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圩阻擊戰主戰場1934年11月26日,紅三軍團命令紅五師星夜趕到新圩,阻擊灌陽方向桂軍第十五軍的兩個師,第七軍的一個團,以保證紅軍全軍左翼安全,掩護紅軍大部隊過湘江。紅五師師長李天佑、政委鐘赤兵率領全師指戰員把阻擊陣地選擇在楊柳井附近的水口山、楓樹腳、板橋鋪一帶。紅十五團在公路左側(往灌陽縣城方向),占住鐘山、打鑼山、坦復、定復一帶,紅十四團在右側的霞上坪、判官山、打礦山、馬鞍山一線,師指揮所設在楊柳井左側山頭上;紅星炮兵營配置指揮所設在附近山頭,戰地醫院設在下立安村,后勤部設在上立安村。新圩阻擊戰是湘江戰役打得最艱苦、最悲壯的一次戰斗,這次戰斗歷時三天三夜。由此可見,新圩阻擊戰關系到紅軍的……[詳細] |
![]() | 容縣近代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西玉林市容縣縣城及黎村、楊村、楊梅、松山等鄉鎮。由324國道玉容公路可達。距玉林市約57千米。屬文博院館類人文風景旅游區。該建筑群是研究廣西乃至我國建筑史、近現代史、經濟史、宗教史等方面的重要物證史料,更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文物教材,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建筑藝術價值。2006年5月25日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縣近代建筑主要以民國時期國民黨將軍的別墅、故居建筑群為主,容縣近代建筑種類數量較多,且較集中,是我國西南地區少有的民國時期建筑群。該建筑群風格獨特、結構合理、裝飾豪華、環境幽雅,多在中國特有風格上吸收西方建筑技巧,采用……[詳細] |
![]() | 是歷代靖江王的王陵,位于廣西桂林市區七星區東郊堯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東西7公里,共有王親藩戚墓葬300多座。整個陵園規模龐大、氣勢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稱,其中有11人葬堯山,有“靖江王11陵”之謂。桂林古稱始安,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初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這是桂林城的起源。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后歸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時桂林被稱為桂州,緣于在此設置的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修城于獨秀峰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桂林城逐漸成為嶺西第一重鎮。唐……[詳細] |
![]() | 百壽巖石刻又名夫子巖,位于廣西桂林市永福縣百壽鎮,距桂林市70祝胗濫莨懦歉艉酉嗤,郭O咚俟泛凸鷂喔咚俟房紗鎩4說厝私艿亓,老榷愘岁者甚多。百寿岩以其“百蕛E肌蔽琶謔饋K紊芏撼竽輳盤鎦厥肺莢謁僨熘,特书写隶蕶麦“寿”奏崿并请百名长寿者隔|橄滓桓魴∈僮鄭擅晨逃諮冶諏講嘧槌傘鞍偈僂肌薄6讕囈承牡氖譴蟆笆佟弊直駛星度�100個小“壽”字,一字一體,無一雷同,筆力遒勁,雕刻精工,集中國漢字演變、書法、雕刻于一身。“百壽圖”刻于百壽鎮夫子巖石壁上,隸書大“壽”字長175厘米,寬148厘米,其拓印件已被故宮博物館珍藏。“百壽圖”中的100個小壽字更是各有千秋、字體……[詳細] |
![]() | 江頭村和長崗嶺村古建筑群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這兩個村在明清時期就已形成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居祠堂、牌坊、巷道、墓葬等建筑群。江頭村古建筑群,地處桂林市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村、漓江上游支流甘棠江西畔。村莊山環水繞,祠堂和大多房舍都坐西朝東。從現代建筑學來說,方位與朝向顯得很大氣。該村興建有1000余年歷史,是我國北宋著名哲學家、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后裔繁衍生息之地,明代遷居至江頭村,清乾隆后該村周氏出現了7名翰林、8名進士、25名舉人、170名秀才的科舉奇跡。村落的總體建筑也體現出“出污泥而不染”的樸實謙和風格。江頭村歷史悠久,古民居建筑種類齊全,規模宏大,保留了目前廣西唯一完整分……[詳細] |
