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嶺山寺塔
  嶺山寺塔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南寶塔山上,俗稱延安寶塔,始建于唐大歷年間(766-779年),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重建。金大定九年(1169年)在塔旁建寺,塔從寺名,為嶺山寺塔八角九級樓閣式形制,高44米,底層至二層上塔梯道取壁內折上式,二層以上為木扶梯。嶺山上除寺塔外,還有宋代范仲淹所立書院、范書摩崖石刻及明代鐵鐘等文物古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延安寶塔,已成為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被列入延安革命遺址范圍。位于延安城東南嘉嶺山上。興建于唐代宗大歷年間,金、明兩代曾進行過維修。現存建筑屬于明代風格。為八棱九層樓閣式結構,通高44米,底層每邊長4?6米。辟有高2.35米南北塔門兩個,塔內有樓梯,可攀至最高層。1959年、1984年兩次維修,安裝了樓梯和避雷針,加固了塔基,設置了地面……[詳細]
慧照寺塔
  慧照寺塔慧照寺塔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北三十公里的下邽【guī】鎮。慧照寺塔底基呈正方形,面積約三平方丈。共九層,高約36米,層間有磚砌出檐,四面均有假券門。據說此塔系唐代建筑,宋、元、明各代均有修葺,現在保存完好。慧照寺塔前有大雄寶殿,殿內有高七尺多的大銅佛五尊,盤膝-,閉目養神。佛像下是銅鑄蓮花底座,座周的每個蓮花瓣上各鑄有一尊小佛像,共約六十余尊,姿態多樣,制作精巧。從形制來看,這些銅佛像是明代遺物。1957年,慧照寺塔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加固了塔基,規劃了保護范圍,修了排水溝,對其進行保護。……[詳細]
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北45公里處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是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領導下,以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的名義,在當時的國民黨統治區陜西省涇陽縣安吳堡舉辦的培訓青年干部的重要場所。它是抗日青年的旗幟、革命青年的熔爐、中國青運史上的豐碑。2013年5月,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漢高祖長陵
  長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東約20公里的窯店鎮三義村北。長陵又名“長山”,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劉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沛縣(今江蘇沛縣)人。秦末率沛縣子弟三千抗秦,后稱帝,建立西漢王朝,是中國第一位“以布衣提三尺有天下”的皇帝。長陵的陵址選在咸陽原的最高點,即秦咸陽宮的舊址之上,遠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氣勢雄偉。南與未央宮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涇渭二水橫貫陵區。在此可俯瞰長安勝景,自古以來就是關中著名的樞紐要地。1970年~1976年,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長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查,發現了大量的實物遺存。長陵是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的合葬陵墓,陵園遺址至今尚存。陵園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西墻的正中發現了一座寬23米的城門遺址。西城墻的地面上至今還保留著一條長60……[詳細]
秦雍城遺址
  秦雍城遺址位于陜西省鳳翔縣的南部。雍城是春秋至戰國中期秦國的都城,秦國從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長達300余年。1975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對秦雍城遺址進行了歷時十年的考古發掘,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果。城址的總面積為11平方公里,城內布局嚴整,道路縱橫交錯,現已發現三處大型的宮殿區。1號宗廟建筑群遺址總面積近7000平方米,由大門、中庭、祖廟、昭廟、穆廟、圍墻等組成;殿堂都是土木結構的,大屋頂,四面坡,屋頂由雙楹柱支承,這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筑群遺址。3號建筑群遺址總面積達218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5座宮院,是迄今發現的先秦時代最完整的朝寢區。城址的西南部是秦公的陵區,占地21平方公里。