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偽滿皇宮博物院AAAAA ![]() ![]() 偽滿皇宮博物院,位于吉林省長春市光復北路5號,前身是民國時期管理吉林、黑龍江兩省鹽務的吉黑榷運局官署,總占地25.0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7萬平方米。偽滿皇宮博物院現有包括緝熙樓、勤民樓、同德殿等偽滿宮廷原狀陳列50個,大型基本陳列2個,專題展覽3個,舉辦臨時展覽33個,中國國內巡展17個,出國展覽11個。偽滿皇宮博物院收藏了大批偽滿宮廷文物、日本近現代文物、東北近現代文物、民俗文物、近現代有代表性的書畫、雕刻、非遺傳承人作品等藝術精品。這里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稱帝“滿洲國”的宮廷舊址,是日本殖民統治中國東北十四年的歷史見證,也是近代長春城市變遷的地標式建筑群。2007年,這里被評為……[詳細] |
![]() | 農安遼塔AAA ![]() ![]() 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是這里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留下諸多歷史遺跡。遼代古塔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它建于公元983—1030年,為磚砌實心,八角十三層,高近40米。一層層檐下有磚雕斗拱,八面壺門,塔身層層收分,寶頂直插云霄。塔檐層層飛展,檐角風鈴琮琮。修整后的金剛寺建筑錯落有致,古樸典雅,別具特色。抗金名將岳飛的名句“直抵黃龍府,與諸軍痛飲耳”,曾使很多旅游者前來實現其夙愿,又使許多觀光游客醉臥農安。古塔各層檐的坡脊上塑有獅子,龍,馬等各類走獸,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塔角皆懸有銅鈴,每當風雨飄灑,金鐵齊鳴,遠近皆聞。塔由座,身,剎三部分組成,塔剎高8米,分8個側面,塔上寶頂破為壯觀,寶……[詳細] |
![]() | 遼源礦工墓AAAA ![]() ![]()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是依托遼源礦工墓遺址建設的一所專題陳列館。遼源礦工墓作為日本侵略東北,瘋狂掠奪煤炭資源,奴役殘害中國勞工的重要歷史遺存,是吉林省境內重要的涉日遺存之一。它從一個側面真實記錄了,東北淪陷的十四年里,中國人民所遭受的血腥統治、殘酷剝削以及在黨的領導下廣大礦工所表現出來的頑強革命意志和可歌可泣的斗爭精神。2005年11月,礦工墓以其所具有的重要歷史價值和警示教育意義,被中宣傳部確立為第三批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3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源礦工墓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反映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東北,掠奪自然資源,殘害中國人民的見證地,也……[詳細] |
![]() | 吉林文廟AA ![]() 吉林文廟座北朝南,規模宏偉,共有三進院落,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崇圣殿、大成門、東西配廡等。院外照壁前有兩只石獅子,照壁北面兩側有東西轅站,照壁后面正中有泮池、狀元橋。吉林文廟內還有孔子生平事跡展覽、圣跡石刻圖陳列、歷代衍圣公及夫人繡像展等。吉林文廟與曲阜孔廟、南京孔廟、北京孔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論格局,它不亞于南京文廟;論規模,它是東北最大的文廟,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是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吉林文廟于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落成,坐北朝南,四周紅墻高達3米,南北長221米,東西長74米,占地16354平方米,有大成殿、崇圣殿等殿堂、配廡64間,呈三進院落。吉林文廟還有孔子生平事跡展覽……[詳細] |
![]() | 向陽南崗子遺址位于鎮賚縣坦途鎮向陽村南20公里的一條沙崗上,西南距鎮賚縣城約50公里,屬沙丘、草原和沼澤的相間地帶。沙崗大致呈東西向,綿延約5公里,相對高度10米左右。崗頂平坦開闊,中段以東為大面積的人工林帶,西半部有少量耕地。沙崗的南北兩側,地勢低洼,夏秋之際常有積水,成為季節性堿泡。遺址是在1984年鎮賚縣文物普查中發現的。1985年6至7月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白城地區博物館和鎮賚縣文管所的配合下,在此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之前,曾對遺址進行仔細的調查和試掘,根據調查結果,把遺址劃分成7個遺物相對集中、分布各成一片、內含又不盡相同的不同區域。這7個區域都分布在沙崗的西段,自東而西共分……[詳細] |
