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袤富饒的山西晉南地區,地處黃河中游,東憑中條之峻,西依呂梁之險,南臨黃河之塹,一條汾河縱貫,蘊育出自遠古舊石器時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堯都平陽”、“夏墟”、“虞叔封唐”的傳說,歷來都集聚著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目光。數十萬年悠悠歲月,在晉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貴的文化遺產。陶寺城址就是這些珍貴文化遺產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吸引著一輩又一輩的考古學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尋。一、二十世紀的收獲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位于襄汾縣城東北7公里處,汾河以東7公里,上個世紀50年代文物普查時發現,……[詳細] |
![]() | 霍州鼓樓時代:明、清地址:霍州市城內市中心鼓樓,又稱文昌閣,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建,歷代屢有修茸。三重檐十字歇山頂0,通高27米,建筑面積225平方米。底層高7米,磚砌十字券拱式通道,貫穿東西南北四條大街。每面門洞正上方嵌砌一青石碑,東曰:“對霍”,南曰:“迎熏”,西曰“鎮汾”,北曰“拱辰”。臺基高峙,用青石、青磚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貫通。上筑木構樓閣兩層,面寬進深各五間,二層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頂。四周圍廊雕刻有花卉、禽獸等圖案。瓦頂安裝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獸。鼓樓總高……[詳細] |
![]() | 天齊廟天齊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地址:孝義市梧桐鎮中王屯村天齊廟位于山西省孝義市梧桐鎮中王屯村。2004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現存建筑為元代建筑,大清康熙39年有過一次大的重修。建國后,由縣政府撥款維修天齊廟大殿、樂樓,現保存較完整。整座寺廟坐北向南,北高南低,南北長88.8米,東西寬54米,總面積約4790平方米。整體建筑嚴謹合理,中軸線排列:正殿、樂樓、東西偏殿。大殿坐北向南,坐于寺院內北部的高臺之上,是本寺院最主要的建筑之一,面闊五間,進深六檐前帶廊懸山頂。臺明……[詳細] |
![]() | 沙嶺壁畫墓群(第五批省保)時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城區水泊寺鄉沙嶺村東北1千米處沙嶺壁畫墓群已發掘的壁畫墓坐東朝西,為長斜坡墓道磚構單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現存墓葬總長8.5米,寬3.4米,其中墓道長3米。出土文物27件。木質葬具殘破嚴重,未見人骨架。拼對墓葬中殘存的漆片,上有彩色繪畫和文字銘記。壁畫布滿了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頂、側部,保存面積達24平方米。其表現手法是用紅線起稿大體定位,再以黑線勾畫整體輪廓后定稿,然后進行涂色。壁畫主要有紅、藍、黑、三種色彩。內容主要有車馬出行圖、男女……[詳細] |
![]() | 離相寺時代:宋、清地址:晉中市昔陽縣趙壁鄉川口村離相寺創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現存石碑載,明正統、萬歷,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和民國均有修繕,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建有天王殿、正殿,兩側有東西配殿、鐘樓、鼓樓,除軸線建筑為原寺物外,兩側建筑均為后人新建。現存建筑中正殿為宋代遺構,天王殿為清代建筑。廟內現存重修碑、碣共計9通(方),院內存殘幢1座。正殿石砌臺基,平面方形,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屋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前檐當心間寬敞,兩次間略窄,……[詳細] |
![]() | 大云院大云院(第三批國保)時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石會村北龍耳山中院創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原名仙巖院,亦稱大云寺,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寶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間。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禪院。后逐漸荒廢。現存建筑除大佛殿與七寶塔為五代遺構外,余皆為清代所建。寺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門(即天王殿)、中殿(彌陀殿,亦稱大佛殿)、后殿及兩廡。彌陀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五年(940年),是中國僅存的三座五代木構建筑……[詳細] |
![]() | 五龍廟五龍廟(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襄垣縣城北關襄垣五龍廟位于襄垣縣古韓鎮城北關。廟宇南北長33米,東西寬22米,占地面積約726平方米。五龍廟創建年代不詳,據《襄垣縣志》和廟內碑碣載,五龍廟大殿重修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廟宇內現存建筑有大殿、山門、東西廂房以及戲臺遺址。其中,大殿為元代遺構,山門和西廂房為明代遺構,東廂房為近代改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懸山式屋頂。梁架采用四椽前壓乳用三柱,斗栱六鋪作三下昂,重栱計心造,只設于前檐,補間各施斜栱一朵。山門是明代建筑,位于院落南端東側……[詳細] |
