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時代:1937年地址:五臺縣五臺山金崗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紀念館位于山西省五臺縣金崗庫村,成立于2003年11月7日,是在軍區司令部舊址的基礎上修建的。舊址院落坐西向東,緊靠山根,位置險要。整個建筑分里外兩院,大小相仿。紀念館現有陳列室二十一間,展廳四個。具有北方明清時期建筑風格。布展內容由三大部分組成:《鐵血長城》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抗戰史跡展。以抗日戰爭的發生和發展為主線,展出圖片142幅,生動再現了晉察冀根據地軍民舍身忘死,不屈斗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氣概。《千秋風流一元戎》……[詳細] |
![]() |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西河頭地道戰遺址(第六批國保)時代:1942—1947年地址:定襄縣城西2公里處西河頭村內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于定襄縣城西2公里處,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兩大地道戰遺址之一。地道開挖于民國31(1942)年,到36年(1947)秋,挖成自東向西的三條主道總長為5公里,是有3條干線、52條支道組成的縱橫交錯的地道網。地道分為三層,二層設有指揮所、休息室、儲藏室;三層有機要室、武器庫、會議室。此外,地道內還有翻口22個,卡口8個,陷阱和迷魂陣各12個,作戰槍眼22個,出擊口10個,出入口1……[詳細] |
![]() | (含白草口長城)長城雁門關段(含白草口長城)(第五批國保)時代:明地址:代縣城北20公里白草口雁門關村南200米又名西陘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內三關。據清乾隆《寧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萬歷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筑。雁門關關城,周長1公里余,由關城、甕城、圍城三大部分組成。墻高10米,石座磚身,內為夯土,開門三重,即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即天險門,石座磚券,額匾書刻“天險”二字……[詳細] |
![]() | 長治普照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沁縣城西8公里的郭村鎮開村村東。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陰,視野廣闊,景色優美。據清雍正年間《杭州志》載,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唐元和年間(806-820)大修,金大定年間(1161-1189)重修,明萬歷年間(1573-1620)、清順治(1644-1661)、雍正年間(1723-1735)屢有增建與修葺。寺坐北向南,原為西進院落。中軸線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觀音殿(后殿),兩側配殿、廂房、節義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詳細] |
![]() | 四牌坊(包括石牌坊、木牌坊)四牌坊(包括石牌坊、木牌坊)(第七批國保)時代:明地址:翼城縣舊城南十字街心創建年代不詳,石牌坊為四柱三樓青石結構,單檐十字歇山頂。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清乾隆、民國年間屢有修葺。平面方形,坊下四面可以通行,面闊、進深均為5.5米。梁架、斗栱、椽飛、垂蓮柱等均為木構,下層柱枋花板臺基等均為石質,石柱、額枋上浮雕人物、禽獸、花卉等。木牌坊位于城北,與石四牌坊相對峙,四柱三樓木結構,重檐十字歇山頂。總高20余米。重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31年),清康熙、民國年間……[詳細] |
![]() | 始創年代不詳。寺院坐北朝南,一進院布局。現存正殿,東、西廂房,占地面積約465平方米。正殿建于石砌臺基之上,臺基高0.3米。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椽歇山頂。殿內梁架四椽檐栿通搭,后槽位置加了根內柱,栿上承平梁,平梁之上蜀柱、叉手承脊槫,轉角鋪作由昂之上再施“由昂”的“重由昂”做法,是典型宋代早期做法。柱頭不施普拍枋、闌額不出頭和斜搭在撩風槫與下平槫結點上的大角梁,仍保存了唐代的手法。四椽袱貫通前后檐外制成華栱;檐下轉角處為單杪三下昂,昂嘴均呈長尖琴面狀;所有乳栿最終都壓在真昂之上。大殿內明間……[詳細] |
![]() | 大河口遺址(第五批省保)時代:新石器、西周、東周、漢代地址:臨汾市翼城縣隆化鎮大河口村東北大河口遺址位于翼城縣隆化鎮大河口村東北,面積約80萬平方米。大河口遺址位于翼城縣隆化鎮大河口村東北,距縣城約6公里,分布面積約80萬平方米,該遺址經考古調查、勘探和局部發掘得確定知為新石器時代、周代、漢代時期。新石器遺址位于西部,西周遺址位于中部,東周遺址位于東北和北部,墓群位于遺址的中部偏北,漢代遺址位于遺址的南部,文化層厚約0.5-2.5米。斷崖上暴有灰坑,地面及灰坑內采集有新石器時代的泥質紅陶片;西周……[詳細] |
![]() | 太和巖牌樓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東北20公里北辛武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造。因它通身包砌精美華麗的琉璃飾件,而被當地人稱之為“琉璃牌坊”。太和巖牌樓,原是該村真武廟前的門前坊,其坐北向南,占地27.7平方米。據傳,該牌樓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北辛武村晉商巨富冀氏家族冀以和在對村內的七座廟宇進行補修時,在真武廟中軸線之山門前所新建。雖然現在只剩下了牌樓這個單體建筑,但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真武廟的氣勢,在明間西側柱底有“光緒丁酉年(1897)年造立”的題記。此牌樓為四柱三樓歇山頂……[詳細] |
