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31年底,在這謝氏祠廳中成立了中央郵政局。當時,只辦理幾件簡單的郵政業務,專門為中央首腦機關服務。中央郵政局歸中央內務人民委員部管轄,下設郵務科、審查科、電話總機室和遞信班。全局人員共50多人。郵務科主要負責分發信件、報紙等;審查科主要審理郵件有無偏差,有時還派人進行巡視工作;電話總機室是1931年9月隨紅一方面軍總部遷來的電話隊為基礎組成的,“一蘇大會”前夕,他們在葉坪架通了各機關的有線電話。遞信班負責信件、文件、命令、報紙的傳遞工作。當時郵路干線有4條:中央郵政局——湖陂——坪山崗;中央郵政局——瑞金縣城;中央郵政局——大柏地;中央郵政局——壬田。遞信人員都是貧雇農、工人出身,因當時交……[詳細] |
![]() | 時代:唐至明位于分宜縣湖澤鎮鐵坑村的鳳凰山鐵礦遺址,是具有千余年歷史的古煉鐵場遺址。據史料記載,鳳凰山地區的采礦、冶鐵歷史早在唐朝晚期就已開始,宋朝時期的采礦、煉鐵業相當發達,官府曾專門在此設置“貴山鐵務”作為管理鐵業的官方機構。明朝鳳凰山采礦業達到鼎盛,出產的鐵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從晚唐至明清,千余年來鳳凰山古鐵礦遺址爐火不斷,是新余鋼城之名的佐證,也見證了我國鐵礦歷史的發展。鳳凰山鐵礦遺址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在15萬平方米以上,其遺址厚度在1.5~3米,最厚達4米以上。在遺址中除發現冶鐵爐、鑄模等遺跡外,還采集到鐵渣、鐵硫、鐵礦砂、鐵粉、鐵刀以及生活用具陶瓷殘片、建筑材……[詳細] |
![]() | 老虎墩遺址位于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中港村,是一處典型的土墩遺址,高出周圍稻田約2~3米,現存面積約4300平方米。遺址于2007年發現。2009~2011年秋冬,對遺址展開三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計1241平方米,揭示了遺址從新石器中期到明代的豐富內涵,包括新石器晚期墓葬121座、漢晉墓葬8座、灰坑83個,祭祀坑32個,房址8處和道路1條,出土大量遺物。老虎墩新石器時代遺存最為豐富重要,可分為四期,其中第一、三、四期遺存均可明確為新的文化類型,第二期遺存與樊城堆文化、薛家崗文化鄭家坳類型關系密切。第一期,距今8000~7600年左右,遺跡有少量房址、道路和灰坑,出土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器類有……[詳細] |
![]() | 通天巖石窟位于贛州市西北約10公里處。通天巖石窟是贛州市郊的著名風景區,也是中國南方石窟造像比較集中的一處。通天巖風景區主要由忘歸巖、同心巖、通天巖、翠微巖組成,巖洞深邃,山徑蜿蜒,溪水潺潺,景色秀麗,讓人流連忘返。忘歸巖,因為巖石橫空而出,形狀好似一頭巨獅,故而又稱為“獅巖”。山巖間有一個天然的石洞,每當盛夏酷暑,清風徐來,沁人心脾,令人留連忘返,故而稱“忘歸巖”。在巖壁之間有石龕造像和摩巖石刻。同心巖在忘歸巖的東邊,巖壁間有明朝劉昭文書刻的“同心巖”三個字,還刻有龍虎造型。此處地勢平坦開闊,摩巖石刻和石龕造像依次刻于游路一側的巖壁間,恰如露天的博物館一般,游人可以便走邊賞。同心巖向前,就是……[詳細] |
![]() | 鎖江樓位于九江市區的長江邊上,如要乘船進入九江水域時,鎖江樓的寶塔(文峰塔)就會映入眼簾,因此,鎖江樓就成為了九江的象征。鎖江樓原有一樓一塔,明朝萬歷十四年(1586年),時任九江郡守吳秀,為防水患,據陰陽家之言,在九江臨江的回龍磯上募資修建了鎖江樓,時稱江天鎖鑰樓,高三層,樓旁有四頭鎮水鐵牛,后又在在樓南建立了一座高25.26米的寶塔,名為文峰塔,又稱回龍塔。塔內有木梯可盤旋而上。位于長江之濱,九江市東北隅,傲然屹立,高聳藍天,瀟灑古樸,偉岸氣昂,塔影鎖江,風雅微妙。塔高35米,造就七層,六面錐狀,青磚砌身,石鑿拱頂,宛如撐天大柱突兀江畔。塔內原有木梯,沿梯盤上,登臨頂端,極目環顧,北瞰遠山……[詳細] |
![]() | 時代:五代地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槎灘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為南唐金陵監察御使周矩父子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萬多畝糧田。槎灘陂分為主壩和副壩兩部分。在主壩上的基角處,暴露出眾多的紅石條是最早的筑壩材料,已阻水千年。這些紅石條分四五層壘疊筑起。浸于水中的紅石條有4米長,寬0.4米,厚約0.5米。據史料記載,周矩在天成末年(公元930年)隨兒子周羨和女婿吉州刺史楊大中遷居泰和的萬歲(今泰和螺溪鎮)。他體察民情,深知群眾受旱欠收之苦,便決定興修水利。公元937年,周矩經過多年的謀劃后,選擇了屬贛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灘村畔,用木樁、竹筱、土石壓為大陂。據《泰和縣志》記載……[詳細] |
