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壽州窯遺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內,包括管嘴汶、高窯、醫院住院部、松樹林、車小灣五個保護區。中心窯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總面積約16萬平方公里。1981年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州窯,創燒于南朝陳,停燒于唐末,前后燒造約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壺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壽州窯是唐代七大瓷窯之一。壽州窯早期產品有罐、四系瓶、豆、盞等,多著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質較細。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帶綠,系用還原焰燒成,釉層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詳細] |
![]() | 陳獨秀安葬于安慶市北門外十里鄉葉家沖的一塊坡地上。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臺、護欄、墓道構成。墓冢高4米,直徑7米,漢白玉貼面。墓碑通高2.4米,碑身高1.8米。墓臺兩層,正方形,通高2.4米,四周有漢白玉欄桿。墓南臺階與長30米、寬6米的墓道相連接。墓的兩側,各排列32株杉樹,喻示著陳獨秀走過的64個春秋;5棵龍柏松,則代表他曾經擔任過中國共產黨一大至五大的總書記或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從墓冢東北方向穿過一條林間小徑,約百米處有一簡易小院,占地1.2畝,院中二層主樓于1995年始辟為陳獨秀生平……[詳細] |
![]() | 人字洞遺址位于安徽省繁昌縣境內的古人類遺址人字洞,至今出土了300多件石骨制品,還原了歐亞大陸上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的冰山一角。人字洞海拔高度100米,是一處發育在三疊紀巖層中經水溶蝕形成的洞穴,是早期人類較為理想的生息場所。洞穴堆積厚度約30米,寬8至12米,由于洞穴自然剖面呈人字形,故稱人字洞,自上而下分為8層。人字洞遺址發現于1998年5月,經過多年的挖掘,考古學家在人字洞發現了7000多件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動物化石標本,其中包括大量的大型靈長類的豐富多樣的脊椎動物化石;尤其是發現了動……[詳細] |
![]() | 馬鞍山鋼鐵廠是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安徽省最大的工業企業,F有在職職工6.7萬人。在近50年的發展歷程中,馬鋼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60年代,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車輪輪箍廠,與“大慶油田”、“萬噸水壓機”、“-”并稱我國工業戰線四大成就;創造了“三清、四無、-漏、規格化、一條線”的文明生產經驗,“江南一枝花”享譽全國。80年代,建成了我國第一套高速線材軋機,成為我國線材高速軋制技術的搖籃。90年代,作為我國首批9家規范化股份制試點企業之一,成功地進行了股份制改制,成為我國最大的國際上……[詳細] |
![]() | 世太史第坐落在安慶市迎江區天臺里街。世太史第始建于明代,因趙氏族中自趙文楷始,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四代翰林,故舊稱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五日,生前任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誕生于此,故亦為趙樸初故居。世太史第集古建與園林藝術于一體,占地面積4463平方米,建筑面積2773平方米。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外墻青磚勾縫清水,古樸典雅。馬頭墻高低起伏,富有韻律。主體建筑系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2米,南北寬84米,分東路四進,西……[詳細] |
![]() | 齊山位于貴池區城南1.5公里處,素有“與九華之勝,并擅江南”的美譽,齊山高不過百米,方圓約5公里,山自西向東北綿延,直抵白沙湖濱,總體遠觀,形如伏虎昂首。齊山以巖溶地貌為主,遍山巖、洞、石、壑、泉、峽密集叢生,形成奇特幽深、琳瑯紛繁的巖溶景觀。史書記載,自晚唐以來,齊山千姿百態的巖石,幽暝奇幻的溶洞就倍受游人青睞,“齊山洞天”被推為知州十景之首。到明代,齊山已與“九華之勝”并擅江南。漫步其間,如行畫中,千叢怪石猶如天然盆景,令人無不驚嘆大自然造化神奇。一面青山三面湖,清新秀麗的齊山由十余座峰巒迤……[詳細] |
![]() | 半塔保衛戰舊址半塔保衛戰舊址位于半塔鎮西北光山山坡上,目前系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半塔烈士陵園位于半塔保衛戰舊址,半塔古稱白塔,歷史悠久,因塔塌倒三層,僅存半個塔,故名半塔,地名亦稱半塔集。半塔集地處蘇皖兩省的盱眙、天長、來安、六合、嘉山五縣交界處,四周丘陵起伏,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一九三九年秋新四軍第五支隊開辟了以半塔集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東抗日游擊根據地,初步打開了淮南路東敵后抗戰局面。一九四○年三月在蔣介石的策劃下,安徽李品仙,江蘇韓德勤兩頑軍對我皖東地區實行東西夾擊,……[詳細] |