![]() | 羊舌村在曲沃縣城東北方向約12公里處,位于滏河河谷南側,墓地就在村南的嶺地上,著名的曲村—天馬遺址位于滏河河谷北側腹地,羊舌墓地與曲村—天馬遺址內的北趙晉侯墓地隔河谷相望,其間是寬闊的滏河河谷及臺地,直線距離4500米。羊舌村南邊的土嶺是由翼城方向延伸過來的。翼城,同樣是晉國的腹心,這塊土地承載了更多的文化沉淀。羊舌,僅從字面就能讓人浮想聯翩。羊舌村村名的來歷已無從可考,或因地理位置得名,但更多的恐怕是與春秋時期晉國的羊舌氏有關,因為在曲沃有許多地名都與歷史上的晉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羊舌是一個……[詳細] |
![]() | 龍門寺龍門寺(第四批國保)時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順縣城東北54公里石城鎮源頭村龍門山麓寺創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五代后唐及宋金時期曾予大規模擴建,尤其是北宋建隆元年(950年),規模達到極盛,“殿堂寮舍數百盈”。后歷代皆有修葺。現存后唐、宋、金、元、明、清建筑七十余間。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070平方米。布局為東、中、西三路軸線,各條軸線又分為前院、中院和后院。建筑依地形而建,高低錯落,主次分明。中線建筑主要有前院的山門(天王殿)、東西廊房、東西配殿、佛幢、中殿、鐘樓。后院有東……[詳細] |
![]() | 時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古陶鎮干坑村平遙古城以南1公里的干坑村,有一座獨具特色的佛寺,原名耶輸神祠,老百姓因其居縣城之南,俗稱其為“南神廟”。早在清代初期,南神廟就成為該寺的定稱了。關于南神廟的始建年代,已無準確記載,但據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耶輸神祠鐘樓碑記》所載,當時該寺“次建兩廡,東側三大士菩薩,二八羅漢;西則子孫圣母,侍列諸神”。中國佛教在唐代末期已將十六羅漢演變為十八羅漢,而南神廟在初建時使用“十六羅漢”規制,說明該寺的初建時間,最晚也應在唐代中期。南神廟正殿主祀……[詳細] |
![]() | 慈云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地址:天鎮縣城內西街原名法花寺,始建于唐代,明宣德三年(1428至1430年)重修。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5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毗盧殿、鐘鼓二樓、觀音殿、地藏殿、東西廂房和朵殿。整個建筑群左右對稱,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宏偉壯觀。慈云寺是一座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結構嚴謹,斗栱華麗精致,琉璃飾件絢麗多彩,代表了明代建筑藝術的較高水平,特別是前院圓形鐘、鼓二樓上下兩層皆置五鋪作雙抄斗栱,用材較大,手法簡煉,有……[詳細] |
![]() | “汾陽宋金墓群”于2008年6月發現,整個考古發掘工作中共發掘古墓葬27座,發掘面積1196平方米。其中磚室墓16座,土洞墓11座。磚室墓以形狀分類,分為八角形(8座)、六角形(5座)和四邊形(3座)。以面積分類,分為大墓(5平方米以上8座)、中墓(3平方米至5平方米6座)和小墓(3平方米以下2座)。土洞墓以面積分類,分為大墓(5平方米以上2座)、中墓(3平方米至5平方米2座)和小墓(3平方米以下7座)。在本次發掘中發現了7座磚雕、彩繪和壁畫類墓葬尤為特別,它們屬于兩個家族墓地。北邊的墓主人姓氏……[詳細] |
![]() | 位于祁縣城東北7.5公里處的賈令鎮。這一建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這是一處自成一體的古建筑。鎮河樓,位于祁縣城東北7.5公里處的賈令鎮。這一建筑,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這是一處自成一體的古建筑。鎮河樓共有4層,樓體高達15.5米,東西長達15.5米,南北寬度為13.5米。鎮河樓四周,有18根明柱,底層有一磚砌而成拱形門洞。門洞長8米,寬2.8米。這一樓閣式建筑,在山西省內已不多見,現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鎮河樓為單體樓閣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樓東西長15……[詳細] |
![]() | 白求恩模范病室舊址位于五臺縣城東45公里的松巖口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8年6月17日,加拿大0員、胸外科專家白求恩同志從延安來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駐地金崗庫村,被軍區司令員聘請為軍區衛生顧問。6月19日趕到軍區后方醫院駐地松巖口村,辛勤工作近四個月。親自設計,指導施工,將原來的龍王廟改建成病室,后被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譽為“白求恩模范病室”。白求恩同志殉職后,毛主席親筆撰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解放后,在白求恩模范病室旁邊,新建了“紀念白求恩陳列室”,后改為“白求恩紀念館”。紀念館大院正中……[詳細] |