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塔臺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駐地東十三公里處珠街鄉董家村,珠江上游南盤江東岸,五臺山腳。山腳下佇立著八個形狀不一,相依相伴的土堆。地處緩坡地帶,由8個相傍而又獨立的橢圓形封土堆組成,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據清咸豐二年《南寧縣志》稱,“八塔臺在城東……漢諸葛武侯建以鎮地脈。”這里說的意思是,當年諸葛亮揮戈征南至曲靖南盤江流域“七擒孟獲”,在這里筑土設點將臺,形似塔基,且有8個,便稱“八塔臺”。其實,從《史記·西南夷列傳》看,“其旁(指滇國)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珠街八塔即是支書所稱的“勞浸、靡莫”聚居地。1977—1982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曲靖文化管理部門配合下,對八塔臺古墓群……[詳細] |
![]() | 位于云南省南部建水縣臨安鎮南40公里坡頭鄉,明清時有彝族納樓茶甸長官司。光緒九年(1883年)因內部爭議分為四土舍,民國初改為土知州,為納樓茶甸長官司副長官普氏衙門之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于村制高點,占地2.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951平方米,有照壁、操場、大門、大堂、前院、后院,依山而升。廂房、耳房、書齋左右對稱。三進四合院有房七十余間。大堂高大,雕刻精細。納樓長官司署位于云南省南部建水縣臨安鎮南40公里坡頭鄉,明清時有彝族納樓茶甸長官司。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因內部爭議分為四土舍,民國初改為土知州,為納樓茶甸長官司副長官普氏衙門之一。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建于村制高點……[詳細] |
![]() | 靈源箐又名觀音箐,位于永勝縣城東郊壺山西麓,是滇西名勝之一。清代永勝黃恩錫進士有詩云:“覽勝靈源活,憑欄眼界空;窗開山色里,人坐水聲中;徑濕疑飛雨,林寒不借風;夕陽樵客至,擔插野花紅。”這里環境幽靜,風光秀麗,尤以宋代摩巖石刻觀音像聞名遐邇,現已列為云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游人步入寺區,迎面所見是鳳凰展翼似的慈云坊,潺潺急流的烏龍池,古木蓊郁的香爐峰。走過觀瀾石橋,便見兩山橫夾,一水中分,峭壁懸巖,茂林叢竹,觀音閣、人天閣、真武閣依山臨水分布,棲霞閣、摩云亭、修真閣、三圣宮錯落山腰,二十多座殿宇亭閣組成一處佛道同歸的建筑群。正殿觀音閣,依巖就勢而建,全為土林結構,三柱落地,斗拱疊架,外作重檐……[詳細] |
![]() | 安寧文廟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安寧連然鎮。安寧文廟大成殿為元代木結構建筑,始建于公元1337年,雖經多次重修,留下了許多清代的建筑模式,但主體構筑依然是原裝的。2002-2003年重修,修復一新的文廟宏偉壯觀,院中的參天古木遮天蔽日,一株有三百多年樹齡的金桂花樹芳香四溢。在這遠離孔子故鄉千里之遙的邊遠小鎮,孔圣人再次得到了人們的無尚崇敬。剛剛塑好的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塑像栩栩如生。為孔子及弟子塑像在云南省極為罕見。修復后的文廟古建筑群總建筑面積1566平方米,包括:大山門、青云樓、大成門、大成殿、欞星門等建筑主體,并配有南北廂房和左右耳房一十四間,仿古建筑一十七間。大成殿中是孔子及其四大弟子的塑像,其他……[詳細] |
![]() | 德豐寺位于云南省楚雄市姚安縣城棟川鎮德豐路,是一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樂二年,系三重堂古代建筑群,與北京故宮為同時代建筑,是云南省現存明代斗拱建筑中最為完整的一座。寺內正殿裝置18扇格子門,殿內有高大的銅鑄釋迦牟尼佛像,此外,殿內還有一尊被稱為“老睡像”的佛像。傳說清朝初年有一位高姓土司,民間認為他能治百病,帶來吉祥,便塑像紀念他。還保存的德化銘碑,刻于宋大理國元亨二年(公元1186年),為云南八大名碑之一。該寺現為博物館館址,館內保存珍貴歷史文物600余件,品種、數量、質量均為全州之冠。尤其是館內文物展及銅像等,每年吸引著無數游客慕名前來,是一個含文物簡史參觀及娛樂欣賞的旅游景點。屬省級文物……[詳細] |
