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長圍村圍屋
  長圍村圍屋長圍村圍屋位于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羅壩鎮燎原行政村長圍自然村。由圍樓和民居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闊52米,進深92.2米。圍樓呈長方形,四層高15米。門楣“人文蔚起”,大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歲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為河石瓦木構筑。圍內中間天井,二層四周出靠欄(走廊)。有木梯可登樓。圍墻牢固結實,底層外墻厚1米。民居青磚瓦木構筑。中間祖堂,三廳二井。兩側民居,二廳四房組合,地面鋪薄青磚。長圍村圍屋位于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羅壩鎮燎原行政村長圍自然村。由圍樓和民居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闊52米,進深92.2米。圍樓呈長方形,四層高15米。門楣“人文蔚起”,大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歲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為河石瓦木構筑。圍內中間天井,二層四周出靠欄(走廊)……[詳細]
潮陽文光塔
  文光塔是一座古塔,位于潮陽市的棉城鎮中心。始建于宋紹興元年(1131),是古邑潮陽的標志。它是廣東省現存最完整的古塔之一,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東省汕頭市潮陽的文光塔是古邑潮陽的標志。它的前身稱千佛塔,始建于唐咸淳二年,后崩塌。重建于明崇禎,修于清嘉慶,解放后又有幾次修繕。它是廣東省現存最完整的古塔之一,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登塔可望棉城全景。文光塔是一座古塔,位于潮陽市的棉城鎮中心。始建于宋紹興元年(1131),后崩塌;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趙汝篪主持重建時,置千佛于塔內,稱千佛塔,后廢。明崇幀八年(1635),知縣漆嘉祉主持復建,邑人吳仕訓將塔更名為文光塔,并立有精刻石碑:潮陽邑候漆公鼎建文公塔記。塔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樓閣式,石磚筑造。高42.42米,空心,七層……[詳細]
唐氏墓群
  唐氏墓群位于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唐家鎮柯山嶺一帶,有從宋朝至清朝的古墓群。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類為“古墓葬”。唐氏墓群始葬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是粵瓊唐氏始祖唐菽林及歷代功名子孫的陵園,總占地面積約343100平方米。唐氏墓群是以唐氏始祖唐菽林石墓為中心,周圍分布著宋至清代52座祖墓的陵園。能葬在這里的都是古時候有一定官階或功名的唐氏歷代子孫。墓群座西北向東南,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歷代唐氏家族古墓52座,其中宋代石墓6座、元代石墓17座、明代石墓6座、明清土丘墓23座。唐氏墓群保存完好的古墓數量之多,在粵西乃至廣東也實屬罕見,其對研究家族發展史、民族發展史及研究雷民遷移史有重要價值,也是研究古代葬俗的實物材料,還能為墓葬斷代……[詳細]
國民黨一大舊址
  位于文明路215號的鐘樓禮堂。原為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誕生地,也是魯迅1927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時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鐘樓的首層有一個平時不引人注意的小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就是在這個小禮堂里,曾發生過國共關系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在這里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部署國民革命事業。1988年舊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因鐘樓的廣場毗鄰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委、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委員會、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和農-動講習所,所以成為革命-的重要活動場所。廖仲愷、何香凝、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林伯渠、陳延年、鄧中夏、蘇兆征、……[詳細]
