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南?涤袨楣示
  康有為故居座落于南海區丹灶鎮蘇村,原名“延香老屋”,為清代三間兩廊硬山頂建筑,建筑面積約81平方米。1858年3月19日,康有為誕生于此,至康有為出生時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為稱之為“百年舊宅”。原建筑部分毀于抗戰時期,1983年南?h人民政府撥款按原貌修復。1994年12月,康有為故居、紀念館被公布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康有為故居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康有為的堂侄女陳康靜瑜女士將耗資400余萬元重建的澹如樓、九曲橋、康氏宗祠、松軒等仿古建筑捐贈給南海區人民政府?涤袨楣示佑置把酉愎盼荨,建于1858年,康有為誕生于古屋。故居為一間一廳兩房兩廊的青磚鑊耳屋,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延香古屋采用青磚墻櫞木結構,古色古香。古屋大廳用黑色木板搭建了……[詳細]
揭陽城隍廟
  揭陽城隍廟位于揭陽東門城隍街,建于宋紹興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修。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揭陽城隍廟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風格和潮汕地方傳統工藝特色。主體建筑為木、石承載結構,力學結構科學嚴謹。大殿四壁僅僅起著防護作用。建筑結構防震性能很高,歷經明代以來幾十次地震,巍然不動,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標本。內有三山門、拜亭、大殿、養生池、石拱橋、夫人廳等。城隍廟頂為懸山頂,七架梁與金柱之間用三升斗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護作用,不承受屋頂壓力,結構獨特,歷經地震,雖墻壁崩塌而梁架安然。其棟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渾遒勁,兼有明代建筑風格和地方傳統藝術特色,是揭陽市古建筑物歷史遺存的精華。廟分正殿與后廳,總面積1750平方米。系三進廳懸山頂,石木承載結構。廟內棟梁間的木雕裝飾,刀法簡潔明……[詳細]
43、許駙馬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在潮州市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是北宋太宗曾孫女德安公主駙馬、殿直許玨的府第。許玨是唐宋“潮州八賢”之一許申的曾孫。駙馬府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座北向南偏東,面寬42米,進深48米,占地面積245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三進五間,頭進及后座均帶插山廳、插山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后面有橫貫全宅的后包。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于中座兩旁山墻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置。府內四口井中有一口井今水質清冽。駙馬府全宅木屋架概為近于穿斗之穿插屋架,并立于條狀連續石地梁--地袱上。墻體為板筑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面墻壁仍保留桃紅色的竹編灰壁。府第屋面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正脊兩端從山尖伸出石質鰲尖,垂脊頭開嘴甚長。……[詳細]
玄武山元山寺
  元山寺位于碣石鎮玄武山麓,占地面積15公頃,風景怡人,文物薈萃,是閩南語系海內外信仰的中心。元山寺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古寺,現為陸豐縣佛教協會所在地。廟宇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代洪武二十七年改建為玄武廟,明代萬歷五年擴建為元山寺。經明、清、民國幾次修葺,現已頗具規模。元山寺氣勢磅礴,建筑非凡。依山勢遞筑為一組四合院的對稱式宮殿群體廟宇,三進殿宇沿多次臺階直通正殿,廟宇格局設計精確,遮陽曲徑四通八達,有山門、前殿、中殿、配殿、廳堂、僧房和廊廡等建筑物99間。其整體建筑融宗教建筑、宮殿建筑、民居建筑、園林建筑于一體,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筑特色。它建筑結構嚴謹,重斗疊拱、高脊飛檐、雕梁畫棟、傳統瓷貼,充分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術。寺內金碧輝煌;正門上雕龍畫鳳,裝飾精美;門兩邊……[詳細]
45、丘逢甲故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別名心泰平草廬,又名培遠堂,位于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今逢甲村)。丘逢甲故居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秋,丘逢甲從臺灣回到蕉嶺時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兩堂四橫一圍客家圍屋,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間2堂。丘逢甲故居每個堂、室均有清代名人、書法家題寫的堂名、楹聯,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故居內陳列有珍貴文物、照片、手稿、文獻,向人們展示民族英雄、抗日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一生。丘逢甲故居為沙灰瓦木結構,丘逢甲故居是一幢坐西朝東兩堂四行,中軸對稱,后面半圓形圍屋與前面的5個門樓形成封閉整體的客家圍屋。丘逢甲故居由泮池、禾坪、堂屋、花胎、圍龍、橫屋等組成,通一進三間,門口有禾坪和池塘,房舍中央是一進兩廳的堂屋……[詳細]
聯豐花萼樓