在此勘探發掘出了大型的墓葬和車馬坑共43座,布……[詳細]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陜西省的西安市。它是隋代和唐代的都城,年代約為公元582~907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發現于1956年,總面積約83.1平方公里。城址的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形式,由外廓城、宮城、皇城組成,并設有東、西二市。宮城位于外廓城北部正中,皇城位于宮城之南。城內街道寬敞整齊,有南北向大街11條,東西向大街14條。城址0土了大量建筑構件,還發現有多處隋唐時期的窯藏,其中僅何家村窖藏一處即出土金銀器205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的發現為研究隋唐都城的形制、布局和歷史沿革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它的形制和布局,不僅成為中國中世紀城市的典范,對臨近國家都城的形制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家文物局)……[詳細]
開明寺塔
  開明寺塔位于洋縣城內廣場中。塔在原開明寺北,故稱開明寺塔,寺早圮廢,僅余此塔。《洋縣志》載:“開明寺塔:與寺俱建于唐初”。《漢中府志》載:“開明寺:縣南二百步,0院也。唐開元中(公元713-714年)建,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為叢林。有浮屠高十三層”。塔為方形單層多檐式磚塔,塔身北面正中設券門,內辟方形小室,室長、寬各為1.5米,至頂高約3米。共十三層,各層高度和直徑,均自下而上逐層縮小。至頂復以半圓形的復缽及八邊形的剎柱和寶蓋。自第二層以上,塔身各面共有佛龕五十二個及方形單層小塔一百個。佛龕內都有石雕佛像,各層塔角都有風鈴,今已不全。塔古樸,雄峻,為洋縣內僅有的古建筑物。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姜寨遺址
  姜寨遺址〔概況〕姜寨遺址,于1972年9月發現,1979年發掘。包括氏族公社時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其址在縣城北一公里處的姜寨村南,臨河北岸上。是我國對新石器時-古發掘中,迄今所見最完整的村落遺址。遺址中間偏東有公路南北穿過,西北角極少部分為姜寨村所壓,面積5萬平方米左右。村南有臨河,為天然屏障,東、北兩側有弓形環繞的圍溝3條,是村落的防衛設施。村落分為居住區和墓葬區兩大部分。溝內為居住區,中心是廣場,廣場四面各有房群,房門都面向中心廣場。東南部臨近圍溝處的大型房子是氏族公眾活動的地方。〔出土文物〕(1)房址,共120多座,其中屬仰韶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文化,于1921年于河南澠池仰韶村首次發現故名,屬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期包括不同時代的各種類型:半坡早期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半坡晚期類型……[詳細]
走馬梁漢墓群
  走馬梁墓群·漢代·榆林市榆陽區牛家梁鎮邊墻村。保護范圍:1、走馬梁區:東西3000米,南北2300米。東至明長城障城以東1000米,西至障城以西2000米,南至障城以南800米,北至障城以北1500米。2、塌崖畔區:東西350米,南北2000米。東至沙沙墩,西至塌崖畔西坡中日友好林,南至塌崖畔南坡底,北至明長城。3、馱水梁區:東西300~400米,南北1000米。東至馱水梁東坡底,西至馱水梁西坡底,南至馬圈溝小路,北至馱水梁北坡底。建設控制地帶:1、走馬梁區:保護范圍四面外延100米。2、塌崖畔區:保護范圍四面外延50米。3、馱水梁區:保護范圍東、西、北外延50米,南外延100米。2003年,走馬梁墓群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咸陽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分布在陜西省咸陽市北原(亦稱五陵原)上。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經歷了11個皇帝,除文帝劉恒霸陵、宣帝劉詢杜陵在西安效區外,其他9個帝王陵墓均在咸陽市北原上。自東向西依次為景帝劉啟陽陵、高祖劉邦長陵、惠帝劉盈安陵、哀帝劉欣義陵、元帝劉渭陵、平帝劉康陵、成帝劉延陵、昭帝劉弗陵平陵、武帝劉徹茂陵。  帝陵園為方或近方形,四面各一門,門前有闕。霸陵因山為陵,其余帝陵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底部方或近方形。如陽陵園邊長418米,周圍有墻,寬3.5米,陵墓封土底邊170、高32.28米。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以造型逼真的陶人、動物俑以及精致生活用器、工具、車馬器、武器等為代表。陜西咸陽……[詳細]
仙游寺法王塔
