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園位于興化市區武安街西側。始建于清咸豐(1851-1860)年間,原為清代揚州富商李小波的私家花園,是一座具有設計風格獨特,建筑技藝精湛,獨具地域特色的水鄉園林。因地形狹長,有“余園半畝”之稱。李園北部為船廳,船廳為園中最富特色的古典建筑。整體呈船狀,船頭朝西,呈“L”字形,共七間,卷棚歇山頂。船頭掛落上方,懸“自在流行”匾額,艙屋中間以大型雙面雕花落地罩分隔。東端與后艙有隔棧,上懸常州書法家汪洵所題“滄浪畫舫”額。后艙南北為三間,南二間與北一間中有圓形落地罩分隔,花罩上方懸清代著名書法家楊峴所題“諒齋”小匾。船廳外部南側正中有一斜面坡道,狀似跳板。船廳西去隔一堵高大的圍墻,原為明代所筑“0……[詳細] |
![]() | 分布于興化市境內垛田、林湖、城東、竹泓等各鄉鎮。核心保護區位于垛田鎮東南部蘆洲、征北及高家蕩、楊家蕩一帶,總面積5000余畝。興化地處蘇中里下河腹部,地勢低洼,湖蕩沼澤連綿,歷史上由瀉湖淤積而成。今垛田鎮境內的耿家垛遺址及鄰近的南蕩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和先秦時期,種植業和垛田芻形已經出現。先民們為墾殖和抵御洪水災害,在湖蕩和沼澤處利用自然積土成丘,壘土成垛,與水爭田。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萬塊形態各異、溪流回旋的島狀田塊,稱之為“垛”,又名“岸”、“葑”、“島”等。唐大歷二年(767)常豐堰筑成后,由于勞動力增多、種植業發展,垛田大面積出現。宋元時期又在沼澤地用木樁、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蓋土壤……[詳細] |
![]() | 蔣莊遺址位于江蘇省興化、東臺兩市交界處,分屬興化市張郭鎮蔣莊村及東臺市時堰鎮五星村、雙溪村。遺址起初由當地文物愛好者發現,因泰東河水利拓寬工程需要,2010年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派員對其調查確認,遺址位于興化境內區域被當地人稱之為“野城”。以泰東河為界,可將遺址分為東西兩區,東區(II區)以唐宋時期堆積為主,面積達45萬平方米;西區(I區)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堆積為主,面積近2萬平方米。因地處平均海拔約3米的里下河地區,遺址所在區域地下水位高、水網密布。遺址北側沿河西岸局部剖面顯示,該區域良渚文化層之上疊壓著一層厚約0.8~1米的純黃土,為水成間歇層,間歇層之上為唐宋時期文化堆積。這表明良渚時期,……[詳細] |
![]() | 時代:清至民國地址:江蘇省泰州市興華市昭陽鎮東城外大街10號,該藥店可稱得上興化地區杏林店鋪中歷史悠久,聲名鼎盛的佼佼者。創立于清朝康雍年間,創建者為揚州人方石川。他在深刻考察本地市場后,毅然率族遷居興化城,并在熱鬧非凡的城門口黃金地段附近,買房置業,開設藥店,懸壺濟世。并根據《史記扁鵲傳》中“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典故,定藥號名稱為“上池齋”。清乾隆十五年(1750),“上池齋”業主聘請被“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譽為“邑中楷書第一”的書法家李培源為其書寫店名,并將其制成金字招牌。藥店坐南朝北,前后兩進,磚木結構。前進上下二層,下為店堂,上為藥材庫房;后進是平房,為制藥作坊,系明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