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閻村遺址位于汝州城東紙坊鎮北500米閻村東。距縣城12.5公里,總面積7。5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3米左右,內涵豐富。1986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部落遺墟。分布有居住、墓葬、手工業地帶。遺物多為石器、陶器。石器均采用質地堅硬的河卵石精細磨制,有石斧、石鏟、石鑿。陶器多泥質紅陶、夾砂紅陶,均采用泥條盤筑法,后經慢輪修整打磨。器表多采用紅、褐、黑、白間施進行彩繪;y有勾葉、垂弧、三角、網狀、圓點、幾、S、條形等幾何圖案。器形有尖底瓶、斂口缽、直壁缸、尖底器、釜形鼎、罐形鼎等。陶缸、尖底器均為葬具,底部中間都城有一個小孔。1978年出土一陶缸,器表繪有鸛魚石斧圖,屬……[詳細] |
![]() | 時代:新石器時代董橋新石器遺址是近年在西平縣發現的唯一一處以仰韶文化為主,而又有龍山、二里頭、東周、漢等多種考古學文化共存的古聚落遺存,面積近50萬平方米。該遺址不僅面積較大,而且延續時間較長,因而2006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仰韶文化與豫中地區同時期仰韶文化面貌并無太大差異,其部分器物特征似與河南西南部的下王崗仰韶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因素。從采集的近百件仰韶文化遺物看,這里的仰韶文化是以泥質紅陶與泥質姜黃陶為主,但前者比例略大后者,夾砂紅陶次之,夾砂姜黃陶再次之,夾砂灰陶極少,夾砂陶砂粒與蚌料裸露于器壁而鮮明,泥質陶陶土多經淘洗而細膩,有少量紅衣陶和少量的外壁為紅色……[詳細] |
![]() | 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位于鄭州市惠濟區,包括通濟渠索須河段和通濟渠惠濟橋段。通濟渠索須河段為現狀河道,西自豐碩橋,東至祥云寺村與賈魯河交匯處,長約16千米,呈西—東走向。此河道為不通航河流,現主要為城市泄洪排澇和景觀河道。通濟渠惠濟橋段經考古調查和局部試掘,確認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遺跡基本保存完整,F已探明的河道北起東孫莊村東側黃河南岸大堤處,南至索須河段豐碩橋處,全長約4千米。除惠濟橋處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已埋于地下。據考古勘探,地下埋藏部分運河故道寬150~220米,兩側斷續保留有河堤,經勘探河堤頂寬4~6米,底寬8~12米。通濟渠鄭州段大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中國……[詳細] |
![]() | 安國寺位于陜縣西李村鄉,距三門峽市約64公里。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稱琉璃寺。安國寺始建于隋,歷代均有修葺。主體建筑群坐北向南,以火墻為界分前后兩處院落。前院包括山門和前、中、后三重佛殿,另有經房、禪房、鐘樓、東西蓮池和石碑經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兩塊。還有寺院附屬建筑多所。前院山門為南面帶有檐廊的單檐硬山式建筑。面闊三間,山門兩側各置一耳門。前殿為面闊三間的單檐式硬山結構,西側有配殿三間,東側有一座條石砌基、青磚筑起的正方形鐘樓,樓頂四周有磚雕仿木斗拱。中殿為面闊一間、進深三間的單檐硬山式建筑物,四面帶有回廊,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拱、龍鳳大脊,正吻和脊獸大部尚存。中殿東側用條石砌成的蓮池尚未完……[詳細] |
![]() | 永泰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西北11公里永泰寺,建造于唐代。該塔為單層十三級密檐疊澀式磚塔,平面呈方形,塔體高通24米,壁厚4.8米。青磚黃泥壘徹而成,塔的外壁敷有一層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聳,南面辟有高2.6米,寬1.74米的券門,由門要至塔室,塔室內部仍為方形空筒狀,各檐外輪廓的連線呈柔和的拋物線狀,塔剎由仰蓮、五重相輪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國現存唐塔中的佼佼者。據碑文記載,永泰寺塔是因供奉舍利而敕建的。塔西南50米處有金大安元年(1029年)建造的方形雙層磚塔,高3米余,塔剎已毀。塔東北約150米處,有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造的磚砌-塔1座,高約6.18米。永泰寺位于塔的西南方,始建于……[詳細] |