![]() | 在太華寺與三清閣之間,有一片緩坡,松柏森森,綠樹叢中,長眠著人民音樂家聶耳。聶耳墓呈琴狀,主體為琴盤,墓穴琴頸,道上七個花臺,呈琴品狀,象征著七個音階;道上的24級石階,示意著他僅活了24歲。琴盤頂部,七塊晶瑩的墨石上,分兩行橫書“人民音樂家聶耳墓”。墓地設計新穎,構思精巧,既富于特點,又顯得莊嚴大方;聶耳原葬在高至華亭寺之間公路西側上方,墓系青石鑲砌,簡單樸素,有徐嘉瑞撰寫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進行培修時,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遷葬于此;聶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為紀念聶耳,表達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1954年11月1日……[詳細] |
![]() | 沙溪興教寺位于云南省劍川縣沙溪寺登鎮鰲峰山陽坡。興教寺是國內現僅存的明代白族阿托力佛教寺院。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滇系》輯撰者師范所題刻的楊升庵、李元陽詠海棠詩匾一塊。詩為明嘉靖十年仲春楊升庵和李元陽同游劍川石寶山路過沙溪興教寺時,適逢興教寺內的兩珠海棠簇簇灼灼,正在開放時兩人的唱和。現存大殿、二殿。大殿內有明代佛教壁畫12鋪。寺區周旁存合抱之古槐、古黃連木數株,山門前有大獅子一對,山門正對戲臺一座。興教寺之大殿、二殿,是滇西少有的明代重要建筑之一。大殿古稱大雄寶殿,坐西朝東,東西進深14.58米,南北順深18米。重檐歇山式九背頂,上下檐均架斗拱飛角。二殿古稱天王殿,坐向與大殿同,……[詳細] |
![]() | 會澤會館位于云南會澤縣。歷史上,會澤的制銅業非常發達。東漢時期,“堂狼銅洗”便已聲名遠播。明朝嘉靖年間鑄造的“嘉靖通寶”開爐紀念銅幣名揚四海,被尊為“世界古幣之最”。至明清時期,曲靖會澤已發展成為眾人向往的“淘金地”。清朝中葉,會澤儼然成為清政府的“經濟特區”。銅業的發達,使人們自四面八方遷居會澤,云南曲靖會澤因此而形成了享譽全國的匯集10省不同風格的“會館文化”。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寓的各地會館逐件開始建立。會澤共有省級會館11處,府級會館7處,縣級會館2處,其中縣城八大會館分別是江西會館、湖廣會館、貴州會館、云南會館、江南會館、福建會館、陜西會館和四川會館。江西會館,又稱……[詳細] |
![]() | 云南提督府舊址位于大理古城復興路南部西側,西連博愛路、南連蒼坪街、北至紅龍井。明代為分巡迤西道署,清康熙二年(1663年)云南提督駐扎大理,建為云南提督衙門。云南提督全稱云南提督總兵官,從一品,節制臨沅、鶴麗、普洱、開化、昭通、騰越六鎮總兵,直接統轄提標左中右三營,兼轄楚雄協,武定、大理城守等營,是云南最高武官。云南提督下設中、左、右三營,轄馬戰兵九百名、步戰兵二千一百名、守兵九百名。云南提督的設置標志著清初云南綠營兵制基本形成。云南提督是一省最高軍事長官,肩負著維護清政府在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主要職責,是領導“改土歸流”的主要軍事力量。清代二百五十年間,先后有五十多任提督駐守于此處理軍……[詳細] |
![]() | 允燕塔位于盈江縣城平原鎮東2公里處的允燕山二臺坡。海拔857米,東經97°57′,北緯24°42′。屬橫斷山脈高黎貢山延支脈西南余脈。大盈江經允燕山腳從東往南向西繞過。塔東北是傈僳族闊時節標志《木多依》,景頗族目瑙縱歌節標志《目瑙示棟》和中波臺。塔東南有傣族潑水節標志《浴佛塔》。正北方為馬鹿場,西北方是勐町村和縣城平原,正西為棒腮寨。允燕塔始建于1947年。因1946年盈江發生特大水災,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瘟疫蔓延,為求佛保佑,由盞達(今盈江縣)土司后裔思鴻升的弟媳線云宵女士主持籌資修建。由于國內局勢動蕩,各種流言蜚語傳來,工程時建時停,直到1952年才完工。文革期間雖遭局部損壞,但塔基……[詳細] |
![]() | 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城西14公里的景真山上。景真八角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傣歷的1063年,原來建于當地小乘佛教的扎灘寺里,是寺院的戒堂,但原有的佛寺建筑現已不存,只有此亭曾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葺,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風貌。八角亭為磚木結構,由須彌座、亭身、亭頂、剎桿等部分組成,通高15.42米,平面形式別具一格,呈十六角形。亭座是折角亞字形磚砌須彌座,高約2.5米,寬8.6米。亭身是多角的磚砌墻,各角立有磚柱十六根,四方開門,墻面內外抹淺紅色泥皮,鑲嵌各種彩色玻璃片,并用金銀粉印出各種花卉、動物、人物圖案,光彩奪目。亭頂為木結構,呈錐形,攢尖頂,鋪平瓦,形式……[詳細] |