![]() | 紅七軍軍部舊址位于百色市右江區解放街39號。舊址始建于1720年,由廣東商人梁煜倡議同鄉人共同集資興建,成為廣東商人赴百色經商的主要落腳點;洊|會館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古建筑,具有南方古建筑的藝術傳統和風格。整個建筑占地面積2331平方米,建筑面積2661平方米,會館座西向東,以前、中、后三大殿宇為主軸,兩側配以相對稱的四進廂房和廡廊,構成“日”字形封閉式獨立建筑群。殿宇廡廊,布局嚴謹,庭院通道,鋪設紅色階磚和長方形條石,殿堂廊下,全為實木大圓柱或花崗巖方形石柱支撐。中間主體建筑三大殿宇的內山墻上現今還完整保存著十分精美的水墨壁畫。整個建筑融古建、書法、雕塑、繪畫藝術于一體。1929年12月11日……[詳細] |
![]() | 橫縣伏波廟位于橫縣云表鎮站圩東南3公里的郁江烏蠻灘北岸,距縣城28公里,是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平定叛亂、定疆界、在烏蠻灘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始建年代不詳。橫縣伏波廟是珠江流域同類建筑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者。廟原占地33330平方米,面積936.7平方米,由南至北依坡勢朦朧逐建鐘鼓樓、牌樓、前殿、中殿、回廊、祭壇、后殿七大部分。其中,回廊與殿堂以小院相連,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在空間上收到高低錯落,虛實對比的藝術效果,屋檐斗拱是廟中令人矚目的建筑工藝之一,各類柱、座、梁、軒、門、窗、屋脊的木、石、漿類雕飾及院落山墻、屋墻的壁畫也不愧為廟中杰出的產物。整座廟宇構飾充……[詳細] |
![]() | 馬殷廟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福溪。馬殷廟是為楚王馬殷而修建的廟。據說,當地村民的先祖因為馬殷將領平叛匪寇后帶來的安定生活,人們心存感激,知恩圖報,于是大興土木,以資紀念。不料,馬殷廟的誕生,竟然會成為建筑史上的傳奇,也成為楚文化沿著賀州古道南傳的重要歷史遺跡。馬殷廟坐落在福溪村的村口,為明代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始建的磚墻式寺廟結構,到了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改建成全木柱的大廟。清康熙十五年(1617年)重修建造。清嘉慶丙寅年(1806年)作邊修葺,同治六年(1867年)擴建南北兩側穿斗式耳房,廟周圍增設柱柵。馬殷廟在建筑結構上,大量采用古楠木、大水杉和香檀木來營……[詳細] |
![]() | 中和窯址中和窯址是北宋后期到南宋晚期生產以外銷瓷器為主的民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于1981年8月25日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窯址在藤縣藤州鎮中和村(原城關鄉、潭東鎮中和村舊稱老鴉塘),距縣城約10公里的北流河東岸,20多座瓷窯主要分布在中和村委會附近,北流河沿岸長約2公里,寬約0.5公里的小山丘上,如今,燒瓷器的模具—匣缽,仍然堆積如山,遍地皆是。過去當地用匣缽作建房材料和鋪路的現象,也隨處可見。大量的遺物,無疑是昔日大量生產最好的例證。中和窯的結構,為斜坡式龍窯,依山勢而建,呈長方形。分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四部分。窯的長寬無統一標準,一般長為10—60米,寬為1.5—3米![詳細] |
![]() | 那勞鄉那勞村是清光緒初年云貴總督岑毓英和清末兩廣總督、四川總督岑春煊的老家。這里有岑氏經明、清兩代建起來的家宅、廟宇、紀念物等建筑群。岑懷遠將軍廟:岑懷遠,南宋邊將,是明朝上林長官司岑子成之遠祖。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加大將軍銜。上林長官司岑氏土府遷居那勞村后建廟,清光緒元年(1875年)岑毓英擴建成四合院,有神堂、兩廂房和閘門,占地180平方米。神堂神匾甚是堂皇,廊檐也甚寬敞,左右走廊分別以紅包六柱木架,上署鐘、鼓各一,鐘、鼓均畫有龍鳳。岑氏宗祠: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分前后院,后院四合,后廳是神堂,兩廂房是陳列室,前廳中間是大門,天井四角有花圃,中間有方形石臺上有繪著飛鶴的六……[詳細] |
