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浙江省平湖市境內人民路37號。是清代富商莫放梅祖孫三代居住的莊園。占地七畝,共有房屋70余間,四周以六米高的風火墻與外界相隔絕,是一座典型的封閉式木結構第宅建筑群。作為第宅廳堂,莫氏莊園“小巧玲瓏,布局緊湊,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莫氏莊園,它是清末大地主莫放梅祖孫三代居住的大型封閉式古民居建筑群。整項工程前后歷時三年,耗資十萬兩白銀,于1899年竣工,系大型封閉式古民居建筑群,莫放梅祖孫三代相繼在此居住了半個多世紀!叭嗣娌恢翁幦,桃花依舊笑春風”。今……[詳細] |
![]() | 一個幽靜的小園,兩間舊式的平屋,位于紹興前觀巷大乘弄的青藤書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中外游客。這里是我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的徐渭(文長)誕生和讀書的地方。這里不僅可以看到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文學家的不朽作品,還能了解到這位幽默大師不阿權貴的品格和其一生的坎坷遭遇。:青藤書屋,原名榴花書屋,徐渭時改為今名。書屋坐北朝南,系石柱墻硬山造木格花窗平屋,共兩室。前室南向,窗外有小天井,天并西首栽有青藤一裸;后室北向,現辟為徐渭文物陳列室。青藤書屋,原名榴花書屋,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渭的住所,與相隔不遠的……[詳細] |
![]() | 小黃山遺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上杜山村小黃山,屬于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5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距今9000年前后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發現于1984年,2005年1月調查,2005年3月22日發掘。遺址堆積厚1—2米,依據文化堆積內涵和地層疊壓的相互關系,小黃山遺址文化內涵分成四個階段,第四階段堆積遺物顯示為良渚文化晚期遺存,前三階段遺存為小黃山遺址堆積的主體,文化內涵豐富,自身特征鮮明突出。遺址低山丘陵的地形環境,接近生土的堆積特征,對探索長江下游地區早期新石器文化有重要的借鑒……[詳細] |
![]() | 鹽官海塘位于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南門外,南瀕錢塘江,以防錢塘江潮患而筑。海塘以占鰲塔為中心,全長1100米,塘面寬10米,總面積11000平方米,屬海寧海塘中歷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其始建年代無考,乾隆元年(1736年)始筑魚鱗石塘,乾隆二年(1737年),鹽官南門外繞城魚鱗石塘告竣,現存的鹽官海塘便是那時修筑的。塘采用上等條石以鐵鋦和鐵錠固定,背水面填土加厚,斷面呈梯形。鹽官海塘上,有天風海濤亭、占鰲塔、中山亭及鎮海塘鐵牛等諸形勝,并是觀海寧潮的駐足佳地。海神廟俗稱“廟宮”,位于浙江省海寧……[詳細] |
![]() | 廣濟橋位于奉化市南渡村,橫亙于奉化縣江下游,是東南沿海唯一的驛道所徑,是舊時奉化三大水路交通要道之一。該橋始建于宋,元代重建,明、清幾度重修,但橋墩仍是元代建筑物,F存廣濟橋為木石結構廊屋式橋,通長51.68米,寬6.6米。石柱為墩,五縫四孔。每縫石柱6根,都有側腳,上下作榫,基石固定,頭用鎖石鎖住,并用三根大牽木固定。鎖石上鋪梁木,其上為橋板。橋面建廊屋21間,八架梁用六柱,梁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上覆小青瓦。元代橋墩中至今還保留有“至元二十三年歲在丙戊四月二十九日乙丑甲時重建”,“城居沈森辛……[詳細] |
![]() | 小仙壇窯址位于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曹娥江畔。小仙壇瓷窯遺址由小陸岙、小仙壇、大園坪三處窯址組成,是上虞東漢瓷窯分布的密集地,東西相距600米。遺址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制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瓷窯遺址產品釉面具有較強的光澤感,經過科學測試,其瓷胎質量好,燒成溫度高,吸水率低,胎體燒結好,抗彎強度大,已經達到了成熟青瓷的標準,小仙壇窯址被認定為迄今為止發現的……[詳細] |
![]() | 仙都摩崖題記位于浙江省縉云縣仙都風景管理區,分布于初陽山、鼎湖峰、仙水洞、鐵城、小赤壁五景點,從唐代延續到近代,F存摩崖石刻和題記120余處。最早的摩崖石刻為唐代乾元年(公元758年)間篆書名家李陽冰的“倪翁洞”三字篆書和建中元年的一條游記。宋代摩崖題記有55處。明清題記有32處。民國(公元1912-1949年)時期的題記有15處。當代題記有10處。仙都山是中國道教名山,所以題記內容有不少是和道教有關的。也有游人的題詞,體裁包括詩賦和散文。書體有篆、隸、行、楷、草等體。題記作者較出名的有唐代的李……[詳細] |
![]() | 它山堰是中國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于浙江寧波市鄞州鄞江鎮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鹵化,城市用水困難。在鄞江上游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用條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壩頂長42丈,用80塊條石板砌筑而成,壩體中空,用大木梁為支架。位于鄞州區鄞江鎮它山旁,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詳細] |