![]() | 昆明人民抗戰勝利堂位于昆明市五華區護國街道辦事處景星社區云瑞西路49號。勝利堂建在原云貴總督府的舊址上,1944年動工興建,最初名為“志公堂”,隨后改為“中山紀念堂”,1946年落成時改為“抗戰勝利紀念堂”,并由盧漢撰寫了“抗戰勝利堂碑記”。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決定改“抗戰勝利堂”為“人民勝利堂”。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人民勝利堂”更名為“抗戰勝利紀念堂”。勝利堂1945年籌建之際,正值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日子。當時云南作為抗日戰爭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戰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緬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開辟了駝峰航線。抗戰中大批工廠企業遷入云南,落戶昆明,生產出飛機等軍需、民用產品,有力地支援……[詳細] |
![]() | 那柯里茶馬古道遺址,用人工打制條石和礫石鋪就而成,路面寬1.5-2米,石階盤旋而上,全長30公里,是古代直至解放初期滇南地區北上南下的古茶馬驛道,屬關哨汛塘之要地。普洱那柯里茶馬古道小鎮被命名為“云南特色小鎮”并授牌以來,那柯里就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開啟整體提升改造的“瘋狂模式”,按照“產業聚集、文化多元、鄉愁濃郁、生態優美、特色彰顯”宜居宜業宜游的建設目標,一路高歌向前沖。整個改造提升工程,既注重對傳統村落風貌的保護,又注重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創新開發,努力走出一條特色鮮明、宜居宜業、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建設道路。在眾多提升改造項目中,那柯里德商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最受人關注。該項目充分利用同心鎮錐粟……[詳細] |
![]() | 洶涌澎湃的瀾滄江從青藏高原一路走來,鬼斧神工地將巍峨的群山切割成馳名世界的滄江大峽谷。當瀾滄江行進到維西縣葉枝境內時,來了一個靚麗的大轉彎,造就了一塊開闊的土地。千百年來,傈僳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出茶馬古道燦爛的文化。憑吊悠悠歷史,葉枝土司衙署記載著茶馬古道燦爛文化。盡管遭遇“文革”浩劫,但經過修葺,葉枝土司衙署依然見證著葉枝作為茶馬古道要鎮的燦爛文化。走進葉枝鎮,就像走進民族文化大觀園。這里是茶馬古道要鎮,這里是傈僳族音節文字的發源地,這里是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之鄉。讓我們走進葉枝,走進葉枝土司衙署吧。葉枝土司衙署記載著茶馬古道的興衰。它位于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詳細] |
![]() | 金蓮山、學山遺址群 澄江金蓮山位于云南省澄江縣城東南約3公里的右所鎮舊城村東部邊緣,北距昆明市約60公里,南距撫仙湖北岸約3公里。幾年前,當地村民在山上翻土時發現了青銅器,并由此開始了瘋狂的盜掘活動。為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2006年3~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縣文體局共同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金蓮山山頂破壞較嚴重的區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此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44座,其特殊的葬式、葬俗和出土的特殊器物,引起了國內學術界和文物主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為了弄清該墓地的分布范圍和墓葬的埋藏情況,為金蓮山的進一步保護提供決策依據,200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陜西龍騰勘探有限……[詳細] |
