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旅游

陜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21、潼關古城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潼關古城
  潼關,從始建至唐代,兩經遷徙,三地設防,城池多變,設施不一。東漢初期,廢棄位于河南靈寶縣的函谷關,漢獻帝先后遷關于河南新安及弘農衡山嶺,又于建安年間,遷關于潼關上南門外,即今港口鎮楊家莊、城北村一帶。潼關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況志書缺少記載。從其遺跡看,東起原望溝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溝東岸。東西兩面臨溝,地勢平坦而廣闊。南北朝時,北周閔帝宇文覺在此打敗東魏大將竇泰后,改潼關為“潼谷關”。隋大業七年(611),將潼關遷于南北連城關間的坑獸檻谷(今港口鎮禁溝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設防約八十年。唐天授二年(691),再資助遷關,移近黃河(即今港口鎮的舊城址),建有關樓,城外開挖塹溝。宋、金、元三代,潼關城址未變。。明代,將城池擴大,設潼關衛。洪武九年(1376)將關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規模……[詳細]
22、咸陽昭陵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咸陽昭陵
  昭陵位于陜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上。九嵕山,山勢突兀,峰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后,渭水縈帶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為建立統一強盛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高祖李淵立嫡長子李建成為皇太子,太子嫉妒世民之功,屢次陷害,欲置之于死地。唐德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及四弟齊王元吉,迫使李淵讓位,當了皇帝,是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貞觀”。唐太宗在位23年,勵精圖治,任用賢良,善于納諫,發展經濟,國力昌盛,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唐貞觀……[詳細]
23、秦始皇陵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距西安30公里,位于西安市臨潼縣東約5公里,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臥。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秦始皇陵是為秦始皇蠃政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能與之媲美的是古埃及金字塔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后歷時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時間還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于80萬,幾乎相當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陵園仿照秦國都城咸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筑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詳細]
24、鄭國渠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國渠
  鄭國渠首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陜西省的涇陽縣,鄭國渠是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的秦代。鄭國渠全長300余華里,灌溉面積達280萬畝,至今已延續使用了2000余年。鄭國渠首遺址內現已發現有3個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鄭國渠的引涇進水口。每個暗洞寬3米,深2米,南面洞口外還有白灰砌石的痕跡。此外,遺址內還發現有各種渠口、渠道、攔河壩等遺跡以及大量反映古代水利的歷代碑刻。其中的鄭國渠夯筑攔河大壩,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壩之一。鄭國渠遺址歷來享有中國水利史“天然博物館”的盛譽。它的發現,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水利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文物局)……[詳細]
小雁塔(薦福寺)
  小雁塔位于友誼西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志之一。小雁塔建于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獻福寺的佛塔。薦福寺創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薦福寺的鐘樓懸有一口金代明昌三年鑄造的大鐵鐘,高3.5米,口徑2.5米,周長7.6米,重10噸。鐘聲清脆銳耳,10里之外都能聽的清楚。塔影秀麗,鐘聲宏亮,這就是稱作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小雁塔為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塔底平面呈正方形,底邊各長11.56米,每層迭澀出檐,南北兩面各開一門。底層南北各有券門,上部各層南北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的青石門楣、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詳細]
26、勉縣武侯祠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勉縣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勉縣縣城108國道邊,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旅游景區。武侯祠始建于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最早,也是唯一由皇帝下詔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武侯祠占地50余畝,呈南北布局,中軸線直穿七進,大都三院并連,現有古建筑28座100余間,規模雄偉,為陜南較大的古建筑群。歷代均有修葺,唐、元、明、清都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目前保留下來的建筑大都保留清代風格。武侯祠因其歷史悠久,故歷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跡甚多,唐李商隱、宋陸游、明薛宣、黃輝、清王士楨、乾隆皇帝御前侍衛工部尚書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允禮、同治年間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調元、近代愛國名將馮玉祥、-元老于右任等都在此留有墨跡。解放后,黨和國家領導人……[詳細]
27、武侯墓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勉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南主要旅游景點之一。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后謚“忠武侯”,千百年來,我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歸葬于定軍山下。武侯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臺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詳細]