![]() | 炎帝廟炎帝廟(第三批省保)時代:元地址:長治縣北呈鄉北和村原名北禾村,傳說為炎帝嘗白谷得嘉禾之地。因北和村位居炎帝建神農城的羊頭山之地,故得名。廟創建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碣記載,明、清兩代曾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現僅存正殿、西耳殿。占地面積700平方米。正殿,亦稱五谷神殿,廣深三間,六架椽屋,硬山頂形制。殿身較短,斗栱為柱高的三分之一。柱頭斗栱五鋪作出雙昂,并出45度斜昂。昂形呈琴面式,斗栱肥碩,用材粗壯。殿內使用減柱造,梁架使用原始材料,元代特征顯著。檐下懸掛著清順治年間立“炎帝真君……[詳細] |
![]() | 長子縣小張碧云寺大殿為宋代建筑,是“三普”中新發現的珍貴文物,被國務院直接列為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于長子縣城西北約5公里的小張村中,廟宇坐北向南,現存大殿、東西配殿和廂房等殿堂15間,其他建筑已無存。碧者,綠也;云者,指廟宇建筑結構布局嚴謹,手法蒼古,從遠處看整個廟宇呈繁體的“云”字,碧云寺因此而得名。碧云寺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三部分。以“碧”觀之:下院有古槐1株,高五丈多,其粗14人方可合抱,從春到秋,遮天蔽日,滿樹碧綠;中院有巨柏5株,挺拔蒼翠,終年碧綠。以繁體“云”字觀之:碧……[詳細] |
![]() | 天臺庵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天臺庵是我國佛教創立最早的宗派“天臺宗”的庵院。隋唐時期,我國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現了南義北禪的局面,即南方重義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禪定。為結束這種0的局面。智順應潮流,提出“義觀并重”,“定慧雙修”的“止觀”學說,認為這兩種方法如同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他創立了第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統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臺山,故以天臺為名。天臺庵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占地……[詳細] |
![]() | 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襄汾縣縣城南4公里的丁村。丁村,以丁姓聚居而得名。丁村民宅內有明、清兩代的民居院落20多座,時代較早的是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到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較晚的是清朝康熙、咸豐年間所建,至今還基本上保留明著清時的布局。民居分為北院(明末)、中院(清初)、南院(清末)三個建筑群,有正廳、廂房、觀景樓、門樓、繡樓、倒座、牌樓、牌坊等各種建筑共計282間。所有的院落都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部局。明代的院門位置大多在東南角,清代的院門則較為靈活多變,位置不同,造型也風格各異,但其整……[詳細] |
![]() | 開化寺開化寺(第五批國保)時代:北宋至清地址:高平市東北20公里陳塸鎮王村舍利山腰據寺內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大唐舍利山禪師塔銘記》,寺創建于唐末天祐年間(904-907年),初名清涼寺,宋改為開化禪院,后易名開化寺。宋、金、元、明、清歷代屢有修葺。現存主要建筑,前有大悲閣為明代建筑、中為大雄寶殿宋代建筑、東隅觀音閣為金代遺構,后院東配殿及東西角樓為元代建筑,余皆明、清建筑。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有大悲閣、大雄寶殿、演法堂,縱向進深兩院,前院設東西廊廡各10間,后院設東西配殿、文昌帝君閣、圣賢……[詳細] |
![]() | 清虛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平遙古城內最大的一座道觀。它始建于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占地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前后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法排列著:牌樓、過殿、龍虎殿、純陽宮、三清殿最后還有玉皇閣。首先看到的這座殿是龍虎殿,此殿頂采用青灰色間背瓦和琉璃相間而成,顯得清麗而不俗氣,檐下還有“太平興國觀”的題匾。此殿用材古樸,柱子粗壯高大,殿下青龍和白虎兩尊塑像高達4米,是道家所研究的四方神之二,也是山門的守護神,他們手持兵器,氣勢非常威嚴,好像凡是對道教有半點不規……[詳細] |
![]() | 長則普明寺時代:明地址:晉中市平遙縣襄垣鄉長則村長則普明寺創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正殿,院內兩側為東西配殿、東西廂房,院落整體呈四合院形式。現存建筑全部為明代建筑。山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后檐施三踩單昂斗拱,里拽五踩雙翹偷心造,柱頭、平身科各一攢,前后檐明間設四扇六抹隔扇門,后檐兩次間設直欞窗。前檐墻與兩山墻交接處設八字影壁,前檐臺階處設十字花欄墻。梁架彩畫依稀可辨,均為明代之作。正殿建于一米多高的臺基之上,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屋……[詳細] |
![]() | 梁村洪福寺時代:元、明、清地址:晉中市祁縣古縣鎮梁村據寺內山門、南殿墻上嵌石匾記載,洪福寺始建于唐開元元年(713),明隆慶年間(1567~1572)、天啟五年(1625)、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民國26年(1937)均有重修。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山門、南殿、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東配殿東南隅辟僧院,僧院內有一進院西配殿、過廳,二進院落布局,現僅存過廳、西配房。現存建筑正殿為元代遺構,南殿為明代建筑,余均為清代建筑。正殿為寺內主殿,是寺內現存時代最早的殿宇,面寬三間,進深六椽……[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