![]() | 星宿橋和豐裕橋 祿豐縣是滇中古驛道(祿豐段)的經由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眾多,境內有多處古驛站關鋪,還有縱橫交錯的古橋174座,其中最負盛名的是祿豐星宿橋和豐裕橋。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943處)以及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祿豐星宿橋、豐裕橋合并入選古建筑保護名錄,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此,加上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祿豐臘瑪古猿化石遺址,祿豐縣境內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已增至2處3點。 祿豐星宿橋位于祿豐縣城西門外星宿江上,又稱“西門大……[詳細]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晉寧縣上蒜鄉石寨村,5公里處滇池之濱,面積約5000平方米。1955年至1996年先后五次考古發掘,清理戰國至西漢滇國王族墓50座,出土器物5000余件。以青銅器為主,有生活用具、生產用具、兵器、各式貯貝器、銅鼓等,題材廣泛,獵涉當時的社會風貌。 距今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5世紀中葉至公元1世紀初,滇池沿岸曾經有過一個被稱為滇的古代王國。長期以來,由于缺少文獻記載,滇國的情況十分模糊。1956年,考古學家在滇池東岸晉寧一個叫石寨山的小山崗上,揭開了云南考古史上最大的發現:一個消失千年的王國一一古滇國墓葬群重見天日,由此證實了人們對古滇王國的猜測。 1……[詳細] |
![]() |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南方,距古城僅一里許。弘圣寺塔為磚砌密增式中空方塔,塔為16級,塔高43.87米。塔的下部之3米為石徹,3米以上為磚砌。底層塔身6米見方, 正西面有青石砌成的塔門門框,門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的菩薩,其它三方亦有淺佛龕。塔檐用磚六層疊澀砌成,出檐2尺。 塔身在各層塔檐上皮逐級收臺,層寬與高度逐級縮小,每層塔身向正中開券洞2孔,佛龕2孔,各層互相交錯,左右各有凸起的亭閣式塔一座。塔頂豎有剎軸、覆釜,上置仰蓮及七層相 輪,相輪上有圓形銅皮寶珠及剎蓋,其尖為葫蘆形火焰珠,整個塔剎寶項高3米多,壯觀無比。 1981年國家曾撥款對弘圣寺塔予以重修和加固。維修時在塔剎鉛軸中及銅軸底面座上……[詳細] |
![]() |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內。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書法蒼勁,文辭典雅,渾樸古茂,現嵌于鳳池書院(今昭通第三中學)壁。從內容上看,它主要記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廣宗,“十二隨官受韓詩,兼通孝經二卷,博覽(群書)”,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彥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陽。其父的下屬-刻此碑送孝琚歸葬朱提朱塋,以紀念死者,安慰親屬。由此可見當時的邊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學習中原文化,鉆研典籍,也透露出當時婚、喪習俗。從碑四周所刻的龍、虎、龜紋,可以窺見漢代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石刻藝術水平。從書法上看,碑文系方筆隸書,取勢橫扁,左右舒展,筆畫瘦勁古樸。它的發現,不僅打破了“……[詳細] |
![]() | 斑鳩坡茶馬古道有一條神秘的古道,其源頭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東南亞;向北直達昆明,入昆后可快馬直上京城;往西蜿蜓直上青藏高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滄桑歷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峽谷縱橫,風光旖旎,氣候多變,民風古仆,她曾經見證過普洱茶貿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她,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的源頭思茅是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產品交換流通以馬幫為主要馱運工具,是中國民間國際貿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為始發點,經景東、大理、麗江、中甸等進入西藏,沿途為人煙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險絕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熱的瀾滄江、李仙江、……[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