  花萼樓位于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距縣城有45公里,建于明萬歷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花萼樓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筑。共有三環,內環為一層30個房間,二環為二層60間,外環為三層120間,共有210個房間。樓高11.9米,樓的墻體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層寬2米。頂層寬1.3米,樓頂為木梁灰瓦。樓的第一層不設窗,第二、三層墻上設有內小外大呈三角的-眼,整座樓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大門框用厚而寬的花崗巖石板組成,大門板釘上堅厚的鐵皮,這些門窗設施是為抵御外人侵擾而特意設計的。樓內有面積為283.4平方米的圓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鋪成,中心裝飾著一個直徑3米的古錢幣圖案,寓意著人們祈求豐衣足食的心愿。天井一側有口古……[詳細]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以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建立于1956年11月,其主體陳列有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和翠亨民居展覽等。該館行政隸屬中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孫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南朗鎮翠亨村,座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平方米,是孫中山長兄孫眉于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的。孫中山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并設有一道圍墻環繞著庭院。圍墻正門外南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石刻牌匾。故居正門南側有宋慶齡手書的“孫中山故居”木刻牌匾。孫中山故居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樓房上層各有七個赭紅色裝飾性的拱門。屋檐正中……[詳細]
廣州中山紀念碑
  中山紀念碑是為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而建的,它位于觀音山頂上,循“百步梯”上躡498級可通達。紀念碑建越秀公園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碑身全部用花崗石砌成,高37米,碑底為方形,向上漸小而尖,碑內有梯級可回旋至頂,第一、第二層四面都可憑欄俯瞰。更高處,每層有窗可向外遠眺。碑基上層四面有26個羊頭石雕,象征羊城。石碑的正面是長約7米、寬約4米的巨型花崗石,上面刻著孫中山的遺囑,遺囑的全文是:“余致力國民革命幾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F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詳細]
三河中山紀念堂
  三河中山紀念堂與中山公園位于大埔縣三河鎮匯城村。該紀念堂建于1929年春,是鋼筋混凝土土木混合結構的二層建筑,建筑面積476平方米,占地面積7900多平方米,是全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三河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匯合處之西岸古城內,城外有虎形山,山麓之陽為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墓。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國內軍閥割據,南北0,內戰頻繁,列強入侵。孫中山先生為挽救國家危亡,意欲把粵、桂、滇三省軍隊聯合起來,然后揮師北上,鏟除軍閥,統一中國。1918年初,粵軍總司令陳炯明部隊駐扎在大埔茶陽、三河等地,司令部設在三河匯城天主教堂。同年5月,孫中山先生專程從潮州乘“協和”號火輪逆江水而上,親臨三河匯城與陳商議援閩-事宜并敦促其北伐。孫中山先生在三河停留時間長達六天之久(其間到松口住了……[詳細]
獨石仔洞穴遺址
  “獨石仔”洞穴遺址位于春城東北30公里處,坐落在陂面鎮鹿村崗西南面獨石仔石山。東有漠陽江,西有大朗、馬尾、石人諸石灰巖山峰。由于獨石仔獨自屹立于諸山的環抱中。故名為“獨石”。獨石仔洞穴,在山的東麓,是一個裂隙溶蝕形成的高15米、寬28米、深40米的山洞。洞穴兩端較高,中部稍低,面積約200平方米、洞口面向東南倚山近水;洞內通風,干亢透氣,有暗有光。1960年,廣東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西江兩岸進行考古普查時,發現陽春獨石仔洞穴遺址,編為5號洞。1964年曾先后兩次對其進行試掘,開探方2個。1978年,廣東省博物館和湛江地區博物館聯合組成發掘隊,再次進行發掘,開探方3個。每次發掘,都發現有古人類的文化遺物。在遺物中,有器形不同的石器和骨器;有各種動物的骨化石;有人類食余所遺棄的螺蚌介殼;也有灰燼、……[詳細]
大埔泰安樓
  泰安樓位于大埔縣縣城龍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及附屬建筑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占地2577平方米,兩側書齋占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臺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泰安樓屬磚石木結構建筑,坐東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長49米,寬52.6米,門口有寬闊的門坪和水塘。樓高11米,分三層,一層墻寬為0.92米,三層墻寬0.44米,一、二層外墻為石墻,三層外墻壁及內墻為磚墻。因樓外墻為石墻,故該樓俗稱石樓。該樓一至三層四周向內設前走廊,一層走廊的柱子為上木下石,二、三層為木柱,三樓前排中廳設有祭壇,為防外患,三層除前廊外還設有后走廊。一、二層不設窗,三層才開窗,并設有-眼,整座大樓只有一個大門……[詳細]