![]() | 中山紀念堂位于梧州市中心的中山公園內。孫中山為了籌備北伐,曾于1921年至1922年先后3次駐節梧州。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梧州善后處處長李濟深倡議集資在北山公園內籌建中山紀念堂。1926年1月29日,舉行奠基典禮。1930年10月,建成。是我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堂占地面積達163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素白色的外墻與四季常綠的古樹相映襯,寓中山精神萬古長青。紀念堂前的廣場中央立有孫中山先生全身塑像,紀念堂門前兩旁有石獅子,花壇等。紀念堂前座是四層塔式圓頂,前門額-“中山紀念堂”,為當時廣東省省長陳濟棠所題;后座……[詳細] |
![]() | 廣西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木質牌樓燕窩樓,在距全州縣城以北約16公里遠的永歲鄉石頭崗村(該村過去的讀書人多,曾有“才子之鄉”的稱謂)。燕窩樓,又稱燕子門樓,系蔣氏祠堂之門樓,原是永歲鄉石崗村的蔣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弘治乙卯年(公元1496年),蔣建德始籌建逝卒未成,F存門樓由其子石崗村明代工部侍郎蔣淦親自主持設計,皇帝賜封他親自設計主持蔣祠樓修建而成,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動工,總建筑面積446平方米,主建筑有:牌樓、門樓、祠堂(分上、下殿),于嘉靖七年建成,全是木質結構。樓高12米,寬8米,上4層,下3層。整座牌樓不用一根釘,由324根榫木卯裝而成。因牌樓上的如意斗拱形似“燕窩”而得名。牌樓上……[詳細] |
![]() | 和里三王宮是侗族人民為祭奠夜郎國王竹多筒的三位太子而修建的廟宇,建于明嘉靖年間,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整體布局為古代漢族宮廷式建筑,但戲臺、偏舍等又采用侗族穿斗干欄式構造,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漢侗建筑藝術特色相互融合的建筑物。其附屬建筑人和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為方便善男信女進宮朝拜而建,橋基采用石拱式,橋體為侗族傳統穿斗干欄式空間結構,包含了侗族塔閣式鼓樓建筑風格,是一座具有侗族特色拱形風雨橋。兩者2009年被列入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色古香、氣勢恢弘的三王宮現有眾多碑文石刻、以其為中心的良口鄉和里村、南寨村等侗族地區,擁有許多關于三王宮和夜郎王國的民間傳說,加上當地群眾古樸神秘原始的信仰……[詳細] |
![]() | 恭城古建筑群位于廣西省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拱辰街、太和街。建筑群包括文廟、武廟、周渭祠、湖南會館等四座院落式布局的明清建筑。文廟位于拱辰街西山南麓,始建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有狀元門、欞星門、泮池、狀元橋、大成門、露臺、大成殿和崇圣祠;兩側還有義路、禮門、碑亭、鄉賢祠、名宦祠、廡殿、昭文樓、尊經閣等建筑,分布于依山六級平臺上,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是南方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文廟之一。武廟與文廟相鄰,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由戲臺、雨亭、頭門、正殿、……[詳細] |
![]() | 賀州浮山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西賀州市賀街鎮臨、賀兩江交匯處,距臨賀故城(賀街鎮)3千米,距離賀州市區23千米。始建于唐朝,為紀念一陳姓秀才而建,在秀才生辰和忌日,八方鄉親云集浮山對歌,歌頌秀才功德,衍成今日盛大的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炮期”和農歷五月十九日“歌節”。浮山四周懸崖峭壁,奇險無比,相傳浮山建寺至今,不管遇多大的山洪,從未被水淹過,浮山始終浮在水面之上。拾級而上,山上林木參天,古藤纏樹,層石崢嶸。山門石邊的浪滄亭,刻有李濟深先生手書的浮山二字以及歷代書法家的作品。山上有環碧亭、陳侯祠、對歌樓、釣魚臺等建筑,青瓦玉欄、紅柱丹梁,古詩楹聯隨處可見。……[詳細] |