![]() | 關帝廟,距市區6公里的軹城鎮東南,泥溝河東岸,與大明寺毗鄰。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被宋徽宗追封為“忠惠公”和“義勇武安王”,興建“關帝廟”,供奉祭祀,后佛教將關羽神化,尊“關”為“帝”,故更名為“關帝廟”。該廟創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157年)重修,清又有修葺。廟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現存古建筑有山門、拜殿、關帝廟及西配殿,占地約1050平方米。關帝廟,距市區6公里的軹城鎮東南,泥溝河東岸,與大明寺毗鄰。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被宋徽宗追封為“忠惠公”和“義勇武安王”,興建“關帝廟”,供奉祭祀,后佛教將關羽神化,尊“關”為“帝”,故更名為“關帝廟”。該廟創建于金大……[詳細] |
![]() | 丹霞寺位于南召縣留山鎮馬窩村,丹霞山南麓,為中原八大名寺之一。丹霞寺始建于唐長慶四年(824年),取名紅霞寺,隨更名為丹霞寺。據歷史記載“丹霞寺始于唐,盛于宋,兵燹毀于元,迄明中興!钡は妓抡嫉孛娣e約兩萬平方米,現存建筑一百余間,均為清代建筑。整座寺院座東北面西南,整體呈三進院布局,依山就勢,前低后高,由前向后呈階梯狀抬升。沿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方丈室,西側配以廂房、客房,最后為花園和天然祖堂室,組成一個完整的寺院格局。丹霞寺佛塔分布在寺院的東、南、西三面,現有元塔六座,明塔四座,清代石塔四座,其中清代石塔造型別致,雕刻精美,為全國所罕見。寺內及其周圍現存有宋代的柏樹、銀杏……[詳細] |
![]() | 1960年2月11日,為了徹底改變惡劣的生存和發展條件,十萬林州兒女踏入了茫茫太行山中與大自然進行了一次空前規模的大決戰。他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逢山鑿洞,遇溝架橋,苦戰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終于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有人做過計算,如果把修建紅旗渠挖砌的土石筑成高2米、寬3米的石墻,它的長度可以從南國的廣州一直連接到北國的哈爾濱。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偢汕䦃Ω4.3米,寬8米,長70.6公里。在分水嶺分為3條干渠,南去北往……[詳細] |
![]() | 大興寺塔位于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處,因地屬裴村,俗稱裴村塔。該塔建在大興寺遺址上,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鶿坡(今稱老塔坡),四周萬畝森林環護,該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將近1400年的歷史。經過多次地震和洪水沖擊,仍巍然屹立。該塔為7層密檐式磚實八角塔,高18.7米,底層周長15.6米。塔身通體除磚雕外,全用條磚砌筑,棱角分明,表面平滑,塔內為實心砌體,在第4層南面壁設一拱券門洞。塔身各層以條磚疊澀出檐,緊密相接,檐下飾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和蓮瓣承托。大興寺塔位于內黃縣城西南17.5公里處,因地屬裴村,俗稱裴村塔。該塔建在大興寺遺址上,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鶿坡(今稱老塔坡),四……[詳細] |
![]() | 七里坪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為舊石器時代的古遺址。七里坪遺址是國內涵蓋長江和黃河流域舊石器特點最明顯的遺址之一,對研究豫西遠古文化和南北兩大流域史前文化的交流,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七里坪舊石器遺址位于欒川縣七里坪村東嶺(欒川縣城東3.5公里處)。1999年元月,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博士周軍對遺址作了初步調查和探方試掘。同年3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呂遵諤教授又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并對遺址內采集的舊石器標本進行分析研究,確定其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約13萬年以前),是國內涵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舊石器特點最明顯的遺址之一(標本大多為白色透明的石英巖,器形主要為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狀器)。七里……[詳細] |
