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定西市 > 臨洮縣旅游

臨洮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馬家窯遺址
  馬家窟遺址因首先發現于臨洮馬家窯而得名,距今約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還有更晚期的“寺洼文化”。下部迭壓著廟底溝類型文化層。房屋有方形,圓形,多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隨葬彩陶較多,底色以橙紅為主,主要是黑彩(個別有百彩)花紋。石器有石鏟,石刀,石鐮,石磨等,也有盤狀器,鏟形器,磨制較細。此外,1975年在馬家窯出土了一件鋼刀,經堅定為青銅器。馬家窯類型號的彩陶制造業,從地域上講,不斷擴大規模,使其范圍焉到河西歐國家走廊,南到青海東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寧夏南部,東面包括整個甘肅東部。1923年8月至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調查馬家窯遺址,最早發現并標定于甘肅臨洮縣洮河西歐國家岸上的馬家窯鎮壓,故而得葉,測定距今約58……[詳細]
臨洮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遺址最西端再甘肅臨洮縣城東23公里堯甸長城坡。南北向,黃土板筑,殘高1米左右。是秦代長城西端的起點,斷斷續續經渭源,隴西,通渭,會寧,靜寧等8縣入寧夏后,又回到甘肅境環縣,慶陽縣入陜西省,翻山越嶺,飛渡溝壑,穿沙漠草原,蜿蜒東去,止于鴨綠江畔。渭源境內的秦長城,是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滅義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長城地段之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鋪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洼、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這段古老的長城,大部分地段殘高在3米左右,少數地段超過十米,沿城垣起伏,每隔一里有小烽燧,十里一大烽燧,雄偉壯觀。城垣下夯層清晰,秦瓦遍地。長城腳……[詳細]
辛店遺址
  時代:商周辛店遺址位于臨洮縣辛店鎮的辛店村和石郭家村洮河東岸二級臺地上,面積11.6萬平方米。屬辛店文化。1924年發現。遺址分為辛店村駱駝崖與石郭家村石家坪兩個片區。經鉆探、發掘證實,駱駝崖為居住區,面積9600平方米;石家坪區為墓葬區,面積10.7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豐富。出土陶器以夾砂紅褐陶或黃陶為主,陶中摻入碎陶末與石英砂粒等,陶胎較為粗糙,多為手制,表面磨光,并施有一層白色或紫紅色陶衣。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與彩繪紋等。彩繪花紋別具一格,近似一對羊角的雙勾紋與犬型紋是其重要標志。辛店遺址是辛店文化命名地,內涵豐富,保存較好,對研究青銅時代西北地區的社會面貌及當時與中原地區的文化聯系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寺洼遺址
  寺洼遺址位于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城北20公里,洮河西岸衙下鄉衙下村。遺址的分布面積遼闊,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800米,為“寺洼文化”的命名地。寺洼文化是黃河上游遠古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出土陶器聞名遐邇。寺洼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14~前11世紀,主要分布在蘭州以東的甘肅省境內,并擴及陜西省千水、涇水流域,居民聚落已具相當規模。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墓葬多土坑墓,形若覆斗,葬具有棺或棺槨,除單人葬外,有合葬和火葬墓。隨葬品有陶器、青銅器、裝飾品及馬牛羊的骨骼。少數墓中有殉人和陪葬車馬,表明當時已進入奴隸社會。馬鞍形口罐是最有特色的陶器。青銅器有戈、矛、鏃、刀和鈴等。關于寺洼文化的族屬,一說是氐羌,一說為戎狄。2006年5月,寺洼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午夜视频网站 | 亚洲精品福利aV在线播放 |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观看 | 一本综合九九国产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v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