![]() | 滸崦名分堂戲臺 名分堂戲臺位于樂平市鎮橋鎮滸崦村,由晴雨臺、廂樓(看臺)和名分堂(程氏宗祠)四面環合組成,屬晴雨雙面祠堂臺,又稱鴛鴦臺。據民國26年的《滸崦程氏》宗譜記載,程氏世居滸崦40余代,名分堂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祠堂建成14年后,才開始籌建戲臺,造型取中國古典牌樓式樣,據傳當時募集能工巧匠70余人,精心設計建造,歷時三年竣工。名分堂戲臺是戲曲文化和宗族意識聯姻的產物,它將戲曲活動請進了森嚴壁壘的宗族祠堂,曾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進行修整,修舊如舊。 晴雨臺是名分堂戲臺的主體建筑,以“建筑奇巧復雜,裝飾豪華艷麗”著稱,建筑面寬25米,進深12米,高14米,狀式古樓閣……[詳細] |
![]() | 安源盛公祠位于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安源鎮,為原萍鄉煤礦總局舊址,1898年煤礦開辦時建造。初為礦局總公事房,后為礦局所聘德國工程技術人員住房。1916年漢治萍公司總經理盛宣懷去世后,礦局為紀念盛宣懷,將此屋命名為盛公祠。屋前存有為駐守所筑炮臺遺跡。該建筑物為德國樣式,因建立山坡頂部,顯得突兀雄拔,三層磚木結構,有一定的建筑藝術價值,F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萍鄉旅游景點。震驚中外的安源路礦工人大-時,1922年9月16日上午,-司令和路礦頭目在礦局總公事房約見-,-在刀光劍影中一身是膽地走進大樓,大義凜然地聲言:“不從磋商條件入手,無解決之希望!”-司令威脅說:“如果堅持作亂,就把代表先行正法……[詳細] |
![]() | 紫陽堤 位于江西星子縣城南鄱陽湖畔。因前面與落星石相對,故又稱“南康星灣石堤”。始建于北宋元棺間,郡守吳審禮以郡治瀕湖,風濤險惡,往來舟楫停泊無所,于是構木為障。因草創簡陋,儀十余年即廢。崇寧間,郡守孫喬年報請以石為堤,長500余米,堤內又疏浚二個停泊之所,俗稱“內澳”,可容小船千艘,歲久漸圮。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著手大力修復。朱熹,南宋哲學家、教育家,集理學之大成者,生于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考亭、紫陽。其上任伊始,見舊堤歲久不治,水波蕩擊,木腐土疏,澳內則淤泥堵塞。于是籌錢百萬,米五百斛,于淳熙七年(11……[詳細] |
![]() | 位于樟樹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鄉吳城村,處蕭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為名。當地村民自古以來亦稱吳城為“銅城”,這與歷史上出土過青銅器、冶煉過青銅器有關。距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1973年秋,樟樹市博物館配合興修吳城水庫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了吳城遺址。自發現以來,吳城遺址先后經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進行了十次大規模的考古科學發掘。通告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該遺址分布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遺址中心是一座61.3萬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從揭露6000多平方米面積來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窯、水井、鑄銅作坊、道路、祭祀場所、墓葬、城墻和城壕等重要遺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