![]() | 龍潭洞遺址又名和縣猿人遺址,或龍潭洞和縣猿人遺址.在安徽巢湖市和縣境內。在縣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鄉汪家山北坡。地居長江下游,位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間中間地帶。構成洞穴的地層系寒武系白云巖,洞穴高出海平面23米。1973年冬,陶店鄉農民興修水利時,發現龍潭洞內埋藏著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省、縣考古工作者聯合考查,于1980年11月4日掘出一具完整的猿人頭蓋骨,一塊左下側下頜骨碎片和三個零星的牙齒。這個頭蓋骨,中等大小,腦殼厚,額骨低平,眉骨粗隆,從冠狀縫、矢狀縫、……[詳細] |
![]() | 棠樾古民居位于歙縣城西南7.5公里處的鄭村鎮棠樾村,古民居為明清時期所建,主要建筑介紹如下:欣所遇齋及存養山房:清嘉慶年間建,為清兩淮鹽運總商鮑志道之弟鮑啟運故宅“遵訓堂”的偏廳,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欣所遇齋,北為存養山房,中間用一屏大型花墻相隔,總占地面積418.8平方米。皆為二層樓房。書齋三開間,樓下為廳,匾額為清書法家胡長庚篆書。山房亦為三開間,前有較寬敞庭院,東邊有過廂,可與書齋相通,匾額為清書法家王文治所題。保艾堂:清嘉慶初年建,該建筑群原有一百零八間房,三十六天井,是徽州地區有名的……[詳細] |
![]() | 時代:唐至民國地址: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黃山游覽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發展于民國,完善于當代。以天海為中心,分為東、西、南、北四條主干道,輔以支道連接,形成貫通各景區景點的盤道網絡。目前,全山磴道總長約85公里,有石階6.3萬余級。歷代鋪筑磴道的同時,還在沿線相應修建了一批時代特色鮮明,且與自然風光互為輝映的樓臺、亭橋等景觀設施,折射出黃山景觀建筑尊重自然的營構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黃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是人類探勝娛游、開發利用自然的智慧創造,是儒、釋、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在黃山交融的結果……[詳細] |
![]() | 漁梁壩位于安徽省歙縣漁梁,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稱為徽州的都江堰。據考證,早在唐宋年代,人們就曾在此壘石為壩,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有明萬歷三十三年修壩記事碑可考。設計結構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余。它們壘砌的建筑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元寶……[詳細] |
![]() | 牯牛山城址編 號:7-0194-1-194年 代:西周至春秋類 型:古遺址所在地: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簡 介:牯牛山城址位于南陵縣城東 3千米的石鋪鄉先進村,北面緊依 318國道,西南靠鄰205國道。1985年發現。1986年秋,利用航空遙感技術對遺址進行詳細探查,判定為一處古城址。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古城進行了勘探和發掘。牯牛山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 900米,東西寬 750米,面積約 70萬平方米。古城北半部由五個高臺地組成,各臺地間以水道相隔,相互獨立,水道與外圍護城河溝通……[詳細] |
![]() | 廣教寺雙塔坐落于安徽省宣州市城北5公里的敬亭山南麓。雙塔后原建有的廣教寺,俗稱“雙塔寺”,今已經毀棄。根據對雙塔建筑特征的考察,以及塔內保存的刻石文字的記載,推測雙塔建于北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雙塔均為七層,高約20米,平面呈四方形。東塔每邊長2.65米,西塔每邊長2.35米。塔都是磚砌的,枋木結構,除底層三面開門外,以上各層均四面開門。半木檐,木樓板,沒有塔心柱和其它的裝飾。塔身原來砌有很多的佛像磚,至今已經嚴重損壞,只有東塔第五層的四對佛像還完好地保存著。塔的每面都用倚柱分為三間,中……[詳細] |
![]() | 湯和古跡園位于蚌埠市龍子湖區曹山南麓,占地54.19畝,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其墓是依山開鑿而建的長方形石坑磚石結構的多室墓,墓長10.3米,寬5.8米,深6.2米,由前室、后室和一側室構成。墓前有神道,原長225米,現長160米。神道兩側有石像6對:望柱1對、戰馬及側立牽馬士1對、跪羊1對、坐虎1對、文臣1對、甲士1對。神道前端立一塊高6.35米的神道碑。墓主湯和,字鼎臣,生于公元1326年,死于公元1395年,享年70歲。濠州(今安徽鳳陽)太平鄉東湖村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村老鄉,……[詳細] |
![]() |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市內前園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間,距今已490年歷史,幾經原樣修繕,現辟為旅游景點,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程大位(1533~1606),字汝恩,號賓渠,屯溪區屯光鎮前園村人,明代著名數學家、珠算發明家。故居坐落在屯溪區率口渠東,占地540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年間。宅第主樓坐北朝南,三開間兩進(俗稱“一脊兩堂”),二層,磚木結構,門樓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馬頭山墻。西側為把祖樓,五開間,倚主樓而建。入口處就勢建“賓園”一座,園內有仿古回廊、草坪及花圃。臨賓園原有人工水渠一道,當地程氏后裔稱該……[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