28、鳳堰古梯田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堰古梯田
  漢陰鳳堰古梯田生態博物館是我國北方第一個以自然山水為背景,以古梯田為展品,以民風民俗為陪襯,保護和展示傳統農耕文明生產方式的開放式生態博物館。鳳堰古梯田位于漢陰縣漩渦鎮黃龍村、堰坪村、茨溝村,距縣城35公里。包括鳳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至650米之間,連片共1.2萬余畝。種植農作物以水稻、油菜、玉米為主,一年兩熟。該地居民以從祖籍地湖南長沙府善化縣遷來的吳姓族人為主,梯田級數均在300級左右,梯級層高0.3—1米不等,每級寬3至15米,最長處達600余米。梯田灌溉系統完備,依靠黃龍溝、茨溝、冷水溝、龍王溝4條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長年不絕。綿延數十公里的鳳堰古梯田,層層環抱著山脊,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形狀各異,各具特色,阡陌相連,高低錯落,層層疊疊。從……[詳細]
29、堯頭窯遺址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堯頭窯遺址
  陜西省澄城縣堯頭鎮有一處國內罕見的民窯群遺址,面積達4平方公里,制瓷歷史長達千年。清代民國時期,堯頭制瓷業到達鼎盛,“堯頭窯”燒制的碗、盆、罐、甕等民間陶瓷器具粗樸耐用,行銷多省,名聲遠揚。時至今日,堯頭窯遺址仍有保存較完整的古窯30余座、古民居75處,是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古窯址遺址群,被稱為“中國原生態陶瓷的活化石”和“中國現存最大的天然民窯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堯頭窯從唐朝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堯頭窯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對研究中國古窯陶瓷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被譽為古瓷窯原生態活化石。中國民俗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勒之林稱堯頭陶瓷為“黃河之精、華夏之靈”。……[詳細]
30、玉華宮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華宮
  皇家避暑行宮——玉華宮(世界佛教文化觀光旅游地玉華宮、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玉華宮是中國西部唯一皇家避暑行宮、高僧成佛地、度假和冰雪旅游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距西安及國際機場120公里,北距黃帝陵55公里。景區一期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5.6%,景區年平均氣溫8.4℃年平均相對溫度75%,有“天然氧吧”之美稱。景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玉華宮是綠的海洋、山的魂魄、風的旗語、松的風骨,寧靜、幽謐、廣袤、深邃,怡人的美景猶如仙境,“暫游已駭非俗骨,久住直恐成真仙”。昔日的玉華宮是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宮,這兒曾發生過“扣釋皇太……[詳細]
31、三原城隍廟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原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位于咸陽三原縣城內東渠岸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距今600多年,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代整體建筑群之一,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原城隍廟是宮廷式建筑,整個建筑群由五重院落組成,沿中心左右對稱分方式把樓、殿、廡、坊、亭等四十多個單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牌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鐘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筑各具特色。坐北朝南的廟門前,高達10米的照壁用水磨磚砌成,正中鑲有鯉魚跳龍門磚浮雕。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飛手書的前、后《出師表》石刻和于右任的書法真跡為世所稱頌。每年中秋期間(農歷八月十一至十五),三原城隍廟會舉辦廟會活動……[詳細]
先秦陵園博物館(秦公一號大墓)
  先秦陵園博物館位于鳳翔縣南指揮鎮南指揮村。該館的前身是成立于2000年8月的我國首家農民創建的大型遺址性博物館——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2007年9月經寶雞市政府同意改制為國有博物館,并對外開放,隸屬于寶雞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先秦陵園博物館所在地雍城秦公陵園是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雍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史記•秦本記》記載: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294年間,雍城一直是秦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秦國在這里不僅完善了奴隸制度,并通過一系列社會改革逐步進入了封建社會,經過19位秦公的苦心經營,為后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雄厚了基礎。雍城秦公陵園位于秦都雍城以南的三畤原(春秋早期稱北原)上,是秦公帝王諸陵園中,維持時間最長,陵墓數量最多,規模……[詳細]
李自成行宮(盤龍山古建筑群)
  李自成行宮位于陜西省米脂縣城北盤龍山南麓,210國道、西包鐵路沿線,無定河東岸,北接榆林、神木、包頭,南連綏德、延安、西安,東達佳縣、山西,西達靖邊、定邊、銀川。是陜北文物旅游的主要景區之一。行宮占地面積11385平方米,建筑面積46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樂樓、梅花亭、捧圣樓、二天門、攬勝樓(后改玉皇閣)、啟祥殿(正殿)、兆慶宮(寢殿)七大部分組成。整個群體建筑依山造勢分臺而筑,層層迭迭,櫛比鱗次。行宮布局嚴謹和諧、排列變化有序,玲瓏的山,陡立的石階,巍峨的殿堂,遠處眺望,猶如巨龍騰飛,雄偉壯觀。從樂樓順坡而上,過梅花亭、捧圣樓、石牌坊、二天門臺階高聳,莊重威嚴,登上臺地,玉皇閣巧奪天工,凌空峙立,登階穿洞,至行宮院內,對面牌樓相迎,瑰麗無比,富麗堂皇的啟祥殿氣勢雄偉,兆慶宮蔚為壯觀,鐘鼓二……[詳細]
西安鼓樓
  鼓樓位于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鐘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25年歷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樓巍然聳立。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于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鼓樓橫跨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和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鼓樓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麗不亞于鐘樓。古時樓上懸掛一面大鼓,傍晚時……[詳細]
洛川會議舊址