乳源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紅云村仰止亭、猴子嶺路段、梯云嶺路段),也稱宜樂古道,中心位于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是通過蔚嶺的要道,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國道323線國道、京珠高速從旁邊穿過。距離乳源縣城約40公里。始建于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漢武帝時期嶺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經之道,是乳源縣風景區中著名的歷史文物旅游景點和游覽勝地。古代中原和兩湖江西到廣州等嶺南區域,是兩條古道——翻越蔚嶺的西京古道(關隘有蔚嶺關等)和翻越大庾嶺的梅關古道(而湘桂走廊有瀟賀古道等)。“西京古道”也叫西京路,因歷史悠久堪稱古京城通往嶺南地區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西京古道”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沿途村莊密集,古橋梁、古涼亭、古村宅、民居今仍歷歷在目。“西京古道”乳源段保留較完整的路段有梯云嶺段約2.5公里,猴子嶺段約2……[詳細]
106、三影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影塔
  三影塔,原名延祥寺塔。位于中國廣東省南雄市永康路,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明朝正統十一年(1446年)重修過,原是延祥寺的其中一座建筑物。該塔為樓閣式磚塔結構,平面六角形,共9層,高50.2米(加上塔頂)。三影塔是目前廣東省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磚塔,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每層均伸出飛檐和欄桿,飛檐的梁頭上都懸掛著一只銅鐘,全塔共有48只銅鐘。而檐脊的末端則各蹲伏著一匹醬紅色的陶制貔貅,寄以祛災托福之意。據說,該塔能在延祥寺光滑如鏡的寺壁上反射出三個塔影,一影朝上,兩影倒懸,故改名為“三影塔”。可惜延祥寺已毀,游人再也看不到這一奇景了。門票5元景點位置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永康路……[詳細]
西樵山翠巖
  位于西樵山中部,是一條上窄下寬的漏斗狀的峽谷。清代畫家黎簡與何丹山曾常住翠巖寫詩作畫,石壁上原有他們的書畫室和書舍,翠巖被尊為嶺南畫派的發源地。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無葉井、翠巖、摩崖石刻、葫蘆井、蟹眼泉、黎二樵書室遺址、碧云村、桂花園等。在碧云峰西,是一個呈漏斗狀的狹長的谷,兩面峭崖壁立,林蔭覆蓋,寒藤搖翠,滿谷青蔥。入口處稱“捍門”,寬約二十米,谷內開闊,漸進漸狹,長約八十米。捍門后有古愚谷、半月泉、嶙峋壁、百花臺和龍須瀑等。谷底一道急瀑下流成小潭,潭上復有兩道小泉,一剛一柔,剛者噴射,柔者緩垂,稱陰陽水。潭旁有蹬道可登內嵌于崖間的聽瀑樓,樓側有葫蘆井,接貯石縫泄出的甘泉。崖側有棧道可通玲瓏徑,攀繞瀑水之旁上登碧云村。谷內兩個石室,是清代畫家黎簡和何丹山的隱居作畫處,黎簡在崖上題下“天然圖畫”……[詳細]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位于肇慶市正東路尾,江濱堤內的石頭崗上。此地原建有石頭庵,明宣德年間,將庵改建為嵩臺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改名閱江樓。樓筑于高約8米的山崗上,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約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積248平方米;樓高2層,分南、北、東、西4座。4座樓通過4座耳樓銜接通連。南北兩樓為歇山頂,屋脊上均有鰲魚寶珠,東西兩樓為券篷頂。院內植米蘭、葵樹,設水池、假山,清幽雅靜。南門前置寬闊石階,階下置石獅1對。北樓地下大廳有清康熙時兩廣總督郭世隆所建的康熙御書碑5塊;南樓檐下,懸掛兩廣總督勞崇光所書的“閱江樓”木匾。閱江樓歷為書院和文人墨客的吟詠之所,又曾為軍事重地。南明永歷帝,中法戰爭主戰派彭玉麟、大革命時期的高……[詳細]
懷圣寺光塔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相繼傳人廣州。而中國沿海伊斯蘭教四大古寺,除杭州真教寺、揚州仙鶴寺、泉州潔凈寺之外,還有廣州的懷圣寺。廣州懷圣寺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該寺位于光塔路,相傳是唐貞觀年間(627—649年)阿拉伯人阿布·宛葛素建造,是伊斯蘭教傳人中國后最早興建的清真寺。據南海百詠續篇》載:“懷圣寺為回教之祖,名貴圣穆罕默德,寺號懷圣,懷念貴圣也”。光塔路一帶是唐代廣州著名的“蕃坊”。當時曾有成千上萬的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信徒聚居那里。懷圣寺就是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為紀念其教祖“至圣”穆罕默德而興建的,故名“懷圣”。懷圣寺坐北朝南,占地3800平方米。主軸線依次為三道門、望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二門上用中文書寫“懷圣寺”,三門上……[詳細]
大顛祖師塔
  大顛祖師塔位于潮陽市銅盂鎮龍山灣靈山寺。外觀為圓柱狀覆鍾形,基座為八角束腰形,四周雕刻花卉,飛龍走獸圖案。塔身以花崗石砌筑,空心。正面有蓮花承托的方形神龕,龕內刻有“唐大顛祖師塔”六字。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徑1.8米。唐長慶四年(824年),主持靈山寺的大顛和尚圓寂后歸葬于塔內。據明隆慶《潮陽縣志》載,該塔于唐末稱“瘞舌塔”;宋至道年間改稱“舌鏡塔”,沿用至今。大顛(732~827年),俗姓陳(一說姓楊),諱寶通,祖籍河南潁川,誕生于潮陽。唐大歷年間(766~779年),拜海潮古剎(潮陽西巖)惠照和尚為師。貞元五年移潮陽,貞元七年置靈山禪院。元和十四年(819年),潮州刺史韓愈移任袁州刺史時,特意到靈山寺向大顛告別并贈官服。后人在贈衣處建留衣亭作紀念。大顛圓寂時年九十三歲。著有《……[詳細]