  仙游寺法王塔座落于中國西北部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境內的終南山山麓,是一座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的磚質佛塔。仙游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仁壽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楊堅為安葬佛舍利在仙游寺的西北側修建了舍利塔,即現在的法王塔。法王塔是一座早期磚仿木樓閣式密檐塔,塔高30米,基礎9米見方,共7級。塔身每層均以磚砌出疊澀塔檐,每層的正面還開有塔門。整個造型極為古樸、莊嚴。1998年,在塔身的搬遷過程中意外發現了地宮,出土有雙面刻紋石碑一塊、石函一具。石函內藏有鎏金銅棺1具,棺內有一精美的琉璃瓶,瓶中存有舍利子10顆。仙游寺法王塔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隋代磚塔,對研究隋代佛塔建筑以及佛教發展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文物局)景點位置陜西省周至縣終南山山麓……[詳細]
花石浪遺址
  花石浪遺址是距洛南縣城北5公里之縣河、石門河、洛河三段交匯的夾角村東河花石浪。在花石浪東面的山坡上,有一個高約4米、寬約2米,洞深8.8米,面積20平方米,洞內堆積有3層古人類居住面的普通小洞。花石浪龍牙洞洞穴遺址最初發現于20世紀60年代,遺址范圍包括龍牙洞內部以及洞外附近南洛河及其支流石門河二級河流階地坡積物部分。龍牙洞為發育在石灰巖山體上的裂隙型深洞,洞內面積約20平方米。1995年至1997年經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區文管會及洛南縣文管會連續三年的發掘清理證實,龍牙洞遺址是一處罕見的、保存基本完好的、內涵十分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文化遺址。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以熱釋光測年法測定其文化層堆積的時代為距今約50—25萬年間。花石浪龍牙洞遺址出土了極為豐富的早期人類文化遺跡及遺物,它們……[詳細]
韓城大禹廟
  韓城是大禹鑿龍門之地,黃河龍門聞名天下,韓城境內龍站以下沿黃河一帶有三十多個村莊,人們為紀念大禹鑿龍門功績,多數村莊都建有大禹廟,也稱禹王廟,現保存最為完好的是周原大禹廟。周原大禹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完好,堪稱禹廟之最。周原大禹廟,位于城東2公里黃河崖畔周原村。占地面積1983平方米。現存主要建筑有獻殿和正殿。獻殿面闊明3間暗5間,前檐柱為八角形石柱。正殿面闊3間,殿內全部作神龕,龕為木作磚基,制作精致,有浮雕透雕和繪畫,龕上藻井有彩色繪畫168幅,花鳥人物,栩栩如生。龕內有3組彩塑神像,共12尊。主像為禹王坐像,居殿中央,神態莊嚴,高2.5米,兩旁侍配4尊。東為三頭六臂駕龍騰霧的0神像,手執法器,面目猙獰,高2.45米,兩旁侍配2尊。西為唐將汾陽王郭子儀夫婦并坐像,高2米,兩旁……[詳細]
秦咸陽城遺址
  秦咸陽城遺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東15公里的咸陽塬上、渭河的北岸。秦咸陽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也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筑冀闕,以后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筑模式,在咸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滔滔的渭水穿流于宮殿群之間,就象是銀河亙空,十分壯觀。整個咸陽城“離宮別館,亭臺樓閣,連綿復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1959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對咸陽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1974~1975年發現了咸陽宮遺址。在咸陽城址北部的階地上,約相當于城中軸線附近的地方,有一組高臺宮殿建筑遺址,它坐落在秦時的上原谷道……[詳細]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元君廟-泉護村遺址位于陜西省華縣柳枝鎮泉護村、安堡村,為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遺址。遺址中發現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廟,屬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發現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屬于東西兩個同時并存的墓區,每區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個縱行。除一部分單人墓外,28座是同時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者2人,多者25人,均仰身直肢,頭向西。居址位于泉護村,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兩種。半地穴式為方形圓角,地穴式口部橢圓形。陶窯為橫穴式,2、3座為一組。元君廟-泉護村遺址面積大,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已成為研究仰韶文化、探討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結構的代表性范例。……[詳細]
