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距三峽大壩幾公里處,位于廟南寬谷中黃牛峽南岸的黃牛山腳下,臨江聳立著一座紅墻黃瓦和金碧輝煌的古建筑,這就是三峽中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筑黃陵廟。黃陵廟,原名黃牛祠、黃牛廟。相傳此廟是春秋時代為了紀念神女助禹開峽的功績而修建。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今宜昌)縣令時,只信禹王開山之功,認為神牛助禹開峽的傳說純屬無稽之談,故將黃牛廟改名為黃陵廟。黃陵廟初建時,氣勢十分的宏偉。廟前游客拜且舞,擊鼓吹笙屠白羊。香火極旺,后因屢遭戰爭毀壞,幾經重建,雖不如初建,卻仍然是三峽中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現僅存明歷四十六年(……[詳細] |
![]() | 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郢城鎮郢北村。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平原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遺址。1986年修建宜黃公路時發現,1992年發掘。文化層厚0.6~0.75米,分上、下兩層。上文化層,年代距今約2萬~1萬年。為含錳較多的黃色亞粘土,厚0.1~0.25米,出土石制品近500件,大部分是采用石英、燧石及石英巖打制的小型刮削器和尖狀器。下層文化層,年代距今約5萬~4萬年。為含錳較多的棕紅色亞粘土,厚約0.5米,是該遺址的主體部分,發現5處由礫石圍成的圓圈及腳窩遺跡。……[詳細] |
![]() | 李時珍陵園在蘄州古城東風景秀麗的雨湖畔,占地80畝,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李時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與李時珍誕生地瓦硝壩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古時即列入“蘄陽八景”,李時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時珍紀念館由-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為仿古(明代)建筑群,氣勢恢弘,錯落有致。館內陳列大量珍貴的醫學資料、藥物標本和郭沫若等同志的題詞。李時珍醫史文獻館珍藏中外《本草綱目》版本十余種,以及古今中外介紹李時珍……[詳細] |
![]() | 魚木寨位于鄂渝交界處的利川市西部,是謀道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全寨占地6平方公里,四周皆絕壁。其土家古堡、古墓、棧道和民宅保存完好,有“天下第一土家古寨”、“世外桃源”美譽。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列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魚木寨原名成家寨,以成姓、向姓居多,自古就是土家族居住地。其前身屬龍淵安撫司治理,后更為龍陽峒土司轄地,附籍石柱土司。明萬歷十四年,龍陽峒土司譚彥相宣布脫離石柱土司自立。石柱土司不允,雙方爭斗不下。次年,石柱土司馬斗斛、馬千乘率兵攻打譚……[詳細] |
![]() | 安居遺址位于隨縣安居鎮王家樓村八組。遺址坐落在溠水入涢水轉折處東北側臺地上,臺地高出河床約5米。遺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4年、1991年、1998年、2009年多次復查。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過遙感手段判定,安居有古城址存在。隨后通過對安居遺址實地勘探驗證確認,安居遺址的東部保存有一座小城,南北長190、東西寬170米。城墻東、北、西三面保存較好,夯筑。南墻為現代民居所覆蓋。城址高出地面約1米,城墻寬約10米,墻外有護城河,寬約10米,深度距地表約2米以上。城內采集……[詳細] |
![]() | 仙佛寺石窟位于來鳳縣翔鎮關口村的酉水河西岸峭壁上。石壁全長200米,在中段開鑿4個并列的大中佛龕,南段雕造18個并列的小佛龕,共計造像31尊。造像年代為初盛唐。佛龕前原有三層木構窟檐,60年代被拆毀,佛像也遭到局部毀壞。北龕、中龕、南龕高度均6米余,中龕內雕倚坐彌勒像二北子二菩薩像,彌勒高5.3米。南、北龕均為一結跏趺坐佛二弟子立像。佛像通高5米。南龕南側為雙觀音立像龕,菩薩高2.7米。小佛龕內各雕一立佛,高1.5-2米。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渾圓,身著雙領下垂式架裟。菩薩頭戴高冠,披巾垂于腹膝二道……[詳細] |
![]() | 玉泉寺鐵塔位于湖北省當陽縣城西15公里的覆船山東麓玉泉寺門前,全稱“如來舍利寶塔”,又稱當陽鐵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由玉泉寺僧務本禪師領工鑄建,它是我國目前最高(七丈十三層)、最重(十萬六千六百斤)和保存最完整的鐵塔。工藝精湛,造型挺秀典雅。鐵塔建在磚石基臺上。八角、十三層,仿木構樓閣式,總高17.9米。做法是基座、塔身、檐部和平坐等部位分段用生鐵澆鑄,依次疊放而成的。鐵塔基座滿鐫海波紋,上為須彌座,各角有金剛力士一尊,體態矯健。鐵塔每層每邊鑄有“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和海……[詳細] |
![]() |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縣中峰鎮甘家嶺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為紀念康熙年間鄂陜地方中左守備甘繼芳為國捐軀事跡而建。干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擴建了正殿、后殿。光緒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年)擴建了廂房、伙房、圍墻、操場、大門樓。甘氏宗祠為磚木結構,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廂房、伙房、圍墻、大門樓組成,正門東側有1914年修筑的官廳。主體建筑均面闊五間,21.2米,分別進深6.8米,7.26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穿斗式構架,后堂壁開扇,前有……[詳細] |
