旁圍、一水中流、峰戀聯亙、林木掩映、環境十分幽靜,是休閑渡假的理想境地。慈云寺始建于漢代,是鞏義第一叢林。據寺內碑載:“東漢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騰,竺法蘭始建白馬寺于洛陽城西,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開慈云禪寺”。所以稱慈云,是說佛之慈心廣大如云,蔭庇整個世界。慈云寺歷經滄桑,或興或廢,一直延續至今,它經受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貞觀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由于戰亂和災荒,曾—度荒廢。從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開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歷代都有修葺。極盛時期殿堂櫛比,金碧輝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云,紛……[詳細]
娘娘寨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周娘娘寨遺址位于鄭州市滎陽市豫龍鎮寨楊村西北約200米,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古城址,2006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北索河環繞而過,隔河與前袁垌、寨河而望,傳說為北朝時候的一個村寨。現遺址中心尚保留有一高出周圍3米的土臺地,近代曾利用為寨,寨平面呈方形,南北長250米,東西寬239米,周長約980米。寨墻基本上保存較好,尤其是其東寨墻,絕大部分高出地面3—5米,其它三面墻體現存高度一般在1—2米之間,厚約2—3米之間。部分墻體經過夯打,夯層明顯。在夯層中見到有大量商周時期的陶片,斷面暴露有灰坑、墓葬。河南滎陽娘娘寨兩周城址,經過多年發掘,特別是2008年的工作,已基本弄清楚了其范圍、興建過程和功能分區。根據對內、外城墻和大型建筑基址內解剖呈現的地層疊壓打破關系以及……[詳細]
密縣瓷窯遺址
  時代:唐宋密縣瓷窯遺址,位于新密市城區西南,原密縣老城西門外。遺址地處南北走向的菜園溝河兩岸,李公惠政橋橫跨其上,橋北稱碗窯溝,橋南稱菜園溝。在河溝兩側斷崖上,都暴露出窯具和瓷片的堆積層,尤其是橋南河溝東側更多,堆積層一般厚1—3米。在兩側斷崖上,還發現了一座殘窯址,窯壁用土坯筑成,已燒成磚紅色;澄水池2個,為礓石砌成灰色光滑硬池面。遺址南北長1080米,東西寬200—3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密縣瓷窯遺址,經過多次調查和發掘,采集到大量的瓷片和瓷器。從采集到的標本看,瓷片以白釉為主,黑釉和黃釉次之,珍珠地劃花與三彩次之,青釉最少。白釉瓷中數量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碗,還有一定數量的壺,以及碟、罐、燈、盒、豆、盂、高足杯、瓷玩具等;黃釉瓷中多為壺,還有大小不同的碗,特別是雙帶柄流壺為典型唐……[詳細]
登封崇福宮
  崇福宮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市區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萬歲峰下,距市中心2公里。初名萬歲觀,創建于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宮,面積現存約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間,古樹名木50余株,歷代碑石10余品。為河南省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建筑,唐高宗時在萬歲觀內建太乙祠,因祈雨有驗,改萬歲觀為太乙觀。五代間廢毀。宋真宗時(公元998-1022年)把觀提升為宮,更名曰崇福宮,對宮院大加整修,并由宮廷管理,到仁宗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宮內建筑達一千余間。是北宋皇室夏季避暑的離宮。比較重要的碑刻有《寇謙之傳》碑,《元圣旨碑》等。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北宋的泛觴亭、流杯渠遺址等。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主管崇福宮的官員名儒先后有:范仲淹、韓……[詳細]
劉碑寺造像碑
  劉碑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東南20公里劉碑村,北齊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劉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興建佛寺,因名“劉碑寺”,又為保護此碑建碑樓,俗稱“碑樓寺”。《金石萃編》云:“碑樓寺在縣東四十里石淙東源上,內有豫州劉剌史碑,北齊天保八年丁丑立。刻劃佛像,文列上方,字殊鄙劣。剌史名碑,無佛處鐫諸人姓名,俱劉氏名。文紀劉碑為首造碑文緣起也,村落沿其名曰劉碑”。原建碑樓和寺院早已損壞,面貌全非,寺內建筑多系清末重修。民國年間,寺院保存尚為完整,寺院面積1千多平方米,前有山門,左為客堂、關帝廟,右為客堂、六祖殿,后面正中為佛祖殿,左為火神廟,右為老君殿,建筑皆為三間。從建筑布局看,除佛祖殿、六祖殿為佛教建筑外,其它關帝廟、火神殿、老君殿全日道教廟房,不難看出,這里在清末民初時已成為佛道雜居,……[詳細]
南洼遺址
  時代:夏商至唐宋南洼遺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約40公里的嵩山南麓,是夏商至唐宋時期的古遺址,是一處以二里頭文化為主,兼有殷墟、東周等時期的文化遺存2004~2006年,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先后五次對其發掘,出土了較為豐富的文化遺物。南洼遺址南臨鄭洛公路,向北約1千米即為君召鄉政府所在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該遺址北依少室山,南望伏牛山余脈,東部為一道南北向丘陵,向西地勢開闊,有水自東北向西南穿過,后西折匯入伊河支流白降河。遺址地勢較為平坦,中部稍高,地表現為農田。該遺址東南與仰韶時期的后孟村遺址相接,向西南5千多米為仰韶時期的潁陽遺址。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洼村民為修建水庫及建房取土,將遺址中部破壞部分,其余保存較好。從取土形成的斷面上,可以清楚地發現較為豐富的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灰坑、墓……[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日本亚洲yy6080 | 在线观看免费无毒不卡 | 最新国产乱子伦真实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五月综合网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