196、袁家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家村
  袁家村全村共62戶,286口人,是上世紀70年代農村建設的老典型,在原任村黨支部書記郭裕祿同志的帶領下,袁家村發展集體經濟,大搞鄉鎮企業,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80年代,每戶都住上了兩層樓房,經濟基礎較好。進入新世紀以來,袁家新一代領導班子不甘落后,不斷尋找帶領群眾致富的新路子。2007年初,縣委、縣政府大力倡導發展鄉村特色旅游,袁家村黨支部書記郭占武積極響應,出資27萬元在全省買點子,又借鑒成都錦里景點的經驗,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袁家村景區于2007年國慶節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景區占地1000畝,是一個集關中民俗體驗、休閑養生、餐飲娛樂、農業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休閑文化景區。景區內含村史博物館、作坊街、酒吧街、小吃街、寶寧寺、藝術長廊等旅游休閑街景。……[詳細]
興國寺萬鳳塔
  位于洛川縣土基鄉富城村南二里左右。富城村是故富城所在地,所以又稱萬鳳塔為富城古塔。萬鳳塔平面為八邊八角,塔身系磚砌成,底邊長3.2米,塔高40余米,分為十三層。塔正面門額上刻有“萬鳳塔”三字。塔身外每層均著唐宋門窗斗拱裝飾。塔的用磚中,亦見有唐代手印磚。塔身處每層又造有小龕,內置各種石刻雕像。雕像多為佛像,但第三層小龕中,分別置有西游記中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一組雕像。萬鳳塔的建造形式與富縣直羅柏山寺塔極為相似,其建造年代應也相同。萬鳳塔系唐代建成,宋、明兩代均有重修,因而留下各時代特點。萬鳳塔東五里處有富臺一座。在此眺望,更覺萬鳳塔壯觀。相傳富臺為宋代縣令本純右建造。有《富臺》詩贊道:“兩載低眉著小冠,一臺高筑地平寬,向陽花木齊教。……[詳細]
凈光寺塔
  凈光寺塔凈光寺塔位于眉縣縣政府大院內,建于唐代晚期。該塔高22米,為樓閣式7層磚塔。據傳,原塔初建為木塔,后改為磚塔,塔身為十三級,在古建筑中如鶴立雞群,高聳入云,故名“凌云塔”。由于年代久遠,歷史上經多次地震和長期風雨侵蝕,塔的上部坍塌,塔身始向北傾斜。在明萬歷年間修復時,降為七級(即現狀),此后又遭幾次大地震的破壞,塔身更加傾斜。近年來,傾斜速度加快,嚴重偏離重心,已被列為瀕危古建筑,政府撥專款,采取搶救措施,已開工糾偏。自塔傾斜后,人們即稱其為“斜塔”,原”凌云塔“名,反少有人知。現存古塔身高20.44米,塔基呈方形,周邊長4.41米,為七級方形實心樓閣式磚塔,造形獨具一格,其結構在國內較為罕見,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詳細]
東龍山遺址
  東龍山遺址東龍山遺址位于商州城東8公里的丹江北岸,1997年6月商洛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查發現,即與考古所聯合發掘,已揭露面積1500平方米,發現房址15座、灰坑221個、墓葬75座,出土一批夏商周時期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和碎銅器,分別測定了夏與商的分期和商與周的分期,已被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列入文化分期與年代測定專題。尤為重要的是,在遺址上部的發掘中,發現了40余座夏代早期的墓葬,其出土器物表現出較強的地域性特征,在考古學術上填補了龍山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之間的缺環,它將被命名為一種新的文化類型——東龍山文化。這一發現,還可為古商國的起源以及商族始祖的活動提供可貴的資料。……[詳細]
慶善寺大佛殿
  慶善寺大佛殿慶善寺位于陜西韓城市古城內,是韓城市唐代馳名的大寺院之一,位于古城南北大街東側,故俗稱東寺。據清乾隆縣志記載:“《明一統志》:在縣治東南,唐貞觀二年(628年)敕建,宋至和元年(1054年)重修,有仁宗賜額。”歷金、元、明、清各代修葺,規模恢宏,建筑雄偉壯觀,享譽盛名。其寺民國時期曾為縣參議所在地,名曰“中山堂”。建國后其大殿為當時的縣府重大會議禮堂,更名“群眾堂”。1949年春彭德懷將軍來韓城在這里作過關于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和解放戰爭形勢報告。改革開放后將其寺用作市招待所,并進行了改建,僅保存了一座建筑宏偉的大佛殿。198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同志經韓城去山西,在這里就餐、休息。……[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天堂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一伊人久久香线蕉综合 | 午夜性色福利剧场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婷婷 | 亚洲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