![]() | 1912年。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洞庭街51號。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是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期間的居所。詹天佑(1861~1919)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專家,曾主持修建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1912年至1919年,詹天佑攜全家在此居住。舊居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為一棟磚木結構西式二層樓房,紅瓦四面坡屋頂,其東、南、西三面環以回廊,東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二立面則為廊廡。主入口為八字形石臺階,大門、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內走廊布局。上下走廊的兩側各有三……[詳細] |
![]() | 楊家灣老屋位于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鎮東岳廟村一組,三峽壩區內。楊家灣老屋始建于清干隆五十二年(1787年),道光年間(1820~1850年)擴建。老屋為磚木結構,長方形平面布局。縱深兩進,橫連十一屋,共有七個天井。明間及主要廳堂為穿斗式木構架,其它房屋則為硬山擱檁式。青瓦屋面,屋面組合錯落有致,封火墻及前后檐風格獨特。明間大門上有披檐,門框為青石打磨拼接而成,門柱飾淺浮雕鹿鶴逢春圖案,進大門依次為木隔墻、左右兩門、前廳、天井、正堂、后屋,左右次間、稍間的天井間隔布置,天井周邊有回廊,兩旁用青磚漿砌……[詳細] |
![]() | 萬年臺戲臺位于浠水縣散花鎮福主村,北距縣城約25千米。始建于清干隆年間,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磚木石混合結構。整個場地由戲臺和觀眾區兩大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戲臺坐東朝西,平面呈“凸”字形,由前臺、后臺和化妝室三部分組成。前臺為三面敞開式,筑于高1.8米的石砌臺基上,面闊6.1米,進深4.95米,通高9米,重檐歇山灰瓦頂,下掛鐵質風鈴。檐下施如意斗栱。額嵌“云管陽春”木匾,額枋浮雕戲劇人物故事圖案,臺頂飾八卦天花。后臺面闊三間12.04米,進深一間6.2米,單檐硬山灰瓦頂。……[詳細] |
![]() | 東周遺址。位于湖北省當陽市河溶鎮前進村東200米,屬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段,文化遺存集中分布在山崗和臺地上。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1.5米。是一處楚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的重要遺址。1979年冬,為配合趙家湖水渠的修建,在沮漳河東岸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1982年試掘。出土陶器以紅陶為主,尤以下層紅陶最多。紅褐陶、灰褐陶、黑灰陶、橙黃陶四種陶系由早到晚逐漸增多。紅陶和橙紅陶多為鬲,紅褐陶多為甗,灰褐陶多為甗和罐,灰白陶多為盂,黑皮陶多為盆和豆以及直領鼓腹罐。紋飾以粗繩紋為主,次為弦紋、圓……[詳細] |
![]() |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位于武漢市武昌區都府堤20號,原為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創辦于1918年,1926年更名為湖北省立第一小學。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此舉行開幕式,之后在漢口黃陂會館(已毀)繼續進行。中共“五大”是在國民黨-發動政變、革命面臨嚴重危機的緊急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同年5月1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亦在此召開。中國0的創始人之一、湖北地區早期黨組織負責人陳潭秋曾在此以教書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舊址總平面……[詳細] |
![]() | 董必武故居位于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民主街24號。董必武(1886—1975),湖北紅安人,原名董賢琮,曾用名董用威,1920年參與籌建武漢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會。1920年參與籌備建立武漢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參加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起任中共湖北武漢區執委會委員。1924年任中共湖北漢口地方執委會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執行委員。1926年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同年秋任中共……[詳細]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層歐式風格建筑,1927年,周恩來、瞿秋白、鄧小平、李維漢等中共領導人曾在此秘密居住,時為德林公寓。德林公寓由華僑王光投資興建,鋼筋混凝土結構,有五個單元,底層為商店,上層為公寓。在當時英租界內,它是最豪華氣派的高檔公寓之一。德林公寓被選為秘密住地,是因為它規模大,且處于前英租界內,英租界收回后變成特三區。由于是特區,國民黨的勢力還不能到達,比較安全。汪精衛在武漢公開--后,時任中共中央軍委書記的周恩來,白天奔波大江南北,晚上回到公寓仍然工作到深夜。當時最主要的工作是籌劃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