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同文書院位于江西九江。清同治六年(1867)美國傳教士爾利陶理、吳恪矩等經清政府同意創建于城外土橋,命名為“埠閬小學”。后來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學校選擇城內南門口甘棠湖畔為新校址,并取《中庸》“普天之下,車同軌,書同文”之意,定名為“同文書院”,為江西省第一所教會書校。教授內容除近代文化科學知識外,還注重宗教教育。1906年,校長庫思飛在該地挖地基的時候,挖出三大壇唐開元古錢,他把這些古錢拿到美國換得巨款,加上美國教會本身籌集的一部分錢,建教學樓(今九江二中實驗樓),并更名為南偉烈大學,以紀念其父。1917年停辦大學,集中精力專辦九江南偉烈中學。1929年,“南偉烈中學”更名為九江同文中學。1……[詳細]
  永鎮廊橋(清代):永鎮橋,江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江西安遠縣西部的新龍鄉永鎮村,建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該橋橋長38.5米,面寬4.33米,橋上與房舍融為一體,別具一格,它在石質橋墩上架于杉條木,多層橫跨橋孔,而別于一般石拱橋,是我國古建木作技術在石拱橋中的巧妙應用。此橋遠眺彩虹飛渡,近看亭閣生輝,為秀麗的山水增添了奇妝異色。永鎮橋屬長廊式木構瓦橋,長38.5米、寬4.33米,橋面距正常水位8米,2臺2墩3孔,墩、臺用花崗巖條石、石灰沙漿砌建。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成分水尖(俗稱鵝胸)。墩上用三排杉木縱橫交錯組成懸臂梁。橋面用杉木條縱向平鋪。懸山頂二坡雙重檐長廊,長29.8米,出檐0……[詳細]
  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道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景區內保存完好的大批道教古建筑群是我國保存比較系統、完善的一批珍貴文物。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在總體布局上,構思奇妙,多樣而統一,這與道家總體思想宇宙觀是分不開的。遍布全山的古建筑,共有230多處,有條不紊,形成一個奇妙的有機總體,這個總體就是道家太極八卦圖的模式。即以三清宮為一個中心(無極),前后兩殿象征陰陽二極(太極),圍繞著這個中心的各部景點建筑物向四面八方輻射,并與自然景觀巧妙的交織在一起,相互因借,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突出地體現了道家宇宙觀。這些人文景觀,不僅在總體布局上體現了道家的宇宙觀,即在每一景物的設計上,也充分體現了道家“有……[詳細]
  山背遺址位于修水縣上奉鎮山背村,距縣城63公里,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是一種有段石錛和夾砂紅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址。于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贛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專家所說的山背文化遺址,是指在鄱陽湖地區乃至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以段石錛和紅砂陶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的總稱。山背遺址主要分布于跑馬嶺、養鴨場、金雞嶺、長窩嶺、風洞嘴、楊家坪、刺毛窩、荷樹窩等8處丘陵山坡上,面積約6200平方米。山背文化遺址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人類聚焦之地,距今約五千年,是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山背文化”的活學樣本。山背址文化遺群目前已探明有46個文物遺址,其中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宋·寶福院塔位于琴江鎮東城區。該塔是一座江南樓閣式佛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寧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觀四年(1110年),塔高59.8米,塔身七級六面,竹節鋼鞭形磚木結構,造型獨特,結構精巧,既保存了盛唐遺風,又有典型的大宋風格,可繞平座穿壁而上塔頂,登臨遠眺,遠近山川、江城風貌、盡收眼底。建筑面積1982.12平方米,底層對邊直徑為10米,對角直徑為12米,內空直徑為2.6米,墻厚3.7米,墻外邊長5.6米,自下而上逐級微收,高而不危。每級有六扇門,三開三閉。檐角懸掛銅鈴,風吹鈴動,聲播江城。塔墻北較直而南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夾角,結構嚴謹,技藝精巧,雖經800多年風雨雷震,仍挺立江……[詳細]