![]() | 智城城址位于廣西南寧市上林縣。遺址包括覃排鄉愛長村石儉屯西北450米處的智城垌古城址和澄泰鄉洋渡村石牛山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智城古城建于公元634年至682年之間,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偯娣e6.19公頃,周長1.7公里。城址遺跡現有城墻四道,城池三張,水井一口。地面遺物有石臼、石馬槽、石磙、石碾,以及少量陶瓷器、磚、瓦殘片等。外城有摩崖石刻《智城碑》,刻于大周萬歲通天二年(即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碑高164厘米,寬78厘米,楷體,24行,1108字。內容是盛贊智城山及其一帶風光形勝,頌揚韋敬辦文治武功!吨浅潜肥茄芯抗糯鷫炎逭危娛隆⒔洕、哲學、宗教、文化教育等社會狀況較為全面的實物……[詳細] |
![]() | 大蘆村是“中國荔枝之鄉的荔枝村”、“水果之鄉的水果村”。村里村外,從山坡、田垌到農家的庭院,滿目果樹蔥籠,一年四季花果飄香,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即使進入村中,也絕對不會想象得出那是一個有4200多人口的大村場據傳,那里原本是蘆荻叢生和荒蕪之地,十五世紀中期始有人煙,經過先民們的辛勤開發,幾度興衰,到十七世紀初已建設成為有十五個姓氏人家和睦相夕:的富庶之鄉,為了使后輩不忘當日的創業艱辛,故而給村子取名大蘆村。由此,也就不難理解,那里的民居無不根據地形傍山構建,山環路轉,一個個雞犬之聲相聞,守望相助的居民點,還都各有裴人深省的名稱,諸如樟木屋、杉木園、丹竹園、沙梨園、荔枝園、茶園、陳卓園、榕樹塘、水……[詳細] |
![]() | 甑皮巖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西桂林市甑皮巖路26號,地處桂陽公路與萬福路交匯處,距市中心約8千米,公交車可直達,是嶺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文物景區。1986年1月28日,-同志曾專程考察。景區于1978年對外開放,占地50000平方米。甑皮巖遺址包括主洞、矮洞、水洞,洞穴面積約1000平方米,1965年發現,1973年、2001年進行兩次考古發掘,共出土了成千上萬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殘片;發現了中國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洞穴遺址最早的石器加工場;發掘了32具古人類骨架,其中大部分為奇特的屈肢蹲葬;出土了古人類食后遺棄的113種水、陸生動物遺骸,其中哺乳……[詳細] |
![]() | 愣寨山巨猿洞1956年8月,廣西柳城農民覃秀懷,在愣寨山一座溶洞中偶然發現了一塊與形狀與人類下頜骨非常相似,但是個體卻大得多的動物骨骼化石。這個消息引起了正在廣西考察的裴文中教授的高度注意。作為第一個北京猿人完整頭蓋骨化石的發現者,裴文中敏銳的感覺到塊下頜骨的沉甸甸的重量。于是,由覃秀懷帶路,考察隊再次進入那座溶洞。這一次的發現讓裴文中驚喜萬分。在眾多的古動物化石當中,考察隊又找到了另外兩枚相同的下頜骨化石。根據推測,這三枚與人相似的下頜骨化石來自于六十萬年前的一種古猿,這是一種介于人和猿之間的一種高級靈長類動物,其身高超過兩米,科學界稱之為“巨猿”。而在此之前的1945年,美國生物學家魏敦瑞……[詳細] |
![]() | 紅軍標語樓位于廣西河池市的紅軍標語樓建于1926年,原名“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河池宿營地舊址”,是一座3進2層建筑,夯土墻,木樓板,小青瓦屋面的建筑,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586.57平方米,并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樓原為民主人士吳自若先生房子,是一座土墻、木樓板、瓦頂的民用樓房。1964年建成紀念場所。1930年初,紅七軍經隆安、亭泗戰斗后,主力向鳳山、東蘭革命根據地轉移,然后向黔桂邊游擊。紅七軍總指揮李明瑞和軍長張云逸率領第一、二縱隊,經凌云、天峨、南丹等縣進入河池,于1930年3月31日攻占河池縣城。4月初,紅七軍約3千人從河池出發,經六圩、金城江、東江、懷遠、思恩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