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羊角水堡 位于江西省東南部的會昌縣 筠門嶺鎮(距縣城56公里,東毗福建,南臨廣東,扼閩粵贛三省咽喉,為交通要沖)羊角堡村。該村距筠門嶺10多公里,處湘水上游,緊鄰省級風景名勝漢仙巖。 羊角水城堡,漢仙巖腳下的湘江繞城堡而過,宛如一只羊角,城堡則依著羊角水而筑。這是贛南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村落,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因為扼湘江守會昌,自古以來便是兵家重地。 在江西南部與粵、閩邊界線上有數百條大大小小的道路彼此相通,延伸著客家人遷徙的腳步。贛南客家古村(鎮)甚多,其歷史成因諸多,大多數古村(鎮)因道路處于關隘或要匯之處而形成,部分因為軍事、商業、圍屋因素形成。 府志載:“會昌羊角水,扼閩廣之沖,為南贛咽喉……[詳細] |
![]() | 彩虹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彩虹橋的魅力,不僅在于橋體與青山、碧水、古村、驛道的完美結合,而且更重要的體現在建造的生命力,科學合理的選擇了建橋的地理位置——建在最寬的河面上;分解洪水沖擊力的半船形橋墩設計;根據洪水主流速橋墩之間的差異分布;條石砌法的緊密牢固;橋面設計理念的長遠、實用,易于后人維修,充分體現越簡單實用的工藝越容易傳承、延續的哲學思想。歷經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樸、厚重、積淀感強。彩虹橋與登云橋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連接,解讀了古徽州橋文化的精髓:祈盼吉祥、發達。人生的最佳境界,無論讀書、做官、行商……登青云,……[詳細] |
![]() | 景賢賈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內古巷道縱橫交錯,路面皆用青磚、麻石鋪設,深深的車轍印痕是賈家村滄桑歷史的見證。古村排水系統科學合理,沿用至今,村內散布著12口水塘,用以調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歷史悠久,庵、堂、祠、寺、觀、書院遍布于古村內外,抬轎、神龕、匾額、古陶瓷、木質家具等文物眾多,七級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 稱賈家為現實中的“榮國府”,是說賈家的官宦發達。對此,從村民口口相傳的一個掌故可以說明:因為賈信身為朝廷要員,與皇室關系密切,賈信的父親賈季良在入宮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只會跪拜男性的皇室成員,而拒絕向女子跪拜,理由是“左腳踏金,右腳踏銀,怎肯低頭拜婦人?”以顯示自己的不尋常。 當然,對……[詳細] |
![]() | 寧都會議舊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東山壩鎮小源村委會小源第四村小組,原為曾氏房祠“榜山翁祠”,總占地面積283.5平方米。榜山翁祠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平面長方形,座西北朝東南,通長22.67m,通寬13.55m,通高9.9m,占地面積307.2㎡,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檐口設勾頭滴水,壘瓦脊,脊角上翹裝飾獸吻,硬山頂,山面為疊落式封火山墻。建筑由門廊、門廳、天井和正廳組成。地面主要為青磚工字縫墁地,局部卵石墁地。墻面為青磚眠砌下堿,墻身為單丁一斗一眠空斗墻,封火山墻,頂部設三級磚檐,飾以白灰抹灰帶,小青瓦壓頂,如意卷草形翹角。1932年7月,蔣介石發動第四次--軍事“圍剿”,……[詳細] |
![]() | 紅塔在景德鎮市浮梁縣舊城內西面的一個小土堆上,六角七層,每面有二朵鋪作,角上有轉角鋪出,除第二層同第一層的門窗較高無平座外,余各層均有平座,每層平座設有三門,各據一面,余三面無門,各據一面,余三面無門,因墻厚度大,故塔內形成一條長巷。據《浮梁縣志》載:年僧度創,塔高十三丈,宋造,明萬歷三年,塔重修”。因外墻為紅色,故名紅塔。紅塔前面過去也有一座寺廟,叫西寺,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宋代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浮梁縣民黎文表提倡在西寺后面建造一座佛塔,此后,經過前后79年,到宋代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一座九層高的塔拔地而起,矗立至今。紅塔已有近千年的歷史。1970年有……[詳細] |