蓮花山古采石場
  蓮花山古采石場位于廣東省番禺市東部的蓮花山鎮,是嶺南地區的一處具有二千年歷史的古采石場遺址。蓮花山古采石場開采時間自西漢初年一直延續至清代道光年間,西漢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蓮花山。由大小40余座丘陵組成,面積30余萬平方米。蓮花山古采石場以切割式鑿巖法開采,遺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為25米,最高處達40米,最深處在地面下13米。采石場至今仍保留著古代采石時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運走的石料。《番禺縣志》載:明萬歷七年(1579年)及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都有勒碑禁采,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夏鼐視察象崗發現的南越王彩畫石室墓,并到采石場考查,寫下“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的題詞。中國社會科學院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對南越王墓石材從巖性組合、巖石學特征、風化程度、巖石成因及時代方面與廣州近郊、南……[詳細]
53、慧光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慧光塔
  連州慧光塔,位于連州市慧光路南端慧光公園內,始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具有1500多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磚塔之一,是省重點保護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從連州市有關部門獲悉,在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連州市慧光塔成為清遠市首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雨洗刷,加上地質變化,慧光塔發生了傾斜,目前塔身傾斜值達1.07米,因而從1985年至今,慧光塔被眾多媒體稱為“東方斜塔”。慧塔的旁邊,有一個用生鐵鑄造的古塔頂蓋。當年建塔時,因塔頂蓋太重,無法提升上去,只好擱置在塔的旁邊。因此,古有“惠州古塔無影,連州古塔無頂”之說。整座寶塔為木構塔,唐宋年間修建成樓閣式磚木塔,外墻為土紅色,平面呈六角形,內部為斗拱型結構,塔身中空,有梯道可登,每層……[詳細]
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
  五仙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惠福西路,F寺觀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廟。該觀屬道教寺廟,寺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人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五仙觀依山而建,現存有頭門、后殿、東齋與西齋。五仙觀為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完好,玲瓏新巧。后殿東側裸露的一塊紅砂巖,上有巨大的腳印凹穴,古人一向認為這是“仙人拇跡”,重點保護下來。明清兩代,這里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五仙觀在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址亦經歷多次變遷。據有關史籍記載:北宋時廣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寺觀遷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稱奉真觀;南宋末年又遷至今廣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觀毀于一場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遷建于現址……[詳細]
南越國宮署遺址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于廣州老城區中心中山四路。公元前203年,秦將趙陀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在都城番禺(今廣州)興建王宮御苑。南越國宮署遺址內不僅有南越宮苑,還有從秦、漢、晉、南朝、隋、唐、南漢、宋、元、明、清到民國共12朝的遺跡遺物。這些遺跡層層相疊,構成了一部記載廣州兩千多年發展的無字史書。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而宮署的核心區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范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5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公園。目前,廣州市正按申報要求,包括南越王宮遺址、西漢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發現的西漢南越國“水關”(水……[詳細]
陳心陶紀念碑
  陳心陶紀念碑位于佛山市三水區南山鎮九龍山,是佛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心陶1925年在福建協和大學生物系畢業后,在廣州嶺南大學任教。1928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寄生蟲學,1929年取得了碩士學位。爾后,又在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比較病理學”,193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學成以后,他拒絕了學校的極力挽留,回到嶺南大學任教,擔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對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毛澤東主席提出了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1950年,陳心陶積極響應號召,來到廣東三水、新會血吸蟲疫區工作,是我國最早從事血防工作最有成就的血防科學家之一。幾經艱辛,終于第一次在廣東所屬地區檢獲釘螺,后來經過動物感染試驗,證實了廣東血吸蟲病流行區……[詳細]