  逢渠橋位于江西省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處。逢渠橋建于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江西省境內第三座宋代古橋,系同安張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與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積蓄捐資,為經念良價禪師于此悟道而建的。此后,當地的張雷兩姓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孫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內無訴論,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橋得福蔭之說。橋名由當時的縣令錢鍪書寫,拱底“紹圣戊寅歲,同安張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橋,住持沙門梵言句當。惠聳題”橋拱另一側的石頭上又寫“張仲舒妻雷氏舍此橋,愿罪孽消除,福壽0”,此外,橋基上還有幾十個字,主要記載張氏子孫在明嘉靖年間重修此橋的捐款數量。……[詳細]
  時代:唐類型:石塔古墓葬及石刻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上栗鎮楊岐行政村簡介:乘廣禪師塔及塔銘,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建塔立碑,坐落在上栗鎮楊岐行政村。乘廣禪師為唐代高僧,容州(今廣西容縣)人,姓張,十三歲出家,初至衡陽,依天主想公,三十歲,至洛陽從荷澤會公受法。后來到萍鄉楊岐山傳教,始創“廣利禪寺”。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乘廣禪師圓寂后,由甄叔禪師住持,在“廣利寺”之右側修建舍利石塔,保存至今。該塔仿古代木構建筑風格。塔高2.73米,塔基兩層,四面有浮雕佛像,力士、怪獸等,塔檐厚實,出檐深遠。塔前有唐元和二年丁亥(公元807年),著名文學家劉禹錫為乘廣禪師撰寫的碑文。清乾隆年間對左……[詳細]
  宋代鳴水橋位于樟樹市閣皂山風景名勝區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質拱橋。橋橋長7.3米,寬6.8米,為石砌單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橋身橫砌長條方石,拱上再覆蓋兩條條石。橋面用等邊方石成對角菱形鋪砌。橋上兩側設石欄,由望柱、欄額、華板、地栿相構。望柱上雕刻蓮花瓣、橋甕內,東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塊拱石,順溪流雕刻楷書銘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歲閣皂山道眾化緣信,人財物建此石橋至四年冬至日畢工謹題”。字大如斗,清晰可辨。鳴水橋是閣皂山八景之一。據《閣皂山八景記》載:閣水源處九龍。依勢西流,至凌云峰口,沖崖直瀉,咆哮如雷,水上橫臥一橋,約一百年后,在南宋開禧年間始建亭于……[詳細]
  五府山銀鉛礦遺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上饒縣五府山鎮塘里村,村域內山形地勢陡竣,植被茂密,古良河水量豐富,是江西東北部武夷山北麓區域一處唐、宋時期的銀鉛開采、冶煉遺址。五府山銀鉛礦遺址位于塘里村北面,俗稱“上、下梨子坑”的東側山體上,分布范圍約1.5平方公里,由唐、宋鉛銀礦采區、冶煉遺跡、-居址三大部分構成。代表性遺跡有唐代鉛礦采洞16處,宋代銀礦采洞24處,煉渣堆積2處,-居址遺跡2處。出土有大量鉛、銀煉渣和近百件唐宋時期的壺、罐、碗等-用瓷器殘片。五府山銀鉛礦遺址是中國第一處先后開采鉛銀兩種貴金屬的礦山遺存,其使用“火爆法”地下采礦,運用了通風、提升、運輸、排水等采礦配套技術設施,尤其采用先進的……[詳細]
  時代:三國三國東吳古墓遺址坐落在吉水縣郊的三碗齋,是1991年8月京九鐵路施工中發現的。考古專家們稱為江南第一墓。古墓呈凸字形,墓室用灰-線紋花紋磚于平地壘砌,由墓門、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后室及正方形回廊組成,-封土高10余米,整個墓占地900余平方米。墓葬雖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120余件隨葬品,有銅、鐵、陶、瓷、石質器皿。文物中有極為珍貴的“人物神獸青銅座燈”、造型優美的“青銅雌雄朱雀”、“青銅白虎”,這些在江西均屬首次發現。其中的一套“青瓷茶具”,在全國也是目前發現的一套最為完整的茶具,另外還有一些青瓷飯灶、糧倉、廁所,以及青瓷造型的豬、鴨、鵝等日常用品和家禽。尤其讓人感到驚奇……[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五十六十老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 欧美国产激情一区二区 | 青青青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国产 | 亚洲欧美另类国产制服 | 亚洲人成网77777大伊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