![]() | 二七會議會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古村內,是一棟前后兩進的梁家宗祠,座西向東,分前后兩棟,中有2.2米寬的走方廊小院,為磚木結構,現保存完好,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收入《中國名勝辭典》。二七會議,也稱二七陂頭會議,是指1930年2月7日至9日,紅四軍前委、贛西特委和紅五、六軍軍委召開的聯席會議。毛澤東作了《關于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的報告。會議討論了有關政治、土地、紅軍、黨的組織、蘇維埃等重要問題,確定黨的任務是深入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和發展工農武裝。會議糾正了贛西特委、贛南特委的右傾悲觀思想和遲遲不分配土地或按勞力分配土地的錯誤作法,加強了黨對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領導。會議將紅……[詳細] |
![]() | 聚星塔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塔高30米,共7層,呈八角形,塔檐鋸齒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內收,疊托而上,基部磚石皆用糯米汁澆漿壘砌而成,塔梯在內外塔身夾墻之中,分左右盤旋而上,全塔根據地勢、風向、風力設計成略向北傾斜的斜塔,雖經2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聚星塔是空心七級八角飛檐式磚塔,高30米,塔基為八方形,基部外徑圍25.6米、內徑圍6.8米,塔梯夾其磚壁中,分左右兩個石梯迂折而上。古代工匠根據地勢和風向、風力對塔身的影響,把它建成稍許朝北偏斜,以保持平衡。江西撫州市……[詳細] |
![]() | 中共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舊址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黃陂鎮山堂村瑤上村小組,原為“胡氏家廟”,占地面積1404.5平方米,建筑面積2033.6平方米。胡氏家廟建于清末民初,座南朝北,平面呈凹字形,兩進院落和“四水歸堂”式布局。通面闊五間27.35米,通進深四間51.84米,通高12米,局部兩層,磚木結構,硬山頂,青磚砌筑的疊落式封火山墻,小青瓦屋面,檐口設勾頭滴水。門首用四橢圓柱立起,用磚斗拱承托門頂,脊角上翹,均塑有獸吻,門面上有石格,格子周圍陽雕云卷草紋。規模宏大,裝飾精美,做工考究,雕梁畫棟。建筑由前堂、前廊廡、前天井、中堂、后廊道、后廊廡、后天井和后堂組成構成。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詳細] |
![]() | 官溪胡氏宗祠位于玉山縣東南部仙巖鎮內村境內,距縣城約30公里。宗祠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占地面2264.2平方米,建筑面積3386.3平方米,規模宏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十年(1884)進行的擴建,仍保持了明代建筑的藝術風格,飛檐翹角,雕刻精致,斗拱迭飾,特別是巍峨宏偉的十一開間大門廊為宗祠建筑中所罕見,整個建筑群多處浮雕,圖案豐富格調古樸素雅,是座具有江南傳統韻味的府第式宗祠,以徽派建筑風韻屹立在中國古代建筑之林。宗祠建筑線條粗獷,作風淳樸,是民間建筑的精品,江南典型的大宗祠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時期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高等級鄉土建筑,是古代民間建筑專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詳細] |
![]() | 御窯廠也稱“御窯國家遺址公園”。該遺址地下遺存極為豐富,所產瓷器稱“官窯器”。已出土元代官窯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年間的各類器皿,成為中華古代文明的共同記憶。在市政府大門的五米處,尚有石井一口,它是明御廠遺址留下來唯一的地面遺物。現已發掘多處元明清官窯遺址,里面值得看的還是景德鎮博物館,御窯廠本來是專做官窯瓷器的,現在只剩下一個很小的遺址,里面的博物館陳列了一些景德鎮從古至今的歷史,制陶的工藝順序瓷器品種,釉的分類和歷史,對于了解景德鎮這個千年文化瓷都有很大幫助。御窯廠,是明清兩代為供應宮廷所需瓷器而設的機構。明洪武年間始設于江西景德鎮。明代一般由宦官充任督陶官……[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