![]() | 裴優城內已辟為耕地和村落,裴優城也被廢棄。1981年,瓦爾喀部隨之西遷,收服了城內及環城四周的居民,在圖們江邊與烏拉部發生激戰并獲得大勝。建州部進至裴優城,。請求歸附于努爾哈赤領導下的建州部女真。努爾哈赤派其弟弟舒爾哈齊等率軍前往迎接歸附的瓦爾喀部,城內及附近的瓦爾喀部人因不堪忍受烏拉部女真貝勒布占泰的壓迫,裴優城內居住著野人女真東海三部中的瓦爾喀部。。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裴優城在東夏國時期應為州一級的治所。在明代,裴優城最晚應始建于金代。根據城址的規模和出土的大量東夏國官印來看,因此可以斷定,溫州皮鞋品牌。與烏古論部有密切的關系,與烏古論部位置完全相符。城0土的崇慶二年款的“勾當公……[詳細] |
![]() | 塔虎城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北部靠近白城地區的八郎鄉北上臺子屯北側嫩江南岸的平原上,在查干湖東面,南距縣城50公里,西北距大安縣城10公里,是一處遼代古城遺址。城址簡介遼重熙八年(1039年)置州城,城為方形,周長5181米,為土所筑,高6米,城有4門,惟有西門保存較好。這是遼國皇帝的“行宮”和春行打獵駐足之地,當年這里除駐有遼軍官兵外,還為佛教圣地和貿易中心,曾出土不少唐至遼代的文物。建筑特色塔虎城,遼、金城址,位于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八郎鄉北上臺子屯北側嫩江南岸的平原上。西北10公里是大安市,城西1公里是長春一白城鐵路,長白公路穿城而過。“塔虎”,……[詳細] |
![]() | 烏拉街清代建筑群,位于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第二松花江從烏拉街鎮西流過,東南距吉林市區約35公里。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群由魁府、后府、薩府和清真寺四部分組成。“魁府”位于烏拉街鎮政府西側,門前是烏拉街鎮東西向出入的主要道路109鄉道。建于清光緒年間,為二進四合院建筑。最早的主人是王魁某,故稱為“魁府”。光緒年間(1875年)王魁某出征伊犁,受到光緒帝的煲獎,晉為副都統,賞賜金銀,衣錦還鄉,修建府邸。后賣于曾在張作相手下任偽松花江上游水上公安局長的張茂塘名下。解放后,此宅曾被辟為永北縣政府、永吉縣農業展覽館,后為烏拉街人民公社所在地,烏拉街滿族鎮招待所。主……[詳細] |
![]() | 吉林大學教學樓舊址原名東北電力學院石頭樓。位于吉林市船營區長春路169號,今東北電力大學老校區主教學樓后。地理坐標:北緯43°49′16.0,東經126°29′51.8,高程202米。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1月24日,吉林大學教學樓舊址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吉林大學教學樓舊址始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是吉林大學創立時期的主體教學設施。由主樓、東樓、西樓三座建筑組成,皆用長方形花崗巖砌成,故亦稱“石頭樓”。設計者為中國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梁思成。主樓兩層(不包括地下室),占地面積3383平方米,平面略稱“T”形,屋脊兩側有鴟吻,正門……[詳細] |
![]() | 攬頭窩堡遺址位于吉林省德惠市邊崗鄉丹城子村攬頭窩堡屯,是金代時期遺址,遺址地表散布著大量古代磚瓦、陶器、瓷器的殘片和各種建筑構件。遺址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面積約達344萬平方米。1998~1999年,配合長余(長春至拉林河)高速公路施工建設,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德惠市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遺址開展了兩個年度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揭露房址12座,出土陶、瓷、骨、鐵、銅、石、琉璃器700余件。遺址規模大、文物堆積厚、遺存豐富,出土的大量文物遺跡,為甄別金代遺存樹立了清晰的考古學標尺,對研究當時杜會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遺址集0土了一批翠藍釉瓷器,對于金代瓷……[詳細] |