  洛川會議紀念館位于洛川縣城以北10公里處的永鄉鄉馮家村。1937年8月以前這里為一所私塾小學,1961年經肖勁光、肖克等同志確認,國家檔案局曾三局長提供洛川會議有關資料,確認這里為洛川會議舊址。1966年成立了“洛川會議舊址管理籌備處”并對外開放。1980年更名為“洛川會議紀念館”。館舍占地面積19869平方米,建筑面積940.6平方米。隸屬于洛川縣文物旅游局。洛川會議是我黨歷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它高舉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旗幟,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和獨立自主的原則,為實現抗日戰爭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為爭取民族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思想基礎。洛川會議舊址現存小院一座,內有坐北朝南磚窯兩孔。左側窯洞為當時的會議室,右側為毛澤東舊居。此外還有張聞天、朱德、周恩來、彭德懷、徐向前、肖勁光、警衛……[詳細]
保安革命舊址
  保安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市志丹縣城紅都街中段。保安原為陜西省西北部的一個縣。1936年4月,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劉志丹奉命率紅28軍渡過黃河東征,在山西省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劉志丹,1936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以志永久紀念。1936年7月3日,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離開子長縣城瓦窯堡進駐志丹縣城,7月9日《紅色中華》報第286期向世界宣布了這一消息。在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奠都志丹的7個多月時間里,先后召開了21次政治局會議;指揮了紅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師;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開啟國共兩黨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新局面;召開了中國文藝協會成立大會。毛澤東在志丹的紅石窯洞里寫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多篇光輝著作,給奔赴前線的女作家丁玲寫……[詳細]
瓦窯堡會議舊址
  瓦窯堡革命舊址位于陜西省子長縣城瓦窯堡。從1935年12月到1936年7月,這里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抗日戰爭前夕,著名的瓦窯堡會議(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是在這里召開的。1935年12月下旬,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國際關系和國內的階級關系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毛澤東在瓦窯堡城內河下河灘田家院窯洞中主持召開了0中央政治局會議,即“瓦窯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政治局討論了關于民族統一戰線、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等重大問題,并于12月25日通過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規定了中國0在新形勢下的策略和任務,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路線。瓦窯堡會議是中國0在繼遵義會議之后召開的又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它是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政治路線轉變的一個關鍵會議。12月27日,毛澤東根……[詳細]
吳堡石城
  吳堡古城吳堡古城,又叫吳堡石城。位于吳堡縣宋家川鎮北2.5公里黃河西岸山巔。吳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區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它地處黃河高原之東陲,黃河中游之西濱,扼-交通之要沖,頭枕黃河,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門外為咽喉要道連接后山,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地,它又坐落在黃河天險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譽為“銅吳堡”。一、地理位置和環境吳堡石城位于陜西省吳堡縣城東2.5公里處的獨立山梁上,城東下臨黃河,河東為山西省柳林縣軍渡鎮,系呂梁山脈。南為南壇峁,有大路與現縣城相通。西城墻外為大橋溝,溝西為新莊山。地理座標為東經110o30',北緯37o30',海拔高度約793米,北門外為先農壇、校場坪。城內及城北、南遍植棗樹、杏樹等經濟樹木。城內土壤為黃色粘土,厚約10……[詳細]
華清宮遺址
  華清宮遺址位于中國西北部陜西省的臨潼縣,是一處唐代(公元618~907年)著名的離宮遺址。華清宮遺址發現于1982年。華清宮始建于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64年),初稱“湯泉宮”。遺址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已發掘面積達4200平方米。宮城的四面各辟有一門,發現有御湯、貴妃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湯等5個石砌浴池,以及殿堂、回廊、井、石墻、上下水道等遺跡。御湯呈兩層臺式,上層呈蓮花形,下層為八邊形,長10.6米,寬6米。貴妃湯規模較小,呈兩層臺海棠花形,結構精巧,做工考究。湯池的上下水道以陶、木、磚等原料制成,共發現有460余米,顯示出當時引排水系統高度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華清宮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唐代宮廷建筑和古代沐浴史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家文物局)地址: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華清路38號類……[詳細]
40、蔡倫墓和祠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倫墓和祠
  國家AAA級景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城東10公里的龍亭鎮。這里古柏參天,殿宇櫛比,碑石林立,風景秀麗而幽靜。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長眠在這里,千百年來在這里接受著子孫的頂禮膜拜,是海內外一切追求文明與進步的人們參觀朝拜的圣地。蔡倫墓冢巍峨高聳,壯觀異常。在古木掩映之中,墓前的石碑、石羊、翁仲一字排開,“蔡倫譜系碑”,記載著蔡倫家族的歷史沿革。墓前還有趙樸初手書“蔡倫墓”的祭亭與-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手書“蔡倫墓”匾額垂花門。蔡倫墓后為“明月池”,池上昔日有榭,為蔡倫之寢殿。整個蔡倫陵園分為南北兩部分,墓區居北,其南為蔡侯祠,蔡侯祠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大門上高懸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書“蔡侯祠”匾額。殿中有蔡倫塑像。右側壁上繪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网 | 日本免费看在线视频一区 | 亚洲国产一级精品视频二区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