![]() | 大賚店遺址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九州路辦事處的大賚店村村南,是新石器時代至商代的古遺址。它文化內涵豐富,地層堆積有仰韶、龍山、商朝、周朝、漢朝的文化層,是我國考古史上為數不多的較早進行科學發掘的重要遺址之一,曾在探討仰韶、龍山和商朝文化三者關系的考古學研究中起過重要作用,是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1932年、2013年先后兩次進行了發掘,清理出西周中晚期墓葬、西周中期灰坑和房址等遺跡。出土的遺物有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蚌器。出土的陶器中,有仰韶文化的彩陶,還有龍山文化的黑陶和商代的灰陶。考古學者認為大賚店遺址在龍山文化時期就是這一地區的中心性大型聚落。大賚店遺址是淇河流域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詳細] |
![]() | 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漢曲梁遺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曲梁鄉曲梁村北,面積約400×600平方米。這里地處丘陵地區,溝壑交錯。遺址區則地勢平坦,溱水分兩支環繞遺址的東、西、北三面流過。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龍山文化晚期至二里頭文化二、三期遺存。位于新密市東25公里曲梁村北小司河與溱水之間的高地上。南北長600米,東西寬370米,面積約22公頃,文化層厚2--4米。1959年發現,1988年3月,北京大學考古系與鄭州市文物工作隊聯合進行發掘,揭露面積300平方米,出土器物198件。陶器有深腹罐、鼓腹罐、盆、大口尊等。同時還采集到二里崗時期的鬲、罐等及商代銅……[詳細] |
![]() | 陽城遺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鎮東北的平坦高地上,是春秋時鄭國和戰國時韓國的西面軍事重鎮。城址依山傍水,北高南低,依自然地形修筑而成。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700米,總面積140萬平方米。城墻系夯土筑成,部分城墻底部鋪一層卵石。夯層厚6~9厘米,每層均有圓形夯窩。城內中部偏北有一處大型建筑遺址,基面上殘留成片的鋪地磚,其上堆積大量磚瓦和陶器殘片,同時還發現當時用于城內供水設施8處,由陶質輸水管道(三通、四通)、控制水流量的控制坑、沉淀泥沙的澄水池、貯水池等組成,反映了當時城市建設中供水設施的先進水平。城內還出土有殘鐵器、銅鏃和陶鬲、釜、盆、盂、碗、豆、罐等。在一些陶器上還印有“陽城倉器……[詳細] |
![]() | 嚴和店窯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鎮嚴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岸、北岸,窯址東西475米,南北555米,面積約263625平方米。該窯址始燒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達到鼎盛,元代時仍在生產。1950年、1956年、1958年、1964年國家古陶瓷專家陳萬里、馮先銘、葉喆民先后到嚴和店窯址進行多次調查;1985年、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曾先后兩次到該窯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窯址內文化層厚達2—2.5米,遺物、遺跡豐富,清理出有燒瓷窯爐、澄濾池、灰坑等。嚴和店窯生產的青瓷器皿造型端莊秀麗,古樸典雅,器形有斗笠碗、敞口碗、粉盒、瓜棱罐、燈、盞等為多。胎質呈香灰色,胎質堅密,胎釉之間均飾一層醬褐……[詳細] |
![]() | 西工兵營位于洛陽市中州中路與解放路交叉口東,由袁世凱興建于1914年。整個建筑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筑的典范,對于研究洛陽的近代建筑有重要意義。同時,洛陽西工兵營見證了洛陽從民國三年(1914年至1948年)解放這一時期風云變幻的近代歷史,在洛陽近代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2013年,洛陽西工兵營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工兵營由袁世凱興建于1914年,初建時占地4000畝,建營房5000間,整個工程耗費上等白銀170萬兩。1916年建成后,西工兵營成為各地軍閥互相爭奪的焦點。1920年9月,直系軍閥吳佩孚進駐這里后,兵營的規模擴大至占地1萬余畝,房屋增加至1萬余間。1932年,南京國民政……[詳細] |
