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圣公會基督教堂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沙面街鵝潭社區沙面南街60號,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是遺存至今、難得的沙面早期建筑物。教堂坐北朝南,磚、木、鋼結構,局部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古羅馬式風格,占地面積310平方米。教堂的大堂平面為大長方形,長邊南北向。塔樓首層平面為小正方形,以上各層為八邊形。大堂在北,塔樓首層是大堂的門廊,東、西、南三面都有拱門出入。大堂為一層,雙坡屋頂,屋頂下有夾層。塔樓有四層,頂層原是鐘樓,現大鐘已不存。塔樓的第三層有洞口通向大堂的夾層,夾層有洞口爬到祭壇上面較低的夾層。大堂內部空間較大,兩側墻各開5個高大的半圓拱頂的長窗。大堂前后墻和側墻轉角處都有高大的古典愛奧尼……[詳細] |
![]() | 春園,位于新河浦路22~26號,坐北向南,為一式三幢并列的3層磚石混凝土結構的洋房,樓高13.5米,每層深19.1米、寬9.8米。24號樓頂天臺建有一座混凝土結構的八角亭。四周有圍墻,每幢間可以相通。圍墻門口向南,左右兩條柱子上各有一座石獅子,門楣上刻“春園”兩字,院內有水井。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廣州,春園即為黨中央的活動地。中共三大期間,是大會代表居住的地方,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出席會議代表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住在春園24號2樓,F建筑物外貌保存完好。1993年,作為舊民居建筑,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新河浦路24號類型:……[詳細] |
![]() | 南越國水關遺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西湖路63號光明廣場負一層。南越國水關遺址是南越國都城南城墻的“水關”(水閘)遺存,發現于2000年,水關僅存木構水閘,坐北朝南,距今地表約4米,其上疊壓有東漢、晉、南朝和唐、宋等晚期的建筑遺跡。水閘位于當時的珠江北岸,南北向,閘口寬5米,南北長35米,水閘的閘口的南北均呈“八”字形敞開,面積約903平方米。南越國水關遺址是目前水關遺址是我國城市考古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木構水遺址。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前史書記載只知道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將任囂在番禺建城,史稱“任囂城”。公元前204年趙佗創立南越國后……[詳細] |
![]() |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園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館內陳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統地介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史實,有三星旗、繳獲的英軍軍服。大刀長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與資料。1840年6月,英國發動對華鴉片戰爭。次年5月29日,英軍劫掠隊到三元里一帶搶劫,侮辱婦女,三元里附近103鄉人民組成反侵略武裝抵御英軍,打死英軍200多人,大獲全勝。1958年月11月,當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三元古廟遺址被辟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陳列館,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1950年廣州市政府在三元里村口,立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正面刻著:“一八四一年在三元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斗爭中……[詳細] |
![]() | 六榕寺塔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六榕寺內。寺塔始建于南朝劉宋年間(420年-479年)。梁大同三年(537年),詔許曇裕法師在此興建一華麗的木塔,供奉從海外迎回的佛舍利,賜名寶莊嚴寺舍利塔。北宋初年,焚于火,寺仍存而塔已湮滅。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改稱凈慧寺。紹圣四年(1097年)主簿林修與信士王衢歸沙門道琮于舍利塔故址重建寶塔,下瘞佛牙舍利,龕藏賢劫千佛像,故易名千佛塔。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來寺,見塔畔植有蒼翠的榕樹6株,欣然手題“六榕”寺榜,后來遂稱六榕寺。千佛塔于清初重修后,因塔身檐壁色彩斑斕而有花塔之稱。1987年建的大雄寶殿內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詳細] |
![]() | 南越文王墓是迄今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漢代石室彩畫墓,其與后來發現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等共同組成最重要的南越國時期考古遺存。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成為廣州首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之一。南越文王墓于1983年被發掘,其墓主為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約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墓室主體按挖豎穴的方法構建,東、西耳室掏洞而成,整體平面呈“士”字形,建筑面積約100平方米,選用粗加工的750多塊紅砂巖筑成。墓室共有七室,前部有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后部有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后藏室。前室石門南端有一4.12米外藏槨,槨南為斜坡形……[詳細] |