廣東水師提督署寨墻舊址
  廣東水師提督署寨墻舊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鎮口社區南牛背脊山(大人山)山上,林則徐銷煙池舊址北邊,沿著大人山山脊分布,呈東西走向,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早在明洪武年間,就在虎頭山(即大、小虎)壘營設防,稱為“訊地”。明萬歷十六年(1588)移營至武山(威遠島上),名為“虎頭門山前寨城”,后因水淺不能泊船而廢。清初,遷至三門口(即九門寨),名為“虎頭門山后寨城”。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駐地從三門口(即九門寨)遷至石旗嶺(即大人山),由東莞人士捐銀7400余兩修筑寨墻,長186丈,用三合土夯打而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擴建城寨,用磚石砌成。嘉慶十五年(1810年)設置水師提督,衙署皆設虎門寨內,成為廣東海防最高指揮部。廣東水師提督署寨墻現存1400余米,高2.1米,厚約1米,……[詳細]
中山紀念中學
  在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的犁頭山山腳,有一座占地20多萬平方米的學校,名稱“中山紀念中學”。該學校原名“總理故鄉紀念中學”。現學校的校名為已故國家副主席,被已故的毛澤東主席稱為“國母”的宋慶齡所題寫。該學校園區背靠犁頭尖山,前臨蘭溪水,青山環抱,綠樹成蔭,環境清幽。中山紀念中學于1931年,由孫中山之子孫科,受國民黨政府的委托,從南京返鄉時著手籌建。該校為仿宮殿式建筑,廡殿頂、紅墻、藍色琉璃瓦。分鶴齡堂、皓東堂、壽屏堂、慶齡堂等四間課堂和慕貞堂校務處、禮堂(一層為圖書館,稱為逸仙堂)及男女生宿舍生活區等設施組成。原校舍于1934年7月竣工,主樓逸仙堂于1936年落成(設有圖書館和小劇場)。建成后,孫科曾任校長,現該校為廣東省重點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2004年11月被市人民政府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寶鏡灣遺址
  寶鏡灣遺址位于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南水鎮高欄島西南部的寶鏡灣。寶鏡灣遺址面積10000余平方米,是一處沙丘連山崗遺址,包括遺址和摩崖石刻畫。。1997-2000年,先后進行一次試掘和三次發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陶器、石器、玉器、水晶器等遺物及居住遺跡。遺址附近還發現了5處7幅摩崖石刻畫,畫面內容與遺跡之間有某些內在的聯系,如陶片紋飾與巖畫線條有很大的相似性。這些摩崖石刻畫分別是“藏寶洞”3幅,“大坪石”、“太陽石”各1幅。摩崖石刻畫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產物,是南越古先民的生活寫照或圖騰崇拜。寶鏡灣遺址出土大量的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時期的遺物,對于研究環珠江口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標尺作用。寶鏡灣巖畫中的人物現象,以大船為中心的密集神秘圖案,對于研究南方沿海這一時期……[詳細]
中英街界碑
  深圳中英街界碑位于深圳市沙頭角鎮內。這里原為沙頭角墟側的一條干涸河床。因地界碑立于街心,中國與港英政府各據一半,故名。街道全長250、最寬5米。兩旁均為商鋪。1840年中、英第一次-戰爭,其結果是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第二次-戰爭爆發,結果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又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方強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土地及附近230多個島嶼,這些地方統稱“新界”,租期99年。雙方勘定界線后,在今“中英街”上立碑20塊。以2號碑為例,碑為方柱形,頂小底大,英界那邊刻英文“RNSLDCHINESEBOUNDARY1898N02”,華界這面刻中文“中英地界第二號,光……[詳細]
義勇之冢
  義勇之冢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鎮口社區南牛背脊山(大人山)山腰,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是鴉片戰爭時期虎門保衛戰中犧牲的清朝官兵合葬冢,1974年義勇之冢遷至牛背脊山山腰。坐東北向西南,寬5.17米,深9.55米,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墓室兩旁刻有“英靈鐘吉地,佳水繞明堂”對聯。1841年2月26日,英國侵略者大舉進攻虎門第二道防線上橫檔島炮臺。守臺將士奮力還擊,結果大部分以身殉國。留下的10余名勇士雖身負重傷,仍寧死不屈,憤然集體投井,壯烈犧牲,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戰后,虎門軍民從井中打撈起無名勇士的遺體與其他陣亡士兵一起就地安葬。1885年,虎門軍民將這些忠勇之士的骸骨遷至橫檔島山邊筑墳安葬,題為“義勇之塚”,坐東北向西南,墓碑高130厘米,寬47厘米,花崗石石料,上款刻 “光緒……[詳細]
大虎炮臺遺址