![]() | 已被確定為省、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張祜莊園”(亦稱張誥莊園)座落于鞏義市新中鎮新中村琉璃廟溝。琉璃廟溝張氏于明朝隆慶年間從安徽鳳陽遷往這里。在清朝道光年間,已是鞏義出東門富戶之首,時有田地十余頃。受自家(老宅院)窯頭上蒼勁挺拔的古柏啟發,十六世祖輝明為錢莊起字號為“柏茂”號,民間俗稱“柏茂家”。十九世張誥時任偽保長,又因打煤窯出名支持抗日有功亦叫“張誥家”,張祜是張誥之父,故稱張祜莊園。1987年3月1日被鄭州市命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莊園臨街路旁,現豎“張祜莊園”直碑一筒,碑的陰文:張祜莊園介紹。張祜莊園位于鞏縣城東六十華里的新中鄉琉璃廟溝村。張氏祖居于此,其先祖時已有良田數頃。因其窯頂柏木茂……[詳細] |
![]() | :位于新鄭縣城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面積2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早期的一處遺址。其東半部為村落遺址,是當時的人們日常生活之地;西半部為氏族墓地,墓坑呈長方形,這里出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主要是一些石器和陶器。具有代表性的有鋸齒石鐮、條型石鏟、三足陶缽、筒形罐以及陶紡輪、陶塑豬頭、羊頭等原始藝術品等。目前該處遺址共發掘出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還有幾處殘破的穴居房基。這一發現填補了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期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門票門市價:10.0元景點位置河南鄭州市新鄭市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詳細] |
![]() | 時代:新石器時代青臺遺址位于鄭州滎陽市廣武鄉青臺村東。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積100萬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T.J.阿爾納發現,1981、1982年鄭州市博物館進行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700平方米。出上房基30余座、陶窯7座、灰坑200余座、成年人墓葬180余座、兒童甕棺500余座,同時出上了一大批相當珍貴的文化遺物。國家文物局對青臺遺址1981年發掘出土的二、三期木炭標本測定結果表明,二期文化遺址存在的年代距今5300多年,三期距今5100多年。從文化類型看,青臺遺址是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續到晚期的文化遺存,它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帶有鄭州地區特點的文化遺存。它的一期約相當于或……[詳細] |
![]() | 鄭州第二砂輪廠舊址,位于鄭州市中原區華山路78號。1953年第二砂輪廠籌備處在武漢成立,同年9月遷至鄭州,1964建成投入生產。據《二砂廠志》記載,二砂廠房、生產工藝、產品質量都是按照東德標準進行的。建設期間,東德專家曾提出書面建議2978條,要求十分嚴格。建成后的二砂廠區,東西1356米,南北734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共完成基建投資1.49億元,生產區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住宅7.4萬平方米。工廠由6個生產車間、2個輔助車間和2個動力車間組成(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各棟廠房內外經過精心設計,之間有架空廊道相聯,使整個廠區形成一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整體。其中,陶瓷砂輪制造車間建筑面積7……[詳細] |
![]() | 鄂城寺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區北25公里石橋村北。根據寺內碑刻和歷史文獻的記載,鄂城寺塔始建于隋代。在鄂城寺舊址中軸線上,現存的清代建筑山門、前殿、中殿各三間,兩側有東西廊房各三間,均為清代硬山建筑。寺內寺西側門兩邊還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獅一對,雕工精湛,形象生動。寺內還有明清碑碣多方。宋代鄂城寺塔重新修葺為七層仿樓閣式磚塔。第四至七級是解放后的仿樓閣式建筑,塔底層西面有券門可通塔心室,門上嵌一石碑,塔心室亦為六邊形。塔體逐層收減高度及邊長,整個塔身略呈拋物線形,第二層六面壁上各嵌磚雕佛像8尊,塔頂已毀。建筑雄偉,造型俊秀。鄂城寺塔的建筑形式及結構、遺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磚結構建筑的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