![]() | 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位于廣州市中心區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已經改為15號),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朝統治進行決戰的總指揮部。這次起義孫中山先生給予高度評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憤怒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建筑為坐北向南的青磚大屋,原是清朝官員的住宅“朝議第”,四進三開間,單層、兩面坡頂素瓦,大門是嶺南建筑中典型的趟櫳門;院內每進之間均以天井、花園相隔,均配屬晚清嶺南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在20世紀20年代被同盟會員李章達先生……[詳細] |
![]() | 南漢二陵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南漢二陵包括南漢烈宗劉隱的德陵和南漢高祖劉巖的康陵。五代時十國之一。曾稱大越國。唐末,嶺南士人云集,有的是為了避戰亂,有的是被流放嶺南的名臣后裔,還有因戰亂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滿地方官。劉隱收用這三類士人為輔佐。他遣其弟劉巖(889~942)率兵平定嶺南東西兩道諸割據勢力,控制了嶺南;西與楚爭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兩管(今廣西西部、南部及廣東部分地區)。干化元年(911)劉隱卒。劉巖繼立,先后改名為陟、龔、□。都廣州番禺(今廣東廣州),稱興王府;盛時疆域有六十州,約為今廣東、廣西兩省及云南的一部分。歷五主,共六十七年。后梁貞明三年(917)劉巖稱帝于番禺,國號大越,次年改……[詳細] |
![]() | 嶺南第一樓因樓上懸掛一口明代青銅鐘,又名禁鐘樓,位于廣州市惠福西路五仙觀大殿之后。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建。后毀。萬歷年重建,現存上層的木構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遺構。清代著名詩人屈大均把它與鎮海樓、海山樓和拱北樓合稱為四大崇樓。鐘樓坐北朝南,通高17米,首層用紅砂巖石砌筑臺座,仍為明代遺存。寬13.9米、深11.9米、高6.8米,中開一寬3.8米、深5.7米的拱券形門洞,前后貫通。二層為木構建筑,四面敞開,重檐歇山頂,正脊飾鰲魚寶珠。面闊三間11.8米、進深三間39.73米,13架梁用4柱,梁柱用材粗大,風格古拙簡樸。正檁底部書“時大清乾隆歲次戊申季冬吉旦”、……[詳細] |
![]() |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位于東皋大道一號(現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在這座寬敞、幽靜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齊美觀的米黃色樓房,這座樓房原是廣州商團副團長陳恭受的花園別墅。在大革命時期,它曾經是廣東80萬農會會員的戰斗指揮部——廣東省農民協會(簡稱“省農會”)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府鎮壓了商團叛亂后,將此樓房沒收充公。1925年,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由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現越秀南路89號)遷到這里,續辦了第三至第五屆。省農會自成立后至1927年“四.一五”國民黨反革命政變前,便以此為大本營,率領全省農民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1925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東省第一……[詳細] |
![]() | 位于文明路215號的鐘樓禮堂。原為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誕生地,也是魯迅1927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時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鐘樓的首層有一個平時不引人注意的小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就是在這個小禮堂里,曾發生過國共關系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在這里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部署國民革命事業。1988年舊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因鐘樓的廣場毗鄰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委員會、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和農-動講習所,所……[詳細] |
![]() |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相繼傳人廣州。而中國沿海伊斯蘭教四大古寺,除杭州真教寺、揚州仙鶴寺、泉州潔凈寺之外,還有廣州的懷圣寺。廣州懷圣寺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該寺位于光塔路,相傳是唐貞觀年間(627—649年)阿拉伯人阿布·宛葛素建造,是伊斯蘭教傳人中國后最早興建的清真寺。據南海百詠續篇》載:“懷圣寺為回教之祖,名貴圣穆罕默德,寺號懷圣,懷念貴圣也”。光塔路一帶是唐代廣州著名的“蕃坊”。當時曾有成千上萬的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信徒聚居那里。懷圣寺就是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為紀念其教祖“至圣”穆罕默德而興建的,故名“懷圣”。懷圣寺坐北朝南……[詳細] |
![]() | 大虎炮臺遺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小虎村大虎山(大虎山島東邊偏北),屬虎門炮臺。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在大虎山島東邊偏北,坐西南向東北,炮臺始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由兩廣總督阮元倡建。1841年2月27日第一次鴉片戰爭虎門海戰時,被英國侵略軍占領破壞。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再次被毀,后遭廢棄。據文獻記載,該炮臺配大小生鐵炮32位,防臺把總1員,防兵50名。臺上神堂5間,官房3間,兵房29間,軍火局房3間,臺面炮洞垛口均粗石砌就。當時人稱頌其為“大海綿長通絕域,虎門高聳接層霄”,是虎門的第三道防線,F所見的炮臺遺存主要是炮臺基礎和建筑材料三合土塊,分布于……[詳細] |