![]() | 石頭城子古城址,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縣三岔河鎮境內。距松原市區100公里,距扶余縣城1公里。是遼代至金代時期的古城遺址,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500米,南北寬400米,城墻高5至6米,四周有護城河。古城城墻依稀可見,殘垣保存完好。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座落在一塊略高于四周的臺地上,平面呈矩形,東西寬,南北窄,方向350°,城墻周長1922米。古城破壞嚴重,東墻已蕩然無存,僅有隱隱可見的漫坡及墻基特有的土質土色,尚可顯示原墻址的所在。西墻殘缺不全,高低不平,可見人為破壞痕跡,殘高最高處為1.5米。南墻也被平毀,在墻基上開有一條水渠。僅北墻保存較好,基……[詳細] |
![]() |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是中國第一個大型汽車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到長春視察生產工作。1956年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在長春下線,結束了中國不能自主生產汽車的歷史。第一批解放牌汽車還參加了1956年的國慶閱兵式。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建設和汽車下線是新中國在努力實現工業化國家過程中的標志性歷史事件,集中反映了新中國的巨大經濟建設成就。因此,長春第一汽車廠制造廠也被親切的稱為“共和國長子”。1956~1987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累計生產“解放”牌汽車128萬多輛,占全國載重汽車保有量的一半左右,為國民經濟做出巨大貢獻。第一汽車制造廠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北起創業……[詳細] |
![]() | 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會址,位于梅河口市和平街道,鐵路車務段院內。始建于1936年,是日式二層小樓,紅磚紅瓦建造。1987年,此處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其進行整修。小樓東西長101米,南北寬8米,總面積1622平方米,展室設在二樓,約38平方米,展館分為會議會址、戰略轉移、偉大轉折、緬懷歷史四個部分。會址總占地面積約5500平方米。建筑外立面、樓脊、雨搭、窗眉等,具有鮮明的日式建筑風格。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初,國民黨-派集結大批兵力,向東北解放區發動大舉進攻。在敵強我弱形勢下,為保存實力更好地殲滅敵人,盡快實現戰略性--,解放全中國,黨中央和毛主席對東北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詳細] |
![]() | 位于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楊泡滿族鄉楊木林子村南約1.5公里,琿春河下游三角形沖積平原東北邊緣的南山上。城南約1公里有琿春河支流無名川自東向西流過,西北約3公里為琿春河。地理坐標:北緯42°53′50,東經130°31′45,高程約387米。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20年代,魏聲和即對城址進行了調查。1972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健才先生對城址進行了調查,依據調查成果發表了《琿春渤海古城考》,提出薩其城為渤海時期城址。1983、2008年,配合吉林省第二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對薩其城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和著錄。城址依起伏的山脊構筑城垣,平面呈不規則形,周長……[詳細] |
![]() | 嘎呀河城址位于吉吉林省吉林市舒蘭市,是遼代至金代的古城遺址。20世紀40年代發現,城墻為夯土構筑,夯層厚9至12厘米,東墻長412米,現高2.7米,南墻長358米,現高3米,西墻長約410米,現高4.3米,北墻長約360米,現高3.7米,出土鐵劍、鐵鏃、陶片、瓷片、鐵鍋和銅錢等文物。城址自20世紀40年代發現以來,20世紀80年代初,通過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吉林市普查隊對城址進行了數次調查和著錄,大致確認城址的時代為遼、金時期。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對城址進行了復查。城址平面近方形,方向北偏西30度。城墻大部保存尚好,局部受損殘缺。城墻為夯土構筑,夯層厚9—12厘米,四面城墻皆有馬面……[詳細] |