![]() | 臨安吳越國王陵位于浙江省臨安市錦城鎮和玲瓏鎮,建于五代十國,是吳越國創始人之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墓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人文資源。陵墓包括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繆墓、吳越國第二代國王的王后馬氏墓及錢繆的父母錢寬、水邱氏墓。錢繆墓位于臨安市錦城鎮東北面的太廟山南坡,占地面積120畝。墓上有大型封土堆,高約9米,長寬各約50米,有華表、石馬、石羊和錢王祠。吳越國第二代國王的王后馬氏墓-康陵,位于臨安市玲瓏鎮祥里村庵基山東北坡。墓葬為磚廊……[詳細] |
![]() | 時代:宋地址: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城東側龍峰山上該塔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峰之麓,原有龍德寺而得名。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磚砌塔身高36米,七層六面,呈六角形。六面每層都有兩米來高拱形門洞,六門相對、玲瓏秀麗。塔身外原有木構塔檐,平座、斗拱、飛檐翹角、凌空伸張。樓梯穿越塔壁,內外交叉,反復上折,可以登臨。塔身外每面轉角處用六邊形倚柱,柱間施闌額,正中設壺門,門旁有槏柱,平座和腰檐下均施斗栱,補間鋪作各兩朵,圓形櫨斗,出跳木制斗栱無存,泥道栱為磚制。北宋宣……[詳細] |
![]() | 全祖望墓位于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全祖望(1706-1755)浙江鄞縣人,是浙東史學派的重要人物,乾隆元年(1736)會試中進士,入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愿充任低等的知縣,次年歸家鄉,此后且不復出仕。他學問淵博,尤好搜集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家居后,成《固學紀聞》三,修《南雷黃氏宋元學案》,七校《水經注》,繼選《甬上耆舊詩》,撰有《經史問答》,《漢書地理志稽疑》等著作,為我國文化寶庫增添了許多珍貴的遺產。該墓地原為全氏墓地,是祖關山墓葬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墓坐東偏北,朝西偏南,坐落于一片綠草叢中。墓平面……[詳細] |
![]() | 大通學堂位于勝利西路563號,古越藏書樓西約一百多米。全稱大通師范學堂,原為貢院,清代改為豫倉,清末是著名革命團體光復會在浙江的活動大本營,活動基地。學堂原有50多間房屋,坐北朝南的平房建筑,占地3098平方米,建筑面積1754平方米。整體布局分三進,第一進為門廳,正中懸掛的“大通學堂”匾額系趙樸初先生題寫。第二進為禮堂,現為光復會史跡陳列室。第三進在1982年正式對外開放時被辟為徐社,介紹徐錫麟的生平事跡。東側第一進西首第一間,原是秋瑾工作室和被捕處。大通學堂的創辦人徐錫麟、陶成章等,以響應清……[詳細] |
![]() | 仁愛醫院舊址年代:民國紅會醫院位于下城區環城東路38號,前身是仁愛醫院,又名圣心醫院。1922年法國天主教仁愛會修女郝格肋捐出部分家產在刀茅巷的石板巷創辦了仁愛醫院,醫院由外籍修女出任院長。1928年秋天,英籍大姆姆彭(修女,俗稱白帽子姆姆)出任醫院院長時,在原有修女樓屋住宅、男女病房樓屋各1幢及醫師住宅1所的基礎上,又修建了1座哥特式教堂和X光室、施診所、免費病室、海星小學校舍等。1949年以后,醫院由人民政府接管。1955年6月醫院改名為杭州紅十字會醫院。仁愛醫院是由外國教會組織創辦的,以西……[詳細] |
![]() | 年代:清地址: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該民居晚清時期建筑精品之代表,清朝道光年二十六年(1846)村人葉鶴天中恩貢后興建,坐東朝西,依山而建。原有主體建筑五幢,現存三座,門額題字分別為“芝蘭入座、”“荊花永茂”、“環堵生春”,伴有庭院、花園、池塘等,占地4500平方米。葉氏建筑群布局嚴謹,造型精致,氣勢宏大,組合巧妙,保持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典型風格。廳內的楹柱、棟梁粗壯,梁架結構獨特。藻井、梁柱、走馬樓及窗欞等無不精雕細刻描金彩。因采用天井調節信宅排水排氣、改善室內采光,雖然墻高樓深,……[詳細] |
![]() | 時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潘公橋為位于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龍泉街道田盛街中段、原湖州府城東北門臨湖門外的一座三孔石拱橋,南北向跨放生官河(城北苕溪霅溪匯流處),乃明工部尚書、水利學家潘季馴捐銀所建,故名“潘公橋”。該橋始建于萬歷十三年(1585),十八年(1590)竣工。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時為增加泄水量,改五孔石木梁橋為三孔石拱橋。橋長57.5米,寬6.6米,高9.5米,主孔凈跨15.5米,拱矢高8米,南北孔凈跨9.3米,拱矢高5米,拱券石采用縱聯分節并列砌筑,上下踏步各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