![]() |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樓高三層,總面積約700平方米。這里是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所在地。廣東區委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的地方區委之一,管轄區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南部、香港、云南、貴州以及海南甚至深入到南洋一帶,成為當時最大的區委。1924年10月,周恩來回國后接任區委委員長一職,1925年2月,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委機關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農民部、軍事部、婦女部、監察委員會和秘書處等機構。當年,陳延年、周恩來、彭湃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驅曾在這里辦公,領導廣東人民開展革命斗爭。一樓開有中藥鋪、雜貨鋪、鞋鋪、小吃店等4個店鋪為區委的工作做掩護。1925年上半……[詳細] |
![]() | 留耕堂位于番禺區沙灣鎮。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幾毀幾建,現規模是于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的,比廣州陳家祠(建于1890午)早了170多年。沙灣留耕堂又名何氏宗詞,是沙灣何氏宗族的大詞堂。“留耕”兩字取自“陰德源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沙灣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書聯豐富、氣勢雄偉。留耕堂計有112條石柱和木柱。這些木柱的原料,當時是從東南亞國家采購回來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體現了嶺南庭園的精巧的建筑藝術。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依次為大池塘、大天街、山門、儀門(牌坊)、丹墀(天井)、月臺(釣魚臺)、……[詳細] |
![]() | 廣州沙面建筑群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沙面曾是中國惟一的租界人工島,是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廣州人民反帝斗爭的歷史見證,也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輸入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這里環境優美,是廣州人民的一塊寶地。保護和利用好沙面建筑群及周邊環境,把它完好地傳給、后人,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湯國華和他的學生們在廣州市文化局的支持和指導下,按照廣州市政府的部署,結合教學計劃,對沙面建筑群做了大量有意義的保護工作,包括對每一座歷史建筑進行詳細測繪,對沙面整體環境的通風、溫濕度變化、太陽輻射、噪聲干擾、采光質量、環境心理等進行科學測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詳細] |
![]() | 孫先生讀書治事處紀念碑位于越秀山南面百步梯的半山坡上,即孫中山于1921年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時,曾和宋慶齡居住過的“粵秀樓”遺址。1922年6月26日,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發動武裝叛亂,孫先生和宋慶齡夫人是從這里脫險的。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建于1930年,坐北向南,碑身高約5.5米、碑腳2.28米,呈尖頂方柱形,臺座寬6.2米、高0.76米,正面有5級臺階。碑是鋼筋混凝土石米批蕩建筑。碑體文字碑的正面鐫刻“孫先生讀書治事處”,背面鑲嵌高1米、寬0.6米的連州青石,上刻《抗逆衛士題名碑記》,記載61名總統府衛士與陳炯明叛軍浴血奮戰之情形。1981年,碑上的“孫先生讀書治事處”8個大字貼金翻新![詳細] |
![]() | 蒲洲炮臺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道鹿頸村蒲洲山東南方的山梁上,與南面大角山炮臺相望。始建清光緒十一年(1885)。占地總面積約769.55 平方米。蒲洲臺原門樓已毀,現新修。炮池現存3處,是典型的后膛炮池,大炮等已消失。1號炮池呈扇形,2、3號炮池呈圓形,炮巷連接炮池,炮巷內有子藥庫。1997年在維修工程中對炮池、門樓、炮巷進行了維修保養。2008年再次對其進行了維修。是虎門炮臺現存的主要部分之一。炮臺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擊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開幕式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82年2月,并入“虎門炮臺”,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廣州公社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起義路廣州市起義大院內,亦即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舊址現存大門,還有南、中、北三座辦公樓和拘留所。南樓為辦公室、警衛連連部和發放武器、宣傳品、袖章的地方;中樓為蘇維埃政府會議室、辦-公室和工人赤衛隊總部;北樓為軍事指揮部。舊址內設有廣州起義史料陳列室。1927年12月11日,0人張太雷、蘇兆征、葉挺、-、-等領導發起了廣州起義,這次起義以工人赤衛隊和教導團為主力,起義軍攻克了-大院,在這里宣告成立廣州蘇維埃政府,建立了人民政權,后來因力量懸殊,起義軍在-三個師以及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軍艦和陸戰隊的反撲下損失慘重,余部撤出廣州。起義建立的政權維持了三天后失敗。位置廣……[詳細] |
![]() | 萬木草堂舊址位于廣州市中山四路長興里3號,這里原名是邱氏的合族祠,康有為利用這地方來講學。邱氏書室始建年代不詳,面寬三間15.59米、深四進45.96米,有頭門、中堂、后堂(祖堂)、后樓和兩旁房舍。硬山頂?涤袨橛诠饩w十七年(1891年),在此設立學堂,聚徒講學,宣揚變法改良主義的思想,兵擬訂學規《長興學記》,同年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引用經傳,編造變法理論,使變法改良主張,從傳統的儒家理論找到根據。學生有陳千秋、梁啟超、麥孟華、韓文舉、梁朝杰、曹泰等20多人。次年“草堂”遷至廣州衛邊街鄺氏宗祠。1893年再遷至廣州府學宮里的仰高祠(即現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內),講學的規模越來越大,到1894……[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