![]() | 城山子山城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區西南,坐落于牡丹江上游的支流大石河南岸孤立的高山上。城子山,因山上建有古城,因而得名。山頂四周有土石混筑的城廟,長約4.5公里,中部有宮殿址遺跡,出土許多東夏國文物,該山城金末時為東夏國南京址。山城城垣呈不規則橢圓形,周長約2000米。山城隨著山巒的高低,蜿蜒起伏于山腰間。城墻是土夾石筑成的,墻基寬度5~7米,有的地方寬達10米以上,城墻殘高1.5米~2.5米不等。城之平面呈東北低,西南高,依據地勢,稍向東北傾斜。北壁恰在臨水的懸崖上,因山崖陡峭,高達40余米,所以,北墻較低。在北壁的西端,城墻轉向東南,城角構成銳角。經過不長一段后,有一城門,這是西……[詳細] |
![]() | 新屯子西山遺址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為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新屯子西山遺址1998年被發現,2002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撫松縣文物管理所對遺址進行發掘,發掘面積70平方米,出土石葉、石核、石片、細石葉等文物30件。遺址的發現,對探討古人類在圖們江流域的遷徙、開發和改造過程,及更新世晚期石器工藝的演變態勢具有重要學術意義。歷史沿革1999年秋,當地村民挖參時,發現了一件重達17.5公斤的黑耀石石葉石核。2002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撫松縣文物管理所對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7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30余件。文物遺存新屯子西山遺址坐標東……[詳細] |
![]() | 春捺缽遺址群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贊字鄉。發現于2009年11月,包括四處大型遼代遺址群。在遺址群中發現了上千個“土臺”,發現了大量的古錢幣和陶、瓷片等物品,均為遼代、北宋年間制造,這在我國尚屬首次。經考古專家調查初步認定是遼代皇帝四季捺缽(皇帝行宮)即春水夏涼秋山坐冬中的春捺缽遺址群。同時證明了封建社會時期到吉林省來的第一個皇帝是遼代的皇帝,而不是此前考古界公認的清朝皇帝康熙,在時間上提前了700年左右。該遺址群的發現填補了國家和省文物部門多年未尋找到春捺缽詳細地址的空白,將為乾安縣乃至吉林省旅游產業的開發提供非常重要的資源。 2009年11月初,乾安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文物普查過程中,聽……[詳細] |
![]() | 五家子遺址位于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山河街道五家子村附近,是一處青銅時代的多遺址復合型的遺址群,所處年代相當于中原王朝的東周時期,距今3000年左右。發現于1980年。遺址由北山、于家街、狐仙堂、西山、羊圈頂子等九處組成。遺跡有石棺墓葬、房址、灰坑、灰溝。總面積達38萬多平方米。出土了豐富的陶器殘片及石器,屬西團山文化范疇。發掘出的房址保存之完整和出土文物之豐富,為研究西團山文化在長春地區分布情況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進而為長春地區的人文發展和生態變遷研究工作提供非常重要的科學依據。遺址群中最集中的一處墓群位于雙陽區山河街道的羊圈頂子,因此,此處這個墓群被稱為羊圈頂子墓群,它位于羊圈村西北處,南側……[詳細] |
![]() | 日偽統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位于通化縣果松鎮南部的七道溝村,距村中心1華里,距七道溝鐵礦1公里,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保護面積1500平方米,碑高7米、寬2米、厚0.65米。碑身正面陰刻:日偽統治時期七道溝鐵礦死難礦工紀念碑。通化縣七道溝鐵礦,早在1898年被當地采參農民杜寶賈發現,1905年清政府將礦區地段賜給了平定義和團有功的地主李芳云。日寇侵占東北后,瘋狂掠奪各類資源,1933年至1938年,多次派技術人員到通化縣七道溝鐵礦進行勘查,于1938年設立了七道溝采礦所,1939年開始對七道溝鐵礦進行正式開采,至1945年戰敗投降,日寇共掠走礦石350多萬噸。侵略者堅持“采富不采貧……[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