茶東陳氏宗祠建筑群
  茶東陳氏宗祠群位于中山市南朗鎮茶東村。據《陳氏族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手抄本記載:茶東陳氏始祖玄保,名尚志,號貞六里。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從閩南遷徙至文順鄉香山(當時香山尚未開縣,屬東莞文順鄉)茶園之東定居。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廟”。明代中期始建陳氏宗祠。清順治九年(1652年)海盜進村搶掠,燒毀宗祠。至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之后陸續在其側建有貢三陳公祠、凈溪陳公祠、筠溪陳公祠等宗祠。陳氏宗祠歷經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多次重修。現為道光年間重修后的祠院,保留著明末清初的建筑藝術。該宗祠與貢三陳公祠、凈溪陳公祠等聯成一片,連片三座,均為硬山式龍船脊磚木結構,成為一個陳氏宗祠群。陳氏宗祠建筑群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詳細]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一處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三大隊機關所在地的建筑群體,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該舊址包括9處文物點。其中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糧食加工場、操場6處抗日舊址位于大王嶺村,醫務所、中山書院、連平聯鄉辦事處3處舊址分別位于甕窯村、油古嶺村和連平髻嶺村。1940年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根據中共前線東江特委的指示,挺進東莞大嶺山地區,開辟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該舊址是東江縱隊主要領導人指揮東寶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機關所在地,在中國華南地區的抗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舊址于1978年5月被列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詳細]
59、謝晉元故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是我國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其故居位于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園墩子下芳塘子,由謝晉元曾祖父在清代咸豐年間建造。房屋坐西向東,為沙灰瓦木結構、三幢合面兩門樓平房,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建筑面積675平方米,兩座大門分別命名為“儒林第”和“荊樹居”。為弘揚將軍的愛國精神,蕉嶺縣政府于1998年撥專款贖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后批準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又撥?钆d建了謝晉元紀念館,與故居原有建筑相連互映,并珍藏了大量展現將軍生平事跡的圖片實物。謝晉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內外華裔子孫及國際友人前來參觀。石寨土樓亦稱方樓,坐落在北礤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間,為當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整座建筑為土木結構,墻體用泥土夯筑而成,呈平面四方形,三層,高13.6米,里面共有63個房間。土樓布局獨特,具有通……[詳細]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和法軍指揮部舊址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在霞山區海濱路,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混凝土結構,門窗仿哥特式,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建立后至1945年,廣州灣租借地法國公使署均設于此。1946~1949年湛江市政府、1950~1954年湛江市人民政府亦設于此。1899年11月16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法國強迫清政府簽定《廣州灣租界條約》,把原屬雷州府遂溪縣和高州府吳川縣的部分陸地、島嶼和兩縣之間的麻斜灣(今湛江港灣)劃為法國租界(其中陸地面積518平方公里),統稱廣州灣租界.法國在租界內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治理。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俗稱公使堂)和廣州灣法軍指揮部舊址(俗稱綠衣樓),是法國在法租界內設置的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的辦公機構所在地,1903年起,廣州灣租界法國公使在此治理。1943年2月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 | 久久99国产精品婷婷99 | 野外少妇弄到喷 | 日韩AV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 日本十八禁黄无遮禁在线视频 | 日本久久久精品免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