  大虎炮臺遺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小虎村大虎山(大虎山島東邊偏北),屬虎門炮臺。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在大虎山島東邊偏北,坐西南向東北,炮臺始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由兩廣總督阮元倡建。1841年2月27日第一次鴉片戰爭虎門海戰時,被英國侵略軍占領破壞。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再次被毀,后遭廢棄。據文獻記載,該炮臺配大小生鐵炮32位,防臺把總1員,防兵50名。臺上神堂5間,官房3間,兵房29間,軍火局房3間,臺面炮洞垛口均粗石砌就。當時人稱頌其為“大海綿長通絕域,虎門高聳接層霄”,是虎門的第三道防線。現所見的炮臺遺存主要是炮臺基礎和建筑材料三合土塊,分布于岸邊水中和山溝里約600平方米的范圍內。炮臺遺址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擊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的歷史,在中華民族……[詳細]
獅雄山遺址
  獅雄山遺址位于五華縣華城鎮塔崗村獅雄山的南面山崗。屬西漢南越國時期。1982年發現。遺址面積1萬多平方米。1984~1990年發掘768平方米。在山崗東面平臺揭露出一處回廊形宮殿基址,東回廊依山勢而筑,北高南低,全長34米,內寬2米,廊外側為土筑墻體,墻高0.5米~1.3米不等,寬1.6米,外沿用河卵石砌散水面。墻內有柱洞遺跡,柱距2米~2.5米。南回廊殘長11米,北回廊殘長17米,寬度不明。三面回廊圍繞著一處高臺,主體建筑已被毀,各處回廊均有通向高臺的踏步臺階。整體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遺址內出土大量繩紋板瓦、筒瓦,內壁有乳點紋。有少量瓦當,飾卷云箭鏃紋,個別中心有“定”字反文。出土陶器有罐、盒、碗、盂、網墜、紡輪等,紋飾以方格戳印紋為特征。石器有斧、錛。還有鐵鍤、銅鏃等。據遺址位置、遺……[詳細]
118、雙峰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峰寨
  雙峰寨,又名石塘寨,坐落在仁化縣城西19公里的石塘鎮,始建清光緒乙亥年(1899年),竣工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李自勝籌金三萬,前后歷時12年建成,雙峰寨成長方形,石灰及青磚砌成,南北長73米,東西寬70米,有一個主樓和四個炮樓,其間有圍墻相連,圍墻高9米,厚1.3米,四個炮樓均為四層,高13米,主樓五層,高15.3米,圍墻四面均建有瓦面蓋頂的廊,寬1.2米,下層稱為半層,寬3.15米,走廊及五個炮樓共有炮眼55個,寨堡另設一正門,門楣上方書“雙峰保障”四字,原為吊橋進入寨內,寨外四周均設護城濠,濠寬13.7米,水深約2米,寨建筑面積4664平方米,占地面積9486.6平方米(包括護城河)。雙峰寨(石塘寨)是大革命時期石塘鄉農會的辦公地點,又是農-動的紅色戰斗堡壘。1927年“四&#……[詳細]
百歲翁祠
  百歲翁祠,又名社田公祠,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北一40號左側約10米,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清光緒十年(1884)、中華民國六年(1917)、1999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間三進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總面闊10米,總進深21.7米,占地面積約217平方米。磚木石結構,青磚墻體,紅砂巖立柱、門框、墻腳石。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屋脊,碌灰筒瓦。頭門掛匾“社田公祠”,掛“三房系本 十世源流”對聯。頭門內兩側各有一塊石碑,為“百歲翁祠記”。中堂懸掛“繹思堂”木匾,脊灰塑有“光緒甲申”、“意新店造”款。后堂神臺供奉明九世祖至明十二世祖謝氏祖先牌位。該祠堂原為謝社田住宅,后本人決定將所居之堂改為祠堂。謝社田為南社謝氏第四房派十世祖謝彥慶的號,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詳細]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老隆福建會館)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即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居委會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的福建會館,坐東南向西北。為清代在龍川縣的閩籍商人投資興建的同鄉會會址。三進院落式布局,灰沙夯墻,硬山頂,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寬15米,深38米,建筑面積570平方米。大門前檐二石柱,青麻石質門框、門檻、門礅,木門頁。中廳抬梁式結構屋架,十五架。上廳前部有軒廊和石柱。會館建筑設計精巧,雕刻精美,古色古香。福建會館位于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39號,建于清代,為閩籍商人同鄉會會址。土木結構,三進院落式布局,總面寬15米,總進深38米,建筑占地面積570平方米。2011年龍川縣委、縣政府為打造紅色旅游,投入600多萬元維修了福建會館主體、完成了革命史跡陳列布展和會館周邊控制地帶內民房的征地拆遷以及興建了龍川解放廣……[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婷婷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 日本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 亚洲性爱在线网站 | 亚洲精品高清一线久久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